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与商界通吃,实现名利双收仅靠这招
如何才能做到名利双收,构建共赢体系?今天,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著名商人——胡雪岩的组局逻辑,他堪称空手套白狼、资源整合的鼻祖,其思维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若想站稳脚跟,稳固的关系网络至关重要。对个人而言,想要在社会上立足,搭建属于自己的牢固人脉关系网并成功组局,实现共赢甚至多方共赢是关键所在。
这需要让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员和部门都能从中获利,而这无疑考验着一个人的操控能力与格局。简而言之,若想事业做大、做稳,就要懂得分钱,把利益分给追随自己的人,分给一切能够助力自己前行的人,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倘若缺乏这样的意识,无论多么努力,都难以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若一个人总是妄图独揽大权、独占天下,那他距离失败也就不远了。学会组局,正是胡雪岩当年发家致富的核心秘诀。
胡雪岩,这位晚清时期的首富,同时也是官场中的风云人物。朝廷授予他布政使衔,赐予红顶戴、黄马褂,还给予他在紫禁城骑马的特殊待遇。可以说,胡雪岩成功地在商界和官场两个领域纵横驰骋。
胡雪岩的成功并非偶然。他出身平凡,原生家庭条件并不好,仅仅读了两年私塾便被迫辍学。然而,13岁时,他结识了杭州的一位大商人,命运就此迎来第一次转折,他跟随这位商人前往浙江,开启了打工生涯。而胡雪岩真正飞黄腾达,源于他在关键时刻紧紧抓住了两次重要机遇。
第一次机遇,是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王有龄。王有龄是福建人,官至浙江巡抚,相当于一省的最高长官。当时,胡雪岩不过是个学徒,他又是如何结识这样的封疆大吏的呢?
那时,胡雪岩在杭州的一家钱庄工作,由于工作勤奋、头脑聪慧,深受钱庄老板的喜爱与重用。这位钱庄老板姓于,因没有儿子,便将胡雪岩视如己出。于老板去世后,把钱庄交给胡雪岩打理,这便是胡雪岩创业的第一桶金。由此可见贵人的重要性。
尽管当时钱庄规模不大、实力薄弱,但胡雪岩凭借钱庄老板的身份,获得了与王有龄对话的机会。王有龄担任浙江巡抚后,将采买军火、筹集军饷等后勤事务全部交给胡雪岩负责。在太平天国战争的特殊时期,浙江全省半数以上军队的粮饷等后勤事宜都由胡雪岩一手操办,这实际上让他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钱庄获利丰厚,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便是胡雪岩与王有龄组的局。
公元1861年,太平天国军队攻占杭州,王有龄战败自杀。随后,朝廷派左宗棠出任新的浙江巡抚,他成为胡雪岩的第二个贵人。胡雪岩继续协助左宗棠筹集粮饷、操办后勤,深得左宗棠信任。
几年后,新疆发生叛乱,朝廷决定派左宗棠率军西征。但新疆离内陆路途遥远,后勤补给线漫长,运输粮食成本极高,朝廷资金短缺,军队的军饷和运粮费用总计需要八百万两银子,朝廷难以承担。
关键时刻,左宗棠请胡雪岩帮忙。胡雪岩亲自前往江苏、浙江和广东三省的巡抚衙门,以三省海关关税作为抵押,向英国汇丰银行及其他一些外国银行贷款,前后共进行六次贷款,累计借贷一千八百七十万两银子。
胡雪岩与左宗棠的这次合作实现了双赢。左宗棠的军队有了充足资金,在新疆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收复失地。而胡雪岩因辅佐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被朝廷授予布政使衔、三品赏黄马褂。同时,他积极投身洋务运动,协助左宗棠办企业、开工厂、采购机器军火,还招揽外国人才。
他与左宗棠的合作组局,不仅让他获得高额佣金,还借助左宗棠在官场的影响力,将生意从上海、浙江扩展到福建、陕西、甘肃等地,生意范围也从单一的钱庄业务拓展到出口、中药材制作等多个领域,生意越做越大。
通过胡雪岩的逆袭历程可知,想要创业成功,必须学会组局,实现多赢,建立稳固的关系网络,懂得借势借力,愿意分享利益,如此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财散人聚,造化弄人”,真正的高手深谙此道。下一章,我们将继续探讨如何提升自己。

一、黄鹤楼头的生死赌局
咸丰六年(1856 年)深秋,武昌城的黄鹤楼上,新任湖北巡抚胡林翼望着长江上往来的湘军战船,手中的鼻烟壶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三天前,他刚从湖南老家募兵归来,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死局:朝廷派来的满族总督官文,正带着两万绿营兵屯驻汉阳,名义上协同剿匪,实则监视湘军一举一动。
'大人,官文的人在粮台安插了眼线。' 幕僚阎敬铭压低声音汇报,'就连给湘军的饷银,都要经过他的印信。' 胡林翼突然笑了,指腹摩挲着鼻烟壶上的缠枝纹 —— 这是当年在京城时,权臣肃顺送给他的见面礼。他转身对阎敬铭说:'去准备两箱湘绣,再挑几匹伊犁马,明日我要去汉阳拜会制台大人。'
这场深夜拜访,后来被写进《鄂省乱纪实》:胡林翼见到官文后,第一句话便是:'晚生初到贵境,听闻制台大人爱马如命,特从老家带来几匹黔西良驹。' 官文的脸色这才缓和,指着墙上的《牧马图》说:'胡大人可知,这是先父在伊犁将军任上所绘?' 两人从马政聊到旗务,胡林翼突然长叹:'如今长毛肆虐,湖北若再分你我,怕是连马槽都要被掀翻了。'
三个月后,官文主动上奏朝廷:'胡林翼才堪大用,湖北军务可尽委之。' 这份奏疏背后,是胡林翼将湖北厘金(商业税)的六成划给官文幕府,又保荐其亲信担任盐道员的交换。《清史稿》评价:'林翼用权术而不丧大体,结欢官文而终成大功。'
胡林翼早年并非世人想象的 '正经官僚'。《胡氏年谱》记载,他 20 岁中举后,在京城拜会岳父陶澍(时任两江总督)时,竟在八大胡同流连忘返。陶澍非但没有斥责,反而带他拜见穆彰阿、潘世恩等中枢大佬,席间笑言:'润芝(胡林翼字)性喜交游,此乃成大事之相。'
这种 '贵人经济学' 在他考进士时达到顶峰:主考官是潘世恩的门生,同考官则是胡林翼在琉璃厂结识的藏书家。发榜后,胡林翼特意将自己的座师、房师、同年的籍贯、喜好整理成册,这份 '官场关系图' 后来成为他在贵州剿匪时争取支援的关键。
2. 贵州剿匪的 '黑白通吃'
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胡林翼调任贵州知府,面对的是 '苗患匪乱交加' 的烂摊子。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请当地土司喝茶。《平黔纪略》记载,他带着两坛茅台、几箱湖笔走进苗寨,对土司说:'朝廷要的是安定,不是人头。' 转身又对官兵下令:'敢抢百姓一针一线者,立斩。'
对待土匪,他更有一套:一面张贴 '招安榜',承诺 '既往不咎,编入民团';一面派心腹混入匪巢,用 '黑话' 联络:'兄弟听说你老娘还在山上喝露水?' 这种软硬兼施的手段,让他在两年内平定贵州十三股匪患,离任时百姓送的 '万民伞' 堆了半间屋。
咸丰五年(1855 年),胡林翼接任湖北巡抚时,湘军正面临 '无饷可发' 的困境。他盯上了长江上的商船,在《筹饷奏疏》中提出:'每船按货值抽厘(税),千取一厘,名曰 ' 厘金 '。' 但遭到漕运总督的反对:'此举坏了祖宗成法!'
胡林翼的应对堪称经典:他先给漕运总督送去 '漕运衙门修缮费' 三万两,又承诺 '厘金收入三成用于疏通运河',同时让曾国藩在京城散布 '厘金可解江南大营之困' 的舆论。最终,朝廷不仅批准湖北试办厘金,还将此法推广全国。到咸丰七年,湖北厘金年收入达四百万两,成为湘军最重要的饷源。
胡林翼与官文的合作,被李鸿章称为 '晚清官场最精妙的太极'。表面上,官文是湖北最高长官,胡林翼每次发文都要先送官文过目;实际上,胡林翼将布政使(管财政)、按察使(管司法)都换成自己人,连官文的小妾过生日,他都亲自送去 '江南绣娘' 当贺礼。
最绝的是同治元年(1862 年)的 '保举案':胡林翼一次性保举湖北官员 300 余人,官文的名字排在第一位。《曾国藩家书》记载:'润芝此计,既结官文之欢,又收实惠,真高手也。'
1. 湘军内部的 '和事佬' 角色
曾国藩与左宗棠失和时,胡林翼在中间调停:给曾国藩写信说 '季高(左宗棠字)虽傲,实乃国士',给左宗棠写信说 '涤生(曾国藩字)量大,必能容人'。咸丰九年(1859 年),他更是将自己的亲兵营送给左宗棠,助其组建楚军。
对待李鸿章的淮军,他则是 '给钱给枪不给权':当李鸿章在上海站稳脚跟后,胡林翼立即奏请朝廷将江苏厘金划给淮军,但暗中叮嘱幕僚:'少荃(李鸿章字)才大,须让他自开局面。'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舰闯入长江,胡林翼在武昌江面目睹 '火轮迅疾如飞',当场吐血。但他很快调整策略,派人到上海与洋商签订《汉口通商章程》,用 '关税分成' 换取洋人中立。《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中,竟有 '胡林翼所允条款,各国不得异议' 的特殊条款。
同治元年(1862 年),胡林翼病重,躺在武昌巡抚衙门的床上,仍在谋划两件事:一是将湖北的厘金局改组为 '官商合办',确保湘军饷源不被朝廷收回;二是保荐门生阎敬铭接任湖北布政使,留下 '理财三策':'减漕粮、严保甲、杜私盐'。
他给曾国藩的遗信中写:'东南半壁,全赖中堂(曾国藩)撑持。官文可利用,不可倚赖;左季高可合作,不可对立。' 这封信后来被称为 '晚清官场的生存指南'。
胡林翼的一生,始终在 '体制内' 与 '体制外' 游走:他用官场的潜规则实现救国的理想,用权术的手段达成光明的目的。当曾国藩还在坚守 '理学名臣' 的牌坊时,他早已看清:在晚清的烂棋盘中,只有学会在裂缝中生长,才能真正改变棋局。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官场智慧,不是非黑非白的道德批判,而是在淤泥中开出莲花的务实精神。正如他在黄鹤楼头对阎敬铭说的那句话:'天下事,败于意气者多,成于务实者少。吾辈但求无愧于心,何须计较他人言说?'
一、黄鹤楼头的生死赌局
咸丰六年(1856 年)深秋,武昌城的黄鹤楼上,新任湖北巡抚胡林翼望着长江上往来的湘军战船,手中的鼻烟壶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三天前,他刚从湖南老家募兵归来,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死局:朝廷派来的满族总督官文,正带着两万绿营兵屯驻汉阳,名义上协同剿匪,实则监视湘军一举一动。
'大人,官文的人在粮台安插了眼线。' 幕僚阎敬铭压低声音汇报,'就连给湘军的饷银,都要经过他的印信。' 胡林翼突然笑了,指腹摩挲着鼻烟壶上的缠枝纹 —— 这是当年在京城时,权臣肃顺送给他的见面礼。他转身对阎敬铭说:'去准备两箱湘绣,再挑几匹伊犁马,明日我要去汉阳拜会制台大人。'
这场深夜拜访,后来被写进《鄂省乱纪实》:胡林翼见到官文后,第一句话便是:'晚生初到贵境,听闻制台大人爱马如命,特从老家带来几匹黔西良驹。' 官文的脸色这才缓和,指着墙上的《牧马图》说:'胡大人可知,这是先父在伊犁将军任上所绘?' 两人从马政聊到旗务,胡林翼突然长叹:'如今长毛肆虐,湖北若再分你我,怕是连马槽都要被掀翻了。'
三个月后,官文主动上奏朝廷:'胡林翼才堪大用,湖北军务可尽委之。' 这份奏疏背后,是胡林翼将湖北厘金(商业税)的六成划给官文幕府,又保荐其亲信担任盐道员的交换。《清史稿》评价:'林翼用权术而不丧大体,结欢官文而终成大功。'
胡林翼早年并非世人想象的 '正经官僚'。《胡氏年谱》记载,他 20 岁中举后,在京城拜会岳父陶澍(时任两江总督)时,竟在八大胡同流连忘返。陶澍非但没有斥责,反而带他拜见穆彰阿、潘世恩等中枢大佬,席间笑言:'润芝(胡林翼字)性喜交游,此乃成大事之相。'
这种 '贵人经济学' 在他考进士时达到顶峰:主考官是潘世恩的门生,同考官则是胡林翼在琉璃厂结识的藏书家。发榜后,胡林翼特意将自己的座师、房师、同年的籍贯、喜好整理成册,这份 '官场关系图' 后来成为他在贵州剿匪时争取支援的关键。
2. 贵州剿匪的 '黑白通吃'
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胡林翼调任贵州知府,面对的是 '苗患匪乱交加' 的烂摊子。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请当地土司喝茶。《平黔纪略》记载,他带着两坛茅台、几箱湖笔走进苗寨,对土司说:'朝廷要的是安定,不是人头。' 转身又对官兵下令:'敢抢百姓一针一线者,立斩。'
对待土匪,他更有一套:一面张贴 '招安榜',承诺 '既往不咎,编入民团';一面派心腹混入匪巢,用 '黑话' 联络:'兄弟听说你老娘还在山上喝露水?' 这种软硬兼施的手段,让他在两年内平定贵州十三股匪患,离任时百姓送的 '万民伞' 堆了半间屋。
咸丰五年(1855 年),胡林翼接任湖北巡抚时,湘军正面临 '无饷可发' 的困境。他盯上了长江上的商船,在《筹饷奏疏》中提出:'每船按货值抽厘(税),千取一厘,名曰 ' 厘金 '。' 但遭到漕运总督的反对:'此举坏了祖宗成法!'
胡林翼的应对堪称经典:他先给漕运总督送去 '漕运衙门修缮费' 三万两,又承诺 '厘金收入三成用于疏通运河',同时让曾国藩在京城散布 '厘金可解江南大营之困' 的舆论。最终,朝廷不仅批准湖北试办厘金,还将此法推广全国。到咸丰七年,湖北厘金年收入达四百万两,成为湘军最重要的饷源。
胡林翼与官文的合作,被李鸿章称为 '晚清官场最精妙的太极'。表面上,官文是湖北最高长官,胡林翼每次发文都要先送官文过目;实际上,胡林翼将布政使(管财政)、按察使(管司法)都换成自己人,连官文的小妾过生日,他都亲自送去 '江南绣娘' 当贺礼。
最绝的是同治元年(1862 年)的 '保举案':胡林翼一次性保举湖北官员 300 余人,官文的名字排在第一位。《曾国藩家书》记载:'润芝此计,既结官文之欢,又收实惠,真高手也。'
1. 湘军内部的 '和事佬' 角色
曾国藩与左宗棠失和时,胡林翼在中间调停:给曾国藩写信说 '季高(左宗棠字)虽傲,实乃国士',给左宗棠写信说 '涤生(曾国藩字)量大,必能容人'。咸丰九年(1859 年),他更是将自己的亲兵营送给左宗棠,助其组建楚军。
对待李鸿章的淮军,他则是 '给钱给枪不给权':当李鸿章在上海站稳脚跟后,胡林翼立即奏请朝廷将江苏厘金划给淮军,但暗中叮嘱幕僚:'少荃(李鸿章字)才大,须让他自开局面。'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舰闯入长江,胡林翼在武昌江面目睹 '火轮迅疾如飞',当场吐血。但他很快调整策略,派人到上海与洋商签订《汉口通商章程》,用 '关税分成' 换取洋人中立。《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中,竟有 '胡林翼所允条款,各国不得异议' 的特殊条款。
同治元年(1862 年),胡林翼病重,躺在武昌巡抚衙门的床上,仍在谋划两件事:一是将湖北的厘金局改组为 '官商合办',确保湘军饷源不被朝廷收回;二是保荐门生阎敬铭接任湖北布政使,留下 '理财三策':'减漕粮、严保甲、杜私盐'。
他给曾国藩的遗信中写:'东南半壁,全赖中堂(曾国藩)撑持。官文可利用,不可倚赖;左季高可合作,不可对立。' 这封信后来被称为 '晚清官场的生存指南'。
胡林翼的一生,始终在 '体制内' 与 '体制外' 游走:他用官场的潜规则实现救国的理想,用权术的手段达成光明的目的。当曾国藩还在坚守 '理学名臣' 的牌坊时,他早已看清:在晚清的烂棋盘中,只有学会在裂缝中生长,才能真正改变棋局。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官场智慧,不是非黑非白的道德批判,而是在淤泥中开出莲花的务实精神。正如他在黄鹤楼头对阎敬铭说的那句话:'天下事,败于意气者多,成于务实者少。吾辈但求无愧于心,何须计较他人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