处女&吸血鬼
近日,观海西流行小说界再起吸血鬼风潮,我也顺便翻了翻《The Historian》与《Twilight》系列。电子书确实让人看着头疼,不过英语还是有了点提高。尤其推荐《The Historian》,遣词和行文充满了维多利亚时代风格,muy 复古, muy怀旧,喜欢福尔摩斯侦探,简·爱小姐的可以看看,故事的主人公差不多就是这两者的合体。而喜欢某阿姨的青春言情小说粉丝可以看Twilight.. 当然,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暮光之城,都包含了一个重要的母题:Vampire&Virgin 向伟大的Bram Stoker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是他!就是他!开创了这样一个经久不衰的套路,他是当之无愧的,吸血鬼文化之祖啊。有这样一位大神存在,后面的作者们只能无赖而无奈地不断炒冷饭了。 当我看见来自特兰西瓦尼亚荒山野岭的Dracula从“耄耋”(?)之龄(400岁...无语)的衰神摇身一变为伦敦街头勾引小MM的帅哥时,就知道,一个伟大的完全不公平竞争时代开始了。没有任何男人可以阻止他抢走自己的女人,也没有任何女人可以阻止他侵入自己的内心。 所以,从性别的角度来诠释,“吸血鬼”与“少女”这两个形象分别象征着人类两性的终极追求:女人潜意识所期望的完美男人,就是“吸血鬼” 一个心智成熟,肉体年轻的男人。其中可以细化为:有故事有内涵(400年情仇),有文化有情调(骑士风度),强壮能打(1v20),富有侵略性(包括对男人和对女人),经验丰富(包括床上和床下的)。当然,用女性的感性思维,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神秘感,安全感,不安全感.... 而相对的,男人潜意识所期望的完美女人,则不外乎Dracula里的Mina,Twilight里的Isabella,她们各有特点,但可以简化为一组关键词:天真无知,对世界充满好奇,年轻貌美,处女。确实,她们都是处女,这点很重要。Remember,可怜的吸血鬼是从东欧移民来的乡巴佬,他们可以装得很现代,但实际上是封建生物,他们喜欢独占喜欢霸权,他们喜欢处女。处女代表缺乏性经验,也就是男人所谓的"纯洁"。张爱玲抱怨说男人喜欢成熟妇人身体+婴儿般的头脑的组合。异曲同工也。 这样看来,是女人对男人的要求高,还是男人对女人的要求高呢...大家自己评判吧。 而由此衍生出的一个副题,诱惑与被诱惑,也就相当好解释了。Vlad王子不愿意吸取Mina的血液,不愿意让她变成吸血鬼,而装B的Edward也是如此对待Isabella的,他们的理由都是”我太爱你了,所以不能,不忍“。Stoker在影射什么?昭然若揭:这帮虚伪而痛苦的男人啊! 他们渴望处女纯洁的肉体“,但又想让她们继续纯洁下去,不想让她们陷入和自己一样”污秽“的处境。这是一种很简单的性恶论与女神崇拜情结,每个男孩或许都有过。当然,最后的处境必然是,钻木取火,摩擦生热,处女被开发成了女吸血鬼,而男吸血鬼...祸哉!...难道你们不记得,Dracula城堡里养着的三个新娘了么?..管不了,关不住,难以满足啊。让我们优雅的王子都禁不住焦头烂额。 矛盾就在于此。想做爱,但又不想承担严重的后果,这就是男人。而Stoker把该心理粉饰为”吸血“这样一个富有交配象征意义的体液交换过程,委实妙绝。 而从这种男性霸权的视角来分析,”爱情”就是男性对自身肉欲进行无意义抵抗的过程。当然,也许这也是全部意义所在:不抵抗,就是强奸;抵抗到底,就是太监。由此可见做人难做男人更难。而放弃抵抗之日,就是“爱情”终结之时。 当然,也有泛政治化的诠释,如结合时代背景认为吸血鬼象征着年迈的欧洲大陆,而处女象征着充满青春朝气的英国,衰朽的欧陆想吸取英国的精气等等。有道理,但私以为要无趣的多了。

余贤:吸血鬼界的异类与传奇,他为何成为不朽象征?
在如今的网络小说界,随着《我吸血鬼吃光,始祖见我都摇头》的发布,主角余贤的故事正在成为读者热议的话题。余贤,一个受到渐冻症折磨的年轻人,通过转变为吸血鬼寻找生存之道。他的奇特经历和超能力让人眼前一亮,吸引了大量读者关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余贤的传奇经历,以及他在吸血鬼界所扮演的不同寻常角色。
余贤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与冲突,他因渐冻症的折磨,选择了成为吸血鬼。这一决定不仅是为了延续生命,更是他对命运的抗争。他的选择并非普通人可以理解,但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即使在绝境中也不放弃探索的精神。余贤的人生经历引发了许多读者的共鸣:为了生存,许多人都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跨越道德和伦理的界限。
与此同时,余贤身为吸血鬼却以光为食物,这一设定大胆而新颖。他是“食光者”,在吸血鬼界中显得与众不同。其他吸血鬼们依赖血液生存,而余贤的能力则打破了这一常规,展现了一种颠覆性的存在。他的角色不仅为吸血鬼文化增添了新的层次,更引发了许多关于生存与力量的思考。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被战乱笼罩的时代,余贤与他的伙伴们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整座银城在异态虫的侵袭下,幸存者寥寥。这种紧迫感和悲剧色彩深化了余贤的角色塑造。他的勇敢与坚韧,使得读者在悲伤的氛围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在其中一个重要情节中,余贤和他的朋友们目睹了学校只剩下的一百多个幸存者,大多数人留下了终身残疾。这个场景震撼了无数读者的心弦,许多角色在生死存亡之间陷入了沉重的思考。张寿的一句“我爸妈他们现在还好吗?”更是让人深感无奈与痛苦。这种亲情的牵绊与对生命的渴望而构成的情感共鸣,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动人。
除了面对外在的敌人,余贤也在不断地与内心的恐惧和纠结作斗争。他的变化与成长通过与诺拉的互动得以体现。两人的友谊充满了温暖,虽然故事布满阴暗,却也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希望。这样的设定使得余贤不仅仅是一个超能力的代表,更是一个真实而脆弱的人。
故事中,余贤最具吸引力之处在于他的异类特质与奋发向上的斗志。他以光为食物,不仅是对生存本质的重新定义,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在层层困难面前,他从未选择放弃,这种精神给予读者强大的力量。
在接下来的情节中,余贤的右手在一次战斗后愈合,并与自己原本的手臂形成了完美的平衡。这一变化象征着他内心的成长与强大,每一次的重生不仅仅是身体的恢复,更是心灵的洗礼。余贤教会读者面对恶劣环境时,如何勇敢迎接挑战,寻找希望。
随着故事的发展,余贤的传奇依然在不断书写,他的经历将继续激励读者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标。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梦幻的吸血鬼世界,余贤始终是那些在困境中奋起的勇者们的缩影。他不仅告诉我们生存的意义,更在于提醒我们,每一次挣扎都是通往未来的必经之路。
在这部作品中,余贤不仅是一个吸血鬼故事的主角,更是一个用生命诠释希望与勇气的符号。作为吸血鬼界的异类,他注定了要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每个读者都应该在余贤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那份来自内心深处的共鸣与力量。
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吸血鬼小说之一
乔治 R·R·马丁凭借《冰与火之歌》火遍全球,因《权力的游戏》打算推出七卷,目前只写到了第五卷。《冰与火之歌》都已经播完了,而《权力的游戏》最后两卷还遥遥无期。尽管全球观众都在催更,老爷子依然不疾不徐,我行我素。
既然还看不到最新的《权力的游戏》,那么就“拆东墙补西墙”,读读这部《热夜之梦》吧。这部作品并非老爷子最新的作品,只是最近在国内才出版新版本(之前也有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和重庆出版社两个版本)。小说写于1982年,故事发生于19世纪的密西西比河,风格是“布莱姆·斯托克与马克·吐温的结合”。老爷子本人也说,“它受到我在艾奥瓦州迪比克岁月的强烈影响,那里曾经建造过大河上的汽船。”
与中古奇幻风格的《权力的游戏》不同,这部小说融合了奇幻色彩、冒险元素和吸血鬼题材,读来别有一番乐趣。
小说其实特别适合影视化改编,不知为何好莱坞仍未将其呈现在大银幕上。故事采用了双男主设定,在南北战争前夕的1855年,阿布那·马什船长由于一场雪难,事业几乎被摧毁殆尽。在深陷困境的时候,约书亚·约克想要进行一场穿越密西西比河的航行,打算雇佣马什船长。尽管在物质上很有吸引力,但也附加了严苛的条件。马什船长决定放手一搏,他们建造了一艘名为“热夜之梦”的汽船。但开始航行的时候,马什船长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原来他的同伴是一个吸血鬼,这次航行也是一场猎杀吸血鬼之旅。
故事情节惊险刺激的同时,小说还呈现了19世纪中期的美国南方风情,并融入了相关历史,让故事更多了一些绵长的韵味。小说如“密西西比河上的月光,叙事优美又悬念迭生、古朴而动人”,就像一位评论家所说的,“所有热爱斯蒂芬·金和马克·吐温的读者都会为本书欣喜若狂。马丁的这部小说兼具阴森的传奇色彩,惊悚恐怖的场景和激动人心的情节。全书风格沉郁,令人久久难忘。”
《热夜之梦》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吸血鬼小说之一,与安妮·赖斯的《夜访吸血鬼》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细细读来,沉浸在作者所构建的故事场景之中,定会有一番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最后,求求老爷子赶紧把《权力的游戏》写完吧。另外请一定要照顾好身体,注意安全出行,我们可不希望文学史上再有一桩烂尾的巨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