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福林格马
哈福林格马(Haflinger)是很容易通过它的平均身高,匀称的体格和运动的体型,以及它特有的毛色来辨认的。它有一个小的,精致的头,通常有一个稍凹的轮廓,可以看出阿拉伯马的影响;大眼睛;小耳朵;宽额头;宽阔的胸膛;突出的肩隆;倾斜的肩膀;还有一个短而肌肉发达的臀部。鬃毛和尾巴柔软,厚而长,有时有轻微的波浪形,并且它有丰富的额发。 通常是栗色的马长着浅色的鬃毛和尾巴,还有有各种各样颜色的马,通常带有粉状的颜色(鼻子、肚子、内腿比较轻):头部有白色的斑纹的马很常见,但腿部却很少见。 高度约为1.35米-1.55m。他们分布在奥地利和意大利、德国、瑞士联合王国、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其他地方。 哈福林格马有许多用途,包括驮物、拉车和各种马鞍训练,如耐力骑行、盛装舞步、马术跳高和治疗骑乘。它们还被奥地利和德国军队用来在崎岖的地形中工作。世界哈福林格马联盟(WHF)是一个由22个国家注册中心组成的国际管理机构,它控制着哈福林格马的品种标准,并协助其成员组织制定育种目标、指导方针和规则。
今天人们所知的这一品种是在位于奥匈帝国的埃特施兰德山脉的一个村庄里正式繁育而成。阿拉伯马的影响通过在19世纪引进了奥地利的种马El-Bedavi,在现代的哈福林格马身上得到了强有力的加强。今天的所有哈福林格马必须通过七条种马系(A,B,M,N,S,ST和W)中的一条追溯到Folie的祖先,才被认为是纯种。小的原始基因库,以及大部分原始物种的生长环境,已经形成了一种非常固定的身体类型和外观。在品种发展的早期,像达霍曼,塔贾尔和吉德兰这样的东方种马也被用作种马,但这些种马的马驹缺乏许多关键的哈福林格马的特征,因此它们被停止繁殖。1874年Folie诞生后,几位奥地利贵族对这个品种产生了兴趣,并请求政府支持和指导有组织的育种程序。1899年,奥地利政府作出回应,决定通过设立补贴来支持该品种的育种计划,同时为该育种计划挑选出出高质量的哈福林格小雌马。从那以后,最好的哈福林格小雌马和哈福林格小雄马就被挑选出来,并进行有选择地培育,以保证品种的质量。那些被认为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马被军队用作驮畜。到19世纪末,哈福林格马在南蒂罗尔州和北蒂罗尔州都很普遍,施蒂利亚州,萨尔茨堡州和下奥地利州也建立了该品种的种马场。1904年,哈福林格马育种合作社在南蒂罗尔的Mölten成立,旨在改善育种程序,鼓励纯种育种,并建立血统证书和种马登记册。
阿尔巴尼亚, 奥地利, 澳大利亚, 比利时, 保加利亚, 不丹, 瑞士, 捷克, 德国, 法国, 英国, 克罗地亚, 匈牙利, 卢森堡, 纳米比亚, 荷兰, 塞尔维亚, 瑞典, 斯洛文尼亚, 斯洛伐克, 土耳其, 乌克兰, 南非

军马的那些事儿军队不可或缺的乘马、挽马、驮马
军队不可或缺的乘马、挽马、驮马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美列强的军队都大量使用军马。例如,英军在一战时使用的军马达100万匹。到了二战,参战各国的陆军仍使用军马,且数量也不少。即使是机械化、自动化先进的美军,在参战时仍有两个骑兵师。换言之,至少到二战为止,军马对于世界各国军队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根据用途,军马大致分成三种,即乘马、挽马和驮马。其中,骑兵和军官乘坐的“乘马”要求有较轻快的速度,而用来牵引野炮、辎重车等的“挽马”就需要有较好的拉力。分解的山炮等各种物资的搬运就要用到“驮马”了,这种“驮马”最好是马背向下凹的品种。为了适应这些不同的要求,许多国家都使用具有相应特性的纯种马。
乘马:主要用于骑兵队的骑行,具有赛马体形的马,品种有纯种马、盎格鲁-阿拉伯马、阿拉伯马等。
驮马:广泛用于骑兵、辎重、炮兵、卫生等任务范畴。品种有盎格鲁-诺曼马、奥尔登堡马等。
挽马:用于牵引野炮、军用物资等的马。按马的品种分为轻型挽马和重型挽马,包括佩尔什马(重型挽马)、克莱茨德尔马、莱茵兰德马(重型挽马)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了英美等极少数国家以外,牵拉野炮、搬运山炮的主要手段还是依靠马力。可以说,当时马匹的牵引力与负重力极大的影响着火炮的火力。因为同时驶驭超过8匹挽马相当困难,由马匹牵引的火炮重量不能超过这个数量马匹所能牵引的力量。而且,炮管基本不能分解,驮载式火炮的炮管重量也不能超过驮马能够负重的范围。
以日本陆军为例,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从民间征用了大量的马匹,其中多数是日本原有马种,称和马,此种马为中小体型,不适合对马种有较高要求的重骑兵,也不适合作为挽马和驮马。而且,和马之间的偏差也较大,难以统一步速与步幅。由于上述马种的问题,日军的骑兵和火炮的开发受到军马马品这一不利条件的深刻影响。为此,日军制定了一个长达60年的马政计划,从日俄战争后的1906年开始实施,举全国之力对马匹进行改良。
由上述之例可得知,军马能够给国家军队的战力产生何种巨大的影响。
士兵挥舞马鞭促使挽马们牵引77毫米FK96nA野炮在路况恶劣的地面行走。牵引重物通常使用佩尔什等重型挽马的品种。
驮着维克斯机枪和弹药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军的驮马。直接用马背驮运物资的马被归为驮马一类。除了驮运兵器以外,还运输各种物资。
1914年,从蒙斯撤退的英国第5骑兵旅的士兵。纯种马、阿拉伯马等改良为乘马的品种多用于这种骑兵部队。
马匹牵引力的大小除了表现在一次运输量和行动距离的差别外,也影响着重量增加的长射程、大口径火炮的开发。
特雷克纳马
特雷克纳马(Trakehner)是一种轻型的温血马,最初是在东普鲁士州的种马场培育的,它的名字来源于特雷克纳镇。特拉肯纳镇成立于1731年,一直存在到1944年,当时的世界大战后被俄罗斯吞并,并被命名为亚斯纳亚·波利亚娜。 特拉肯纳马通常在15.2到17只手之间(62和68英寸,157和173厘米)。它们可以是很多颜色,有深褐色,灰色,栗色和黑色,其中黑色是最常见的,尽管这品种也包括很少的黑白杂色的马和托拜亚诺平托马。因为其育种过程中大量纯血马血统的加入,使得特雷克纳马有很多纯血马的特征,中等宽度的胸部,肌肉强劲有力而不笨重,长而倾斜的肩,良好的后驱,合适长度的脖子。头部精致轮廓分明,前额宽而鼻略尖,完美的耳朵。腿长而强壮,肌腱轮廓分明。 由于其纯种血统,特雷克纳马有一个长方形的骨架,有一个长长的倾斜的肩膀,良好的后躯,短的大炮骨,和一个中长并且很好的脖子。头部通常具有精细的轮廓,鼻口部分相对比较狭窄,前额较宽阔。它以其“漂浮快步”而闻名——因为其快步有力而富有弹性,悬空时间长。特拉肯纳马拥有一个强壮的中等长度的背部和有力的后躯。特雷克纳马非常适用于运动和训练,即有耐力,又聪明活跃。与其他温血马相比更为生动活泼,是众多温血马品种中更接近与纯血马的存在。特雷克纳马的种群是真实存在的,由于血统纯正,这使得它对于升级其他的温血马来说是有很大价值。
1732年,普鲁士国王腓特列一世用这些马和其他进口马在东普鲁士城市特拉克海恩(现在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俄罗斯)建立了特雷克纳镇。1739年,国王把这些马交给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后者经常卖掉其中的种马来赚钱。 在1817年到1837年之间,特雷克纳马增加了阿拉伯马、纯种马和土耳其马或土库曼马的血统。 东普鲁士的农民们被说服把他们的母马和特雷克纳种马交配,这些马以坚韧的耐力和很高的品质而闻名。这使得这一品种迅速转变为受许多军队欢迎的品种从而得到重建,到1918年有60000匹母马被培育成东普鲁士种马,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该品种因其在竞赛中表现突出而被认可。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特雷克纳马赢得了金牌和银牌,在柏林奥运会上获得了6枚金牌,并在捷克斯洛伐克赢得了9次的冠军。 在二战中,因此只有少数马匹幸存,仅仅700匹马匹幸存。留在东普鲁士的马匹在俄罗斯品种如基洛夫以及波兰马祖里(也称为马祖里亚)和波赞(或波兹南)的繁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者发展为大波兰马。战争结束后,曾经数量超过数万的品种在西德减少到近600只渐渐的减少到50只。最后一位原始特雷克纳马是一匹被叫做基思的马,1941年出生,1976年11月在吉尔滕不幸死去,死去时刚好是其35岁那年。 1947年10月23日,东普鲁士血统协会被解散,特雷克纳的温血马的饲养者和其他协会成员今天成立为为特雷克纳协会。该组织面临的最大障碍是特雷克纳马与其他德国马品种不同,特雷克纳没有发源国家,不能依靠政府资助。最初的品种重新建立取决于其成员的决心和其他人的决心。
保加利亚, 白俄罗斯, 捷克, 丹麦, 爱沙尼亚, 法国, 英国, 克罗地亚, 立陶宛, 拉脱维亚, 波兰, 塞尔维亚, 俄罗斯, 乌克兰,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