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了一段血脉相连的历史脉络
季宇的长篇纪实文学《不朽——刘铭传在台湾》(以下简称《不朽》),犹如一声激昂壮烈的历史洪钟,在民族记忆的深谷激起强烈的回响与浪涌。作品不仅还原了刘铭传在台湾抗法保台与近代化的丰功伟绩,还形塑了刘铭传的人格形象,更以文学的笔触,建构了细密的历史肌理,凝结着作家的家国情怀、叙事才华、历史识见、思想立场与对历史回溯和追问的现代性意识。
其一,历史现场的沉浸式重构。季宇在创作中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通过海量的文献考据与专家访谈,将史实转化为生动的细节与感性的文学场景。小说的每一章都依据基本的历史事实,展开合理的文学想象,让历史充分地场景化、情境化甚至情节化,让读者沉浸其中。沉浸式历史现场的重构,一方面来自历史细节的精准呈现,如“百年陈案”一章对历史细节的铺陈;另一方面来自紧张气氛的营造,如“山雨欲来”“黑云压城”等篇章对大战来临前氛围的渲染。通过人物对话,让历史、人物在史料中鲜活起来,几乎在每章的结尾都设置阅读期待。不仅如此,文本还援引了来往公文、信函、奏折、圣旨、电谕、批复以及地方的“劝番歌”等相关资料,将真实史料巧妙嵌入历史情境,增加了现场感,夯实了文本的真实性。
其二,人物性格、形象的多维形塑。从淮军悍将到保台的民族英雄,再到台湾近代化的先驱,刘铭传的性格、形象、命运在书中得到多维呈现。作家并没有回避刘铭传早年镇压太平军、捻军的争议,也不吝展现其“抗法保台”的英勇壮举,具体生动地展现了其对近代化的执着与身体力行。在“龙性难驯”一章里,摹画了刘铭传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征,在与法军、朝廷、湘军势力、左宗棠、台湾地方势力的多重关系中,多层面塑造了一个鲜活、立体、复杂的性格形象。在台湾建省的过程中,刘铭传的前瞻性视野、改革意识、近代化观念都在他的政治实践中一一付诸实施。近代化的煤矿、邮局、海底电缆、新式学堂等如雨后春笋般在台湾大地破土而出,尤其是在铺设台湾第一条铁路时,他力排众议:“铁路非徒为运兵,更为通商;非徒为通商,更为开民智”。作者通过对比同时期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铁路政策,凸显了刘铭传的战略眼光。
其三,历史叙事的当代观照与叩问。“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作者在其历史叙事中,一直保持着清醒的现实意识与当代观照,在《后记》中写道:“在这种情况下,刘铭传值得大书特书,他的功绩也显得格外有意义。这种意义不仅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不朽》首先从历史与现实对话的角度,展现刘铭传当年的建设对今日台湾仍有深远影响,刘铭传的功绩,不仅在于他建起的铁路与城池,更在于他尝试构建一种更具包容性与生命力的治理模式,使台湾成为真正意义上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其次是身份认同问题,通过台湾的建省与历史人物的重要贡献确证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部作品不仅在于复活了一个历史人物,更在于为今天的我们照亮了那段血脉相连的历史脉络:台湾的近代化历程自始便深深植根于整个中国的命运脉络之中。
其四,文学性与历史性的榫合交融。“历史纪实文学不是纯然的历史著作,不是只有冷冰冰的历史数字或历史事件,而应是一方面保持了纪实的历史品格,另一方面又具有文学的独特魅力。”作者摒弃了传统历史叙述的线性推进,采用了多声部、多视角的复合结构。比如写中法战争,交替使用了刘铭传的奏报、法军将领的回忆、其他将领的反映等,使同一历史事件呈现不同维度的解读,这种“复调”叙事,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性,又赋予了文本强烈的戏剧张力。在语言风格上,实现了典雅与通俗的融合。书中既有“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这样的典雅语言,也有“会说合肥话,便把洋刀挎”这类俚语俗话。同时,也凭借合理想象填补历史缝隙,使人物血肉丰满、场景如在眼前。他将宏大历史叙事与个人生命体验巧妙编织,让刘铭传不再只是历史长廊中的肖像,而成为有温度、有情感、有挣扎的“人”。正是这种文学的真实,赋予“历史”新的生命,让读者得以在情感层面与百年前的先行者产生深度共鸣。
抚卷《不朽》,刘铭传的身影在历史的迷雾中愈发清晰。他的保卫、他的建设、他的抗争、他的遗憾,共同铸就了一种超越时空的“不朽”。这种不朽,源自他对台湾这片土地深沉的责任与开创性的贡献。《不朽》的深刻之处,还在于它并未回避历史英雄的悲剧性宿命。刘铭传的宏图大业在晚清这艘千疮百孔的巨轮上举步维艰。季宇以冷峻的笔调揭示:个人的雄才大略,终究难以抵挡时代沉疴与体制的腐朽。当他离台之际,那些未竟的蓝图与深埋的遗憾,已然预示了台湾在甲午之后那风雨飘摇的命运。这种悲剧感,使刘铭传的形象超越了简单的英雄赞歌,成为一个承载历史重负与时代局限的复杂个体。

巴山土著吴山常(纪实小说)
天,已经暗淡下来,要掌灯才能够看得清楚。小嫚拾起刚才掉在地上的菜,接过思思掌着的油灯。我和几个孩子随着小嫚走进里屋睡房,几个孩子带着几分好奇和不解,默默地瞪着我。
“这都是我和他的孩子,我现在给你说说吧。”小嫚拉过孩子们,“王思,王念,王香(想),王艺(忆),王怀,王平。王念身上背着的王香最小。一男五女。”小嫚随后指着我,“娃儿些,这是我时常给你们讲的吴叔叔。死人,你也睁开眼看看。”她说的“死人”,我知道他就是王韬涛,不过,看不到他面容,他面朝里边。
小嫚伸手想弄醒他。“你杀死我吧,我不想活了。”他嘟哝着,显然明白我是谁。而且,这个时候他是害怕我抢走小嫚的。
“你把洋芋当天麻!真想死啊!简单,拿把菜刀剁瓜子!你不想活,哼,我还早就不想活了耶。”小嫚说着暴跳起来,要往外走。
我拦住了她,我知道她此时如同一个堵塞的烟囱,把憋气与窝火发到她男人的身上。
“我听你的,好不好?”他又嘟哝一句,然后把脸转过来。我看清了一张没有血色的脸,略显浮肿。
“我们去弄夜饭。常哥,他是三个月前在生产队劳动回家的路上,摔到坎子下边,医生说他被身上扛的犁头砸断腰和尾椎的,你就给他看看病情。”说完,小嫚带着孩子去厨房弄夜饭去了。
屋子里剩下我和王韬涛。我说:“你把手伸出来,我看看。”他顺从地把手伸给我。我为他切了脉,询问病情。他“哎哟,哎哟”直叫唤,一会儿指着胸,一会儿指着头,又说,一动腰就痛,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我只得再次仔细查看。
我查看了他的身体后,断定他的腰和尾椎骨都没有断,是神经中枢受损和尾椎骨受损,淤血阻塞,加上治疗不当,寒症侵入肌肤。按推断,是不会导致瘫痪这样严重的状况,可是,他现在确实瘫痪在床,定有别的原因,便对他直言:“怎么会这样?会不会有别的原因?”
“吴哥,我只想早点好,又怕好不了,小嫚成了别人的,娃儿也跟着成了别人的。我觉得自己活不久了,你来照顾他们吧?!”王韬涛说着哽咽起来。原来心病才是他康复最大的障碍。
“自己如果活不了,当然,婆娘、娃儿都是别人的!这个道理我们都晓得。”他一听这话,又呜呜地哭起来了,惹来在厨房的小嫚跑过来看究竟。我又提高声音说:“你是鹅卵石掉在酱油缸子,糊涂蛋一个。如果你真不想那种结局,你就要配合我好好治病,让自己好起来,才能够保住你的家庭。听到没有?”他听我这样说,立刻止住了哭泣。
小嫚到厨房里做好了晚饭。饭后,我对王韬涛说:“等一会儿,我为你推拿一下,然后再扎针,通过我的治疗,少则三月,多则半年,你就会好起来。”我这样一说,他脸上出现了喜色。
孩子们都睡觉去了。我为他先推拿,再实施针灸,小嫚坐在旁边陪着我们,“常哥,你怎么又当上医生的呢?”
“这话说来就长。王老弟的病拖久了,要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治好。我有时间慢慢给你们摆我的龙门阵。”
“好啊!好啊!常哥,我就最爱听你讲故事。”兴奋的眼神从小嫚的眼眸中跳出来,好像一下子回到当年她和我懵懂相爱的纯情时代,把身边躺着的王韬涛当成了空气一般。
我体会出她的情绪变化,但我只能压抑着,“人生真是很难料想啊!”
“常哥,你现在过得好吗?”小嫚幽幽地问。
“我是一名教师,现在也顺带着行医。你说说你这些年咋个过的吧?”我转移了话题。王韬涛静静听我们说话,不时笑一笑。
“我已经为你收拾好了床铺,我好想和你多说说话,但你天远地远地走来,夜已经深了,你人也累了。睡觉吧。”小嫚看我为王韬涛治病告一阶段,赶紧让我去好好休息。
夜阑人静,我却无法入睡,毕竟,我是有负于小嫚的。
第二天上午,我上山为王韬涛采回草药,将药熬制,实施调理。小嫚杀了鸡,煲了鸡汤。我想起第一次去她家,我们都不敢杀鸡,现在她拿起刀来,逮住鸡脖子,手起刀落,没有一丝的胆怯。
“我和常哥不能结成夫妻,但我想结成兄妹。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常哥,这件事,我就没征求你的意见了哈,就这样决定了。”晚饭后,小嫚当着她丈夫和孩子说道,过一会儿又说,“我还要向你学习治病,让韬涛早点好起来。”
我为王韬涛推拿、针灸,她就在一旁仔细地看,我采回来的药,她也要辨认,然后问我每一种药的药性。我有时候去平坝河里钓一些鱼回来,既补王韬涛的身子,也为孩子们解解馋。
“我倒是没有想到这一辈子还能见到你。等你,却不晓得你的音信,结婚时已经是大龄女了,父母为我心焦。等不到你,我就对婚姻似乎无所谓了,糊里糊涂地嫁到鹰嘴岩这里,生了这些娃娃。对你,我这一辈子都无法忘记,这才给娃们取了那些名字。常哥,幺嫚的名字是你给我取的,孩子的名字是我取的,见不到你的人,但是喊着娃儿的名字也算是有了一个念想!”一天,小嫚丢下手中的家务活,呆呆地看着我,“常哥,我是刺笆林里的斑鸠,不知春秋,你是长江里的石头,经过的风浪无数。只要有时间,就给我多讲讲你这些年的故事给我听哈!”
每次当我讲到从军的故事,她特别有兴趣。当我讲到在志愿军欢送大会上发言,她就情不自禁地拍手鼓掌;当我讲到从军途中看长江三峡,她的眼神中顿时充满了向往;当我讲到进入朝鲜第一次看到战争的恐怖,她圆睁着双眼,好像那惊险就在眼前;当我讲到在朝鲜生了重病,她便哽咽哭泣。
巴山土著吴山常(纪实小说)
天,已经暗淡下来,要掌灯才能够看得清楚。小嫚拾起刚才掉在地上的菜,接过思思掌着的油灯。我和几个孩子随着小嫚走进里屋睡房,几个孩子带着几分好奇和不解,默默地瞪着我。
“这都是我和他的孩子,我现在给你说说吧。”小嫚拉过孩子们,“王思,王念,王香(想),王艺(忆),王怀,王平。王念身上背着的王香最小。一男五女。”小嫚随后指着我,“娃儿些,这是我时常给你们讲的吴叔叔。死人,你也睁开眼看看。”她说的“死人”,我知道他就是王韬涛,不过,看不到他面容,他面朝里边。
小嫚伸手想弄醒他。“你杀死我吧,我不想活了。”他嘟哝着,显然明白我是谁。而且,这个时候他是害怕我抢走小嫚的。
“你把洋芋当天麻!真想死啊!简单,拿把菜刀剁瓜子!你不想活,哼,我还早就不想活了耶。”小嫚说着暴跳起来,要往外走。
我拦住了她,我知道她此时如同一个堵塞的烟囱,把憋气与窝火发到她男人的身上。
“我听你的,好不好?”他又嘟哝一句,然后把脸转过来。我看清了一张没有血色的脸,略显浮肿。
“我们去弄夜饭。常哥,他是三个月前在生产队劳动回家的路上,摔到坎子下边,医生说他被身上扛的犁头砸断腰和尾椎的,你就给他看看病情。”说完,小嫚带着孩子去厨房弄夜饭去了。
屋子里剩下我和王韬涛。我说:“你把手伸出来,我看看。”他顺从地把手伸给我。我为他切了脉,询问病情。他“哎哟,哎哟”直叫唤,一会儿指着胸,一会儿指着头,又说,一动腰就痛,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我只得再次仔细查看。
我查看了他的身体后,断定他的腰和尾椎骨都没有断,是神经中枢受损和尾椎骨受损,淤血阻塞,加上治疗不当,寒症侵入肌肤。按推断,是不会导致瘫痪这样严重的状况,可是,他现在确实瘫痪在床,定有别的原因,便对他直言:“怎么会这样?会不会有别的原因?”
“吴哥,我只想早点好,又怕好不了,小嫚成了别人的,娃儿也跟着成了别人的。我觉得自己活不久了,你来照顾他们吧?!”王韬涛说着哽咽起来。原来心病才是他康复最大的障碍。
“自己如果活不了,当然,婆娘、娃儿都是别人的!这个道理我们都晓得。”他一听这话,又呜呜地哭起来了,惹来在厨房的小嫚跑过来看究竟。我又提高声音说:“你是鹅卵石掉在酱油缸子,糊涂蛋一个。如果你真不想那种结局,你就要配合我好好治病,让自己好起来,才能够保住你的家庭。听到没有?”他听我这样说,立刻止住了哭泣。
小嫚到厨房里做好了晚饭。饭后,我对王韬涛说:“等一会儿,我为你推拿一下,然后再扎针,通过我的治疗,少则三月,多则半年,你就会好起来。”我这样一说,他脸上出现了喜色。
孩子们都睡觉去了。我为他先推拿,再实施针灸,小嫚坐在旁边陪着我们,“常哥,你怎么又当上医生的呢?”
“这话说来就长。王老弟的病拖久了,要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治好。我有时间慢慢给你们摆我的龙门阵。”
“好啊!好啊!常哥,我就最爱听你讲故事。”兴奋的眼神从小嫚的眼眸中跳出来,好像一下子回到当年她和我懵懂相爱的纯情时代,把身边躺着的王韬涛当成了空气一般。
我体会出她的情绪变化,但我只能压抑着,“人生真是很难料想啊!”
“常哥,你现在过得好吗?”小嫚幽幽地问。
“我是一名教师,现在也顺带着行医。你说说你这些年咋个过的吧?”我转移了话题。王韬涛静静听我们说话,不时笑一笑。
“我已经为你收拾好了床铺,我好想和你多说说话,但你天远地远地走来,夜已经深了,你人也累了。睡觉吧。”小嫚看我为王韬涛治病告一阶段,赶紧让我去好好休息。
夜阑人静,我却无法入睡,毕竟,我是有负于小嫚的。
第二天上午,我上山为王韬涛采回草药,将药熬制,实施调理。小嫚杀了鸡,煲了鸡汤。我想起第一次去她家,我们都不敢杀鸡,现在她拿起刀来,逮住鸡脖子,手起刀落,没有一丝的胆怯。
“我和常哥不能结成夫妻,但我想结成兄妹。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常哥,这件事,我就没征求你的意见了哈,就这样决定了。”晚饭后,小嫚当着她丈夫和孩子说道,过一会儿又说,“我还要向你学习治病,让韬涛早点好起来。”
我为王韬涛推拿、针灸,她就在一旁仔细地看,我采回来的药,她也要辨认,然后问我每一种药的药性。我有时候去平坝河里钓一些鱼回来,既补王韬涛的身子,也为孩子们解解馋。
“我倒是没有想到这一辈子还能见到你。等你,却不晓得你的音信,结婚时已经是大龄女了,父母为我心焦。等不到你,我就对婚姻似乎无所谓了,糊里糊涂地嫁到鹰嘴岩这里,生了这些娃娃。对你,我这一辈子都无法忘记,这才给娃们取了那些名字。常哥,幺嫚的名字是你给我取的,孩子的名字是我取的,见不到你的人,但是喊着娃儿的名字也算是有了一个念想!”一天,小嫚丢下手中的家务活,呆呆地看着我,“常哥,我是刺笆林里的斑鸠,不知春秋,你是长江里的石头,经过的风浪无数。只要有时间,就给我多讲讲你这些年的故事给我听哈!”
每次当我讲到从军的故事,她特别有兴趣。当我讲到在志愿军欢送大会上发言,她就情不自禁地拍手鼓掌;当我讲到从军途中看长江三峡,她的眼神中顿时充满了向往;当我讲到进入朝鲜第一次看到战争的恐怖,她圆睁着双眼,好像那惊险就在眼前;当我讲到在朝鲜生了重病,她便哽咽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