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一部上海普通人家的家庭纪录片,《七家乐》将在纪实人文频道首播

更新时间: 2025-09-14 20:10:33

阅读人数: 983

本文主题: 好看的纪实纪录片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以大家庭为核心,讲述上海一户普通人家真实故事的家庭纪录片《七家乐》将于5月15日21:00在纪实人文频道首播,百视通IPTV、互联网电视、有线电视同步上线。

本片由沪上知名媒体人蒋为民和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出品,蒋为民执导,以口述形式记录上海一个大家庭近百年历程,将一个世纪的温情与时代记忆浓缩于一部影像长卷。

在《七家乐》中,拍摄对象是导演蒋为民母亲王家的七姐弟。通过七位平均年龄77岁的老人充满个性的叙述,导演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中,巧妙地将家庭与时代两条主线交织在一起。童年、升学、工作、婚姻、拆迁……一个个生活细节与房子变迁的故事,展现了上海市民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映射出时代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作为一部家族纪录片,人物的基本信息极为重要,人物的形象塑造更为关键。拍摄时,蒋为民力求每一帧画面都能自然流畅地讲述故事,同时保留现场的即兴与真实。上海方言的大量使用,不仅让叙述充满地道的生活气息,更添一份文化韵味,仿佛带领观众亲历王家的日常生活。

纪录片的开场和结尾也很有特色。导演以春节期间家族聚餐的长镜头为影片开场,七位老人的依次自我介绍,既奠定了此片的口述史基本形态,也生动刻画了每位家庭成员的个性与角色。结尾则选用了导演外公亲手为七姐弟制作“七家乐”的相册画面,配以恰到好处的音乐,无需言语,情感流淌,触动人心。

试映期间,纪录片得到了滕俊杰、陈丹燕、王纪人、应启明、尔冬强、李琳、吴天戈等上海文艺界人士的推荐,被赞为“难得的视角,难得的真实,难得的独一无二”“展现出大时代里普通上海市民生命走向的丰富性”等。作家、纪录片导演陈丹燕说:“导演有着多年拍摄重大社会与历史事件的经验与视野,却运用这样的经验与视野将山河岁月编织入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这就是不凡。”诗人、作家韩国强说:“这是一个平凡上海人家的家族史,每一个上海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祖辈,看到亲人们大半世纪的悲欢离合,看到上海人由逼仄而开阔的生活状态,也看得见自己”。

正如蒋为民所希望的,《七家乐》除了记录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历史,更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个家庭的故事都值得被铭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达,家庭仍然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一部上海普通人家的家庭纪录片,《七家乐》将在纪实人文频道首播

音乐系列纪录片兴起要用动人旋律讲述纪实故事

原标题:音乐系列纪录片兴起,音符中的时代记忆被更多挖掘

音乐系列纪录片《踏歌行》把音乐作为纪实影像的丰富素材

近年来,随着各类音乐综艺的播出,各色音符和旋律不断萦绕于观众耳畔。然而音乐的艺术价值不止于作品本身,背后的故事、音符中的时代记忆,同样彰显其价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日前播出的音乐系列纪录片《踏歌行》把音乐作为纪实影像的丰富素材,当歌声流淌而过,故事便于观众心间留声。

音乐入题影像,让更多旋律走入观众视野

在荧屏上,《声入人心》《乐队的夏天》《说唱听我的》等节目将美声、乐队、说唱等更多音乐的可能带入观众视野,探寻小众音乐的宝藏。而当音乐以纪实影像的方式呈现时,旋律内涵的展示便更加充分。《踏歌行》聚焦于挖掘民谣歌曲的魅力。提及民谣,更多听众会带着“流浪”“远方”等刻板印象,但《踏歌行》以七集的内容寻访生活的歌者,聚焦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和身边活生生的人。七位民谣音乐人像植物一样扎根在故乡的泥土,感受着时代的冷暖、纠结、挣扎、成长,顶着满身灰尘,盛放出颜色不一样的花朵。影片展示了民谣的多重样态,充分表现了民谣的温度与现实观照。

进入《踏歌行》导演张木的音乐世界,他将民谣理解为民间的歌谣,即来自民间的音乐。承继于中国自古以来歌以咏志的传统,如今很多音乐人皆基于本土的民歌小调,从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了异彩纷呈的方言民谣。这些民谣可能并不流行,却鲜活、生动,带有时代的印记和土地的气息,将历史与现实汇于一身。而在确定民谣音乐人选时,差异性成为筛选原则,地域、音乐、人物性格等的差异助力观众随音乐踏歌而行,领略不同的时代风景。

探寻音符内涵,旋律历久弥新,传承精神品质

一首歌就是一段故事,音乐的舞台可以让歌声飘向远方,而更多的精神内涵则需要通过纪实影像提供更大的讲述空间娓娓道来。纪录片《聆听中国》便是从“声音”的角度出发,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选取了一批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以“聆听”的方式传达其中的魅力。将镜头聚焦于遥远的纳西古乐,力图以影像点燃日渐荒芜黯淡的纳西古乐会、找寻更多年轻的传承者。而在《踏歌行》中,音乐人小河一直思考这个时代给儿童留下了什么歌曲,也一直在找寻着胡同里的老北京童谣。镜头下,老人为孩子们哼唱起久远岁月中的儿歌,很多曲谱已找不到确切的出处,且旋律的还原也只能凭借老人们的记忆,而即便如此,美妙的旋律未能在岁月中模糊消逝。影片展现了童谣的美妙,也记录下这些值得代代相传的、藏在旋律中的故事和精神。张木介绍:“两年来,小河走遍北京、杭州、上海……每次寻谣,他都把老人、孩子和观众请到现场,让那些老歌穿越时空,在当下复活回响。而以小河作为系列的结尾,正是源于小河为当下的孩子不断留住那些即将遗失的诗意和美好。”

耳畔的旋律虽短暂易逝,但纪录片挖掘出的音乐存在的意义及其承载的精神,跟随影像的讲述,正缓缓流淌于观众心中。音乐让时代记忆传承,让作品背后的内容凸显,亦强化了音乐本身的魅力。

奏响时代旋律,在歌声中聆听社会与时代变迁

大型音乐纪实片《岁月留声——新中国唱片60年》以不同岁月里的旋律变化,串联起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每一首歌都记录了一段时代的脉络,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发展的宏图被勾勒而出。歌曲的旋律不断变化,让观众心潮澎湃,爱国热情也于胸腔不断激荡。

这些写在华夏大地上的音乐,讲述的是个体的成长故事,映射出的是各地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激荡出的是每个人的家国情怀。

在纪录片《踏歌行》当中,衣湿乐队、五条人等音乐人用歌声记录了自己故乡的变迁,方言的唱法虽然很难被普遍认可喜爱,但一字一句皆传达出浓厚的乡情;他们的歌声里,记录着无数年轻人怀揣憧憬、漂泊异乡打拼的心路历程;回头望向故乡,那里承载着往昔的回忆,而从今天的发展看去,故乡却是今非昔比的陌生景象,这也是当今社会城乡不断发展、新旧交替的时代缩影。张木说:“这些扎根乡土的音乐人,正在以歌声的方式诉说着自己与时代的关系,将音乐化为一部可见的历史。”(本报记者 牛梦笛 张进进)

《光明日报》(2020年09月07日 09版)

央视四集系列纪录片《反诈劝阻纪实》今晚播出

人民网北京12月23日电 四集系列纪录片《反诈劝阻纪实》将于12月23日至26日每晚20:57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播出。

初中都没毕业的骗子把硕士、博士、大学教授骗得团团转,早已不是个案。

被骗之人痛不欲生、情绪失控、情感崩溃,甚至选择放弃生命,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电信网络诈骗,正以不断翻新的“剧本”,不断升级的“剧情”,一次又次挑战人们对社会常识的认知,一次又次打破人们对客观常理的判断。

它们——愈演愈烈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正在摧毁健康的生命;正在拆散和睦的家庭;正在以无孔不入、迅速蔓延之势蚕食整个社会信用体系……

《反诈劝阻纪实》共分四集:第一集“电诈之伤”,呈现电信网络诈骗给受害人带来的巨大伤害;第二集“找寻之难”,叙述劝阻民警在寻找潜在受害人时的困难重重;第三集“被骗之深”,讲述受害人深陷骗子的迷局无法自拔;第四集“梦醒之时”,介绍在反诈民警的劝阻和大力宣传下,有很多受害人在身陷骗局时恍然大悟。该纪录片以一件件让人揪心的故事,揭示了电信网络诈骗的猖獗;以一个个让人心痛的劝阻现场,展现了电信网络诈骗分子带给百姓的伤害。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