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对不起,我必须说假话

更新时间: 2025-09-15 19:05:34

阅读人数: 708

本文主题: 孤谍长篇谍战小说

谍战题材精彩的部分就是每一次“化险为夷“的细节处理,影视多表现在演员的神态变化,台词在其次。而用文字描绘,没有直接的画面感,采取对话形式是最佳选择。《柏林孤谍》,可以说是一本30万字几乎全对话的小说。 主人公亚力克斯第一次与上级交头就发生了枪击事件,把读者的情绪带入危险、无奈的情境中。接下来就是细水长流的接近关键人物,一点一点套取可用信息。小说情节再一次掀起高潮却已是尾声,亚力克斯即将揭示身份前的突发状况,真相竟也有些出乎意料。 为什么会选中亚力克斯?一来是他的作家身份,二来就是年轻时的情史。战乱时期文学犹如精神的殿堂,尤其是亚力克斯这样一位有着犹太血统的作家,一战时出逃集中营的经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如信仰般的慰藉。这样的形象有利于他与各色人物交流,获取信任与青睐。爱情,是小说中的第二线索,亚力克斯的初恋女友艾琳是苏联的一方中心人物的情妇。两人的交集只能称之为各取所需吧,艾琳的多情是为了保命,表面上钟情于她的亚力克斯不也是带着目的地有意接近吗?他替艾琳窝藏逃犯弟弟,杀人,利用情报组织帮姐弟俩安排离开柏林的飞机......连我都差点信以为真的爱情,想要夸耀爱情才是最伟大的情系,原来又是一次误会。 战争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家破人亡,人心的不安让大家变得虚伪和冷漠,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感。亚力克斯的才华变成一种不幸,德国、美国、苏联纷纷拉拢他做间谍,唯一的选择就是:对不起,我必须说假话!选择做双面间谍,他想要守护的家只有一个,并不是从小生长的东柏林,也不是受苏联管控的西柏林,而是回到儿子的身边。 我是一个撒了谎却不会圆谎的人,亚力克斯的每一句机智对答都令我震撼。可见作者约瑟夫.卡农的逻辑是多么缜密的,无需刻意的赘述就能把大量线索很自然的植入到人物对话中,其实他早就把追杀亚力克斯的凶手告诉读者,只是我没发现罢了。看完结局我又回过头来整理有哪几个人知道艾琳的苏联情人死了,真相就在眼前,只是光顾着用眼睛去阅读的我并没有动脑去思考罢了。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对不起,我必须说假话

对一个婊子的柔情蜜意

间谍小说,表达处境,一个可能的主题就是,个人究竟凭什么站边?在意识形态(冷战)领域,“信仰”是最站不住脚的,这恰好表明了意识形态的虚伪,约翰勒卡雷在《锅匠厨师士兵间谍》中给出了一个暧昧的回答:“品位的选择”。一个英国人,选择为俄国人做事,是出于“品位”。那“品位”又是什么?英国人要问:我们同俄国人联手打败了德国人,现在又要同德国人联手搞俄国人,到底为什么。英国人站边并不难,德国人的处境要复杂得多,一个德国犹太人,就更典型。 幸存的犹太人是地球上的流亡者。这里不说“犹太人”,说一个男人。 故事发生的柏林还是一片废墟,一个时代结束,一个时代开始,一群流亡西方的“左翼”作家回到家乡,准备建设社会主义东柏林,这里边有很多名人,布莱希特等等,这实际上是一本很文艺的间谍小说,能满足读者“品位”上的要求,“品位”这东西不是三两天培养起来的,一个人的出身是“预定”,“品位”多少还是后天养成的。 女主人公出身德国贵族,男主人公是仆佣阶层出身的名作家。三方谍战,西方(中情局),俄国人,和亲俄的东德特务机关。男主人公要在不多几天时间内选择自己究竟站在哪一边。 间谍故事之所以有意思,在于它形成某种隐喻。我们大部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立场可以含糊其辞自相矛盾,不影响生存(无疑对人际交往,朋友圈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你可以作为一个中国人热爱西方,这要在冷战故事中你就是个正面人物,所谓冷战故事,只有西方的冷战故事(007),没有东方的冷战故事。间谍就不行了,必须得做出选择,间谍故事的典型性就在于此。所以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一个人究竟凭什么站边? 说它形成隐喻,人生说到底了是一个站边故事,这就是为什么间谍故事好看。我们大部分人不会经历间谍人生的惊险刺激(其实并不遥远),但每个人都得站边,我经常说,如果人生是选择,我选择不选择,不选择也是选择啊,这个事跑不掉。谁都跑不掉,男人跑不掉,男人要主动选择,女人也跑不掉。 人生的选择,面对这个世界,一条是文艺的路,就是没有路,就是你选择和自己在一起,You got to get yourself together(U2),忠于你自己,如果你相信自己的话,勇敢地一条道走到黑。另一条就是把“自己”交出去,献给不知道什么东西,比如祖国啦,西方啦,当然更多的人会献给利益,别的都是扯。小说给出的答案当然是个人的或者说良心的,那条文艺的道路:“别忘记自己的身份”,“你只有你自己了”。 (什么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左派观点论,这种顽固不化的个人主义,就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个人的姿态去面对整个世界。我们都说,这样的故事好看。) 这个故事有一些不讨人喜欢的地方,在当下语境中,读者其实已经厌烦直白的意识形态交恶,另外就是它的文艺部分,前三分之一节奏迟滞,如果有耐心看过150页,后面还是高潮迭起,并有两次“反转”。 这个故事的“文艺心”并不在于出场了一群赫赫有名的德国艺术家,而是在于“爱情”。间谍小说作家,勒卡雷无疑是写爱情的高手,约瑟夫卡农也是。怎样在洞悉女性之后能不厌女,几乎是每个男性作家必须迈过的一道坎,这本小说做到了一些独特性,单凭这一点,就值得一读。 女主人公饱受蹂躏(被苏联士兵强奸),同时保持着她女性的超越意识形态的某种纯粹,一种无法概括的“女人性”,一个美丽多情的婊子,优雅,本真,破碎,豁达,女性之美,难道不是只有男人才能发现吗?(也就是说,性别的眼光其实是”爱“的基础啦)她毫无立场,毫无原则,也只有超越意识形态的男人才会怜惜(马库斯就很讨厌她),但是毕竟,她也做出”选择“了。。。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没有出路,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一个男人,只有在内心找到归宿,才不会廉价地献出忠诚。

经历过战争才能懂得生命的可贵

或许是因为现在的日子过得太平淡,因此对于谍战类的大片情有独钟。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斗智斗勇的智谋比拼,俊男美女的完美荧幕形象,无不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之前看过《伪装者》《江南锄奸》《五号特工组》等多部电视剧,关于这类的书籍也读过一些,虽然不多但有一本却是让人印象深刻,它就是拿起来就舍不得放下的《柏林孤谍》。 故事背景是美国作家约瑟夫.卡农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同盟国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瓜分,而首都柏林城内也是风起云涌。而后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渐渐被分裂成以苏联为后台的东柏林和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主导的西柏林,彼此形成对立之势。就在这样危机四伏的环境下,居住在美国15年的犹太作家亚力克斯因为妻儿的安全被迫与中情局签下协议,并回到柏林卧底,以求搜索到有用的情报换得回美资格。 作为一个没有丝毫经验的线人,他以为此行不会有什么人身危险。结果却大大相反,亚力克斯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在吕措夫广场遭遇伏击,为了不泄露自己的身份第一次开枪杀人;在昔日恋人艾琳的家里,为了保护埃里希只能对马雅可夫斯基痛下杀手;得知坎贝尔是内奸后,设计使自己死里逃生,并获得回美资格.......如果说,第一次是上天眷顾,那么之后一件又一件事情则见证了亚力克斯的成长。在战争年代,一条生命是那么微不足道,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因为当权者所认为的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原因而丢掉性命。亚力克斯之所以这么谨小慎微、步步为营的努力活着,只是为了能够获得那近似渺茫的机会安全回家,幸运的是他最后做到了。 在柏林,表面上亚力克斯被文化联盟热情相待,吃住优越,风光无限;实则言谈举止都会受到监视、试探、提防。他的生活,他的情报,他的生命都与恋人艾琳紧紧相连,本以为她是爱他的,也是他在这个城市唯一值得信赖的人。没想到,到最后才发现,连她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别人的线人。阴谋、欺骗、隐瞒,这些肮脏的而且时刻存在的东西早已侵入他们的爱情,柏林不是昔日的柏林,往日的温情也不是当年的模样,说爱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这是一个吃人的世界,也是一个发了疯的世界,没有信任,没有爱情,没有信仰,连人性都磨灭了,所有的人都在痛苦中煎熬,苦苦挣扎。而这正是战争所带来的残酷现实,不管是胜利还是失败,总有人无辜受苦,失去家人,失去爱人,失去生命。真希望世间永远和平,纵使平淡也是难得可贵的幸福啊!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标签: 柏林孤谍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