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农业街小学校:“少年军校”志气扬雏鹰展翅竞飞翔
编前语:近年来,翠屏区坚持以“建成西部教育强区”为目标,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名校“三名”工程建设,积极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着力打造一批省市区高品质名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今天,小编带您一起走进宜宾市农业街小学校——
学生校服是军绿色,学校操场随处可见军旅元素,校园军事体验室里“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强军重任”几个红色大字和一面“八一”军旗格外瞩目.....这是宜宾市农业街小学校给人留下的直观印象。
作为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多年来,宜宾市农业街小学校坚持少年军校办学特色不动摇,立足国防和国学教育,进一步拓展延伸新时代少年军校办学的新内涵和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先后被评为“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宜宾市农业街小学校始建于1908年,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百年老校。学校现有学生近1300人。2000年11月29日,宜宾市第一所少年军校——农业街小学少年军校应运而生。
学校以“铸造少年精神,嘹亮精彩人生”为办学目标,依托少年军校办学特色,立足国防和国学教育,坚持“以军润德、以军育智、以军强体、以军健美、以军促劳”“五军一体”的育人新模式。
采访的这一天,学生们正在小领队的带领下练习旗语动作。旗语是一种利用手旗或旗帜传递信号的沟通方式,又称为“手旗信号”或“手旗通信”。同学们排成四排,目光直视前方,双耳时刻注意口令。每当指示发出,同学们便通过手中红色和绿色的手旗准确无误地传达出信号,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每个学生都呈现出良好的精气神。
这些学生们还各个身怀“武艺”。放下旗帜后,经过迅速整队,同学们又做好准备,开始练习军体拳。别看他们一脸稚气,打起军体拳来却有模有样,一招一式打得认认真真,口号也十分响亮。学生们在这样的日常训练中,学习到军事知识,也锻炼了体魄。
不仅如此,宜宾市农业街小学校还建设有校园军事体验室,展出狙击枪、火箭筒、迫击炮等军事模型,还有多元、互动、有趣的体验装备。在这里,学生们可以零距离、身临其境地感受国防魅力,也可以增长军事、国防知识。通过近20年的积淀,该校已经逐步形成 “精细管理—军旅体验—课堂内化—形成自律—成长外化”的育人模式。
作为一名少年军校的学生,韩铭睿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在这里我不仅可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能了解国防军事知识,进行模拟军事体验,让我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磨炼我们的意志,强健我们的体魄,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勇敢。”
与打旗语、练军体拳的整齐划一不同,宜宾市农业街小学校的课堂在有序的同时又十分活跃,学生们有很多机会可以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学到的小知识。
“我想向大家介绍的易错读音是龇牙咧嘴的‘咧’,应该读边音。”“我为大家介绍的易错读音,是放肆的肆,分清平翘舌是准确掌握这个读音的关键。”……在一堂语文课上,同学们在进行分组朗读后,派出各自的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易错字读音,并讲解词语的用法。
登上讲台的学生们自信而大方,他们用洪亮的声音分享着自己的观点,那一刻他们仿佛不再是一名小学生,而成为了大家的“小老师”。台下的同学们则将目光聚焦在“小老师”的身上,跟随着他们反复练习易错字的读音。
这样的上课景象,在宜宾市农业街小学校十分常见。让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大方分享,这样的转变源自于“自导式”课改。
据悉,在“自导式”课改中,该校建立课改领导团队、领航教师团队、骨干教师团队,建立以领航教师、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改教研团队。在课改中,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以优化教育教学为目标,以转变教学方式为重点,科学有效研制“一案四单”。
学校通过“四定”教研,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讲”的教研方式,常态化开展“大小教研”结合活动,即:以两周为一个周期,一周开展学科大教研、一周年级集体备课、每周开展教学视导的形式,打造课改教研样态,重点研究“三段九环”的高效的具体策略、方法,强化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成为少年军校的一名“小军人”,宜宾市农业街小学校学生刘周依霖感到十分幸运。她在“自导式”教学的课堂上学习到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也获得了许多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我还习得了军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等许多优秀品质,我将时刻准备着,学文习武,报效祖国!”
近年来,宜宾市农业街小学校教育科研也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广大教师积极响应,呈现出全员参与,人人有课题,年年有提高的良好教科研氛围。
该校目前已有四个省级课题《少年军校校本课程的创新与研究》《少年军校礼仪教育实践研究》《少年军校校本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提高单亲家庭小学生情商的实践研究》成功结题,还有十二个市区级课题成功结题。多个课题荣获省级普教成果三等奖、市级普教成果一等奖、区级普教成果一等奖或二等奖。
宜宾市农业街小学校副校长余元勇表示,学校作为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秉承“以军润德、以军育智、以军强体、以军健美、以军促劳”的“五军一体”育人理念,着力培养“身健品端、良习广趣”的新时代好少年。
余元勇介绍,近年来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未来,学校将依托宜宾市三中教育集团这一平台,走集团发展道路,聚力课堂改革,提升办学品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从书本到身边,国防教育走近小小少年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省府路小学副校长,1971年6月生。
40年前,我是省府路小学的一名学生;40年后的今天,我成长为这所小学分管国防教育的副校长。担任教育工作者的28年里,我见证了许许多多的变化,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学生国防教育手段更加多样、形式更加多彩。
1978年,我来到省府路小学读书。那时学校还没有成立少年军校,也没有专门的国防教育课,大多都是利用学雷锋纪念日开展活动,从书本上了解张思德、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先辈的英雄故事。受条件所限,那个时代,我们接受的国防教育内容较为单一。
与同学们相比,我是幸运的。我父亲是一名退伍老兵,他本来要考军校的,但在参加部队工程施工时不幸受伤,不得不遗憾退伍。我小时候总喜欢坐在父亲膝头,听他讲部队的故事,讲他和战友如何团结合作为国家修建伟大工程。只要有时间,爸爸就会约上战友一起回老部队看看,有时也会带上我,一起去感受部队的生活。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从小萌生了对军人的敬意,很想自己能有朝一日接受系统的军事训练。
1989年,省府路小学创办少年军校,将《铁骑照前程》这一课程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项目之一,引入学生课堂。听学校的老教师说,刚开办少年军校的时候,没场地、缺教材、少教员,老师们只能到处搜集资料,摸索着编写国防教育教材,跟着电视学习教学,带领学生在坑坑洼洼的操场上练习简单的队列动作。后来,学校辗转联系上驻扎在贵阳的空军某雷达站,将学生送到雷达站接受训练。但那个年代,训练和住宿条件十分简陋,连学生所需的床位都不够。
1990年,我毕业分配到贵阳市渔安小学,成为一名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将我了解的英雄事迹分享给孩子。那时,公共交通并不发达,我经常带着学生步行到老红军家里,请老红军拿出军功章,给学生讲他当年战斗的故事。
2009年,我调入省府路小学工作。在我调到这个学校之前,学校就曾于1999年、2003年两次参加全国少年军校检阅式暨生存技能比赛,并分获最高奖项和各项技能比赛等40余项荣誉。2003年被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少年军校示范学校”称号,也是迄今为止贵州省唯一一所小学少年军校。
经过29年的发展,如今省府路小学每个年级有不同的国防教育课程,实现了从最初的听别人说故事,到让孩子们走进军营亲身参与的转变。每年6月末,学校都会组织四年级学生开展为期11天的全封闭训练。每名学员完全独立生活,接受队列、擒敌拳、应急棍术、战地救护等10多项军事课目训练。
有一年,一名学生在训练中不小心被下水井盖划伤,我们将学生送到医院包扎后,询问孩子要不要通知父母接他回家,这名小学员用坚定的语气回答我说:“我不要回家。我是省府小兵,我就是来吃苦的。郭校长,你说过,我们就是来让自己不娇气的,我要坚持。”
我分管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后,每年在少年军校学员中评出10名省府小兵。我的儿子严宇龙在读四年级时被评为省府小兵,当时他比得到三好学生奖状都要高兴。现在儿子读大学了,假期去旅游时,每到一个城市,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当地的军事博物馆。我想,这和他从小接受的国防教育密不可分。
从我自己就读省府小学,到我参加工作的这几十年间,我见证了学生国防教育形式日趋多样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和贵阳警备区等驻军部队结成共建单位,每年的国家公祭日、国防教育日、军营开放日,我们组织学生走进军营、走进红色教育基地、走进军史馆,培养他们热爱国防、关心国防的意识。我相信,这种亲身参与其中的国防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必定会对学生未来成长成才打下深深烙印。
少年军校进军营,学军爱军承闽韵
少年军校进军营,学军爱军承闽韵
为深化军地双拥共建机制,推动青少年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引领深度融合,福州团市委、福州市双拥办、福州市教育局、福州市少工委联合东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办公室开展了福州市“少年军校”军校共建签约仪式暨少先队员逐梦军营活动。活动以“少年军校进军营,学军爱军承闽韵”为主题,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与部队签订共建协议,这是自今年4月30日《福州市少年军校工作实施方案》发布以来,福州市“少年军校”首场军校共建签约仪式。
整齐划一的步伐、刚劲有力的动作
携手搭建青少年锤炼意志、强健体魄
二附小学生带来了精彩的文艺表演
福州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原标题:《少年军校进军营,学军爱军承闽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