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清秋子:历史小说对当代读者的意义

更新时间: 2025-09-19 19:46:53

阅读人数: 747

本文主题: 当代著名历史小说

清秋子:历史小说对当代读者的意义

中国古代,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史记》就是兼跨历史和文学的一种独特写作。在明清章回小说中,历史小说成就非常之高。在现当代文学中,《金瓯缺》《李自成》开启了这一领域的新模式。优秀历史小说的篇目不是很多,但影响力很大。

形成这一传统的原因何在?历史小说的魅力在哪里?如何看待历史小说和史实的关系?如何评价历史小说的文学地位?这些问题,都值得好好探讨。海南,是当代中国历史小说的“大本营”之一。在这里探讨这些问题,是饶有趣味的。

清秋子,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2年生,祖籍江苏宜兴。早年曾下乡插队八年,现居海南。现专事独立写作,一手创作“底层文学”,一手书写历史长卷。以底层文学揭示都市“鼠族”生活真相而闻名,继之在人物传记创作上独树一帜。

代表作有《明朝出了个张居正》、《魏忠贤:八千女鬼乱明朝》、《武则天:从尼姑到女皇的政治博弈》、《深圳,你让我泪流满面》、《我是北京地老鼠》(曾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奖)、《爱恨倾城小团圆》、《百年心事:卢作孚传》。

主办单位:中共万宁市委宣传部、万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协办单位:华润石梅湾凤凰九里书屋

活动时间:2020年12月6日下午15:30—17:00

活动地点:华润石梅湾凤凰九里书屋

清秋子一生布衣,无由闻达。自承是“70年代的赎罪者”、“80年代的幸存者”、“90年代以来的零余者”。现居海南,专事写作。“先生一管春秋笔,写尽荒唐岁月哀。”

终其一生,人们在不同年龄层段都可能会有“写作情怀”。然而,成为作家并非一日之功——“惟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清秋子谈及,“拥有作家梦的人一直在不断努力地尝试、训练,不断努力地提高自己,从而把梦想照进现实。事实上,作家这个职业并不神秘。”

清秋子细读历史书,《史记》里有对楚汉相争有生动描写。“但是,中国古书不像现在,一场大战役不到一百字就写完了。变成小说,怎么从一百字里演绎出一部小说?”开始写第一部的时候,清秋子便对很多历史细节拿不准,需要依据记载用想象去填补。

为了把小说写得更逼真,清秋子最终决定和出版方到实地走访。他们开了车,西起虎牢关、东至乌江渡口,遍寻大泽乡、丰县、沛县、古荥镇、鸿沟、垓下、霸王戏马台、乌江镇等古迹地,展开一场楚汉战场的寻访之旅,全程共计5000多公里。

行走途中,历史的图景,逐渐清晰起来。

注意到清秋子的历史写作,是数年前,我曾应邀为他所撰的历史人物传记《武则天》写一篇短序,对他在写史方面的功力颇有印象。如今翻开他这部厚重的书稿,粗读一遍,感觉他的写作在数年间大有精进,已深得历史小说写作的堂奥。

在他的书里,历史是经,文学是纬,从而使一般读者认为十分枯燥的历史,有了血肉,有了温度,能够走进人心里。

——著名作家 二月河(《康熙王朝》作者)

《汉家天下》是一部很奇特的书,它既有非常沉稳的内核,又有汪洋恣肆的叙事风格,两种不同的魅力奇特地融而为一。它在《史记》所给定的史料基础上,展开了奇异而又合乎情理的想象,使两千多年前的人与事鲜活了起来,能为现代人十分切近地感知。

这部小说是以较纯粹的章回小说语体所写成,奇特的是,它又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其中所营造出的历史氛围、场景与古代人物的情怀,如细雨润物,读之,令人欲罢不能,难以释卷。

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能加工,不能改变的; 而小说在本质上是一种在生活基础上的主观虚构,是对现实的加工与升华。 “历史小说”的创作就好像在客观存在与主观虚构之间走钢丝,客观存在的“史实”经过作家艺术的创造就形成了灿烂的文学世界。

历史和文学一样,也是探索人类本性世界最显明的路径。 史海沧桑,波起涛落,其中蕴含者多少记载人类奋争沉浮的篇章。 在这里,人们能够看到今天与过去的距离和差异,能够鉴别自己是否曾与昔人多次“走进同一条河流里”…….

「12月6日清秋子九里书屋讲座

视频:《岛屿人生 · 十问清秋子》

文章来源: 凤凰九里书屋,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立行删除或者协商许可使用事宜。

清秋子:历史小说对当代读者的意义

熊召政鄂州讲坛开讲筒子们你们去听了没?

8月25日下午,由鄂州市委宣传部、鄂州市文体新广局主办,鄂州市图书馆承办的“鄂州讲坛”特邀请到当代著名历史小说家、诗人熊召政作了题为《张居正改革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的讲座。

熊召政,湖北英山人,当代著名历史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文化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组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院校客座教授。出版小说、散文集、诗集、话剧、电影剧本等作品集多部。其中,创作的诗《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献给祖国的歌》获得全国首届新诗讲;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先后获得湖北省屈原文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全国“五个一工程”等多张奖项。

熊召政先生在讲座中给在场的近300名读者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熊召政介绍,张居正改革的特点是在改革过程中不动政体,只做经济上的改革,只做行政效率上的改革。内政上,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经济上治理黄河,兴修水利,清丈土地、条理赋役。通过改革,基本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使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此次讲座,让在场的听众受益匪浅,让大家对张居正改革的举措和他成功的方面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代著名历史小说家、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凌力先生逝世

当代著名历史小说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原北京作协副主席凌力先生,因病于2018年7月18日上午8时许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凌力先生一生沉潜史籍、辛勤笔耕,创作了《少年天子》《暮鼓晨钟》《倾城倾国》《梦断关河》《北方佳人》等长篇历史小说以及中篇小说、散文随笔、清史研究等共计500余万字,其中《少年天子》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代大家远行,她深厚的史学功力和卓越的文学创造力凝聚而成的历史小说精品终成绝唱,令人痛惜不已。她的逝世,是中国文坛的重大损失。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凌力,1942年2月生于陕西,196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研究员、教授,曾任北京作协副主席。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星星草》《少年天子》《暮鼓晨钟》《倾城倾国》《梦断关河》《北方佳人》,中篇小说《幼年》《火炬在燃烧》《失落在龟兹古道的爱》,清史研究《清宫悬案》和散文随笔《蒹葭苍苍》等六十余篇。其中,《少年天子》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梦断关河》获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首届老舍文学奖、首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北方佳人》获北京市第六届文学艺术奖。

(原题为《当代著名历史小说家凌力逝世 | 悼念》)

标签: 华润石梅湾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