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吸氧登顶珠峰的传奇落幕,“瑞士机器”陨落在最爱的高山
作为一名坚持轻装上阵的登山者,斯特克被称作“瑞士机器”,他曾以前无古人的速度征服过许多高峰,也曾在不使用辅助吸氧的条件下登顶珠峰。这位曾创下许多登山世界纪录的传奇却不幸命陨喜马拉雅山谷中。
4月30日,据法新社等多家媒体报道,乌里·斯特克在挑战珠峰期间,不幸坠落山崖。事故之惨烈甚至需要救援人员四处搜寻他散落的遗骸,而他的生命也留在了自己一直在征服和挑战的高山中。
用“传奇”来形容乌里·斯特克,绝不会有言过其实。
1976年出生的这位瑞士登山者,半年后就将迎来自己的41岁生日,而他的登山生涯从青年时期就让世人惊叹。
18岁那年,斯特克就完成了艾格峰北壁的攀登。这座山峰因为地势险峻有着“死亡绝壁”之称,年轻的斯特克第一次挑战就宣告成功。
随后,他又多次重回故地进行挑战。2008年仅用时2小时47分钟完成攀登,首次把世界纪录提升到了3小时以内。2015年,又再次把时间缩短到了2小时22分钟。
从2008年2月开始的一年之内,斯特克连续征服了这三座山峰,且全部刷新了攀登时间的世界纪录。直到今天,这也是登山界声名远播的壮举。
在斯特克的登山生涯中,类似的传奇“作品”并不少见——
2011年仅用10个半小时,登上中国境内的希夏邦马峰;2013年,他独自一人征服了海拔8090米的安纳普尔纳南壁;2015年,他61天内在82座阿尔卑斯山峰连续登顶,每一座山峰海拔都达到了4000米……
对于任何一名登山者来说,至高的殿堂只有一座:珠峰。在这里,斯特克同样有过成功。
2012年,他和搭档Tenji Sherpa曾一同在珠峰登顶。一年之后准备再度挑战时,由于和同伴意见不合而作罢。
这一次,他身边的搭档仍然还是Tenji,没想到,结果却是一场悲剧。
一直以来,斯特克所坚持的都是被称为“阿尔卑斯式”的登山风格——尽量减少辅助装备和路途中补给,依靠自己的力量快速完成攀登。辅助吸氧等类似的手段都不会被使用。
毫无疑问,这样的登山风格有着更大的危险性,但在斯特克看来,承担这份风险却有充足的理由。
“对我来说,使用辅助吸氧是不可能的。从出发的时刻我就清楚,我想要真真正正地站上山顶,而不是带着‘假空气’。”
2012年成功登顶珠峰后,他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表示,“如果你有辅助氧气,就不用遭很多罪。有时候我就会想,万一氧气用光了又怎么办?”
斯特克也承认,究竟选择哪种登山方式,只是个人的选择,而自己的选择有时并非那么“理智”。
2011年,他就曾在距离登顶珠峰只差150米高度的时候无奈放弃,因为身体已经无法再继续忍受,“血液都感觉凝固,四肢几乎快没有了血液循环。”
如今,在经历过2012年的成功之后,已经年过40岁的斯特克依然在这一次的登山中拒绝使用辅助吸氧。
“人们都想登顶珠峰,使用辅助氧气帮助是最轻松的办法,但那非我所愿。”出发前,他如此表示。
他知道每次攀登都可能是“单程票”
这一次,斯特克的搭档Tenji遭遇冻伤困扰,因此一直在营地中休息,暂时还没有和他一起攀登。
4月26日,斯特克还在社交网络上发了一段话:“从营地出发到7000米高度又下来(热身适应)。我感觉很好,这个地方太棒了。”
据报道,斯特克的尸体是在珠峰附近的努子峰区域发现的。按照推测,他可能是在此独自进行适应,然而却不慎坠落了1000米。当救援人员接到报告后到达时,不得不搜集起他散落的遗骸,用直升机运走。
目前,关于斯特克的死因还没有最终确认,但在2013年,这片区域就发生过死亡事件。当时俄罗斯登山者Alexey Bolotov因为绳索被锋利的岩石割断而坠落身亡。
去年,斯特克就曾在登山途中发现过两位登山者Alex Lowe和David Bridges的尸体,两人死于1999年的一场雪崩。
2008年,他还曾参与救援在山上突发疾病的西班牙登山者Inaki Ochoa de Olza,结果因为专业医疗救援迟迟无法抵达,他眼睁睁看着对方在挣扎5天后去世。
选择挑战极限的登山,斯特克很清楚自己也选择了随之而来的危险。
即便如此,他没有选择停下,“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我不会对登山感到厌烦。”
在这次挑战珠峰前,斯特克目标很简单:只要能活着回家,不管有没有登顶,都可以算得上是胜利。
如今葬身山中,同样没有人会说,他是失败者。

“想呈现人与自然互动后的完美结果”
题:“想呈现人与自然互动后的完美结果” ——访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李兴钢
2003年至2008年,李兴钢主持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工作,这栋惊艳世界的建筑,彰显出夏奥盛会的中国气质。在北京冬奥会迎来倒计时1000天之际,作为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李兴钢正致力于将美好蓝图上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延庆冬奥村和山地新闻中心加速转变为现实。他想呈现出的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将是人与自然互动之后的完美结果。
“山林场馆、生态冬奥”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核心设计理念,也是中国山水文化和冬奥文化的有机结合。
在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设计之初,李兴钢踏勘过很多“削山填土”建成的国外冬奥雪上场馆。他意识到,这种牺牲环境和付出巨大经济投入的做法,并不适合延庆赛区。
“西方人喜欢征服自然,而我们喜欢欣赏自然,融入自然。”李兴钢说,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配套设施建设过程中,设计团队向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取经”,借鉴“干阑式”民居的方式,采用山中架空平台的建设方法,实现了对环境的浅度干预,也提升了建造质量和效率。设计冬奥村时,也没有采用高层式的设计方案,而是选用了低层数、高密度的“山村”式建筑布局。半开放式的建筑庭院,既展现出北京四合院的文化特色,也透露出周围美丽的山景。
在踏勘延庆冬奥村场地的过程中,设计团队发现了一处山村遗迹。“我们把它完整保留下来为北京冬奥会服务。这样,延庆赛区不仅有现有的山村(西大庄科村),也有新建的冬奥山村,还有古老的遗迹山村,可以展现悠久的中国山地建造文化。”在李兴钢心目中,延庆赛区想呈现给世人的,将是一种人与自然互动之后的完美结果。
高山滑雪、雪车雪橇都是高风险性的冬奥会比赛项目,如何把赛道设计得既安全又有挑战和观赏性,这是个非常专业的问题。
李兴钢告诉记者,延庆赛区的高山滑雪赛道、雪车雪橇赛道都由世界顶级赛道设计师量身打造,各具特色。延庆赛区的雪车雪橇赛道拥有16个弯道(其中第10弯道为360°回旋弯),赛道多处形成较高的弯道挡墙,给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提供更多机会。
在延庆赛区的高山滑雪赛道,出发区和结束区最大有将近900米的垂直落差,在利用山体地形形成多处大的转弯、跳跃及在山脊与山谷之间滑行的交替变化,成为赛道的一大特色。选手在赛道滑行时,摄像机也将呈现出更多的沿途美景。
“为了确保赛道安全,建设了防止山体下滑的混凝土桩墙,山体被一段段地保护起来,赛道也变得更加稳固。”李兴钢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赛道值得世界期待,虽然建设难度很大,但赛道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创新设计,会让选手和观众收获全新的体验。
明年2月,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就要迎来建成后的第一场测试赛——国际雪联高山滑雪世界杯,这是检验场馆设计和运行能力的一次“大考”。
“测试赛一定会反映出某些问题,这有助于发现我们的不足,加以改进后,将更好地保障北京冬奥会正式比赛的进行。”李兴钢说,现在大家都很关心天气对赛事的影响。
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高山滑雪场馆大都处于海洋性气候地区,而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地处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有着冬季风大且干燥的气候特点。
“北京冬奥会有两周以上的比赛时间,允许组委会根据天气情况适当调整赛程,但作为冬奥测试赛的世界杯比赛只有两天时间,风力一方面会影响比赛安全,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缆车系统运行。我们不能只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李兴钢说,在冬奥组委的领导和组织下,延庆赛区正在进行精确的气象分析,并设置赛道及缆车运行的各项防风措施。“这些应对措施是否有效,我们也希望能通过测试赛进行检验,机会非常宝贵”。
李兴钢坦言,虽然延庆赛区拥有较为先进的设计理念,各方团队技术和业务能力也很强大,但因为很多工作都是中国的“第一次”,加上延庆赛区的突出挑战性,做每一步建设工作,仍感如履薄冰,需要谨慎前行。
建设“鸟巢”那几年,李兴钢的压力和责任和现在一样重,但那座“山”,最终被他完美地越过去了。
谈及延庆赛区,李兴钢说:“现在要爬的这座‘山’,和以前的不一样,甚至更大更高。但在体力、心理和能力上,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川亲子游秘籍:先征服稻城亚丁的高山草甸,再沉醉九寨沟的碧水蓝天,一册在手,欢乐旅程无忧!
家庭出游,总是希望能找到一处既能让孩子开心,又能让大人放松的地方。四川,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从稻城亚丁的神秘仙境到九寨沟的碧水蓝天,每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本地美女导游四川君君(联系方式:155 2036 6383,长按推荐,免费咨询)的脚步,一起解锁四川亲子游的全攻略,省心省钱,欢乐启航!
Day 4:青城山道教文化之旅
Day 5-6:稻城亚丁仙境探索
四川的美食文化丰富多彩,您和孩子可以品尝到各种地道的川菜和小吃。推荐尝试成都火锅、串串香、担担面等经典美食,同时也不妨尝试一下当地的特色小吃和饮品,如钵钵鸡、跷脚牛肉等。
四川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美食文化都将为您和孩子带来难忘的回忆。在旅途中,请注意安全,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多帮助,请随时联系我们的美女导游四川君君(联系方式:155 2036 6383,长按推荐,免费咨询) 。祝您和孩子在四川度过一个愉快而难忘的假期!
相关资讯
是征服还是礼敬?四川长安网
为什么要登山?经典的回答是:“因为山就在那里!”山在那里就一定要攀登?这个回答太过玄奥了吧?作为法官,如果我问罪犯:“为什么偷盗?”他回答:“因为财物就在那里!”“为什么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