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之父”、著名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张宏达逝世
2016年1月20日,著名植物学家、生态学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宏达先生在广州逝世,享年102岁。
张宏达是中国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先驱之一,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首次对西沙群岛植被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同期在科学出版社出版《雷州半岛红树林植被》专著;并开始在鼎湖山进行深入的群落生态学,为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上世纪80年代,在71岁高龄时还亲往喜马拉雅山南坡考察植被和区系地理。
2009年,鉴于张宏达杰出的贡献,中山大学授予张宏达“卓越服务奖”。这是中山大学为连续工作服务超过50年学者举行的第一届颁奖,其中有15位老教授获奖。张宏达是中国植物学、生态学界的泰斗和大师,特别是关于“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种子植物系统”的研究,堪称两大杰出成就。
中国茶大师第一人 曾命名可可茶
在植物分类学研究上,张宏达先后发现了7个植物新属和近400个植物新种,其中对金缕梅科和山茶科的研究最为人称道。在500多种茶科植物中,张宏达发现命名了其中的200多种;1981年,发现并命名了具有茶功效而又不含咖啡因的可可茶,后又发现了苦茶、芳香茶等。当人们还在谈论用生物工程的方法降低茶和咖啡中的咖啡因时,不含咖啡因的可可茶已经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可可茶具有助消化, 具有镇静而不会影响睡眠的功效。很少有人知道,普洱茶原名为阿萨姆茶,被认为原产于印度阿萨姆。张宏达经过深入研究,正本清源,订正阿萨姆茶原产地为中国,并将其中文名改为普洱茶,因而有人将他称为“普洱茶之父”。
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张宏达就开始在广东省开展植被调查,特别是针对鼎湖山植物群落、雷州半岛红树林植被所作的研究,前者为鼎湖山申报成为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奠定了基础,稍后鼎湖山又申报成为中国“世界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区;后者开启了中国红树林植被的研究。
1947年4月,中国政府为纪念接收西沙、南沙群岛,派员乘“中基号”登陆舰到西沙群岛调查,广东省政府组织专家参与了这次科学考察,意在进行全面的资源调查。当时,广东省也正在进行《西沙群岛志》的编纂工作,时任中山大学生物学系主任的张作人推荐本系的张宏达参与考察工作,整个考察持续了两个月左右。1948年,通过对西沙群岛的植被调查,张宏达在中山大学植物学研究所创办的学术刊物Sunyatsenia(《中山专刊》)第7卷1-2期)上发表了《西沙群岛的植被》一文,这是首次对西沙群岛植被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一个国家的植物志是掌握和利用本国植物资源的重要依据,也是相关学科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为中国植物编写一部完整的“户口册”是中国植物学家的夙愿。2004年,历时45年关于中国维管植物最为完整的志书《中国植物志》终于编写完成,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出版的篇幅最大和记载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志。
张宏达参与其中。2009年,“《中国植物志》的编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填补了该奖项多年来的空缺。张宏达是10位获奖代表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位来自高等院校的获奖者。他负责编撰出版了其中的四个卷册,包括金缕梅科、山茶科、桃金娘科、海桐花科、杜英科、椴树科等。他对金缕梅科以及山茶科的深入研究,为学术界所瞩目,仅在山茶科他就发现了3个新属217个新种,其中在山茶属中由他发现的新种达到146个。张宏达教授在山茶属分类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发现了众多的新种,而且在于他构建了山茶属系统分类的基础,其影响遍及世界范围。此外,张宏达还编写了《中国树木志》、《海南植物志》、《广东植物志》、《广西植物志》、《西藏植物志》等多个卷册的几十个科属。
20世纪20年代末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是中国植物学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自1935年进入国立中山大学起,张宏达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野外考察,足迹遍布全中国,还曾到日本、美国、联邦德国等国家考察当地植物区系。他极注重野外考察对植物学研究的重要作用,他学风严谨,富有创新精神。他先后发表了《雷州半岛红树林植被》、《广东鼎湖山植物群落之研究》等奠基性论著;在71岁高龄时,他还到喜马拉雅山南坡考察植被和区系;76岁时,还应邀考察甘肃、青海干旱生态系统,越过海拔3800米的高山,穿过柴达木盆地,到达青海湖。踏遍青山人未老,是他一生的写照。
自1954年起,张宏达一直是中山大学植物学科学术带头人,长期以来非常注重基地建设和学科建设。1978~1992年,他任国家教委教材编审委员会生物学科副主任、植物组组长。并主持全国统编教材《植物学》的编写。多年来,张宏达主讲了《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分类学》、《生态学》、《植物拉丁文》、《生物地理学》、《植物系统学》、《药用植物学》等十多门课程。
1987年,与联邦德国开展“中-德生态研究合作计划(CERP)”,在海南霸王岭建立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定位站;1987年,受教育部委托,率领专家组在北回归线地区考察和评估,最终选定广东封开黑石顶,主持建立了“教育部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实验中心”;从而也为中大生态学科、植物学科的研究、实习以及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2012年的教育部新的学科评估中,中山大学生态学排名并列全国第一。

喜玛拉雅山到底存在几条江河的源头?流经几个国家?
喜马拉雅山到底存在几条江河的源头?流经几个国家?
在地球的北半球,南亚次大陆北部,青藏高原南巅边缘,有一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山脉。喜马拉雅山山脉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边境上,东西绵延2400多公里,南北宽约200—300公里,由几列大致平行的山脉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我国境内是它的主干部分。由印度洋板块抬升亚欧板块形成。其中有110多座山峰高达或超过海拔7350米。世界最高的十大山峰,有九座都在喜马拉雅山山脉中,其中最著名的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喜马拉雅山山脉本身海拔较高,雪线较低,几乎所有的山峰顶部都有永久性冰川积雪。在北半球夏季,也就是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温度升高,冰雪融化,加上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在喜马拉雅山南坡形成的丰沛降水,汇集成涓涓溪流,逐渐壮大,为大江大河提供水源,形成其源头。
那么喜马拉雅山山脉为多少条河流的源头呢?不多也就19条。其中比较主要的河流有: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伊洛瓦底江等。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几条河流。
1、印度河:印度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流经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全长3200公里,流域面积1165500平方公里,源发于中国西藏境内喜马拉雅山系的冈底斯山中的凯拉斯峰东北部,源头在我国境内称为“狮泉河”。河流穿过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之间,进入印度境内,向西北流,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后,向西南贯穿巴基斯坦全境,最终注印度洋的阿拉伯海。
2、恒河:恒河流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流经印度、孟加拉国、中国。全长2510公里,流域面积1050000平方公里,发源于印度的根戈德里等冰川,源头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巴吉拉蒂河和阿拉克南达河。河流流经恒河平原,汇合恒河最大支流亚穆纳河,向东南流淌,流经孟加拉国后称为贾木纳河,最后称为帕德玛河,分为多条支流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恒河为印度的“圣河”,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即得益于恒河的恩赐。
3、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叫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流经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全长3848公里,流域面积935000平方公里,发源于我国境内西藏地区的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源头称为“马泉河”。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自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绕过南迦巴瓦峰转向南流,流入印度境内,向西南流经印度北部个邦,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入孟加拉国后,称为贾木纳河,后与恒河汇合,称为帕德玛河,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
4、伊洛瓦底江:伊洛瓦底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流经中国,缅甸。全长2714公里,流域面积430000平方公里,东源发源于中国境内西藏地区的察隅县境伯舒拉山南麓,我国源头叫“独龙江”,缅甸境内称为恩梅开江;西源发源于缅甸北部山区,称为迈立开江。两江在缅甸境内交汇后,称为伊洛瓦底江,由北向南流淌,最后分成多条支流,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喜马拉雅山山脉作为一个重要的河流水源地,为19条河流提供水源,孕育着南亚次大陆及中南半岛的西部,人口18.188亿(2016年数字),流域面积497.65万平方公里。喜马拉雅山山脉为这些河水提供水源,河流流域生生不息,生机盎然,继续为南亚的历史文明发挥着重大作用。
喜马拉雅山是哪个国家的
1、喜马拉雅山不单独属于一个国家,其主要部分在中国和尼泊尔交接处,是中国与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等国的天然国界。
2、西起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南迦帕尔巴特峰,东至雅鲁藏布江急转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全长2450千米,宽200~350千米。据最新测定数据表明,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
3、喜马拉雅山脉东西绵延2400多公里,南北宽约200~300千米,由几列大致平行的山脉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中国和尼泊尔境内是它的主干部分。平均海拔高达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截止1997年,全世界8000米以上高峰仅14座),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内容均由AI生成,其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无法保证,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