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超好看的纪实文学!

更新时间: 2025-09-14 20:09:20

阅读人数: 712

本文主题: 好的纪实文学

刨掉“颂圣”那几部分,真是一本极好的清末皇室纪实文学。真好读,真有趣。和我想象中的王公贵族的生活好不一样,或者说我的想象是匮乏的缺乏细节的,只有一个笼统的空泛的“高级、优雅”的概念。原来皇帝的生活也是一样的鸡零狗碎,甚至于和普通人一样匮乏。读到溥仪和昔日权倾朝野的重臣们为了搞好糊纸盒,又是斗嘴又是着急,我简直觉得黑色幽默到了极点。这个世界还真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这本书一共有两点我非常喜欢,一个是对清末皇室的生活细节和傀儡政权以及社会改造这几部分的描写极富细节,说的都是我之前从未了解过的生活,还极其生动,非常引人入胜,让人总想往下读下去读下去,总有新的好玩的事情要出现。第二是溥仪的自述里有非常天真、非常诚恳的部分,很多事件叙述时流露出的真诚非常打动人。越读越觉得他挺可爱的。他身上流露出的反差非常有趣。虽然他的性格有很多缺陷,他评价一个人也失于客观,往往都是从自身出来还围绕对自身的影响来对人事进行评价,但是书里流露出的真诚和反思确实很彻底也因此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改造那一部分虽然梦幻了一些,但是整个的叙述还是给了人很大的希望的,甚至有点监狱宣传片的味道了。虽然现实远没有如此完美,但是曾经那样纯洁和激动人心的理想我相信一定是燃烧过的,这也是我们能走到今天的重要根基之一吧。再有就是书里写的日本在殖民东北期间对人民的迫害是我第一次直面这段历史,我以前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段惨痛的历史。非常痛心,也深深意识到只有我们的民族真正强大起来了,才能保护自己不受外敌的侵害。只有自己拥有保护自己的能力,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超好看的纪实文学!

洛宁董宏伟长篇纪实文学《凋零的百合》(四十五)

四十五、物是人非,好陌生,形孤影单恁冷清;不堪回首,满眼泪,何处才是我归宿。惟愿天下从此多和睦,罪恶消除人间永太平。

十数年过去了,在赵玉兰的眼中,家乡已经变得极为陌生,陌生到让她几乎不敢相认!过去的许多事物都已面目全非,但也有始终不变的,那便是那座挺拔高耸的清凉山,还有那条蜿蜒流淌的玉带河。

警车驶离公路,减缓速度拐向了进山的盘山道,在绕了几个弯之后,前方就要抵达她们日思夜想的家乡——龙湾村了!然而,这些仅仅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在百合的眼中却突然变得极为生疏!她用充满疑惑的目光注视着周围的一切,一切仿佛仍然置身于梦中。是啊,物是人非,昨日的百合还是一个充满童真稚气,甚至情窦未开的女孩,可如今呢?时过境迁,真的犹如隔世一般啊!

“停车、停车!”前面已经能够看到龙湾村那错落分布的灰色房顶了,眼看着车子即将进村,百合突然让警车停下。她二话不说,拉开车门,拉着妈妈下了车,跌跌撞撞地朝着山坡跑去!

两个民警也不清楚她们要做什么,无奈之下,只好也从车上下来,眼睁睁地看着她们消失在一道小山梁的后面。

百合拉着母亲走到一座被荒草覆盖的土堆前,双腿一弯,跪了下来!

“爹,百合回来了,百合和妈妈过来看您来了!我就是想来告诉您,妈妈她没有跟别人私奔,她是被坏人欺骗了!她也吃了好多苦!”

这才知晓,眼前的这堆黄土下掩埋的正是自己的前夫张海山,心中不禁悲痛万分,泪如雨下!

“海山啊,是我对不起您,我不该和您怄气,我不该舍家出走,我更不该轻信别人的话,被坏人骗了,我不但害了全家,我还害了咱们的女儿,我也害了您啊!现在,我来向您赎罪了!”

赵玉兰也“扑通”一声跪在那里嚎啕大哭起来。她哭得撕心裂肺,似乎要将多年来的苦难、积怨、委屈和自责,都在这一刻统统倾泻而出。

“百合回来了!百合和她妈回来了!”

尽管回家的路途是如此漫长,但是在有关部门的关怀与帮助下,漂泊的人们终究回来了。赵玉兰和百合的归来,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引发了一阵不小的轰动。村子里的人们纷纷涌了出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迎接她们。送她们回家的警察在与村干部完成了例行的交接后,就与赵玉兰她们告别,离开了龙湾村。

为了让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也为了洗清自己所蒙受的冤屈,赵玉兰毫不避讳地,当面向所有村民讲述了自己当年被拐卖的经过。

“各位老少乡亲们!家里才是最温暖的,家人才是最可靠的,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尤其是陌生人的话!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活,踏踏实实地过好日子,这比什么都重要啊!”

接着,赵玉兰又告诉大家:“百合是为了找我才失踪的!她受了好多苦。”赵玉兰虽然一再告诫大家不要上当受骗,但对于女儿的真实情况,她却有所隐瞒!

百合理解妈妈的一片苦心,什么话也没说,只是不停地点头。

得知百合回来了,王淑香也赶了过来,百合看到继母来了,高喊了一声“妈”,快步跑了过去,与王淑香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随后,百合又为两位母亲做了相互介绍。紧接着,两个互相嫉恨了多年的女人彼此理解地紧紧握住对方的双手,眼中含着热泪。这真的颇有那种“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场景了。

“玉兰姐,谢谢您把百合送回来,我心中这块压了许久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我也能对海山有个交代了!”王淑香动情地说道。

“妹子,我更应该感谢您,是您把我的女儿抚养长大了!”

当天晚上,三个女人都住在了她们“自己”的地方。

几天后,赵玉兰觉得应该回去了。这天下午,她悄悄地把百合拉到一旁问道:“你打算怎么办?还走不走了?”

“走啊,当然要走。这几天我的奶都憋坏了,总是偷偷地背着人挤奶。再说了,我也想我的孩子啊!”

“唉!你说的也是,那你回去之后打算怎么办?还回到老吴家?”

“我也不知道啊!”百合无奈地说道。“公安局把我解救出来,我怎么能再回去住?再说了,我是真的没法再跟吴有良过日子了,我一看到那个地方心里就害怕!”

“那就一起回去跟我住在一起吧,回头再给你找个好人家嫁了。你和那吴有良的婚姻关系法律都不承认,这个已经通过法院判决了,就算他以后从劳改队放出来也没什么麻烦了。”

听着妈妈说得很有道理,百合同意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第二天上午,她们与王淑香辞别后,就踏上了回去的路程。

百合跟着妈妈终于又回去了。她按照妈妈的说法,住在妈妈的家里。百合很勤快,她平时除了过去帮吴大妈照看孩子,还帮助妈妈和继父周大发种地、做家务。

赵玉兰和周大发成家后,一直没有一儿半女,这一直是周大发的一块心病,这次半路却有了个女儿,他高兴得不得了。原本不善言辞的一个人也改变了性格,整天乐呵呵的。

在百合的婚姻问题上,一直是赵玉兰整天挂念的大事。百合也看出了妈妈的心事,为了早日把自己的终身大事确定下来,这天,百合偷偷告诉妈妈,她觉得刘永生很善良,是个好人,就是不知道他是否介意自己是个有过过去的人?赵玉兰也认为刘永生这个人不错,就拜托媒人前去询问,谁知道刘永生一听,竟然满口答应。媒人也是个爽快的人,就催促他们尽快成婚,很快,在百合妈妈的操持下,刘永生与百合二人正式举办了婚礼。

其实,百合和妈妈并不知道,她们这次从广西老家离开后,她的继母却很生气。原来是这样的,百合曾答应过要帮着继母王淑香照顾弟弟百良的,可是她却跟着亲妈走了,所以,王淑香自然心里不痛快,既然答应照顾弟弟,竟然说话不算数,还是没把她这个继母放在眼里。

就这样,王淑香懊恼了好几年,每一次想起这件事,心里都堵得慌。几年后,百合和丈夫刘永生带着他们的孩子,也是个男孩,一起回来看望继母时,才向她说明了当年的事。王淑香这才知道百合当年是被人拐骗,生下了孩子,不得不回去的苦衷。她思想上的误解瞬间就消除了,高兴得逢人就说百合就是她的亲闺女。百合的弟弟也长大了,他已经上了初中,学习成绩很好。他见到姐姐后,特别高兴,尤其对这个小外甥,更是亲昵得不行。百合她们在家里住了几天后,就回去了。

五年后,吴有良出狱了,当他得知百合已经改嫁,原来的本性又暴露了出来,他本来想找刘永生的麻烦,但在爹妈地规劝下,又看到了天真可爱的孩子,考虑到法院的判决,慑于法律的威严,最后也只能忍了下来!还有那 ,因为在劳改期间表现良好,提前一年出狱后,她的大孩子已经上了高中。听到家人说起赵玉兰母女对孩子的照顾,她也感激不尽,就和赵玉兰重归于好!

一切似乎都非常圆满,但是,这些妇女因为被拐卖,她们人格所遭受的屈辱、心灵所受到的创伤以及思想上的痛苦将会伴随她们一生,这种罪恶所带来的伤害,已经给所有的受害者都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而这些,不能不说是当今文明社会的一种悲哀!

读纪实文学《我的青海,我的雪原》:心灵相通与同感共鸣

青海高原自然风光 视觉中国/光明图片

辛茜的纪实文学《我的青海,我的雪原》(河北教育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让我走近甚至走进了青海,并随着她的笔触,以及援青人的目光和脚步了解了青海。

作者首先向我们展示了青海远在天边。从海拔高度来说,青海难于上青天,是要走“天路”方可到达。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所在,我们的援青干部却一批接着一批,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今天,从北京到上海,再到浙江,不同单位的人形成一股铁流,迈出坚实的步伐,毅然决然走上通往“天路”的青海。

作品写了援青干部克服缺氧带来的失眠等困苦,也不顾天路难行的艰辛,用一颗火热的心去温暖青海雪原,用博爱去拥抱青海人,书写了一个博大的世界。不过,作者并没有一味写援青人的奉献,而是写出了他们的快乐,更写出了青海人的奉献与感恩,这是一个心灵相通和同感共鸣的生命乐章。

用生命镌刻援青群体,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作者写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援青人形象,像张君华、陆爱珍这两位女性被描绘和刻画得光彩照人:一个以母性之爱将博爱传达出去,以细如发丝的春风暖意留存在人们心间;一个以聪明智慧与果敢有力支撑起脱贫攻坚的企业。细读全书,一个个援青人活灵活现于眼前,令人难忘。本书还注重群像塑造,作者以极大耐心、饱含感情,又有丰沛的同理心与情感共鸣写援青人的群体。他们的职业有别、来处各异、年龄不等,但都有一颗火热的心,有着甘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实现了生命与精神的脱胎换骨、心理与灵魂的自我超越。

要想成功塑造人物个体和群体并非易事,除了有广度、高度、深度,还要有境界,有不同于他人的品质与品位。辛茜写出了平凡与不平凡的关系,也写出了得与失、苦与乐、奉献与感恩的辩证性,更以真实有力的细节打动人心。作品写道:“援青十多年,北京的援青干部早已转变了观念,来玉树不是帮扶,是来报恩。”因为青海人全力以赴守住清洁水源,为内地与祖国奉献自我。作品还有几个细节:一个是帮扶的学生家长来看张君华,他“一只手提着一小包蕨麻,一只手从怀里掏出一卷卫生纸硬是塞给她。她一打开,里面包着十根虫草,张君华心中一酸,泪眼婆娑,对索南旺德的父亲说:‘这一小包蕨麻我收下,这十根虫草,你一定带回去。’”还有,上海援青干部的妻子开始不同意丈夫援青,但经过劝说特别是将心比心讲道理,妻子终于同意并表示扛起家中所有的重担。2018年初冬,扶青干部倪斌带队下乡检查,一辆车冰冻打滑,溜出路基,直奔山谷,就在大家魂飞魄散与惊恐万状时,一块横向的巨石挡住了车辆。这些细节既有助于烘托气氛,又有利于刻画人物,能产生巨大的心灵震动。

“心灵贴近”与“心心相通”是本书的关键所在。不论是援青人的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还是援青人与青海人,抑或是援青人与家庭之间,以及作者“我”与所有人,都形成了一个心有灵犀的内在“联通”,形成了水一样的涵容,山一样的信仰。与许多写实文学不同,本书始终有“我”在,“我”用心灵的丝线将所有人物都联结起来,形成了强大而美好的“同心结”,传递着巨大的正能量。于是,真诚、爱与美像水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不断地扩大传达出去。

青海风光很有地域特色,它的纯粹、圣洁、辽阔、高远还有寂静,被山水、花草、动物及浮云激荡,这在作者笔下仿佛长了翅膀、带了灵气与仙气,也变得款款情深,浸润于世道人心。这种诗意情怀让本书突破了许多类似题材的数字、人物、事件、叙述容易带来的呆板,变得生机勃勃和富有神韵。在我看来,不论如何写作,作者都有风景、心景、情景的纵深感,这仍源于作家那颗灵心与爱心,一种像玉石一样的通灵与坚执。比如,作者这样写翡翠湖:“天光明净,视野开阔,湖水在身边环绕。没有恢宏气势,却有细腻的旋律、节奏、流线、休止、交响。倾泻的光影,不可阻挡地纵横在盐渍之上,相隔不远的一小片又一小片湖水,幻化出绿色、蓝色、黄色……”这不只是景物描写,更是心灵的外化,也是作者对天地之道和人生图景的内化。

我为这本书感动,也看出了作者为笔下的山川人物感动,山川人物也被生命感动。生命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平时它静如止水,一直潜隐在每个人心中,可一旦微风拂动,音符就会响起,从拨动的心弦飞出。(作者:王兆胜,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文学批评》副主编)

标签: 我的前半生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