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谜案》:凶杀环环相扣震撼心灵,真相扑朔迷离考验智慧
提起印度电影,我们往往会想到绚丽的歌舞,动人的爱情,惊艳的美女。“一言不合就尴舞”,更是无数中国观众对印度片的片面理解。事实上,在过往二十年间,印度电影的商业化、国际化步伐取得了突出成就,已有能力在各种商业片类型中推出佳作了。
犯罪悬疑片很受观众欢迎,它对剧情走向与伏笔埋设的要求相当高,一不小心,可就会落入俗套,让观众猜出结局;对演员的表演功力也提出了很高要求,毕竟他们所诠释的人物,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差太远。继《调音师》《一个母亲的复仇》等热映之后,10月25日,又一部印度悬疑片《天作迷案》,开始在国内各大影院上映。
故事发生在印度最大城市孟买。影片甫一开始,就用一场紧张惊险的的雨中追车戏,牢牢锁定了观众的目光。英国悬疑小说作家维克拉姆(西达尔特·马尔霍特拉饰)的爱妻突然死亡,报案的他居然被当成了头号嫌疑犯。当维克拉姆逃向一处民居寻求帮助时,却又卷入了另一起凶杀案,死者是漂亮主妇玛雅(索娜什·辛哈饰)的律师丈夫。
一夜之间,一个作家死了妻子,一位主妇死了丈夫,他们两人似乎又有隐情,自然都成了重要嫌疑人,并接受警官德夫·韦尔马(阿克夏耶·坎纳饰)的盘查。而维克拉姆小说中遭受性侵的女孩原型,虽说被认定为自杀,但依然有疑点。上司留给德夫的破案时间,只有短短三天。就这样,案情通过两人的口供展开,蛛丝马迹也在审问过程中逐渐暴露……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凶手,杀人动机究竟为何?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疑犯?作家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善于编故事,“无中生有”,当然也可能说谎不脸红。如果碰巧这作家还长得帅,那怎么看怎么都像无辜者。至于漂亮女人,既能用柔弱的外表来麻痹男人,又能用自然的眼泪来保护自己。俗话说,“说谎是女人的天性,不讲理是女人的特权”。你警长发火,不就相当于拳头砸在棉花上吗?
影片并没有多少让人肾上腺肾上腺素飙升的大场面,却将整体故事塑造得环环相扣,一波三折。吸引着观众一路前行,与警官一同寻找真相,揪出元凶。当我们以为可以确认作家为凶手时,剧情的推进却造成了主妇是元凶的迹象;当我们以为女人的作案动机严丝合缝时,随之而来的线索却令作家显得无辜。而之后性侵与出轨内容的加入,更让案情变得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局,对德夫警官的断案能力提出了一次次质疑,也对他的职业操守进行了一次次挑战,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人文关怀与普世价值。
而到了影片最后,当我们以为案情水落石出,凶手终于绳之以法时,影片却玩了一个超级大逆转,用让无数人瞠目结舌的结局,将之前的各种疑点串联起来,既让我们有恍然大悟之感,对主创的精心设计由衷折服,对“天作谜案”的定义有了充分理解,又为高智商罪犯的狡猾与虚伪深深震惊,为人性之恶的底线而感慨不已。
几个嫌疑人——作家、主妇和律师的人设,也巧妙地串联起了整个剧情,让一百分钟几乎没有任何废戏。而主要角色的表现,更让我们见识到了“印度演员的自我修养”。
德夫警官的扮演者阿克夏耶·坎纳,继《一个母亲的复仇》后再次出演警官,他展现出的职业素养与人格魅力,让我们印象深刻。出演男女嫌疑犯的两位年轻演员,需要不断在无辜者与伪装者之间来回切换,表演难度相当不小,但两人的完成度相当高。
自大傲慢的警局上司,当班睡觉的下层警察,热衷自拍的下层民众,既起到了插科打诨的喜剧效果,也含蓄地批判了印度的社会现实。暴雨、酒杯、皮鞋、照片和药丸等道具,都恰到好处地得到了运用。
人在做,天在看。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这部用一系列巧合串联起来的悬疑片,进程却是严丝合缝;全程没有歌舞,堪称最不像印度电影的印度片,却能让我们留下长久的回味与感动,更值得中国同行好好学习借鉴。

嫌疑犯戏精附体,高能烧脑造悬疑
在看印度电影《天作谜案》过程中,脑海里浮现了两部经典悬疑电影,一部是前几年的西班牙佳作《看不见的客人》,另一部是早年50年代的美国老片《十二怒汉》。要论剧情的反转,《天作谜案》的复杂程度不输《看不见的客人》,而要论剧情的推理,《天作谜案》两位主演在证词辩论中,颇有向《十二怒汉》致敬的意味。
我们从印度电影中,总能看到比电影本身更多的东西,即是在观影过后引发人的思考,无论是《摔跤吧!爸爸》引发的女性意识问题,还是《嗝嗝老师》引发的印度社会阶级分化问题,以及此次《天作谜案》引发的检察问题……近些年来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印度佳作确实越来越多。虽说是一部印度电影,但《天作谜案》此次罕见的摒弃掉了歌舞元素,一心一心的在悬疑上做足的功课,电影全程丝毫没有破功之处。
电影从一桩谋杀案开始讲起,案中有两位重要的嫌疑人,同时,这两人也是案件重要的证人。原本看似并不复杂的凶杀案,在两个嫌疑人背道而驰的口供之下,变得难解难分,到底谁在说话,到底谁是凶手?
电影有着非常不同于以往的印度片风格,却也有着非常凌厉的剪辑手法。在充满悬疑的电影配乐以及精妙的剪辑中,观众一路跟随着警官的视角寻找证词的突破口。作为一部极为烧脑的犯罪悬疑片,《天作谜案》和以往的悬疑类型片有着明显特殊之处,嫌疑犯的口供一次次被找到漏洞,导致警察在侦破的过程中绞尽脑汁,银幕前观众的心情也一次次跟随着剧情的反转。在错综复杂的案情中,印度中产阶级家庭的诟病也随之浮出水面。
电影《天作谜案》中最大的戏剧冲突在于,两位嫌疑犯互相指证,互相拆穿,两人口供前后有所出入。都说电视剧是剧本的艺术,而电影是剪辑的艺术,电影中警察在侦破案件时,电影不断闪回案件过程,将整部电影的悬疑做到了极致。西达尔特·马尔霍特拉、索娜什·辛哈两位主角,随着口供的前后不同,等于说是扮演了不止一个角色,两位戏精的演出,使得电影故事的逻辑与推理元素更加值得玩味。
除了演员的演技,影片在细节方面做的十分精妙,两名嫌疑犯的每一轮口供,均是将同一时间发生的事进行详细描述。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初看两人的证词是一致的,但是两人指出双方的动机又截然不同。如此一来二去,两个人的嫌疑都越来越大。事件向前推移的过程中,观众必须定睛来看两份证词的微妙不同,从而找到谁才是真凶,谁才是受害者。整个过程既缜密又烧脑,饶有趣味。
两位主角西达尔特·马尔霍特拉、索娜什·辛哈颜值颇高,所以电影全程看他二人撒谎也是赏心悦目。观过细微表情的观察,能看到两位主角在不同立场下的内心活动,等于说是两个人皆有正反两面,演出了四个角色。这种二人分饰四角,轮番飙戏的电影作品在国内并不多见。
至于负责案件侦破的警察,在电影中被两位高智商的嫌疑犯绕得团团转,颇具喜感。这一设定,也正是印度电影的大胆之处。最终,精明的警长决定抛开两位证人的供词,从手中现有的证据着手调查案件。然而,从证据着手,案件似乎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也直接造就了《天作谜案》的精彩结局。
看到《天作谜案》的结局,观众不禁拍手叫绝,但在电影的结局之后,又出现了一行文字说明,可以说是剧情的又一次反转。如此烧脑的印度悬疑精品之作,10月25日全国上映,不容错过。
一场狂风暴雨,一宗完美犯罪
一直以来,印度出产的影片,有其鲜明的题材、风格个性,比如大段的歌舞,比如华丽的置景,比如套路化的故事,比如灿星般的演员。但近些年,许多的印度电影,也在不断的求索思变,特别是以“三汗”为代表的新一代印度巨星们,非常有实践性地在摆脱固有的宝莱坞作品风格。再到影片《天作谜案》,则完全褪去了既往的印度风情,为观众带来了一个非常好莱坞式的,又有着普世价值观的悬疑故事。
影片《天作谜案》没有歌舞,剧情很复杂,又在不断地反转,俨然是一部非常成熟的商业类型片,特别是在褪去了地域化的标签之后,更有了行之世界而皆准的审美观与共情度,印度电影突破传统,走向世界,已经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天作谜案》能让我们看到新时代的印度电影人的努力和野心。
《天作谜案》的故事,讲述的是一场凶杀案所引发的种种猜测与层层判断,真相永远在扑朔迷离中,探案却也能剥茧抽丝般不断深入,颇有种我们古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念之感。影片中,围绕一个有着重大杀人嫌疑的作家,各方人等大展身手,警察、保安、受害者家属等等,鳞次栉比,俨然都是戏精般的存在,讲起自己的观察和猜测,宛若在复述一部部精彩的电影片段。
整部故事的开篇,看似很局限,不过是在雨夜之中,被追逃的一名嫌疑犯,又被抓到警局审讯,本就有备案在身的他,在逃匿的过程中,又肩负了新的命案。但也就是循着这条个人化的线索,逐渐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全景式的印度社会生态,各个阶层、出身的人物,不断的牵涉进来,有的指引着真相,有的混淆着视听,有的则是打了个酱油……影片名叫“天作谜案”,固然是因为剧情所呈现的是一场完美的犯罪,计划周密,几无破绽,但也正是在这种铜墙铁壁下的侦破,才让人感受到了正义与公理的顽强与可贵。
正如我们熟悉的日漫小侦探柯南所说:“真相只有一个”,无论是片中的警察,还是身为观众的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所期盼的终章,都是惩恶扬善,各有所得。但《天作谜案》似乎也深谙影迷的心理,不到最后一刻,绝不会亮出事件的底牌,也由此吸引着观众可以目不转睛的追看下去,连大气都不敢出一个。
《天作谜案》也是一部非常有复合感的作品,似乎汲取了许多经典影视作品的养分为己所用,比如《罗生门》的多角度叙事,比如《追捕》的自证清白,比如《福尔摩斯》的渐进深入等等,但《天作谜案》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并没有偷换任何作品的结构,而是在似曾相识的故事上,延伸出截然不同的经过与结果,遍布的新意和各种突如其来的线索,令整个故事极具感官刺激与心理愉悦,观影过程极度舒适。
影片《天作谜案》已经于10月25日全国公映,值得亲自到影厅体验一把。最后战台烽想要说的是,我们不仅会在看片的时候感到恐惧,而且也会对印度电影在题材和品质上的弯道超车,感到敬佩,这是一部印度影片中的悬疑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