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静到极致即养心
什么是静?坐在角落里一动不动就是静?眼睛闭着,像是僵尸一样躺在床上就是静?这只能算是形静,不一定是神静,就是身体没有动而已。如果坐在角落里看似泥雕木塑,心里却是翻江倒海,那是静吗?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脑子里却像是放电影一样,把你很多年来发生的闹心事都过了一遍,并且还久久意难平,这是静吗?
道家崇尚清静,这个静,就是静到极致,就像古井水不起微澜,这样的静,才能让人进入忘我的境界。
在《庄子·天道》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宁静能让我们内心平和,生发智慧,躁动则会让一个人坐立不安,魂不守舍,心智昏聩。
我们在心灵宁静时,所思所想一般不会有太多差错,但是当我们躁动不安时,那意识一般就不受控制了,这个时候,乱说话,乱做决定是常有的事。这是因为当心不宁静时,人就容易进入迷乱状态,容易胡思乱想,也是因为心静不下来,一个接一个的念头就像汹涌的波浪,一波又一波,这样就容易对自己的大脑造成干扰并误导。
我发现,当我看多了网络上杂七杂八的信息后,脑子里就嗡嗡的,当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在我脑子里滞留,而且像是几个不同阵营的人各执一词互相掐架,就像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闹得不可开交时,我的脑子里也是乱成一锅粥。
我同时又发现,当我清空一些曾经收藏、点赞过的文章、视频等后,清空某些信息后,脑子里又恢复清静了。
因此我如今形成了一种自觉性,就是尽量让自己少听少看网络上杂七杂八的信息,也经常清理已经看过的文章、视频等。
同时,自己还要做到事来则应,事过即空,不翻来覆去地想些没用的。即便是偶有负面情绪升起,也不让其滞留。
静的前提条件是空,是虚,所以让脑子放空,尽量不让心里装事,才能静下来。人一旦真正的静下来后,就算你站在闹市区听到众声喧喧,你也不觉得聒噪,就算天会塌下来,你也不会方寸大乱。
静到极致即养心。但是想要宁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你得是个崇尚简单的人、心性淡泊的人,否则,你想静都难。

抑郁症随笔
去外地上大学不久,我患上抑郁症,苦撑了一段时间,不得不回家休养。
当时在家住了多久,已记不清了,只记得一旦回到家,就不愿出门,准确的说,是害怕出门,尤其是小区大门边的杂货店,一想到要经过那儿,就不由得心生恐惧。
与现在常见的商品房小区不同,我家所在的是很有年头的老小区,小区里清一色单位分的福利房——那个年代国营单位还给职工分房。也因此,小区里的住户,既是邻居,也是老同事,很多彼此都相识。
国营单位早已在改革的浪潮中倒下,那爿自我记事就开在小区大门边的杂货店,不知何时起成了小区的“情报站”,无所事事又爱扎堆的大妈们,每天带着小凳子在店门口坐坐。小区只有一个大门,大妈们守着这么好的地理位置,小区每天进进出出哪些人,都在她们的眼皮下。
对我而言,除了杂货店的店主,“情报站”大妈们,我几乎都不认识。可是她们应当认识我,起码知道我是x家的女儿。我每天上学放学出入小区,她们应当是看着这个背书包的女孩一天天长大的。
在我看来,大妈们知道我考上外地的大学,也见到过我背着包,推着行李箱离开,这会又非寒暑假,怎么回来了,而且一待就是这么长时间?想象中,我一旦经过杂货店,大妈们就会窃窃私语,在背后大肆议论我的事。
天越来越冷,记忆中那个冬天极漫长。我不分昼夜躺在床上,除了必要的吃饭、去卫生间,既不想起来,也实在起不来。
大约在冬天接近尾声的时候,已经90多高龄的奶奶去世了。
吊唁的时候,大家排着队见逝者最后一面。我也在队伍中。不过匆匆看一眼,印象还是很深刻。奶奶的样子看起来跟生前并无不同,甚至因为化妆,脸色比平常还略好。我心里不由得升起一个疑问,到底发生了什么,她便与我们不同了?
多年后,读到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写的一段话,心里很受震动。
这段话大意是:傍晚时分,我走在每天回家必经的路上,忽然间觉得原本熟悉的一切都变得不同了,路边小公园里,玩滑梯的孩子大笑着,声音清脆爽朗;在我的前方,太阳缓缓落下,散发着一种似乎从未见过的金色光辉。我不禁奇怪自己为何向来对这些视而不见——这么多年来,我几乎每天在这条路上匆匆走过,心里计算的往往是利益得失等外在的东西,现在看来这些是多么微不足道啊!
就在写下这段话的当天,作者刚刚确诊了癌症。
抑郁的经历让我对痛苦有很深的感受,曾经离死亡非常近。读到这段话,我深受震动之余不由得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死亡真的近在眼前,几天后我将迎来生命的终结,那剩余的这几天我要怎样度过呢?到底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抱着这样的心态看待,很多事情自然会发生变化。
把时针拨回多年前。如果当年那个冬天,行将面临死亡的并非我的奶奶,而是我;如果医生告诉我说,你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如果死神的身影已在近在咫尺的地方徘徊……如果是那样,我还会在乎楼下“情报站”的大妈们的眼光吗?大妈们背地里对我是赞许还是嘲讽,对我而言还有意义吗?
若以旁观者的视角看,正值二十多岁的我,不学习不工作,整天无所事事在家躺着啃老,简直就是“没用的废物”。这么一想,心里的确挺难受的,这样的自己真是糟糕透了。可是仔细想想,那又怎么样呢?自己已经时日不多了,更应该好好考虑的是怎么度过这所剩无几的时光吧!谁喜欢笑就笑去吧!这世上,又有谁能保证永远不会被人说闲话、被人笑呢!
更何况,我是病了,又不是其他,如果一个病人有什么可笑,谁又能保证自己永远不生病呢?
极致的痛苦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最宝贵的,那就是自己——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生活,自己想要做的,自己想去体验的,自己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而不是别人怎样看待我,别人怎样评价我!
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我意识到那时的想法还有其他错误之处。
一则大多数人知道身边人遭遇不幸时,通常怀着同情而不是嘲笑,认定大妈们背地里笑话自己,只能说是种妄测。二则接触的人和事越多越会发觉这样一个事实:人们通常只关心自己的事务,尤其是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对别人的事务往往不甚了了。的确,从小到大我每天上学放学都背着书包出入小区,大妈们肯定没少见过我,可是,小区里的孩子不止我一个,恐怕不下几十个,大妈们真的分的清我和张家或是李家的女儿吗?的确,我曾经背着包推着行李箱离开家,大妈们当时或许也听说了我是要去外地上大学,可是过段时间,真的还能记得这回事吗?她们真的会注意到我回来的时间并非假期,并且在家待了很久,把这当作一桩逸事议论吗?
如今,我离家已多年,“情报站”也好,大妈们也好,也不再有什么交集。回想起来,记忆中的“情报站“不过是一团模糊不清的影子,那时竟让我如此畏惧。那时的自己,畏惧的到底是现实中的“情报站”,还是自己的心魔?
其实,只要有人的地方,哪儿没有类似的“情报站”呢?如今网络平台上各种八卦,为网友津津乐道,也算得上是赛博“情报站”吧。人们借此消磨时间,寻求共鸣,也没什么不妥。而我们面对这些,亦不必过分认真。极致的痛苦经历让我领悟到,这个世上,最值得认真对待的,是自己,并非任何别的什么人!
随笔:静到极致即养心
什么是静?坐在角落里一动不动就是静?眼睛闭着,像是僵尸一样躺在床上就是静?这只能算是形静,不一定是神静,就是身体没有动而已。如果坐在角落里看似泥雕木塑,心里却是翻江倒海,那是静吗?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脑子里却像是放电影一样,把你很多年来发生的闹心事都过了一遍,并且还久久意难平,这是静吗?
道家崇尚清静,这个静,就是静到极致,就像古井水不起微澜,这样的静,才能让人进入忘我的境界。
在《庄子·天道》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宁静能让我们内心平和,生发智慧,躁动则会让一个人坐立不安,魂不守舍,心智昏聩。
我们在心灵宁静时,所思所想一般不会有太多差错,但是当我们躁动不安时,那意识一般就不受控制了,这个时候,乱说话,乱做决定是常有的事。这是因为当心不宁静时,人就容易进入迷乱状态,容易胡思乱想,也是因为心静不下来,一个接一个的念头就像汹涌的波浪,一波又一波,这样就容易对自己的大脑造成干扰并误导。
我发现,当我看多了网络上杂七杂八的信息后,脑子里就嗡嗡的,当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在我脑子里滞留,而且像是几个不同阵营的人各执一词互相掐架,就像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闹得不可开交时,我的脑子里也是乱成一锅粥。
我同时又发现,当我清空一些曾经收藏、点赞过的文章、视频等后,清空某些信息后,脑子里又恢复清静了。
因此我如今形成了一种自觉性,就是尽量让自己少听少看网络上杂七杂八的信息,也经常清理已经看过的文章、视频等。
同时,自己还要做到事来则应,事过即空,不翻来覆去地想些没用的。即便是偶有负面情绪升起,也不让其滞留。
静的前提条件是空,是虚,所以让脑子放空,尽量不让心里装事,才能静下来。人一旦真正的静下来后,就算你站在闹市区听到众声喧喧,你也不觉得聒噪,就算天会塌下来,你也不会方寸大乱。
静到极致即养心。但是想要宁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你得是个崇尚简单的人、心性淡泊的人,否则,你想静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