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作战女兵首次亮相阅兵亲历者揭秘魔鬼训练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李文姬 编辑 岳三猛)今日,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其中海上作战群中“两栖霸王花”首次以战斗员身份亮相沙场。她们平均年龄20岁。
这群霸王花平日如何训练,与男兵们比有什么不同?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加入?看法新闻记者采访到曾在南海舰队服役的女子陆战队队员来丹娜,其曾在志愿表上写“我要求加入全军唯一的女子作战部队”。
此次共有9个作战群受阅,海上作战群中“两栖霸王花”首次以战斗员身份亮相沙场。女兵平均年龄20岁。
海军陆战队某旅班长英晓妹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刚加入陆战队时,队长指导员曾对她们讲,战争不会让女人走开,每个人要随时做好冲锋向前的准备。另一位海军陆战队战士表示,在其他单位外貌颜值高的女生是最美的,在这里,跑得快,爬战术爬得快的女生是最美的。
女兵方阵首次亮相于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在之后的阅兵中,女兵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看法新闻记者注意到,1995年,海军女子陆战队正式成立,相传队员挑选条件之高不亚于竞选“中国小姐”。扛圆木、武装越野,擒拿格斗、潜伏捕俘、抢滩登陆、荒岛生存……这些听上去有些粗暴的科目正是她们的每日必备。
至于来丹娜,2007年,她在首都经贸大学新闻系读大三的时候,看到学校里贴出招大学生入伍的通知就报了名,成为了一名两年侦察兵。被战友昵称“阿来”的她,肩负的是“家族”的使命——爷爷是个老军人,她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强的体魄和精神才能不让爷爷失望,于是选择了当兵,选择了到艰苦的陆战队来当陆战女兵。
“我要求加入全军唯一女子作战部队”
看法新闻:陆战队与其他海军兵种有何不同?
来丹娜:我们主要从事登陆作战,口号“抢滩登陆 背水攻坚”,意思就是没有退路、只能进攻。
陆战队性质是突袭,是没有后援的。登陆成功后给大后方传递情报,侦察情况,同时迎接大部队登岛。
看法新闻:都说挑选条件之高不亚于竞选“中国小姐”,你们是如何选拔的?
来丹娜:我们属于南海舰队,选拔首先要在南海舰队新兵连受训, 3个月新兵训练后分配下连队。
在新兵连时上级会征求我们的意见,比如有的人想当医务兵等等。填完志愿表,陆战旅领导会根据材料,通过相应的选拔机制,最终确定人员。
我在新兵连志愿表上写的是:“我要求加入全军唯一的女子作战部队。”陆战旅是很艰苦,因此如果个人很有意愿就会很有动力。
看法新闻:当时为何选择做一名陆战队员?
来丹娜:我总觉得当兵应该当那种拿枪上战场、英姿飒爽的军人,掌握很多种技能,所以一直以来都很向往去部队锻炼一下。
而且我本身特别喜欢大海。又能在海边儿当兵,又能学习各种野外生存技能,十八般武艺什么的能来的也就只有海军陆战队了。
“我们要学开大卡车、扛冲锋舟”
来丹娜:体能是陆战队员的基础,是每天不可或缺的训练。和专业运动员一样,要通过不断重复保持体能。
我们一般会做力量训练,比如杠铃哑铃蹲起。还有像是400米冲圈,每天要冲10圈8圈的,这是仅仅是训练前的准备活动。
登陆作战军舰是无法冲上岛的,军舰会离岸4、5公里,这时候就需要陆战队队员全副武装游到岸上。为应对不同地形和军事情况,我们要学习驾驶大卡车、越野车、摩托等。热带雨林地区会有泥潭、百年老树,因此训练中也会扛冲锋舟、钻泥潭。
我们每年还会有一到两次外训,把队员们拉到海练点体验极端环境。
看法新闻:陆战队队员要具备哪些军事技能?
来丹娜:灵活掌握武器装备是特种兵,也是海军陆战队的要求。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射击武器,当然枪也分很多种,像我们从事特种侦察的还会用到匕首枪。另外,水下突击步枪可能也是其他军兵种用不到的,它适用于水下射击,专门配备给陆战队员的,用在水下或者是海里进行搏斗。
平时我们比较常用的是手枪,包括九五突击步枪、冲锋枪、狙击枪。跳伞爆破潜水,攀登,滑雪,舟船驾驶也都是需要掌握的技能。
其他像格斗、方位判断、地图识别这些我们也都学过。方位判断、地图识别这个我们叫军事地形学。它跟咱们学的地理比较像,也是教你看等高线图。比如给你张地图,告诉你隐蔽地点是什么,另外一个小组隐蔽地点在哪里,你们俩要在哪儿汇合。你需要根据判断,和另外一个小分队汇合。
来丹娜:男兵女兵的训练项目基本上都是一样的,而且我们有很多项目都是协同训练,考核一样,训练的内容也一样。
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可能考核标准不一样,训练的强度也不太一样,毕竟男女生理不太一样的,所以身体所能承受的负荷也是不太一样的。例如说跑步,可能男兵他们武装要跑到十三分,那女兵要求就是十五分,相差两分钟。
看法新闻:侦察兵的任务是什么?如何发挥女性优势?
来丹娜:侦察兵任务就是要提前先潜入敌区侦察情况,然后把掌握的情况及时报告给大部队,然后让大部队收到这些信息汇总之后做一个综合的判断,便于后续战争进行。也可以理解为打前站的。
女侦察兵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因为可以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让敌人掉以轻心,不太会注意这个目标。再有,女性在沟通上会比男性更有优势,比如向老百姓打听情况,女性的优势就会比较明显。
看法新闻:你们平日业余生活有哪些?
来丹娜:一般来讲我们每天早晨6点起床之后就要进行出早操,通常就是跑三公里,再做一些力量训练,一共80分钟。然后7:20准备吃饭,8:00就开始上午的训练,一般是到11:20,大概三个多小时。每天训练内容也都不太一样。有时候是攀登,有时候是擒拿格斗,还有时候是射击训练。
11:30吃饭,完事儿后有个午休。下午3:00又开始下午的训练,5:00还会有一个体能训练,往往又是一个三公里,紧接着就是力量训练。
下午5:40就开始吃晚饭了,7:00看新闻。而这还没完,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夜训了,晚上训练通常是练腰腹力量,有时候夜训也会练拳练剑。
总之就是每一天都是不停地训练,身心都停不下来。
看法新闻:觉得这段生活带给自己哪些改变?
来丹娜:当兵让我发现,其实人的可塑性和潜力是特别特别大,很多时候需要逼自己一把把自己逼到一个绝境,你的潜力你的适应力才能爆发。
我本身其实是一个性格很懦弱,然后也很懒散的人,但是生生被部队磨练出来了,现在也依旧很有纪律性,作风也特别严谨。其实,人真是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或者适应不了的东西。

侦察兵视角最能表现“以少胜多”
导演郑晓龙拍摄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视剧《侦察英雄》正在北京卫视、浙江卫视热播。郑晓龙出生于军人家庭,早年入伍的经历对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郑晓龙一直把反映战争、部队作为创作愿景。在他看来,不同于以往战争题材作品大多着重展现宏大的战争场面,《侦察英雄》首次聚焦抗美援朝战场上侦察兵这一特殊兵种,从全新视角呈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另一面。
抗美援朝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如何体现这场战争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的特点,是《侦察英雄》主创团队面临的首个难题。郑晓龙介绍,在接到创作任务后,团队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通过翻阅大量史料以及志愿军老兵的回忆录,发现可以从侦察兵这个特殊兵种来展现“以少胜多”。
此前国内鲜有以侦察兵视角讲述故事的电视剧,为了让作品具有新鲜感和可看性,主创团队一致决定以志愿军战士侦察、奇袭等作战过程的精微视角,通过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来讲述战争故事。在郑晓龙看来,侦察兵穿插到敌后进行伪装,出其不意攻打敌人重要的指挥所和弹药库,靠少数人的奇袭打胜仗;同时侦察兵是孤胆英雄,常常腹背受敌很难得到支援,他们要靠自己的战术能力去打胜仗,这里也包含着不怕牺牲的精神。侦察兵的兵种特点与体现志愿军“以少胜多”的主题十分契合,选用侦察兵的视角来讲述,能表现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作战意志和作战能力。
《侦察英雄》讲述了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某师侦察科长梁辰带领侦察连作为急先锋,屡次靠超高的战术抗击美军的英雄故事。郑晓龙表示,以往不少作品会偏重讲宏观的战略层面,而《侦察英雄》是在讲“基层”,向广大观众讲好精彩的战术故事。《侦察英雄》讲述的是战争中普通战士的故事,这是该剧最大的特点,剧中的人物和战役都参考了真实的战例,并进行了艺术加工和提炼。
《侦察英雄》的剧本创作前后历时两年多时间,经历了多次修改、打磨、调整,主创力求在主角中心主义与群像式书写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尽最大努力为志愿军侦察英雄塑像,让每一个群像角色既有特点又不扁平。
谈到演员的选择,郑晓龙表示,契合是最核心的标准。剧中饰演侦察科科长梁辰的演员罗晋,与郑晓龙曾在电视剧《幸福到万家》中合作过,他身上阳光聪慧的气质,和梁辰智勇双全的特质很贴合,“我希望他演的不仅是一个想打胜仗的战士,还要有智慧。”在片场,罗晋每天早上来了第一件事就是往身上抹灰,甚至都要抹到手指缝里。郑晓龙说,罗晋在这部剧里摆脱了小生的感觉,更像一个成熟的演员。剧中饰演文婕的演员马思纯,身上有着那个时代的人们所特有的朴实感,能够到位地演绎内心细腻又坚韧伶俐的女战士形象。剧中白昌镐的扮演者杨帆有过韩国留学经验,会说韩语,而且熟悉韩国人的生活习惯,在塑造南朝鲜军情报队队长这一角色上,有着突出的优势。
为了让角色刻画更真实生动,在开机前剧组组织演员参加军训,通过形体、队列、战术、武器装备等多方面的训练课程,让大家体验真实的部队生活和战场模拟氛围。作为男主角的罗晋除了参与日常的队列战术训练,还与“战友们”一起上山行军,模拟侦察,感受志愿军战士在行军作战中的真实状态。
《侦察英雄》设计了大量的野外戏和夜戏。郑晓龙解释说,拍摄大量夜戏其实很困难,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没有制空权,火力和武器质量都比不上敌军,常常通过近战、夜战去战胜敌人。主创团队为此多次前往东北、河南、河北各地勘景,在综合考虑了拍摄周期、天气以及地形条件后,最终选择了纬度、气候、植被都与朝鲜战场接近的河北省承德市作为拍摄地。剧组深入到承德及周边各区县的山林里,在采景时遇水架桥、逢山开路,只为突出侦察兵以智取胜,利用山川壁垒来打胜仗的细节。《侦察英雄》除极个别场景采用棚内搭景的形式,全剧超过90%的场景都是野外实拍。
郑晓龙表示,拍摄的一大难点在于战场上的战术动作要真实。《侦察英雄》特别强调战场伤亡的突然和意外,郑晓龙认为有的作品中人中弹后抖半天的表现方式不符合战争的真实情况。《侦察英雄》拍摄现场有三位军事指导全程跟组拍摄,讲解如何打坦克、使用火箭弹、使用枪械等,并在拍摄前对演员进行战术训练,包括如何排雷、如何寻找地雷、战术讲解等。
剧中使用的部分车辆电台、炮镜以及枪械是真实经历过战争的、真正从朝鲜战争中留下来的东西,大到一张地图,小到一张便笺,都经过了资料查询,力求做到真实还原抗美援朝历史和志愿军风貌。
沙场女兵揭秘“魔鬼训练”:擒拿格斗荒岛生存,与男兵无异
法制晚报消息,昨日,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其中海上作战群中“两栖霸王花”首次以战斗员身份亮相沙场。她们平均年龄20岁。这群霸王花平日如何训练,与男兵们比有什么不同?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加入?《法制晚报》记者采访到曾在南海舰队服役的海军陆战队女子侦察队队员来丹娜,其曾在志愿表上写“我要求加入全军唯一的女子作战部队”。
此次共有9个作战群受阅,海上作战群中“两栖霸王花”首次以战斗员身份亮相沙场。女兵平均年龄20岁。
海军陆战队某旅班长英晓妹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刚加入陆战队时,队长指导员曾对她们讲,战争不会让女人走开,每个人要随时做好冲锋向前的准备。另一位海军陆战队战士表示,在其他单位外貌颜值高的女生是最美的,在这里,跑得快、爬战术爬得快的女生是最美的。
法制晚报记者注意到,1995年,海军女子陆战队正式成立,相传队员挑选条件之高不亚于竞选“中国小姐”。扛圆木、武装越野,擒拿格斗、潜伏捕俘、抢滩登陆、荒岛生存……这些听上去有些粗暴的课目正是她们的每日必备。
至于来丹娜,2007年,她在首都经贸大学新闻系读大三的时候,看到学校里贴出招大学生入伍的通知就报了名,成为了一名侦察兵。被战友昵称“阿来”的她,肩负的是“家族”的使命——爷爷是位老红军,她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强的体魄和精神才能不让爷爷失望,于是选择了当兵,选择了到艰苦的陆战队来当陆战女兵。
“我要求加入全军唯一女子作战部队”
陆战队与其他海军兵种有何不同?
我们主要从事登陆作战,口号“抢滩登陆 背水攻坚”,意思就是没有退路、只能进攻。
陆战队两栖侦察队性质是突袭,登陆成功后给大后方传递情报、侦察情况,同时迎接大部队登岛。
都说挑选条件之高不亚于竞选“中国小姐”,你们是如何选拔的?
我们属于南海舰队,选拔首先要在南海舰队新兵连受训, 3个月新兵训练后分配下连队。
在新兵连时上级会征求我们的意见,比如有的人想当医务兵等等。填完志愿表,陆战旅领导会根据材料,通过相应的选拔机制,最终确定人员。
我在新兵连志愿表上写的是:“我要求加入全军唯一的女子作战部队。”陆战旅是很艰苦,因此如果个人很有意愿就会很有动力。
我总觉得当兵应该当那种拿枪上战场、英姿飒爽的军人,掌握很多种技能,所以一直以来都很向往去部队锻炼一下。
而且我本身特别喜欢大海。又能在海边儿当兵,又能学习各种野外生存技能,十八般武艺什么的能来的也就只有海军陆战队了。
“我们要学开大卡车、扛冲锋舟”
体能是陆战队员的基础,是每天不可或缺的训练。我们一般会做力量训练,比如杠铃哑铃蹲起。还有像是400米冲圈,每天要冲10圈8圈的,这是仅仅是训练前的准备活动。
登陆战斗中,有时载具无法直接冲上滩头,这时候就需要陆战队员全副武装泅渡上岸。
为应对不同地形和军事情况,我们要学习驾驶大卡车、越野车、摩托等。热带雨林地区会有泥潭和高大树木,因此训练中也会有钻泥潭、扛圆木、扛冲锋舟。
我们每年还会有一到两次外训,把队员们拉到海练点体验极端环境。
灵活掌握武器装备是特种兵,也是海军陆战队的要求。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射击武器,当然枪也分很多种,像我们从事特种侦察的还会用到匕首枪。
平时我们比较常用的是手枪,包括九五突击步枪、冲锋枪、狙击枪。跳伞、爆破、潜水、攀登、滑雪、舟船驾驶也都是需要掌握的技能。
男兵女兵的训练项目基本上都是一样的,而且我们有很多项目都是协同训练,考核一样,训练的内容也一样。
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可能考核标准不一样,训练的强度也不太一样,毕竟男女生理不太一样的,所以身体所能承受的负荷也是不太一样的。例如说跑步,可能男兵他们武装要跑到十三分,那女兵要求就是十五分,相差两分钟。
侦察兵的任务是什么?如何发挥女性优势?
侦察兵任务就是要提前先潜入敌区侦察情况,然后把掌握的情况及时报告给大部队,然后让大部队收到这些信息汇总之后做一个综合的判断,便于后续战争进行。也可以理解为打前站的。
女侦察兵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因为可以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让敌人掉以轻心,不太会注意这个目标。再有,女性在沟通上会比男性更有优势,比如向老百姓打听情况,女性的优势就会比较明显。
一般来讲我们每天早晨6点起床之后就要进行出早操,通常就是跑三公里,再做一些力量训练,一共80分钟。8:00就开始上午的训练,一般是到11:20,大概三个多小时。每天训练内容也都不太一样。有时候是攀登,有时候是擒拿格斗,还有时候是射击训练。
11:30吃饭,完事儿后有个午休。下午3:00又开始下午的训练,5:00还会有一个体能训练,往往又是一个三公里,紧接着就是力量训练。
下午5:40就开始吃晚饭了,7:00看新闻。而这还没完,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夜训了,晚上训练通常是练腰腹力量,有时候夜训也会练拳练剑。
总之就是每一天都是不停地训练,身心都停不下来。
觉得这段生活带给自己哪些改变?
当兵让我发现,其实人的可塑性和潜力是特别特别大,很多时候需要逼自己一把把自己逼到一个绝境,你的潜力你的适应力才能爆发。
(原题为《沙场女兵揭秘“魔鬼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