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的构成作出了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也就是六书。一般认为,六书的前四种是造字的基本,后两种是用字的方法。从这里来看书这个字,可以发现它与文字是不可分割的。 书是一个形声字,繁体写作書,简体的书来源于草书的楷化。金文中的书,从聿,者声,聿为笔的初文,字形像是一只手拿着笔,表示书的本义与笔有关。《说文解字》言“书,箸也”,箸同著,书的本义也就是书写、记述之意。《说文解字》序又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文字书写于竹简帛书纸张之上,更为显明,更易保存,也更能广泛传播。古人有言,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最初的时候,人们用刀将文字刻于甲骨和钟鼎之上,这两者并不易于传播,使得掌握文字的只是少部分人,文化和思想也不能广泛流传。后来出现了简帛纸张,人们将文字书写于这些载体之上,这一现象才得到扭转。 因此,书这个字,一开始就与文字捆绑在一起,深深印刻着文字载体的流变痕迹,保留着文化与思想,并承载着文化和思想向着更大的群体、更宽阔的社会迈进。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毫端。在中国的艺术宝库之中,书又以书法的形式,显现出独特而妙不可言的艺术魅力。伴随着文字从甲骨文演进为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聪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书法的艺术。她建立在中国文字独特的结构与丰富的内涵之上,体现了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文脉,凝聚着几千年的深沉文化积淀。 苏轼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书法的创作不是单纯的写字,而是与学识修养相结合的。飞扬的笔墨,充斥着饱满的情感,抒发出独特的神采,也透露出书法作者渊博的学识。这种学识修养的获得,离不开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说书中自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事实上,书中更多的,是礼义廉耻,是历史、是文化、是思想、是学识。 中国古人尤其是文人,总是离不开书。俗语将知识分子、士人以“读书人”三字概括,精准描绘了其主要特征。又有书生一说,书生书生,以书谋生、为书而生、读书求生,更为形象生动。而书,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就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书籍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他们所能学得的知识,更是他们的梦想。那些因为贫困而无书可读,或者无灯火照明、无笔墨相佐,或者忙于生计而少有时间,以及其他克服重重困难勤学苦读的读书人,流传下诸多令人赞叹的佳话。路温舒的编蒲抄书、车胤的囊萤照读、朱买臣的负薪苦读,还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家书抵万金。书又可化身为一份份信件,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一个书字,包含着书写与书写的载体、书写的艺术与内容,以及无尽的学识与充沛的情感。在书里书外,在字里行间,她们照亮着前行者的路。(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的构成作出了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也就是六书。一般认为,六书的前四种是造字的基本,后两种是用字的方法。从这里来看书这个字,可以发现它与文字是不可分割的。
书是一个形声字,繁体写作書,简体的书来源于草书的楷化。金文中的书,从聿,者声,聿为笔的初文,字形像是一只手拿着笔,表示书的本义与笔有关。《说文解字》言“书,箸也”,箸同著,书的本义也就是书写、记述之意。《说文解字》序又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文字书写于竹简帛书纸张之上,更为显明,更易保存,也更能广泛传播。古人有言,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最初的时候,人们用刀将文字刻于甲骨和钟鼎之上,这两者并不易于传播,使得掌握文字的只是少部分人,文化和思想也不能广泛流传。后来出现了简帛纸张,人们将文字书写于这些载体之上,这一现象才得到扭转。
因此,书这个字,一开始就与文字捆绑在一起,深深印刻着文字载体的流变痕迹,保留着文化与思想,并承载着文化和思想向着更大的群体、更宽阔的社会迈进。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毫端。在中国的艺术宝库之中,书又以书法的形式,显现出独特而妙不可言的艺术魅力。伴随着文字从甲骨文演进为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聪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书法的艺术。她建立在中国文字独特的结构与丰富的内涵之上,体现了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文脉,凝聚着几千年的深沉文化积淀。
苏轼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书法的创作不是单纯的写字,而是与学识修养相结合的。飞扬的笔墨,充斥着饱满的情感,抒发出独特的神采,也透露出书法作者渊博的学识。这种学识修养的获得,离不开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说书中自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事实上,书中更多的,是礼义廉耻,是历史、是文化、是思想、是学识。
中国古人尤其是文人,总是离不开书。俗语将知识分子、士人以“读书人”三字概括,精准描绘了其主要特征。又有书生一说,书生书生,以书谋生、为书而生、读书求生,更为形象生动。而书,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就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书籍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他们所能学得的知识,更是他们的梦想。那些因为贫困而无书可读,或者无灯火照明、无笔墨相佐,或者忙于生计而少有时间,以及其他克服重重困难勤学苦读的读书人,流传下诸多令人赞叹的佳话。路温舒的编蒲抄书、车胤的囊萤照读、朱买臣的负薪苦读,还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家书抵万金。书又可化身为一份份信件,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一个书字,包含着书写与书写的载体、书写的艺术与内容,以及无尽的学识与充沛的情感。在书里书外,在字里行间,她们照亮着前行者的路。(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汉字的三大特性,你知道吗?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以及巴比伦楔形文字共同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作出了贡献。但埃及象形文字在一千四百年前就已消失,巴比伦楔形文字也早在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唯有汉字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依然独立于世界文字之林,这是因为汉字具有三大特性。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汉字的生命力首先源于它适应汉语的特征。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一般一个汉字一个音节,形、音、义契合汉语特点,完美的实现承担记录汉语的表达功能。汉字还契合汉语语序这一最重要的语法表达手段。例如“客上天然居”,可以从左读起,也可以从右读起,各有含义。再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通过字词组合,文意清晰;词中有画,景中生情。
汉语有限的音节加上声调,可以有一千多个带调音节。但这远远不足以记录越来越多的新词新语。汉字弥补了口语的不足。“一字多音”和“一音多字”,非常和谐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汉语几千年来一直保持它稳定和灵活的特质。
汉语从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发展的过程中,汉字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汉字具有非常强的组词能力。例如:以“鸡”组词,就有鸡眼、鸡胸、鸡头、鸡冠、鸡公、鸡皮、鸡骨、鸡心、鸡笼、 鸡群、木鸡、火鸡、水鸡、土鸡、金鸡、家鸡、锦鸡、白鸡、黑鸡、山鸡、天鸡、阉鸡等数十个词语,不仅构词十分便利,而且还能从汉字层面推断出词义。这在拼音文字记录的语言里很难做到。例如,英语一般就没用“chicken”(鸡)作为语素去组“鸡眼”Heloma、“鸡头”Foxnut、“火鸡”Turkey、“山鸡” Pheasant等词语。
汉语音节有限,无论是单音节词还是双音节词,难免出现同音现象。例如“gōng shì”,单独一个词音 ,究竟何指往往不清楚但是一用汉字书写,立即清晰明了:“公示、公式、公事、攻势、 工事、宫室”。这也是汉字生命力所在。
汉字源于图形文字,其方块形状留有图画的痕迹,书写时很容易以书写者的美感认识加以美化,成为艺术文字,进而发展出书法艺术。古典诗词曲赋讲究字数对等、节律对应。从《诗经》到汉赋,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汉字形音义一体化的样式为汉语诗词节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形成了汉语独特的文学样式。汉语精巧隽永的对联和雅俗共赏的灯谜,无不依靠汉字的构式特征。总之,汉字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民族性格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汉字具有开放性特征。汉字作为形音义立体组合的表意文字,其核心“字义”十分稳定;其书写“字形”可以根据时代发展不断简化或者繁化;其“字音”可以根据不同区域方言系统要求发音。无论“形、音”如何变化,意义终究不变。这一开放性特点,使得汉字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外的辐射延伸能力。
汉语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方言的语言。汉语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整合不断分化的过程。汉字的最优之处就在于它能适应多方言需求,不管你用什么方言的读音去表述,其字义不变。扬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就记录了汉代十三种汉语方言。当今,汉语的七大方言(或称十大方言)内部还有68种次方言,其下还可分出85种片区方言。从汉语方言调查和人们的实际交往中可知,各方言之间难以互相听懂,就是本方言内部由于地区族群的差异,也存在你说我听不明白的现象,但这些都因为汉字的存在基本迎刃而解。无论各地使用什么方音,汉字的表意都是一致的。交流的一切障碍借助汉字一写就明白。各地方言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语音系统发音,表达出的意义却是一样的。汉字的超方言性,使丰富多彩的汉语方言得以传承,使汉民族各族群的特色得以保存,使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得以发展。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百花齐放、充满魅力,汉字功不可没。
汉字不仅具有超方言的功能,而且还具有超语言的功能。汉字曾为国内许多少数民族借用,形成汉字壮文、汉字苗文、汉字侗文。历史上越南、朝鲜、日本等也都曾大量接受中国文化和中国移民,并借用汉字记录他们的语言。越南自古以来一直使用汉字。直到近代沦为法属殖民地后,才发展了新的拼音文字。朝鲜半岛长期使用汉字。四百年前才有了自己的拼音文字,不再使用汉字。汉字传入日本后,填补了日语没有书写系统的空白。日本官方早期正式书函、文献、历史、文化典籍都完全用汉字书写。近代以来,虽然日本也有主张废除或限制汉字的运动,但最终都无法改变日本人的汉字情结。
汉字的开放性,为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承立下汗马功劳,在亚洲构建了影响深远的汉字文化圈。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在这一历史长河中,中国分分合合,但最终都走向了统一,这和汉字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方面起的作用分不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书同文”,北魏时期的鲜卑族领袖拓拔弘在军事上占领中国后,就要求鲜卑人必须会讲汉语写汉字,其后的元代清代统治者也是如此要求。汉字的凝聚性不容小觑。
汉字一直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中华文化的浩瀚典籍集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各种古籍能保持完整直到现在,汉字功不可没。从商周编年史、先秦诸子百家、司马迁《史记》和许慎《说文》,到清代的《全唐诗》《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汉字维系了统一的书面语,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传承。
汉字得到人们长期以来的敬重。几千年来,学校(私塾)的读书识字教学告诉我们,对语言文字要心存敬畏感。老祖宗告诉我们,字纸不能随意处理,否则是对孔子的亵渎。“敬惜字纸”的概念沿承了多少代人。人们尊师重教,尊敬语言文字,甚至出现语言拜物教现象。汉字的构式审美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谐思想。汉字展示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整体性、统一性,获得一代又一代人的良好传承。中国人历来都有见字识人之说。中国古代文人精神层面的修身,往往能通过书写管中窥豹。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随着华人的足迹走向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会建立华校,有华校的地方就有读书识字教学,有汉字汉语的传习就能确保中华文化的传播和继承。通过汉字记录汉语,中华文化实现了传承的持久性、稳定性,中华民族也实现了持久的凝聚性与稳定性。今天,华人华裔凭借汉语汉字作为民族标记和身份认证,将继续维护和传承着中华文化。汉字的超时空性,超越了不同的方言以及国家,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同一性和内聚性,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认同。在今后的历史长河中,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符号和文化功能。
�����ֳ�������������ص�
��������������������ϵ�����֮һ�����ܱߵ�Ӱ��Ҳ�Ƿdz���ģ����������ֵ�ĸ�֡����Ǽ�¼�¼�����д���š�������������ͼ�α�Ϊ�ɱʻ����ɵķ����η��ţ����Ժ���һ��Ҳ��“������”��������������(��������)�ݱ�ɼ��������������֣����ܵ���ϵ�����������֡����ԣ����־��м����������ʹ���������һ������ԡ���һ�����������������Ƕ�һ���ģ���������ж��ص������������Ǻ����弸ǧ���Ļ��Ĺ屦��Ҳ��������������ʦ���ѣ�ÿ���˵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