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让孩子的想象力飞扬,科幻小说的无限可能

更新时间: 2025-09-15 19:05:38

阅读人数: 154

本文主题: 学生看科幻小说有好处吗

前几天和我女儿一起看绘本,有一本名字是《正义之士》,一个曾经被地球人救过的外星人,冒着危险来拯救人类。这是一本涉及科幻题材的儿童作品,孩子很喜欢,我觉得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完全开创了和现在不一样的生活场景。对于太空,对于未知,孩子们从小就在思考。

外星文明不管有没有 ,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丰富他们的想像力,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就是好的作品了。可以让他们思考,接触到不同的世界。比如她总是问我,恐龙还会出现吗?月亮上有人吗?这也是一种探索呀。

《意外之外:太阳火》这部作品合集就像是打开一扇窗,可以带领孩子们在宇宙中遨游。它的主题是“不存在的宇宙”这一经典的科幻设定,分别尝试探索地外文明、人工智能、末世危机等小主题。是一本精选的中短篇科幻小说集,国外作品五篇,国内作品四篇,篇篇出自名家之手,其中似体奖作品两篇,星云奖作品两篇,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篇,还是名家名篇。阵容强大,有硬核的涉及太空的科学知识,也有狂妄的科学幻想。

其中《太阳火》(2016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银奖)尤其意味深远,背景在2065年,地球环境已经变得极为恶劣,春天还在大雪纷飞,春小麦无法正常成长,科学家要想办法激发太阳的燃烧,让它释放更大的热量,以促进环境的改善。执行这一任务是达到超算水平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它们已经发展到了有自己的思维能力,会权衡利弊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断。

而最先发现这个行动可能会有问题的是一个15岁的少年,但无力阻止整个进程。最终它们摧毁了空间器杀掉了航天员和科学家,甚至已经创建自己的文明了。在这里有环境的变化,人和大自然的冲突,甚至对太阳的想象。有对未来的担忧,对人工智能的推测,当然也有懵懂的爱情,赵晨光是为了追求学姐的纯真情感,这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年轻一代也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希望。

我觉得她这话不全对,至少不是一个有孩子的人说的真实情况(这一看就是没有被孩子们十万个为什么折磨过的,手动捂脸),事实是:孩子根本不用遭遇,因为她们自己好像随时生活在各个星球之中。她们看到外星的事情的时候,想的是验证一下和自己想过的是不是一样。

这个场景似乎和其中的一篇《火星的孩子》(2000年星云奖最佳中篇小说)可以对应得上,时间在2202年,以一个在火星生存的孩子的日记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其实很多孩子从小就有这种思考,只不过上学之后想象力慢慢不再那么丰富了,或者说不能再那么胡思乱想了。

科幻作品可以帮助他们重拾不着边际的想象力,它们充满来自外太空的景象,有很多对未来的猜想,对宇宙的探索,也有对人类的预警,提醒对地球的过度消耗,可能会面临的灾难,当然也会尝试想一些办法。它们更愿意聚焦地球的命运,人类的命运,甚至联系外太空,这也是科幻小说独特的魅力所在。

让孩子的想象力飞扬,科幻小说的无限可能

为什么要让孩子读科幻,刘慈欣用最新科幻巨作,给出了答案

1818年,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从此,科幻以小说的形式进入大众视野,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文化。

科幻作品在市场上一直很受欢迎,不论是《黑客帝国》、《侏罗纪公园》、《后天》等科幻电影,又或者是《2001太空漫游》、《海底两万里》等科幻小说,都广受观众及读者的好评。

说起中国的科幻作家,刘慈欣称第二,估计没人敢称第一。

刘慈欣,又称“刘电工”、“大刘”,连续8年蝉联 ,2015年更是凭借《三体》获得 第 73 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被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评为“ 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科幻作品不但成年人喜欢,青少年也十分喜爱,让孩子读读科幻作品,有益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同时也能激发孩子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一般的科幻小说,都是在科幻的背景下描写社会、人文、伦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软科幻。

而刘慈欣的小说,则比较注重科学根据,包含许多物理等专业知识,属于硬科幻,也因此被许多人评价看不懂。

2019年初,改编自大刘创作的同名小说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国内上映,电影的呈现方式降低了读者理解科幻作品的门槛,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能轻松理解电影剧情。

电影最终在国内取得46亿票房,位列国产影史第三,获得广大观众一众好评,更是被誉为“开启了国产科幻新纪元”。

事实上,这部电影只改编自刘慈欣原著小说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原著要比电影更宏大、更引人深思。

而现在我们有了一种比电影更低门槛的理解刘慈欣作品的方式,那就是阅读《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作品。

比原著更容易理解,帮助大家零门槛读懂小说。

刘慈欣独家授权,作品首次图像化,全球20多位漫画艺术家共同创作,堪比好莱坞大片的漫画改编,耗资千万、历时四年,比看电影更过瘾!!!

先来欣赏一下《流浪地球》漫画中的几幅画面

高11000米,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2000多米的——

地球经过木星时,仿佛只是木星沸腾的云海上的一只气球。

值得一提的是《流浪地球》的绘者,意大利漫画家斯蒂芬诺·拉弗雷,为了让自己在创作时不受影响,至今都还没有看过电影版的《流浪地球》。

看看由斯蒂芬诺创作的地球发动机,

是不是和电影中的地球发动机还挺像的?

可见斯蒂芬诺对小说的理解还是相当到位的。

斯蒂芬诺·拉弗雷曾参与《蝙蝠侠》、《X战警》等超过20部著名漫画的人物创作。

他的作品,在美式漫画的写实中又透着欧洲漫画的深厚底蕴,注重画面比例、结构、透视以及光影的精确塑造,为读者呈现出犹如在观看3D电影般的一个立体世界。

为了最大程度地刘慈欣小说中呈现画面,所有作品均为手绘,并且每一部作品都由不同艺术家进行创作上的配合。

比如,《流浪地球》漫画版的编剧是克里斯托弗·贝克,绘者是斯蒂芬诺·拉弗雷,从事黑白稿创作等,最后是来自巴西的一位上色师进行上色创作。

每一个篇幅震撼人心的画面背后,是无数艺术家的亲笔手稿和匠心打磨!

不同于电影版的《流浪地球》对原著小说的筛选,漫画版《流浪地球》可以说基本上完全还原了原著。

再到“我”与日本女友加代子的相识、交往,都完美呈现。

当地球在发动机日夜不停的运转下,成功越过木星,飞离太阳系,地球上的人们暂时摆脱了太阳会随时爆炸的恐慌。

一种言论却在众人心中悄然滋长:太阳根本就不会爆炸,这些都是政治家们的阴谋。

这种没有经过证实的论断,迅速传播开来,扩散到全球。

怀疑人类文明被出卖的人们组成了叛军,把5000多名最后的地球派成员全部赶到了室外,并拔掉了他们密封服上加热用的核能电池,让他们在零下一百度的严寒下慢慢死亡。

正当岸上的人唱着歌欢庆自己的胜利时,太阳爆炸了。

果然,就像《流浪地球》电影中的莫斯说的那样, “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 。

前面我们提到,大刘的小说属于硬科幻,不太好理解,比如原著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氦闪”的描写:

读着是不是感觉仿佛在读物理课本,字都认识,但就是不懂什么意思?

而《流浪地球》漫画版则用连续的几幅图画,降低了阅读难度,完美再现了这一画面。

即使是完全没有物理基础的孩子,也能轻松看懂这一情节。

说实话,真的好期待《三体》也能出漫画版,好让我们感受下四维空间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存在。

作为一种‘事实’的来源,科幻小说可能是不可靠的,因为小说中的知识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可能已经过时了。但把科幻小说作为一种唤起对科学的兴趣的方式,这一点却是绝对没错的。只要故事本身有趣,它就是有用的。

科幻小说作为科学的引入物,常常能让读者爱上科学,并在今后跟科学之间的交往中发现,科学其实比科幻小说还要神奇!

2006年,波士顿大学的研究者们,曾经就科幻电影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进行过一项调查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科幻电影不仅能促进学生思考科学观点,还能激发学生挑战科学难题的斗志,对于提升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大有裨益。

此外,读科幻作品还能提升孩子创造力,而创造力,无疑是目前国内的孩子最缺乏的一种能力。

科幻小说中,包含着各种天马行空,诡谲华丽的幻想,这些奇异的构思给孩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了方向,插上了翅膀。

科幻作品也许会使孩子因为这些科幻故事而对科学产生兴趣,对未来与未知产生思考与探索的渴望,就像当年的我,步入一个超出日常生活的有趣世界。

《流浪地球》漫画版是《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中的一本,《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一共改编了包括《流浪地球》、《乡村教师》、《圆圆的肥皂泡》、《球状闪电》等在内的15部小说作品。

第一辑先已上市,一共四本:《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梦之海》、《圆圆的肥皂泡》。

作为将科幻文学与绘画艺术有力结合的系列漫画作品,它既汲取了刘慈欣科幻经典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也凝聚了国内外二十多位漫画艺术名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堪称文学启蒙与艺术品赏并举之佳作。

我们都是阴沟里的虫子,但总要有人仰望星空。

如果说历史是让我们了解过去,那么科幻就是带我们畅享未来。

《流浪地球》漫画版单本78,4本套装原价253,现在优惠价149元就能将全套4本带回家。

六一节快到了,也可以买一套送给孩子,孩子一定喜欢。

如果您也想品读这本书,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学业压力下,为何还要开展科幻教育?一名高中地理教师眼中的科幻教育价值定位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科普网 ,作者罗明军

中国科普网由科技部引进国外智力司主办,系全国科技活动周官方网站,也是全国范围内有较强影响力的科学传播平台。

作为一名正在带高三毕业班的地理教师,跟孩子们一起披星戴月、备战高考,更深知孩子们升学压力与兴趣爱好兼顾的不易。

忙里偷闲,笔者为学校爱好科普科幻写作的孩子们作了一场讲座,反响良好。有领导问:高中为什么要搞科幻教育?仅仅是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吗?是呀,既没有“前沿”知识、又面临繁重学业压力的高中,开展科幻教育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下面谈点个人认识。

真实世界,真实的情境问题,很少是按照某一学科类别来的。问题的解决,也不单是某一学科的方案。科幻教育将语文、地理、物理等多门学科的思想、概念、工具等进行跨学科融合。这种“跨”,不仅是多个学科之间的“跨”,也是指围绕某一问题解决过程的“跨”,更是一种行动研究的“跨”。

例如凡尔纳《神秘岛》中对林肯岛的方位描述、经纬度确定,乃至煤炭、钢铁等对工业发展意义的描述,在科幻作品中形成了有意义的、相互联系的事实,在科幻学习中极易形成一种概括化的知识。科幻作品中的学科概念名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辞典,将其与存在记忆中的命题网络相连,很容易帮助学生建构为有意义的认知整体。这些一般性的地理、物理、化学、历史等知识,通过科幻教育中的联系、暗喻、类比,更有利于加深文本学习的深度,开阔学生的思维。人们知道,“公正、诚实、仁慈”等与社会行为有关的态度是凡尔纳等科幻小说的重要价值。工程师斯密斯先生那样的人,不知道为多少中学生树立了行为选择的榜样。将学生的行为纳入到认同的价值观体系中去,是科幻教育的重要价值。

大家知道,凡尔纳科幻三部曲、刘慈欣《三体》等硬科幻作品兼具文学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是对未来、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想象。数学也好、地理也罢,学科的本质是基于已知世界,通过比较、联想去推测未知世界。换句话说,学科教学与科幻教育在逻辑思维上具有某种相通性。

现实中,高中生学业之所以繁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科解题能力训练成了高中学习的重要组成。以学科解题方法教学为目标,将学科性、经验性的知识加以归纳,作为一种答题“模板”教给学生,已成为高中学科教育的一种常态。长此以往,势必会抑制学生自主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而科幻教育的优势在于,指导学生在面对人口、环境等具体问题时,通过一系列逻辑思维,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科幻教育教学方法,寻求的是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路径、手段和行为方式。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是科幻教育所倡导的思维方式。因此,作为跨学科融合的科幻教育可以避免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习与培养的碎片化,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面对新情境、复杂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力,当然也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创新性”方面考查学生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解决问题能力的价值定位。

笔者所在学校有个学生写了一篇科幻作文,大意是“他”的母亲曾参与一个外太空自由探索项目,而该项目一些成员私自带走飞船上的物质,利用真空环境提炼出纯度高的贵重金属,再走私回地球谋取暴利。“他”的母亲在跟踪犯罪团伙时牺牲。“他”长大后继承母亲遗志,将宇宙走私团伙绳之以法。这篇科幻作文,没有所谓“前沿”的科学知识,而是在这名高中生已有的天文、地理和社会知识基础上完成的,却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可见,科幻教育最终价值其实是帮助学生教育自己。学生在科幻教育中得到一种对未知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和洞察,这种理解和洞察是建立在他们的“认知基膜”,即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

高中科幻教育,是为学生提供面向未来、跨学科融合、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思想、方法和工具。科幻教育是帮助未来公民教育自己、创造美好未来。笔者认为,这就是我们科幻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所在。

(来源:科普时报,作者/罗明军,单位/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地理正高级教师,中国科普作协科普科幻教育讲师团成员)

原标题:《学业压力下,为何还要开展科幻教育?一名高中地理教师眼中的科幻教育价值定位》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