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俗世奇人》

更新时间: 2025-09-10 17:49:14

阅读人数: 240

本文主题: 地域文学作品有哪些

“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

天津卫,自古便既是水陆交通要道,又是世人瞩目的开放城市。

在这个百年以来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动荡不安、多灾多难的城市里,“不强活不成”,因此空前绝后者辈出。

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对天津这片热土充满了热忱,历时 25 年,以清末民初为时代背景,以天津卫藏于民间的奇人异士为描写对象,绘著了一部“奇书”——

其中熔铸了天津卫独特的地域风貌和风土人情,也展现了我国民间艺术的精巧卓绝与市民文化中蕴藏的人生智慧。

“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

就带领孩子们一起,跟随冯骥才独具地方特色的笔触,去到最底层的市井生活中寻找传奇。

每个作家都有一个自己的写作地图,正如说起老舍,就必然会想起北京;说起沈从文,就必然会想起湘西;那么说起冯骥才,就必然会想起天津卫。

天津这地方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寻常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往往不是顶层社会的贵族经营,而是那些乡土异士和市井奇人。

生于斯,长于斯,冯骥才深受这样的文化浸染,形形色色的奇人怪事、热闹丰富的风俗景观,自然而然地都成为了他的创作素材。

“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

《俗世奇人》自 1994 年首次发表后,先后多次增补,现集成了包括 54 篇佳作的《俗世奇人全本》。

整本书由多篇短篇小说汇聚而成,篇篇都有奇人奇事,从故事和语言的角度来看,充满了浓郁的天津卫风格。正所谓“一入此书,便入天津”。

作品风格统一,传奇色彩浓郁,充满生活气息,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俗世奇人》中的多篇作品都入选了《语文》教材,并被多地中小学列入必读书目

《俗世奇人》描写的是民国初期天津卫码头一幅幅市井生活的画面,刻画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底层人物形象,此为书名中的“俗世”;

而这些底层人物,大都又身怀绝技,且有着特立独行的个性,在天津卫的大版图上演绎着各自的人生悲喜剧,此为书名中的“奇人”。

“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天津作为一座码头城市,这里的人信奉的是能耐二字。

小说中的刷子李 “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看尽世间各种角色的泥人张能将泥人捏得惟妙惟肖;

卖包子的高贵友(小名狗子)善于创新与钻研,最终打造出天津“狗不理”包子这一流传百年的品牌……

各行各业的奇人们神乎其神的背后都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

刷子李的一身好本事都来自于“练”,因此他嘱咐自己的徒弟一定要好好学本事。

泥人张之所以能将泥人捏得如此传神,与他平日里时常去戏院、饭馆观察各种各样的人也是分不开的。

天津卫的码头文化涵养着这样一群有情有义的市井奇人,他们都是最底层的市井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平凡人,却因为 对手艺的讲究、对事业的执着、对生活的认真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他们的工匠精神,是值得每个孩子甚至整个社会学习的美好品质。

约读书房暑假经典读书会将这本书 推荐给五年级左右,处在通过兴趣发展能力和通过习惯提升能力阶段的孩子来阅读

这一时期我们一般会为他们推荐一些包罗万象,能够帮助他们在过渡阶段逐步建立个人阅读品味,引导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人文精神的书籍。

冯骥才通过幽默的笔触展现了清末民初54个平凡却熠熠生辉的“俗世奇人”,故事篇幅短小精悍,十分易读。

既能充分激发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又能引导孩子们在未来的成长中努力寻找自己的闪光点,追求普通但不平凡的人生。

在优秀作品的感染和鼓励下汲取力量的阅读目标

这个夏天,欢迎大家到店跟随领读人和小书友们一起,去领略冯骥才笔下的奇人辈出的天津城。

《俗世奇人》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百余年的新文学发展进程中,乡土文学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成就斐然的一脉。地域性是乡土文学的基本特征,也是人们观察、研究、评论乡土文学的重要视角。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地域性与乡土文学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从地域性视角书写山乡巨变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围绕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丽军。

《中国社会科学报》:鲁迅笔下的浙东、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从作家作品来看,地域性增强了作家在风格上的个性化与艺术上的辨识度,成为观察山乡巨变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坐标。从百年乡土文学的历史脉络看,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文学书写呈现出哪些地域性特点?

从百年乡土文学发展史来看,地域性是乡土文学一个极为重要的乃至根本性的核心要素。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乡土文学”作家在一百年前,就确立了从地域性出发的乡土文学书写主题、语言形式及其审美品格。正是基于地域性的审美原点,不同地域的作家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民俗、民风、民情及其独特的人物形象体系,从而构建了色彩纷呈的乡土文学多元精神风貌。鲁迅、王鲁彦的浙江,蹇先艾的贵州,沈从文的湘西,萧军与萧红的东北,赵树理的山西,孙犁的白洋淀,显现出各种不同的审美地域性品格。地域性书写已经超越了乡土文学的范畴,成为经典作家个人独特风格建构的标志性精神地理空间。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化步伐的急剧加快,从城市到乡村,地理空间的同质性趋势进一步加大,乡村原有历史、文化、民俗的东西在急剧流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书写的地域性因素在继续得到审美呈现的同时,也存在审美描写表面化,叙述历史不足,人物根性匮乏的问题。可见,地域性因素在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书写中变得更加重要,更为迫切。当代作家在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时,也在探索和思考。比如,关仁山的《金谷银山》对于燕山郊外“白羊峪”地域性的空间叙述,在呈现其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空间的同时,更注重探寻与建构曾经的历史人文地理和深度精神地理空间,如对出土的记载村志、村训古碑的叙述。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新时代山乡巨变的背景下,传统地域文学的“地域性”在淡化,新时代的山乡书写呈现出许多新的美学特征,进而整体性地影响了乡土文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品格。从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创作的视角观察,您如何看待新时代作家对乡土写作审美形式的探寻与写作经验?

随着新时代高科技、网络化、大数据化的迅捷发展,地域性、乡村性、民俗文化性事物急剧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地域性书写的削弱。但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承载着重述历史、建构记忆、熔铸心灵的重要功能。因此,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文学书写要在传承乡村历史文化中发挥独特的审美功能,力图建构地域性历史。要书写时代巨变中的“新人”与具有“历史中间物”性质的“过渡人物形象”。鲁迅说,在进化的链子上,我们都是历史中间物。因此,不断建构新人、旧人与“过渡人”的整体性人物形象,才能整体、深度呈现时代之“新山乡巨变”。要探寻与拓展新审美经验和新审美形象。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陈涛的《在群山之间》等非虚构文学作品,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和文学影响,呈现出这一新文学书写类型的活力和新颖度。要有比较文学的叙述视野。乡村巨变是一个世界性、全球化的时代大问题,需要有一种世界性的审美视域,需要有比较文学的叙述视野,从更深层、更宽广的角度理解和思考具有某种人类性的时代巨变,建构一种从个体、群体、地域、民族到世界相融通的文学经典。

《中国社会科学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新时代的乡村文学书写如何立足地域,书写表达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成为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书写面临的重要任务。您认为,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文学书写应该怎样回应时代呼唤,进而展现新时代山乡巨变之新风貌?

新时代、新事物、新现实,催生了新人物、新话语、新情感。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书写需要建构新的叙述主题、新的审美形式、新的人物形象。但是,新从何而来?新从旧来,从传统、历史和文化中生发而来。因此,新时代新乡土文学的书写需要从千年中国乡村根性文化,从百年中国乡土文学叙述传统、叙述经验和审美形式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推陈出新,写出既具有新时代新内容,又具有历史文化根性,即具有历史连续性和文化丰富性的新山乡、新乡民、新乡村伦理,进而成为展现新时代精神风貌的文学经典。

毫无疑问,新时代在呼唤着描绘新山乡巨变的新经典、新农民、新农村。这是新时代对文学的召唤和期待。我们在像前辈作家一样深入生活一线的同时,也要学习以往的经典,从建构新时代新文学经典的历史使命和精神高度来思考和书写,在历史深度、文化深度、思想深度、人物深度和语言深度上下功夫、做文章,传承和创新千年中国乡土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乡土文学如何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作出独特的属于文学、文化的贡献?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性安排,是继农村包围城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战略思想。乡村振兴内容多样,有经济振兴、社会振兴、文化振兴等。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积极投入,大力推进,需要全社会的合力。在乡村振兴中,最难的而又最不易触摸、推进的,就是伦理、精神、思想等深层的文化振兴领域。因此,高校、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及其研究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就显得极为重要。

2021年我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乡土文学与农村建设运动关系研究”,将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乡土文学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对接,以文学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新时代乡土文学可在以下几个领域发力。一是推进“新时代乡村志”的文学历史书写和非虚构书写。二是呈现地方民俗、民风、地方名人的文学书写,以此来建构乡土民间史、民俗史、地方名人史,滋养地方文化。三是书写山乡巨变的“新人、新故事、新情感”。“新时代新农民”是新山乡巨变书写的核心所在。而借助众多的“新人书写”,就可以逐渐架构出一个大时代的人文景观与精神风貌。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近年来,中国作家的小说创作出现了一些同质化特征:只关注叙事,不关注描写,经常缺乏对具体物质性环境的细致描摹,故事和人物仿佛悬置在没有明显时间和空间特征的真空之中。一些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行为、对话、人物关系时,忽视这些内容赖以产生的地域环境、风物习俗和地方传统,让人感到同样的人物行为、对话和人物关系几乎可以不加改动地挪移到任何一种生活语境之中。这导致文学创作出现高度同质化的弊端,表现为人物、情节、对话、语言表达的高度雷同和似曾相识。这种创作状况表明,一些作家对现实生活、特殊地理空间、地域环境、地方传统、风物习俗的观察能力、体验能力、表达能力的贫乏和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表明了某些作家艺术才能的贫乏。

当下文学创作注重叙事、轻视描述和刻画的倾向,以及只关注故事、结局、情节之离奇的倾向,与当今文学理论教科书的编写和导向不无关系。一些文学理论教科书的编写大多是从书本到书本,由主编确定“提纲”,再由具体写作者寻找各种资料进行拼贴。编写者们擅长于刻板地援引某几个外国理论家或古人的观点和言论,不仅缺乏对文学文本敏锐独特性的感受能力,更缺乏对文学文本的解读能力,把教科书编写变成了某种“技术操作”,从而导致“理论”的空洞化。而某些文学批评文章借助各种叙事理论来肢解文学文本,在炫耀“理论”的同时忽视了艺术感受力的重要性,忽视了人物生存环境的物质性细节与独特性的重要性,甚至忽略了人物的命运遭际与物质性生存环境、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和地方传统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衡量作家艺术才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看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对于人物生存环境的各种物质性细节的感知、体察、刻画和表达能力。然而,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已然使我们对于体察生存环境的物质性细节丧失了耐心和能力;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度富裕,也使我们忘却了过去物质匮乏年代中对物质的极度渴求,以及在这种渴求背后挣扎着的生存欲望。

重视文学创作的地域性问题,或许有助于克服今天文学创作高度同质化的弊端。重视文学创作的地域性特点,理应写出不同地域环境相对于其他地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今天,在中国迈向民族崛起、坚定文化自信的征程中,通过文学作品来呈现地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风俗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地方传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便成了坚定中国文学自信心极为重要的任务。这一任务要求我们在文学表现中着力挖掘中华大地不同地域所蕴含着的深厚历史、人文和文化传统的独特性,以及它们在风俗习惯、语言表达、人际交往、饮食习惯、服饰特点、思维方式诸多方面的具体表征。尤为重要的是,文学作品要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物质性细节的仔细观察、深刻体验和细腻描写,体现出作家对于物质性细节所表征的地域独特性的敏感、历史感和文化品位,体现出深广的历史意识和博大的精神气象。

地域性概念的着重点在于强调此一地理空间所体现的历史、人文和文化的独特性,与其他地理空间所体现的独特性之间的差异。因而,地域性必定要以关注人类历史、人文和文化传统之独特性与差异性为中心。文学创作与地域性的关系,首先应聚焦于文学与地域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通过人物刻画呈现出来的独特习俗和观念,而不仅仅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空间。实际上,不同地域文化传统的差异性,在目前社会文化极为强大的同质化力量下,已经成了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

中国文学在表现文学地域性特征方面曾经产生过不少优秀作品,这些优秀作品总会在描绘独特的地域性特征之时,关注凝聚在地域性之中的独特习俗、观念和文化传统。一旦提及那些优秀作家的作品,我们总会想起与他们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相关联的浓郁地域特色。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始终都是文学创作必须置于首要地位的问题,要言他人之所未言,写他人之所未写。钟嵘的《诗品序》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自然地理的物候变化,人世间的聚散离合、战乱或政治纷争造成的各种怨愤,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具体细致地表达,都足以产生“感荡心灵”的作用。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一系列小说,至今还有值得我们深入解读和仔细体悟的重要价值。他的《人间喜剧》极为关注各色人物生存的物质环境、地域环境、地方风习的各种细节,善于让人物性格从生存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巴尔扎克在对物质细节、环境细节、地域细节的刻画中,始终都表现出了渗透在所有细节刻画之中的深广历史感和历史意识。长篇小说《高老头》开头部分对各色人物寄居的伏盖公寓的物质性特征无比详尽的描绘,小说对鲍赛昂夫人举办的,有数百位公主、爵爷和名门闺秀参加的盛大舞会所作的渲染刻画,把破落贵族、新兴资产者、小市民、贫穷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物质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的遭际和命运始终都与生存的物质环境水乳交融。正如恩格斯所说,巴尔扎克“描写了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攻之下逐渐灭亡,或者被这一暴发户所腐化;他描写了贵妇人……怎样让位给专为金钱或衣着而不忠于丈夫的资产阶级妇女。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域意识是文学创作的历史感与历史意识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文学创作体现出的鲜明地域意识,可以成为作家创作的独特标志,也能够在克服同质化弊端的同时进一步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标签: 乡土文学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