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明末爽文
手不释卷爆读千页《封神演义》,根本停不下来。天上的事儿,地上的事儿,搅合在一起,人神仙共战,刷新很多认知,有趣有趣。
认知系列。封神演义三条主线:1. 武王伐纣的人间历史大背景;2. 女娲娘娘自觉被纣王“文字性骚扰”招小妖变妲己祸害商纣;3.道教体系下天庭刚成立要招365位神(公务员)——封神榜,三教开始“封神”大逃杀。下文细解。
女娲娘娘,中国创世神话的神仙之一,竟然被商朝的纣王写了一首唐朝七律调戏!“但得妖娆能举动 取回长乐侍君王”,简直色胆包了天了——包的还是补天的女娲。女娲这会儿可能也没无欲无求有仇必报,直接飞过去要灭了纣王,结果发现,嘿!这小子还有气运四七二十八年(谁定的气运?),不能直接杀。然后就招仨(临时工)小妖怪其中一个是妲己去魅惑纣王,助武王伐纣,但“不可残害众生”,然后才能修成正果(临时工转正)。妲己是魅惑了纣王不理朝政纲常混乱,估计也魅惑了自己,忘记临时工的身份,越干越上头,残害众生“炮烙、虿盆、酒池肉林、敲骨剖腹”,甚至武王兵临朝歌城下的时候还去劫营....结果,当复仇的大幕落下,女娲一并亲手绑了三位小妖,临时工到底是默默承担了所有。没想,上通天下接地的封神演义,竟是商纣王口无遮拦所起。
神仙神仙神不如仙,所以封神不封仙。天庭招神职,自此进体制铁饭碗打神鞭,虽是高高在上,却比不得道家的仙风道骨玉虚飘渺三山四海五岳的自由。于是乎,都不想当神。于是乎,高层(讲真从这一本书里讲不清高层都是谁)敲定,借武王伐纣人神共舞,死了的封神。于是乎,有了封神榜,有了封神大逃杀——毕竟都想当仙。于是乎,权力斗争就体现出来了,三教哪派死的人多、就封神的多、就受体制约束的多、就不自由的多、就被削弱实力的多。所以,一部权力斗争大戏啊。
姜子牙,外号飞熊。修仙四十年不成,被派下来干天庭365个神职的猎头。刚来凡间,和好哥们介绍七十八岁的黄花大姑娘——马氏——成亲,马氏虽然出身贫苦,但是励志成为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天天PUA姜子牙出去创业。结果,这位老同志先后历经手工业(编筐)、粮油业(卖面)、餐饮业(开饭店)、畜牧业(养喜羊羊)失败后,靠从事预言业(算卦)一炮走红,甚至还走上仕途,无奈使命在身,卸甲归田,唱黄庭,溪边钓君王。马氏能同意么?!说你这样一天天不无正业,这日子没发过,离!姜子牙再三挽留,画饼以后肯定名垂青史让她当阔太,马氏拒绝,离了。结果,结果,马氏后来知道姜子牙真的把“大饼”做出来了,一气之下上吊自杀,姜子牙不忘初恋,封神“扫把星”。
习惯于《道德经》里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超脱形象,当在上册结尾老子骑着板角青牛大杀“十绝阵”时,一阵错愕,可真是“柔弱胜刚强”,以至于下册“诛仙阵”“万仙阵”时已经很习惯老子这个大bug的存在了。
三教,从一开始交待的阐教、截教、人道教到后来我理解主要是阐教、截教、佛教,单从这本书里应该是交待的不清楚——交待不清楚不能闭环的还有很多环节,可能也是《封神演义》没能在文学作品上封神的原因之一吧。老子和元始天尊为主导的阐教,在人间由姜子牙领衔,支持武王伐纣。通天教主为首的截教,在人间由申公豹领衔,帮助商汤“助纣为虐”。每当姜子牙一派打不过对面时,就暗自思衬“必是左道”,然后去找师傅借装备学大招。旁门左道估计就是这么来的吧。也说明教派斗争,这里是要弘扬道教老子一派全真教的正派——主打修心为道,摒弃正一教那种画符妖术。从全真教角度,佛教倒是是敌非友,不仅一起打怪,还送礼——很多稀得要的妖魔鬼怪都送西方极乐世界玩去吧。
都知道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这辈子估计也就被纣王囚拘七年,可惜书里就没提这周易。不过文王倒是开挂的存在,算命超级准,这么厉害的角色最后都没进封神榜——我严重怀疑文王是高层直接下场cos的。
一派是顺天而行良禽择木武王伐纣,一派是“子不言父过、臣不彰君恶”“只闻以德而感君、未闻以下而伐上”,哪一个是天数、天命?商纣王不管怎么作,剩下二十八年气运,女娲娘娘这样的上古神仙也不能一个大招拍死只能一招美人计慢慢蛊惑。姜子牙不管怎样有天仙助阵,也得有七死三灾。
如何知天命、知可为、知不可为?在一番人神打架热闹散场,却是大大的孤问。

封神榜中的太上老君为什么又叫做道德天尊?
看过《封神演义》的读者都知道,在书中那太上老君乃是鸿钧老祖的大弟子,是元始天尊的师兄,这太上老君乃是开辟天地的第一人,也是一个拥有无数先天至宝的先天圣人。那么这太上老君为什么在书中又叫做道德天尊呢?
在书中,太上老君乃是三十三层天的道德天尊,是天道鸿钧老祖的大弟子,在书中出现的次数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在对战通天教主那一次,那太上老君一气化三清,打得通天教主心服口服。
那太上老君乃是道教公认的创始人,为什么又叫做道德天尊呢?在道教中,那太上老君也是道教三位最高神之一,乃是三清之一,那两位分别是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在古时候,人们认为那太上老君乃是道的化身,他分身来到人间,有无数的身份,有广成子等称呼。太上老君者,混沌之祖宗,大道之主宰,万法教主,历代帝王之师,无始无终,无形无名,无边无际,无师无上,自然而然,而且常常分身下降诸界,传教度人,弘扬道法。
在张天师把老子当做太上老君,又叫做道德天尊,因为说那太上老君在无始之前就存在了,在开天辟地之前就存在了,乃是万物之祖,元气之祖,大道之祖。
在《西游记》中有一段说那太上老君曾经化胡为佛,西出函谷关。其实这跟太上老君有一个典籍传说有关的,说那太上老君西出函谷关后,有紫气东来的天象,然后留下了《道德经》。在书中可是最早解释道的,记得文中是这么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这里说“道”就是自然的意思了,那道乃是太上老君所创,因此可以说太上老君乃是道的创始人,所以也是万物之祖。
天尊,乃是一种尊称,道教对最高神的一种敬仰,比如有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等。而道德的地位可不一样了。在道教中认为,道乃是万物万法之源;德乃是自然的规律,是道的表现。因此,道德乃是道和德之间相辅相成的。
道德天尊,乃是因为那太上老君创造了《道德经》,乃是道和德的创始人,因此道德天尊乃是对太上老君的一个尊称。
《道德经》那些足以封神的千古名句!
阅读《道德经》,如入芝兰之室,芬芳沁人心脾,在不经意间,人生豁然开朗。
《道德经》是古代智慧的结晶,它教会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清明,揭示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谦卑与包容。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蕴藏在柔弱中的坚韧,体现在无为中的无不为,引领我们领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奥秘。
以下是来自《道德经》的10句话,仔细琢磨,却觉得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拥有最高修养的人就如同水。水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愿意居住的地方,因此其境界也就最接近“道”。
“上善若水”这句话,就像是说最好的人应该像水一样。
你想想看,水多厉害啊,它能流到所有地方,不管那地方多不好,多低洼,水都能去,而且还能让那里变得更好,比如变成一个清澈的小溪或者一个美丽的湖。
水能曲能直,能温柔也能坚强,夏天能清凉,冬天能结冰,它总能找到最适合的方式存在。如果人也能像水一样,遇到困难也不怕,反而能在困难中找到机会,让事情变得更好。
所以,“上善若水”就是在教我们,做人要像水一样,心地善良,对人友好,不自私,讲信用,遇到问题不急躁,也不炫耀自己。能让周围的人都感到舒服,也能让自己过得快乐。
简单来说,就是让我们学学水的智慧,做个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帮助别人的好人。
2.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们达到内心极度空灵的状态,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时,我们仿佛能看到宇宙万物都在同时生长、变化。
通过观察这些生长变化,我们可以体悟到它们循环往复的规律。 这种规律,既是宇宙万物的运行法则,也是人生百态的写照。 通过观察这些规律,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世界,更明智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被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所困扰,内心很难保持平静。只有当我们学会观察、理解并顺应自然规律时,我们的内心才能真正达到平静与和谐。
这需要我们摒弃浮躁、焦虑的心态,回归内心的本真,以一颗平静、专注的心去感受世界、体悟生活。
因此,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倾听自然的声音。无论是春天的花开、秋天的叶落,还是夏日的蝉鸣、冬日的雪舞,都是大自然在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奥秘。通过观察和体悟这些规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自己,并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平静与和谐。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过分追求或珍视某些事物时,可能会失去更多,因为过度追求往往会导致资源浪费,甚至可能伤害到自己或他人。
过度积累和占有欲存在潜在风险。过多的财富或物品不仅难以管理,还可能招致嫉妒、纷争甚至灾难,比如财物被盗、家庭关系破裂等。
因此,懂得满足就不会受辱,知道何时停止就不会陷入危险,这样生活才能长久稳定。
这里提倡的是一种适度、平衡的生活态度。 知足常乐,不因贪欲陷入困境;适时收手,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这样的生活才更安全持久。
回归简单,追求内在的成长和精神的富足。
人生最珍贵的是与家人、朋友小聚畅聊的闲暇时光,做自己喜欢的事,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而非盲目追求物质积累和外在评价。
知足常乐,适当放手,不仅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还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和困扰,让生活更健康长久。
学会放慢脚步,聆听内心的声音,珍惜当下每一刻,这种生活方式可能是通往真正幸福和成功的最佳路径。
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在这里提出了他持有的三个宝贵的原则或品质,并强调要坚守和保持这些原则。这三个原则分别是“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
这里的“慈”可以理解为慈爱、仁慈、宽容和善意。老子认为,拥有慈爱之心的人,能够善待他人,关爱生命,从而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慈爱之心是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石。
这里的“俭”指的是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物质诱惑无处不在,老子提醒我们要保持节俭的生活方式。这并不是说我们要过苦日子,而是要学会珍惜资源,不过度浪费。通过减少物质的追求和拥有,我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追求更高的精神满足上。这样,我们的内心会更加充实,生活也会更加有意义。
他告诉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急于求成或追求短期的成功,而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和道的指引,稳步前进。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压力。
简而言之,老子的这些思想告诉我们:
要有一颗慈爱的心,学会珍惜和感恩;要保持节俭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丰富和满足;要谦逊谨慎,遵循自然规律,稳步前进。
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地承载万物,为人提供生存的基础和资源,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应顺应大地的规律, 这里的“自然”并非指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界,而是指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状态。
道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不刻意、不强求。
提醒我们要常怀有敬畏与感恩之心。大地无私地给予我们所需,我们应顺应其规律,而非肆意破坏和掠夺。要懂得珍惜和尊重这份恩赐,不骄躁、不贪婪,以平和的心态从大地中汲取滋养。
其次,我们应以谦逊的心态去接纳和顺应,不盲目自大,不妄图超越自然规律去行事。
再者,我们在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道路上,要保持一颗虔诚和执着的心。不被表象所迷惑,努力去探寻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
而道遵循自然,这种自然而然、不刻意、不强求的状态,教导我们在生活中不过分强求结果,保持一颗淡定从容的心。以顺其自然的心态面对得失,不强求、不执拗,相信一切皆有其定数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