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什么是国家安全的内涵、外延和内容

更新时间: 2025-09-10 17:47:42

阅读人数: 862

本文主题: 国家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一词现在用的很广,但许多情况下使用的并不准确。有时候,“内涵”表达的并非“内涵”,而是“内容”;也有时候,相关用词更应该是“蕴涵”“寓意”等,而不是"内涵”。

例如,国家安全本身包括的国民安全、国土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信息安全等等,都不是国家安全的内涵,而是国家安全的内容。但是,在讲到国家安全包括的各种构成要素时,不少人会用“内涵”这个词,常常还说“内涵十分丰富“等。事实上,这里的恰当用词应该是“内容”,能够丰富的也只能是“内容”。

内涵和内容是有严格区别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内容是构成事物或概念的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安全来说,其内涵就是国家安全概念反映的国家安全本身的特有属性,其内容则是国家安全本身包括的不同组成部分、不同构成要素,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包括了多少多少个的“安全”。

例如对人来说,其内涵就是人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人这种特定对象的特有属性,如会思维、有社会性等等;其内容则是人本身的组成部分,包括人的头、大脑、五脏六腑、五官四肢等等。

对国家安全来说,其内涵就是国家安全所反映的国家安全这种对象的特有属性,即国家没有内外各方面威胁与危害的状态,其内容则是国家安全本身的组成部分,如国民安全、国土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技术安全、信息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等基本要素,以及幼儿安全、老人安全、领陆安全、领水安全、矿物安全、水安全、网络安全、金融安全、文字安全、主权安全、核武安全等大量存在的国家安全次级要素。

有内涵必然有外延,国家安全的外延不是别的,就是中国的国家安全、美国的国家安全、朝鲜的国家安全、日本的国家安全、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乌克兰的国家安全等等。

现在许多论著所说的“内涵”,其实并不是什么内涵,而是事物的内容,事物构成要素、组成部分等等。

我国学术界一直喜欢使用“内涵”一词,但许多情况下所说的“内涵”并非“内涵”,而是“内容”,有时候也可能是“蕴涵”“寓意”等。当人们说“内涵丰富”时,准确来说应该是“内容丰富”;当人们讲“内涵深刻”时,准确来说应该是“蕴涵深刻”、“寓意深刻”。

更重要的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反比关系、反变关系,内涵多了、丰富了,外延就会少;相反,外延多了、丰富了,内涵就会少。因而当我们说一个概念的内涵丰富时,事实上也是说它指称的外延贫乏;讲丰富了什么概念的内涵时,必然是减少了这个概念的外延。

对于“内涵”和“内容”这两个不同概念,学术研究中应该注意区别,严格按照逻辑学的科学理论谨慎使用、准确使用,且不可人云亦云地乱用。

可见,内容和外延没什么关系。和外延有关的是内涵,而且是一种反变的关系。

为此,我们必须注意内涵和内容的严格区别,在相关研究和论著中谨慎地使用这两个不同概念。

什么是国家安全的内涵、外延和内容

反恐维安:内涵和外延更丰富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两个半月前,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指出如上形势。

习近平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从习近平的讲话看,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沈丁立在接受人民网连线采访时称,此次会议的召开发出两个鲜明信号:国安委的核心是国家政治安全,内涵是总体安全。

在国安委第一次会议召开10天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

在主持这次学习时,习近平再次强调,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十分紧要。”习近平在主持上述学习时强调。

今年以来,暴力恐怖事件呈现多发状态。昆明的“3·1”事件,新疆的“4·30”和“5·22”事件等严重“暴恐案件”,都引起巨大震动。

专家称,我们面临着建国以来最严峻的恐怖威胁态势,恐怖案件从局部向全局扩散,活动数量高发,手段更加多变。

在新疆“5·22”事件爆发后,经中央批准、国家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决定,以新疆为主战场,其他省区市积极配合,开展为期一年的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专项行动,有效应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反恐怖斗争形势,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与此同时,5月28~29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也在时隔4年后第二次召开会议。习近平强调,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必须把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作为当前斗争的重点,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大力提高群防群治预警能力,筑起铜墙铁壁、构建天罗地网。”

6月16日,全国公安机关视频会议召开。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强调,各级公安机关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

郭声琨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始终把工作基点放在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上,认真检查落实反恐维安各项措施。

“做到预知预警预防,打早打小打苗头、防微防渐防端倪,严防形成现实危害。要进一步推进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专项行动,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制度,广泛发动群众举报线索。” 郭声琨强调。

专项行动取得积极进展。6月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办发布消息称,自5月23日启动严厉打击暴恐活动专项行动以来,全疆公安机关共打掉暴力恐怖团伙32个,抓获暴恐团伙犯罪嫌疑人380余名,抓获涉暴涉恐逃犯65人,查缴爆炸装置264枚、制爆原料3.15吨、各类管制器具357把。查处教经习武点21处,收缴一批存储、传播暴恐、宗教极端思想等内容的电脑、移动存储介质、光盘和宗教极端书籍以及一批暴恐训练器材等物品。

在打击暴恐的同时,中央也加大对新疆的扶持力度。习近平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就业第一和教育优先。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向农牧区、边境地区、特困人群倾斜,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对南疆发展,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实行特殊政策,打破常规,特事特办。

上述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做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做好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从制度、机制、政策、工作上积极推动社会矛盾预防化解工作。要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

这样的维安新思路对于各级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同样具有启发意义。今年上半年,杭州发生垃圾焚烧项目选址等导致的群体诉求表达,再早一些时间,在甘肃兰州、广东茂名也发生了自来水苯超标和PX项目导致的突发性公共事件。

一系列公共事件凸显了民众在环保、信息公开等领域的意识觉醒,同时也倒逼着政府的信息披露以及公共政策协商机制的完善。

准确认识大安全格局下的国家安全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这对我们在大安全格局之下正确认识国家安全的概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大安全格局,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国家安全。这是国家安全学科研究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一、当前对国家安全内涵与外延的错误认识

对于国家安全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一直存在两个极端化的错误观点,一个是忽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传统国家安全认知,即对国家安全狭义化认识,仅将国家安全与国家安全机关的反间防谍工作联系在一起;另一个是领会总体国家安全观过程中出现的国家安全泛化观点,其代表性观点即认为“国家安全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也是对国家安全学是否存在独特研究对象、国家安全学科是否能成为独立学科的主要质疑。

这两种错误认识都是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面临的思想阻碍。传统国家安全认知在社会层面根深蒂固,无法真正体会“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凸显构建大安全格局的必要性;国家安全泛化认识曲解总体国家安全观,无限扩大国家安全概念,影响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正常开展。因此,构建大安全格局,建设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首先要厘清国家安全概念,明确国家安全内涵与外延。

二、坚持法治思维,界定国家安全内涵

国家安全法第二条对国家安全进行了权威定义:“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从国家安全基本法律规定出发理解国家安全概念,是界定国家安全内涵的科学路径。第一,国家安全的主体为“国家”,民族、地区不应成为国家安全的主体,全球安全、国际安全应当以国家安全为基础,国家安全以人民利益为主要内容;第二,国家安全的指涉对象为国家重大利益,即为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第三,外部不受威胁、内部没有危险是国家安全的理想状态,这种状态具备三个层面特征,首先是安全的客观状态,其次是人民主观感知的安全感,最后是安全化,即特定的安全风险经过一定的程序进入了国家安全决策治理层面,并因而实现了国家安全的理想状态;第四,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家安全领域是国家治理重要领域,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核心内容。因此,要正确理解国家安全,必须把握三个方面内涵的关键词:国家利益、重大风险、治理理念。人民安全是国家利益的基础,政治安全是国家利益的根本保障,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基本内核;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维护与塑造国家安全,实现国家安全理想状态,是国家安全工作的核心目标;构建大安全格局,统筹安全与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定位。

三、坚持系统思维,确定国家安全外延

大安全格局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总体性。二是关联性。三是系统性。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类型区分为主线,通过列举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保护和极地、深海、太空安全以及生物安全等国家安全领域而构成了有机统一的国家安全体系。国家安全体系整体与各个国家安全领域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总体国家观的体系基础。总体国家安全观重点研究国家安全整体与不同国家安全领域之间的关系。总体国家安全的实现需要融合内部不同领域、关系、要素,统筹协调才能达到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各种领域、关系、要素在总体国家安全体系内有机、有序不断磨合,始终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中。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环境安全、网络安全、科技安全、核安全、生物安全等领域中的重大风险,并非在某一领域单一存在、发生、发展,随着不同风险的发酵、变异,各种风险的叠加、混同,破坏政治安全根本,危及人民安全宗旨,影响国家利益整体,从而危害国家安全。

(作者:马方,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