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三杰:抵抗元朝大军的三位大臣,最终结局如何?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英勇无畏的行动和崇高的品质,矗立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比如南宋末年的张世杰、陆秀夫和文天祥,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们被誉为“宋末三杰”。那么,问题来了,作为抵抗元朝大军的三位大臣,他们最终结局如何?
张世杰(?-1279年),涿州范阳县(今河北省定兴县河内村)人。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
南宋后期,张世杰跟随吕文德征战四方,历任诸军都统制、知高邮军等官职。不久之后,因形势危急,张世杰升任保康军承宣使,带兵抵抗元军入侵,期间互有胜负。随后,张世杰又先后担任制置副使、保康军节度使、检校少保等重要职务。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逼近临安,这意味着南宋来到了灭亡的边缘。在此背景下,张世杰奉益王、卫王南逃组织小朝廷抵抗元军南下。后来,张世杰任签书枢密院事,成为小朝廷中的核心人物。南下途中,元军多次派人招降,张世杰坚决拒绝。
到了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正月,元朝大军攻打雷州,数次皆未获胜。正是因为抵抗有功,张世杰升任少傅、枢密副使。同年四月,宋端宗驾崩,张世杰主持立卫王赵昺为帝。并将朝廷转移到崖山。不久之后,陆秀夫背卫王赵昺投海自杀。最终,南宋正式灭亡后,张世杰也在同年死于平章山下。
陆秀夫(1236年-1279年),字君实,楚州盐城人。陆秀夫幼时,与其兄陆清夫一同,前往孟氏学馆,拜京口名儒孟逢大、孟逢原为师。公元1255年,陆秀夫参加州府考试,名列榜首。而后潜心研究程朱理学,同时博览群书,注重研究宋代名臣主张与辽、金的兴亡,以及蒙古人崛起的经验教训。当然,在南宋生死存亡之际,陆秀夫依然选择投笔从戎。
公元1275年,元朝兵马进攻宋朝,李氏幕府分崩离析,幕僚纷纷辞职,唯独陆秀夫与李庭芝誓死抗敌。正是因为勇猛抵抗的事迹,陆秀夫被推荐给朝廷,官至礼部侍郎。公元]1278年初,益王赵昰死,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8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
在此基础上,陆秀夫担任左丞相,与另外一位宋末三杰——张世杰同执朝政。到了公元1279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当时,陆秀夫考虑到难以逃脱,于是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自己背着卫王赵昺赴海而死,当时他年仅四十四岁。
和以上两位比起来,文天祥拥有更高的知名度。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不过,对于胸怀报国之志的文天祥,却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
在援救常州时,文天祥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之后,文天祥在福州参与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又自赴南剑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卫王赵昺继位后,文天祥被拜为少保,封信国公。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
到了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这可以说是规格极高的谥号了。对于文天祥这位忠臣,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

陆秀夫(南宋末年政治家、抗元名臣、宋末三杰之一)
陆秀夫(1236-1279年),字君实,亦字实翁,别号东江,楚州盐城(今江苏建湖)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抗元名臣。
陆秀夫出身名门,5岁入学馆读书,得到很多名师指点,县试、州试、乡试皆高居榜首,景定元年(1260年)中进士,官至左丞相。他致力于匡扶宋室,抗击蒙元,先后拥立宋端宗赵昰和宋末帝赵昺,后崖山兵败,背赵昺跳海而亡。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后人搜集陆秀夫的著作,整理成《陆忠烈集》。其忠烈壮举,为后人铭记缅怀。清朝康熙皇帝为陆公祠写下匾额:忠节不磨。董必武也赞叹陆秀夫:义士争传陆秀夫。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皇帝追谥陆秀夫为“忠烈公”。清咸丰八年(1858年),中国各地孔庙皆奉旨配祀陆秀夫。
陆秀夫,字君实,宋时官左丞山之变以身殉节。
(1238—1279)楚州盐城人,字君实。理宗宝祐四年进士。李庭芝镇淮南,辟置幕中。元兵东下,扬州臣僚大多逃散,被调临安,任礼部侍郎。从益王赵是、广王赵炳走温州,与陈宜中、张世杰在福州立是为帝(端宗),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端宗死,复与世杰等立炳为帝,徙驻厓山,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抵抗元兵。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厓山破,负帝跳海而死。有《陆忠烈集》。
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陆秀夫出生于长建里(今建湖县建阳镇)。高祖陆洵、祖父陆蕴、叔祖陆藻三人,皆是进士及第,为官清正。其父陆闻霆,字芳春,母赵氏,为宋宗室女。嘉熙三年(1239年),陆秀夫三岁,与父母躲避灾乱,迁移至京口(今镇江市)。五岁时,陆秀夫在孟氏学馆求学,拜“二孟” (孟逢大、孟逢原)为师,陆秀夫学业精进、远超同期同学,二孟认为他是非同寻常的孩子。学习之余,陆秀夫常去京口南郊的鹤林寺小住。期间,写下诗《题鹤林寺》
淳柘十年(1250年)。陆秀夫遵师嘱随父亲返回长建里温习功课,准备参加县试。他寄读于酶神庙的读书精舍,即景忠书院和南宋“四门学”所在地,期间,陆秀夫得到众多名家教诲和文史典学之熏陶。不久,陆秀夫随父母再次来到京口,二进鹤林寺修文习武。这期间,他走遍京口三山的和靖、学通、明道等书院,尤其是自汉以来藏书最丰的焦山蒋氏焦岩书院,在学业上精益求精,更是在东藏、西藏两处书院中,阅读和揣摩研究了大量典籍。淳祐十二年(1252年)二月,陆秀夫参加盐城县试,名列第一。同年四月,陆秀夫奔赴淮安(今江苏淮安县)参加州试,再次高居榜首,被选拔为贡生,获得补太学牒(最高学府)深造资格。理宗宝柘三年(1255年),陆秀夫再赴淮安参加乡(省)试,又夺得第一。景定元年(1260年),陆秀夫赴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会试,得中二甲第二十七名进士,与文天祥同榜。
两淮制置使(官职,南宋时为地区的军事长官.掌措置捍卫疆土的军事,资望特高的称制置大使)李庭芝求贤若渴,设有幕府,广聚天下贤才。李庭芝听说陆秀夫贤能,就邀请他来做幕僚。陆秀夫才思敏捷、思想深刻,时人很少有人能够与其匹敌。他性情稳健,不哗众取宠,不逢迎上司,经手的事务,都治理得条理分明。因此,李庭芝对陆秀夫很重视,在幕府中三次升迁陆秀夫的职务,作主管机宜文字(官职,宋代秘书人员,设于安抚使司)。 咸淳六年(1270年),元军围攻襄阳(今襄阳市),李庭芝升任京湖制置大使,率师驰援,陆秀夫随行。襄阳形势危急之际,陆秀夫献上计策,化解襄阳之围。咸淳十年(1274年),陆秀夫赴京掌管文思院(官职,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采绘素装轴之饰)。同年11月,国内军情危急,陆秀夫辞文思院职务。南宋朝廷任命陆秀夫为淮东参议官(官职,宋代秘书人员,设于安抚使司),兼任淮南东路提刑(官职,主管所属各州的司法、刑狱和监察,兼管农桑),派他去淮东前线与李庭芝并肩作战。
德祐元年(1275年),南宋失陷了数个城邦,战场颓势尽显,很多僚属都逃离幕府,只有陆秀夫等数人没有离开,与李庭芝坚守扬州。其后,李庭芝举荐陆秀夫入朝为官。同年11月,陆秀夫被授予司农寺丞(官职,掌粮食积储、仓廪管理、及京朝官禄米供应等事务)之职。之后,他又升职为宗正少卿(官职,从五品,卿掌叙宗派属籍,以别昭穆而定其亲疏,少卿为之貳),兼权起居舍人(官职,秘书官职,专掌记言,把所记之言交授国史)。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陆秀夫以礼部侍郎(官职,协助礼部尚书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身份赴平江(今苏州)与元人谈判,他坚持“只议和,不投降”的原则立场,谈判无果而归。同年3月,都城临安陷落,元军掳走全太后、恭帝(赵显)。陆秀夫与大臣陈宜中、殿前指挥苏刘义等保护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逃离。 同年五月,赵罡在福州正式称帝,改元景炎,是为端宗。陆秀夫升职为端明殿学士(官职,掌四方书奏),签书枢密院事(从三品)。陆秀夫举荐文天祥,代皇帝起草诏书《授文天祥通议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兵马诏》。其后,陆秀夫也从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累次升迁为代理尚书(官职,从二品),加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因为推荐文天祥一事,陆秀夫得罪了陈宜中。陈宜中假传圣旨,将陆秀夫贬谪至潮州。在潮州,陆秀夫以抗元复国为念,兴办学士馆,建立练兵场,培养了一批文武双全的抗元志士。
陆秀夫被贬后,由陈宜中主导朝政,导致南宋的海上行朝在军事上的接连失利。在张世杰等人的斥责下,陈宜中很惶恐。景炎二年(1277)九月,召陆秀夫还朝,复任端明殿大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陆秀夫针对军政弊端,开始整顿朝政和军务,与元军追兵周旋。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赵昰被台风惊吓,染病去世。群臣欲作鸟兽散,陆秀夫慷慨陈词,说服众人,拥立赵昺为帝,改国号为祥兴。任命陆秀夫为左丞相(官职,百官之长),辅佐朝政,总揽军国大事。同年六月,南宋朝廷迁至海上崖山,陆秀夫对外要筹集军队粮草,内部还要调集工匠役夫,支持张世杰、文天祥对抗元军。朝廷有文书诏书,也全部由他来撰写。在颠沛流离之中,陆秀夫仍然每天抄写《大学章句》,为众人讲读。
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崖山(今广东新会)被元军攻破。陆秀夫见大势已去,拔剑驱妻子和子女跳入海中。随后,他换上朝服,回到大船礼拜赵呙后表示,国家覆灭在即,陛下应当为国死。德佑皇帝被元军抓获,遭受很多耻辱,您不该遭受那样的命运。说完后,陆秀夫将玉玺昭书于藏于赵呙身上,背起赵呙,命人用白色绢布将二人绑好,投海而死。
异姓人奉宋末三杰演“下水操”民俗活动正在申报国家非遗
▲冰冷池水,挡不住村民抬着神像表演的热情
叶凤舞查看族谱,介绍九龙三公相关历史
▲村民抬着陆秀夫神像踏过炭火堆,开始绕境
▲左起分别为二公张世杰、三公陆秀夫、大公文天祥
闽南网2月28日讯 长泰岩溪镇珪(guī)前、珪后两村并无杂姓,都姓叶。但坐落其间的普济岩,却供奉着“宋末三杰”,即文天祥、张世杰和陆秀夫。
为何异姓人会被村民请进叶氏祖祠,并尊他们为大公、二公、三公?“宋末三杰”又和叶氏有何渊源?而每年的正月十七,村民要抬着陆秀夫的神像在普济岩庙前水塘里,表演一场名为“下水操”的民俗活动,“下水操”到底有何意义?
每年正月十七普济岩演“下水操”
普济岩坐落于珪后村,主奉释迦牟尼佛、智慧广佛。现年81岁的叶凤舞是长泰二中的退休教师,把我们带到右侧偏殿,指着三尊神像介绍,右为文天祥、左为张世杰、中间则为陆秀夫。南宋景炎年间,文天祥取道广东,夜宿漳州开元寺,在寺庙的墙壁上写下了《驻师漳州夜宿开元寺》,他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世人耳熟能详。每年正月十七,是村里最热闹的一天,到了元宵当天,池塘必先进行打捞,以准备两天后的“下水操”。
到了傍晚6点,村民请出陆秀夫神像,置入精装“撵轿”,用三条红布带,固定神像,由六个叶氏壮汉抬入庙前方形池塘。队伍成员由珪前、珪后各小社里推荐,表演时,壮汉们光着上身,赤着脚丫,每六人一组,抬着神像纵身跃入普济岩庙前冰冷的水塘里,在水中颠簸进退,左右摇晃,呐喊绕池而行。塘边有专人负责举火把,届时八音锣鼓齐奏,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围池而观,吆喝鼓劲。队伍共八拨依次进行,每拨绕塘三圈。
一个半小时后,“下水操”结束,司仪便在庙前炭火堆周围举行祈福仪式。由族里青壮年组成的火炬阵簇拥着陆秀夫神像,踢过火炭堆,和当年新婚的青年男子一起护送,前往龙津江江边采集火种……
“下水操”里藏故事再现英雄当年勇
既然祭拜的是“宋末三杰”,为何又只抬着三公陆秀夫在水塘中演绎“下水操”?原来“下水操”的背后竟是一个国破家亡的惨烈故事。
南宋末期,宋军在元兵的攻打下节节败退,由福州撤到泉州,后至广东厓山(今作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
1278年,文天祥被元兵俘获,被关三年后,因不肯投降慷慨就义。1279年,宋军在广东崖山与元军决战中战败。护驾的陆秀夫眼看无力回天,背着年仅8岁的少帝赵昺(bǐng,南宋亦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即第九位,1278年至1279年在位,在位2年)投海而死,以身殉国。
张世杰在外围一直等待陆秀夫护皇帝脱围,等了很久没有音讯,后来遇到飓风,全部遇难。“文天祥死的时候48岁,张世杰45岁,陆秀夫44岁,所以按照年纪排了三公大小”。
叶凤舞介绍,陆秀夫殉国后第七天,数不清的尸体浮上海面,岸上百姓和渔民为了要找他的尸体,在沿岸点火烛寻找,所以每年“下水操”沿岸点火烛就是纪念当时的实况,而“下水操”就是为了模拟当年陆秀夫背负皇帝赵昺投海,不甘为俘虏,而在水中继续与元军顽强搏斗的壮烈场面,“下水操”结束后,众人举火把抬陆秀夫神像到龙津溪采集火种,也是为了再现当年百姓夜寻陆秀夫的情景。
聚居在芗城区悦港新城附近的陆秀夫后裔,其开基祖为陆秀夫的第七子,今年86岁的陆江曾写过陆秀夫的传记,他介绍他们的开基祖从广东搬迁定居繁衍于此,宗祠没有举行类似如此纪念陆秀夫的方式。
叶氏祖先敬佩三公倡议族人寺内供奉
崖山海战,这段历史发生地在现在的广东江门地区,居住岩溪的叶氏人家,远隔江门千里,为什么又会在近千年以后,仍保留着祭拜末代“宋末三杰”的习俗?叶氏祖先和这三位死去的将领,又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呢?
珪塘《叶氏源流宗谱》,可知,珪塘村开基祖为叶棻(fēn),公元1254年,叶棻任长泰县尉,在任期间负责辖区差役及治安,兼收财税。为了支持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前方抗元行动,叶棻积极在后方长泰督办粮饷。而其子叶耆然在山东威海卫为了抵抗元兵入侵也壮烈牺牲。
叶凤舞称,珪塘叶氏先辈及宋代名臣“三公”的浩然气节,倍受叶氏族人的崇拜。后来,叶氏族人就将陆秀夫与另外两位民族英雄文天祥、张世杰合尊为“宋朝三君子”,又称“九龙三公”。有感于“宋末三杰”忠义,明弘治末年移建岩溪珪塘普济岩时,珪塘叶氏祖先广西恭城县令叶仪、广西桂平县令叶玭(pín),倡议族人在普济岩内供奉“三公”入庙崇祀,并每年举行“三公下水操”这种极具闽南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以表达对陆秀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凛然民族气节的崇敬和缅怀。
2008年,“下水操”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长泰县文化体育局正在为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南版记者 曾炳光 戴江海 通讯员 陈金 荣肖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