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作家远瞳:写成年人的童话故事
失落的文明,诡谲的异象,孤岛城邦与挑战大海的船队已然成为文明世界仅存的灯火,而幽灵船“失乡号”的新船长,却不知道怎么开船?《深海余烬》的故事从一个迷雾重重的海域展开……近日,这本书的作者、知名网络作家远瞳接受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分享自己与科幻的不解之缘。
远瞳,代表作品包括科幻小说《希灵帝国》《异常生物见闻录》《黎明之剑》等,后来均被改编为漫画、动漫。其中,根据《异常生物见闻录》改编的动画,播放量超3000万人次。新书《深海余烬》更是收获众多好评,并位列《新华文化产业IP指数报告(2022)》动漫方向改编价值潜力榜三甲。 自2010年《希灵帝国》问世至今,远瞳一直在坚持创作,他自嘲自己并非一夜爆火的作者,“我是一路扑街过来的。”如今备受读者追捧,主要在于厚积薄发,而能够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写作,其根本动力就在于两个字:“喜欢”。 作为科幻题材小说作家,远瞳最早接触的科幻作品是杂志《科幻世界》。他回忆,小时候走亲戚时,他遇到了半本《科幻世界》,读完意犹未尽,下半本却不知所踪。无奈之下,为了满足自己强烈的好奇心,远瞳就开始自己往后编。这次经历,让他发现了写作的乐趣,也为他专注科幻创作奠定了基础,“初高中时期,我就开始写文章了,有一些短篇小说在《科幻世界》上发表过。”大学毕业以后,远瞳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网文写作时间,“每天坚持至少写一章,一章3000字左右。” 远瞳的作品一直深受科幻爱好者的喜爱。谈及如何从众多同类型作者中脱颖而出的原因,远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除了最基础的写作能力和作家本人的坚持之外,还要凝聚起读者的力量,要忠实于自己的读者,也忠实于自己的作品。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运气,好的时机加上锲而不舍的坚持,就有可能成功。”
远瞳的作品几乎都是鸿篇巨制,他不仅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异世界,还让每个世界都有着自己完整的运行规则,并在庞大的宇宙体系下悄然运转。他的笔下,每一个动物、植物、建筑、“人”等,都有其独特的设定,引人入胜。而超现实主义风格,无疑非常考验作者的想象力。 当记者问起远瞳这些奇幻想象的灵感来源时,他直言,这跟自己平时看的东西很多很杂有关,“阅读面比普通人广以后,自然而然地容易产生各种思路交汇,经常会闪现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来。”远瞳认为,广博的阅读量是创作的本质,但也是基础。除此之外,作者还需要独处,“创作者要在独处中思考,在思考中将这些一闪而过的灵感联系起来,这样才有可能找到创作点。” 丰富的前期积累与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力,让远瞳在写作时如有神助,但他自曝也曾遇到过短期卡文的时候。此时的他,要么把自己逼到极限、埋头硬写,要么借机放松一下头脑,看书、电影、电视剧或者玩游戏,调整好状态以后再继续写作。 其实,广泛阅读不仅有助于产生灵感,也大大提升了远瞳的写作功力。“那是看上去古老而充满威仪的三桅战船——在这个蒸汽船已经不再稀奇的年代,那从浓雾中浮现的风帆战船,古老得仿佛从一个世纪前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般,它的桅杆高耸,船舷陡峭,漆黑的木质船壳上燃烧着亡魂般的绿色火光,巨大的帆在虚无中鼓动起来,帆上凝聚着嘶吼的幻象与层层烈焰……”寥寥几笔,《深海余烬》里的“失乡号”,立即鲜活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平时,远瞳还会有意识地进行文字表达方面的训练。比如,当你为电影里出现的某个场景惊叹时,远瞳可能正在尝试将这个画面用文字表述出来。正是这种日常练习,让远瞳个人瑰丽的想象能化为一行行文字,成为读者的福音。
远瞳喜欢宏大叙事的史实感,塑造的场景气势恢宏。但是细看下来,每本小说表现宏大叙事的方式都不尽相同,远瞳直言:“作者的创作内核不变,但是表现形式一定要有所创新。” 宏大叙事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但也给他们提供了“挑错”的机会,给作者带来了一些压力。“尤其随着读者基本科学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除了被书中的精彩片段吸引之外,还开始研究书里的逻辑,挑逻辑漏洞。”远瞳说,身为作者,他也越写越谨慎,“每写完一章就要反复思考两三遍,看有没有问题,然后回过头去修改。” 为了让《深海余烬》里的“失乡号”更符合年代设定,远瞳还专门搜索了大航海时代船的形制,当时海上水手们要遵守的规矩,包括如何上厕所、船上没有厕所又该怎么办、船长们如何解决坏血病的问题等,“因为如果你不查清楚的话,它就可能变成读者要挑的一个漏洞了。” 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不止这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有可能去年还是幻想中的科技今年就变为现实,整本书的设定都会被打乱,作者的心血也付之一炬。”尽管面临着更大的写作压力,远瞳仍然觉得这是一个好的趋势,“证明我们的创作环境、受众群体都在提升,我很开心。” 从肆意挥洒笔墨到严谨行文,远瞳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写书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越来越严谨,有越来越多的顾虑,会开始考虑这种描述、设定对读者的影响,会不会影响其中一部分人的三观。”
有读者评论:“每次看远瞳的小说,就有一种这些人物、这些故事真实存在于一个我不知道的多维空间里的错觉。”“真实感”是对一个科幻小说家的最高评价。如何在一个完全幻想的世界中营造真实感呢?远瞳表示:“越是幻想类的,越是这种脱离现实的东西,越要想办法把它写得现实。” 远瞳采取的办法就是让角色的语言、思考方式跟现实世界里的人们一样。像《深海余烬》里的主角邓肯船长,当他从地球突然穿越到一艘浓雾四起的船上,他的第一反应是找人了解情况,寻找生活用品,想尽一切办法上岸,“这才符合大众认识里,一个人突然来到异常环境里的思维逻辑。”远瞳说。 远瞳笔下的角色有的爱吃鱼,有的困扰于自己的说话方式,有的还被家长催婚。总之,远瞳将这些现实元素巧妙融合到一个幻想世界,营造了不少能让人产生沉浸感的足够真实的细节,从而勾起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和深入探索的好奇心。“必须有一个能跟现实联系起来的东西,让读者借着这一条线来产生沉浸感。”远瞳说。 有读者评价远瞳的书就是在讲成年人的童话,读者在观看时仿佛真的能去往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在远瞳看来,一个好的幻想作品正应该如此,“不是让读者看到以后想逃避现实,而是你看到这部作品以后,相当于去了另一个世界游历,从而治愈你在现实中的压力,有勇气回来继续面对现实。” 成年人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压力,就像主角遇到的各种荒诞的事情,但是自怨自艾没有任何用,只有积极面对才可能破开黑暗,迎来温暖的光芒。这也是远瞳眼中的“科幻”之意,“科幻小说本质上也是在讲故事,它和其他故事题材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科幻小说可能阅读门槛会略高一点,有时候需要一定的科学基础,还要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你才能看出科幻故事里边有意思的内核来。” 当然,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一个作品的解读都不尽相同,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声音,赞美与质疑同屏出现。远瞳也会看读者的评论,“但大部分情况也只是看看而已,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对写作者来说至关重要,随随便便根据读者意见来调整已定下来的剧情,很容易写崩。”他说。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荀超实习生赵雪青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适逢“六一”儿童节临近,曹文轩带着他的新小说《穿堂风》归来。自从去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后,曹文轩就一直在探索他的小说之“新”, 新的含义包括“新的思考”“新的理念”“新的气象”,当然作为得奖后的第一部作品,《穿堂风》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新起点。儿童文学不仅给孩子带来想像的空间,也能给予成年人一些思考。
对于曹文轩的这部新作,该如何去解读,又该如何理解他想要传递的价值观,则需要一一剥开《穿堂风》里那层层的风景去体会。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享受着穿堂风的孩子们,有时会想到橡树,但更多的时候会将他忘掉——忘得干干净净,仿佛油麻地压根儿就没有这个叫橡树的男孩。”而一部好的作品也是孩子们的“穿堂风”,你可以享受其中,其乐无穷。但若不去思考与想象,那些深刻的成长印记也将随风而逝。
晶报:您的新小说《穿堂风》读起来有点淡淡的忧伤,我们看到一个关于孩子自尊心在故事,您最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
还是想对人性进行审视和思考。橡树(书中小主人公)因为父亲的原因,受到人们的歧视和排斥,所以当村里失窃时,人们首先就会怀疑他。但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橡树是个非常自尊的孩子,他用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这个故事里包含了很多人性的命题,对尊严的维护,对美好的追求,人与人的关系等等,都是文学不可回避的。
晶报:每个人都是从儿童成长起来的,但儿童的心理世界又常被成人所忽视。《穿堂风》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丰富而细腻的,您是否想用儿童的视角来审视成年人?
我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孩子能看,成人也能看,而且据统计,阅读我作品的有三分之一的读者是成人。《穿堂风》中男孩橡树遇到的问题其实也是我们所有人都会遇到的,是新世纪中国人各种情感的组合。这个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所有人的生活状态,不只对孩子,我相信对成年人也有启发。
晶报:在您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见“田野”“河流”“树林”等乡村景色,给人清新之感。对风景的描写是否成为您作品中很重要的元素?
我的作品历来对风景都非常重视,在我看来,生成美的途径尽管千条万条,但最重要并最容易收到效果的途径就是描写风景。风景,是与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紧密相关的,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在我看来,小说中的风景和小说中的人物同样重要。我写过很多风景,不只是故乡的苇荡草木河流,还有北方草原地区的群山沟壑,没有这些风景,也就没有我的小说。
晶报:说到乡村风景描写,很自然就会让人想到沈从文。您的文风也似乎与他有相似之处?
是的,沈从文对我的创作影响很大。但除此之外,对我影响较大的作家还有鲁迅、汪曾祺、俄国的蒲宁、日本的川端康成也是我喜欢的作家。
晶报:随着您的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日等多种语言,您是否会针对外国读者的口味来调整风格?
不会。我的作品写的是中国人的故事,素材是中国的,但是主题是世界的,像《草房子》《青铜葵花》等翻译到国外都很受欢迎,并不存在阅读障碍和读者接受的问题。好的儿童文学一定是超越国界的,它传达的内涵是整个人类都会遇到的。
晶报:我们知道您在去年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您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现在回头再来看这个奖,您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获奖不仅是对我本人创作的表彰,更是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认可。但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走下领奖台,一切就成为过去式,最根本的还是要继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一个作家离了作品,什么都不是。所以我也在鞭策自己,写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晶报:您在颁奖典礼的致辞上说“写作便是建造房屋”,这个“房屋”是为小读者建造的,还是为您自己建造的呢?
“房屋”为孩子们建造,也是为自己建造。
晶报:您是否有考虑过创作一些非儿童类的作品?
目前还是以儿童文学创作为主吧,接下来除了继续创作几部新小说,还在酝酿一部留守儿童题材的长篇小说。
晶报:如今国内文坛有多少优秀的成人作家在为孩子写作?
还是有很多的。比如赵丽宏的《童年河》,张炜的《寻找鱼王》,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等,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家来书写童年,来为孩子写作,必定会对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带来新的视野和新的发现,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晶报:不过现在的孩子似乎更喜欢看外国儿童文学。
我看过很多外国的儿童文学书籍,也跟很多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家交流过,我觉得国外儿童文学书籍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中国的孩子觉得它们写出了自己的故事。但我觉得,中国也有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们描写了很多中国的故事,适合孩子们阅读,并能影响他们。
晶报:您如何激发创作灵感以及积累素材?是否有随手记笔记的习惯?
除了写作,我其它的时间都是在阅读,在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中,阅读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不断的阅读才会让你的写作拥有不竭的源泉。在阅读中遇到让我灵光一闪的东西,我会记在心里,或者写在本子上。接下来在我坐飞机时、吃饭时或者其它空闲时间,我脑子里都在想着一个故事,并且一次次打断,一次次重新写,直到这个故事像画面一样清晰地呈现出来,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符号我都看得清清楚楚,那时我把它们写在纸上,这就是一个故事了。《火印》的灵感来源就是我在阅读萧红的一篇小说时,看到的一句话,这句话只有十几个字,但我觉得它们可以引出一篇精彩的故事,于是最终诞生了《火印》这部十几万字的小说。
晶报:您想通过儿童文学传达给孩子们最核心的价值观是什么?
文学的使命大概是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进化。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孩子,而孩子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道义、审美、悲悯情怀都是儿童文学必不可少的核心价值观。文学一开始就是以道义为宗的,如歌颂无私、真挚、同情弱小、扶危济困、反对强权、抵制霸道、追求平等、呵护仁爱之心等。悲悯情怀(或叫悲悯精神)是文学的一个古老的命题,也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文学正是因为具有悲悯精神并把这一精神作为它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才被称为文学,也才能够成为一种必要的、人类几乎离不开的意识形态。另外,文学比其它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帮助人类养成情调,使人性在质上得到极大的提高。
晶报:“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请送给孩子们一段话吧?
阅读是盏灯,导我去远方;阅读是艘船,渡我去彼岸。愿所有的小读者们都能通过阅读完善自我,健康成长。
网络作家远瞳:写成年人的童话故事
失落的文明,诡谲的异象,孤岛城邦与挑战大海的船队已然成为文明世界仅存的灯火,而幽灵船“失乡号”的新船长,却不知道怎么开船?《深海余烬》的故事从一个迷雾重重的海域展开……近日,这本书的作者、知名网络作家远瞳接受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分享自己与科幻的不解之缘。
远瞳,代表作品包括科幻小说《希灵帝国》《异常生物见闻录》《黎明之剑》等,后来均被改编为漫画、动漫。其中,根据《异常生物见闻录》改编的动画,播放量超3000万人次。新书《深海余烬》更是收获众多好评,并位列《新华文化产业IP指数报告(2022)》动漫方向改编价值潜力榜三甲。 自2010年《希灵帝国》问世至今,远瞳一直在坚持创作,他自嘲自己并非一夜爆火的作者,“我是一路扑街过来的。”如今备受读者追捧,主要在于厚积薄发,而能够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写作,其根本动力就在于两个字:“喜欢”。 作为科幻题材小说作家,远瞳最早接触的科幻作品是杂志《科幻世界》。他回忆,小时候走亲戚时,他遇到了半本《科幻世界》,读完意犹未尽,下半本却不知所踪。无奈之下,为了满足自己强烈的好奇心,远瞳就开始自己往后编。这次经历,让他发现了写作的乐趣,也为他专注科幻创作奠定了基础,“初高中时期,我就开始写文章了,有一些短篇小说在《科幻世界》上发表过。”大学毕业以后,远瞳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网文写作时间,“每天坚持至少写一章,一章3000字左右。” 远瞳的作品一直深受科幻爱好者的喜爱。谈及如何从众多同类型作者中脱颖而出的原因,远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除了最基础的写作能力和作家本人的坚持之外,还要凝聚起读者的力量,要忠实于自己的读者,也忠实于自己的作品。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运气,好的时机加上锲而不舍的坚持,就有可能成功。”
远瞳的作品几乎都是鸿篇巨制,他不仅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异世界,还让每个世界都有着自己完整的运行规则,并在庞大的宇宙体系下悄然运转。他的笔下,每一个动物、植物、建筑、“人”等,都有其独特的设定,引人入胜。而超现实主义风格,无疑非常考验作者的想象力。 当记者问起远瞳这些奇幻想象的灵感来源时,他直言,这跟自己平时看的东西很多很杂有关,“阅读面比普通人广以后,自然而然地容易产生各种思路交汇,经常会闪现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来。”远瞳认为,广博的阅读量是创作的本质,但也是基础。除此之外,作者还需要独处,“创作者要在独处中思考,在思考中将这些一闪而过的灵感联系起来,这样才有可能找到创作点。” 丰富的前期积累与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力,让远瞳在写作时如有神助,但他自曝也曾遇到过短期卡文的时候。此时的他,要么把自己逼到极限、埋头硬写,要么借机放松一下头脑,看书、电影、电视剧或者玩游戏,调整好状态以后再继续写作。 其实,广泛阅读不仅有助于产生灵感,也大大提升了远瞳的写作功力。“那是看上去古老而充满威仪的三桅战船——在这个蒸汽船已经不再稀奇的年代,那从浓雾中浮现的风帆战船,古老得仿佛从一个世纪前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般,它的桅杆高耸,船舷陡峭,漆黑的木质船壳上燃烧着亡魂般的绿色火光,巨大的帆在虚无中鼓动起来,帆上凝聚着嘶吼的幻象与层层烈焰……”寥寥几笔,《深海余烬》里的“失乡号”,立即鲜活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平时,远瞳还会有意识地进行文字表达方面的训练。比如,当你为电影里出现的某个场景惊叹时,远瞳可能正在尝试将这个画面用文字表述出来。正是这种日常练习,让远瞳个人瑰丽的想象能化为一行行文字,成为读者的福音。
远瞳喜欢宏大叙事的史实感,塑造的场景气势恢宏。但是细看下来,每本小说表现宏大叙事的方式都不尽相同,远瞳直言:“作者的创作内核不变,但是表现形式一定要有所创新。” 宏大叙事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但也给他们提供了“挑错”的机会,给作者带来了一些压力。“尤其随着读者基本科学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除了被书中的精彩片段吸引之外,还开始研究书里的逻辑,挑逻辑漏洞。”远瞳说,身为作者,他也越写越谨慎,“每写完一章就要反复思考两三遍,看有没有问题,然后回过头去修改。” 为了让《深海余烬》里的“失乡号”更符合年代设定,远瞳还专门搜索了大航海时代船的形制,当时海上水手们要遵守的规矩,包括如何上厕所、船上没有厕所又该怎么办、船长们如何解决坏血病的问题等,“因为如果你不查清楚的话,它就可能变成读者要挑的一个漏洞了。” 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不止这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有可能去年还是幻想中的科技今年就变为现实,整本书的设定都会被打乱,作者的心血也付之一炬。”尽管面临着更大的写作压力,远瞳仍然觉得这是一个好的趋势,“证明我们的创作环境、受众群体都在提升,我很开心。” 从肆意挥洒笔墨到严谨行文,远瞳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写书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越来越严谨,有越来越多的顾虑,会开始考虑这种描述、设定对读者的影响,会不会影响其中一部分人的三观。”
有读者评论:“每次看远瞳的小说,就有一种这些人物、这些故事真实存在于一个我不知道的多维空间里的错觉。”“真实感”是对一个科幻小说家的最高评价。如何在一个完全幻想的世界中营造真实感呢?远瞳表示:“越是幻想类的,越是这种脱离现实的东西,越要想办法把它写得现实。” 远瞳采取的办法就是让角色的语言、思考方式跟现实世界里的人们一样。像《深海余烬》里的主角邓肯船长,当他从地球突然穿越到一艘浓雾四起的船上,他的第一反应是找人了解情况,寻找生活用品,想尽一切办法上岸,“这才符合大众认识里,一个人突然来到异常环境里的思维逻辑。”远瞳说。 远瞳笔下的角色有的爱吃鱼,有的困扰于自己的说话方式,有的还被家长催婚。总之,远瞳将这些现实元素巧妙融合到一个幻想世界,营造了不少能让人产生沉浸感的足够真实的细节,从而勾起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和深入探索的好奇心。“必须有一个能跟现实联系起来的东西,让读者借着这一条线来产生沉浸感。”远瞳说。 有读者评价远瞳的书就是在讲成年人的童话,读者在观看时仿佛真的能去往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在远瞳看来,一个好的幻想作品正应该如此,“不是让读者看到以后想逃避现实,而是你看到这部作品以后,相当于去了另一个世界游历,从而治愈你在现实中的压力,有勇气回来继续面对现实。” 成年人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压力,就像主角遇到的各种荒诞的事情,但是自怨自艾没有任何用,只有积极面对才可能破开黑暗,迎来温暖的光芒。这也是远瞳眼中的“科幻”之意,“科幻小说本质上也是在讲故事,它和其他故事题材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科幻小说可能阅读门槛会略高一点,有时候需要一定的科学基础,还要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你才能看出科幻故事里边有意思的内核来。” 当然,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一个作品的解读都不尽相同,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声音,赞美与质疑同屏出现。远瞳也会看读者的评论,“但大部分情况也只是看看而已,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对写作者来说至关重要,随随便便根据读者意见来调整已定下来的剧情,很容易写崩。”他说。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荀超实习生赵雪青
相关资讯
下篇:个不成熟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