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的神奇经历,我们也很可能会见到
马文的神奇经历,我们也很可能会见到
每个人——大人们如此,孩子们也是如此——都会希望自己的每一天都能够过得多姿多彩,但实际上,生活中本来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俱全,有赤橙黄绿,也有青蓝紫,有悠然自得,也有如同打仗一般!虽然我们在生活中不是只能被动接受的那一个,但生活也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设想运行在一个确定的轨道上。如果不满意当下的生活状态,我们应该怎么办?在以色列童书作家吉拉德·索弗的笔下,一只名叫马文的南极小海豹,当它觉得自己已经“受够了大冷天”,甚至是“受够了每个人看上去都一样”,甚至是“受够了每天都吃一样的东西”,觉得每天的日子实在是“平平淡淡”,而且似乎是“不会发生任何新鲜事儿”的时候,意外事件竟然真的发生了…… 一个起飞前忘记上厕所的外星人实在憋不住了,它现在必须找个地方上厕所——先不要忙着哈哈大笑,这样时候我们可能都曾经遇到过——于是,它把自己的飞碟停在了马文的所在的冰面上!对于马文来说,这还真是个好机会——它不是觉得每天的日子实在是“平平淡淡”吗?它不是期望着改变那样一种“不会发生任何新鲜事儿”的状态吗?现在,马文的机会来了。它钻进了宇宙飞船里面——它居然还会无师自通地驾驶超级先进的宇宙飞船!马文来到了大城市,被当地的人们当成了“外星人明星”,一时风光无限!可是没过多久——短短的一个月,成为明星的马文又腻歪了这样的日子,它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南极。回到南极的马文,在经历了一番外面繁华世界的生活之后,两相对比,才真正明白过来——还是自己的家乡好啊! 一番意外的冒险经历之后,马文终于认识到,自己原本认为“平平淡淡”、了无新意的日常生活,其实就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但是这样的生活状态其实也并不是表面上看来的那样“平平淡淡”,而是自有其内在的乐趣——只是我们的那种认为生活“平平淡淡”的感觉遮住了我们的双眼以及内心的感受,让我们失去了分辨生活中本来还有乐趣的感受力!外面的世界并不总是很精彩,外面的世界里的人们,内心里大概也正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所说的那样,觉得自己过得并不怎么样呢! 大部分孩子的心里应该也正是这样想的吧。当然,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心理发展过程,孩子的成长肯定会经历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当孩子流露出这样的心理状态的时候,家长们一定要及时留心到,并且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进行沟通,设身处地了解他们内心中都在想些什么。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尝试着让孩子有机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引导地放手,让他们有机会体验一番陌生事物!这样的经历越来越多的时候,也就是孩子们的分辨力不断提升和增强的时候。一定要相信孩子们的能力与水平,适当时候的放手对孩子们肯定是有好处的。拥有了这样的一番经历之外,孩子们肯定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且了解到家和亲人对自己健康快乐成长的那份重要性。 有一点需要提醒一下,孩子们这样的心理状态发展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也许会有一个反复。想一想也能理解,经历了大城市的繁华和那种当明星的荣光之后,回到南极的小海豹马文,很难说就能内心中不起一些波澜……所以这个时候,家长们更需要有耐心,要多和孩子们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以便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荒诞的是:有种错是你父亲认为你有错你就有错
格奥尔格该不该劝在异乡发展不好的好友回国,意识流的纠结,回来就会更好吗?最后决定告诉自己远在俄国单身的朋友自己订婚,后和父亲的争吵,父亲揭露格奥尔格是一个虚伪的伪君子,并对他进行判决,格奥尔格推倒父亲,自己投河自尽 父亲的权威格奥尔格认为自己没有错,但父亲认为你有错,你就有错,父亲权威。关于卡夫卡的荒诞
很多人认为卡夫卡的小说是荒诞的,但在我看来最起码《审判》这篇格奥尔格被父亲审判投河自尽的故事不是荒诞的。可我认为卡夫卡写的就是现实。可能现实本身就是荒诞的,我讲一个很现实的例子。我读完这篇小说后第一个想到的人是马文盖伊。也许你们并不了解他,他的专辑whatisgoingon最近被滚石评为是人类历史上500专的第一。我刚好前几天救在听这张专辑,虽然是1971年,但是其中的灵魂乐和骤停打击乐令我叹为观止。你们想知道马文盖伊怎么死的吗?我也是前一个多月前刚好了解到的,马文盖伊就是因为在农场上争执被父亲开枪打死。44岁的灵魂乐教父就这样结束一生。所以我读到这篇卡夫卡的判决时,我是很震惊的,因为他所描写的荒诞在一个世纪后就是现实发生的。荒诞吗?荒诞的不是世界,而是无知的我们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和很难弥补的鸿沟是人类拒绝沟通的一个本质原因,他人即地狱,人类本身就是孤独的群居动物。很多时候,哪怕是最亲密的人,父母,妻子丈夫,儿子女儿都无法了解自己。 这里的“盖”可以被理解为一语双关,隐含着埋葬的意思,所以父亲后来才会说:“你要把我盖上,这我知道,我的好小子,不过我可还没有被完全盖上。”
格奥尔格口中的富家女在父亲看来,只是“一撩起裙子就迷倒人的放荡女”,格奥尔格对朋友所说的已经掌握了父亲的公司,可是连核心顾客的名单都还在父亲衣服的口袋里。格奥尔格带有炫耀意味的邀请远在俄国的单身朋友前来参与自己与上流女子婚礼在父亲看来只不过是装模作样的变相炫耀。从这个角度来讲,格奥尔格前几段所思所想的应该都是谎言,只有真相被揭露后,说谎者才会那么大惊失色,气急败坏,无能狂怒,他无法容忍父亲对他的控告,也无法承认自己的伪善,自己的丑陋。
里面的女人
最近每天晚上看小说。看得昏天暗地,导致眼睛肿,皮肤暗淡,斑斑乱长。 为了说明这些付出有点收获,自觉写读后感一篇。 昨晚看完了《马文的战争》。晚上睡得不踏实,翻来覆去,想几个人物。有些话讲得很对。 “最悲哀的啊,有些女人,年级轻时候仗着几分姿色,呼来喝去,等到三十老几,成了黄脸婆,还一副公主脾气,娇蛮任性。”讲的是女主人公,杨欣。一个年轻时候单纯漂亮,30、40岁时候还单纯但不漂亮了,被人说成头脑简单了。两次婚姻失败,无工作。 第一次失败,是因为脾气太坏,太骄横,把人气跑了。 第二次失败,因为没工作没事业了,整天唠叨唠叨,终于也把人烦走了。 “你不是杨欣一样,遇到事情只能找男人说。你可以有自己的事情,练练瑜伽、喝喝咖啡、做做美容”讲的是第二女主人公,李芹。杨欣第二个丈夫的姐姐。一个没有工作但懂得生活的、优雅的、40岁还是很漂亮的、遇事沉静的女人。离异,没有再婚,前夫留下大笔财产,供后半辈子享受。按照李芹自己的说法“我不是喜欢和人抢的人,包括婚姻”。高傲,天生有着无比的优越感。 无论怎么绝望无聊寂寞,都得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再练点气质,日子过得有点盼头。走哪,都是一道风景。当然,得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黄小芬,书里出现的比较多的。笔墨不多,角色描述中的第三类女人。律师,自己开律师事务所。不算漂亮,但有气质。不是女权主义。因为丈夫爱赌,离异。于是追求自己事业。 没有爱情,那就专心事业。其实追求事业,也是看时机的。不是想专心事业,就有事业让你钻。前半辈子一心做饭洗衣老公孩子,等到离婚了就想建立事业了,事业早就被人先占了。离了婚后,梦想回归事业,其实没那么容易。不是嘴上说说,心里想想就能成的事情。得看时机和长期地等待。 觉得啊,这三类女人,都走到了极致。或许都算失败。维持三者之间的平衡,大概才能算做得成功。得有多累,应该不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