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国学:《资治通鉴》有必要看吗?应该怎么去看

更新时间: 2025-09-22 17:41:13

阅读人数: 977

本文主题: 文言文跟白话文哪个好

《资治通鉴》我看了两回,第一回是白话版本,第二次是文言文版本。

二、《资治通鉴》看文言版还是白话版好?

三、把《资治通鉴》文言文版读完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当我读文言版本的《资治通鉴》时,有一种修炼的感觉。而读完之后有一种成就感

读过两边《资治通鉴》之后,给想和正在读《资治通鉴》的人一点建议

1.一定要坚持读下去。依然想读,那就去行动,既然已经读了,那就一定要看完。不要半途而废。

2.中途看不下去怎么办。看不下去的人,一般是因为遇到困难,或者是文字上读不懂,或者是因为太长了,或者是因为没时间。文字上读不懂,是暂时的,其实没必要一次就读懂,不懂就留着,慢慢的看下去,会越来越容易懂。看书的时候,不要老想着后面没看的,要多看完了多少,就有成就感了。如果时间上不允许一次性看完,那就断断续续看,不要有一气呵成的要求。

3.一定要边看边动笔。动笔包括几点,做笔记、写感想、写论文等等。看书的过程,是第二次生产,或者说第二次创作,重要会产生很多想法的,这些想法虽然零散,但是一定要动笔留下来。一天一点点两点,积累起来就是光辉。一点比比人多懂一点点,积累起来就是天壤之别。

国学:《资治通鉴》有必要看吗?应该怎么去看

文言文和白话的分裂和并行

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要说一下中华文明一开始为什么要有文言文?

古代的纸张没发明之前,一片竹简上刻不了多少字,要想记载信息量较大的文和事,费时费力费木材。古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使用文言文。文言文的好处之一就是能用极少的字,表述信息量很大的事理。看看《易经》《道德经》就知道了。

文言文是先秦时代人的口语转化而来,《诗经》所谓“风雅颂”中“风”的部分是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甚至更早的流行歌曲的歌词,绝对口语化。但现在人看来已经很是晦涩难懂了。“雅颂”则是当时的官方语言, 更是诘屈聱牙 。可见当时中国人就已经口书分家了。这一分,就是三千年。写文章是三千年不怎么变的晦涩难懂,诘屈聱牙。而老百姓口语变了,至于变成什么样,当时没有录音机,无从知晓。 就这样,中国古代文人抱着所谓雅的“死”文言文“尸体”两三千年不放,和白话渐行渐远。以至于中国历史留下的典籍虽浩瀚无比,但现代人大多望而生畏,却步挠头,只好掩书仰天长叹:“太他x难懂了!”

古人很有意思。说一套话,写文章就成另外一套了。说是白话,写是文言,说写长期分裂。生活里喊“大哥”,写出来就称“兄长”。生活里叫“老婆”,写出来就成“贱内”“拙荆”。元末明初时流传一本小书,叫《老乞大》,是当时的高丽棒子学习汉语的教材小册。里面全是当时口语白话,读起来就有趣容易得多。可见六百多年前的老百姓唠嗑和现在也差不多,七百年前的北方语离现代白话不远。比较同时期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官修《元史》,后者就得让人吐血!读一小时不犯困的,算你牛×!

后来有个叫施耐庵的人急了,用白话文写了本《水浒传》(严格来说,叫编写更合适。因为《水浒传》很多故事都有流传的评话本做底板素材。只是施耐庵收集之后,做了很牛逼的升华提炼。),开启对抗文言,好好说话的先河。结果,《水浒》一出,谁与争锋?!紧接着,《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一路排山倒海而来。文言文开始根基不稳,风雨摇晃。近代梁启超仍嫌《水浒传》等白话的不彻底,向文言文发起最后革命性冲击。鲁迅,胡适,闻一多等诸多文坛悍将紧随其后参与围剿补刀,最终干翻横行近三千年的文言文。至此,文言文寿终正寝,但死而不僵。毕竟三千年的“修炼”,已化成“魔”。至今对很多现代人来说,文言文仍是个“魔障”。梁启超虽在戊戌变法以及后来的革命方面均未成功,但在中国文化上的革命却取得了划时代的里程碑似的成功, 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为中国近代第一文化牛人!严格来说,中国每一个朝代都有白话文书籍问世,只不过没干过文言文,最终沉没。

虽然文言文可恨,但在记载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功劳却是超级巨大的。中国所流传下来的历史典籍不管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足以笑傲世界。而这些绝大多数都是用文言文写出来的。这让查中国历史就像查字典一样容易。从公元前841年,也就是周朝共和元年,中国历史按年可查。12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中国历史每个月都能查得到 。三千年的历史,从无间断,排排坐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就这一点来说,也是独步世界,牛叉加闪电的。这也是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学文言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的文章多用文言文写就,经过几千年的淬炼和沉淀,文言文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意境优美的表述文字,当然在很多方面比白话文更精炼;而白话文比文言文在表述上更为具象,精准。白话文的兴起,也只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而已,并不是那么成熟 。

白话文发展史

2012-01-20 18:28:40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使用的书面语同古代文言文相当不一样,它被称为白话文,又叫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东汉以前,需要使用丝帛、竹简等作为文书载体,文字越简洁越好,文言文正适合。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随着工艺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写和印刷更加方便,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白话”在唐宋以来的口语基础上形成,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均未成为主流,到了清末明初,白话文才真正广泛运用。相较于文言文,白话文浅显通俗,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白话文的发展历程——

唐代时就有人提出“言文脱节、格式束缚”,韩愈反对骈体,提倡接近口语、表意自由的文言散文,使文体恢复到未受骈体束缚以前,史称“古文运动”,说是“古文”,实则“革新”;宋代的“语录”和宋元的“话本”属于早期的白话文学,前者是记录谈话的文书,后者是讲说故事的底本,但都带有半文半白、甚至文浓于白的性质,称不上彻底的白话文。

明清的章回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和《水浒传》等),用当时的白话书写,这些通俗小说的流行,使白话在民间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但是文学正宗终究是文言文,主流地位难以动摇。

清末维新运动时期,开始有意识地提倡白话,兴起了时称为“新文体”的“通俗文言文”。黄遵宪引俗话入诗,反对崇古思想作怪,于1868年写的新诗被看做文体解放的先锋:“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裘廷梁亦提出“崇白话、废文言”,宣扬白话的“八益”,其中“省日力、免枉读、便幼学、炼心力、便贫民”几项,皆十分先进。还有陈荣衮,第一次提倡报纸改用白话,再加上王照制订官话字母,拼写“北人俗话”,不拼写文言,过了不久,各地出版多种白话的小型报刊,进一步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进程。需要注意的是,晚清白话文运动虽是开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但仍属古代白话文的范畴,并不是现代白话文。现代白话文是“话怎么说就怎么写”,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语体范畴,是不同于用“白话”写文章的文学现象。

“五四”的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最终取代文言文,成为主要的书面表达方式。“五四”前后,革新思潮澎湃,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派纷纷撰文,阐明对“文学革命”的观点,使得白话文运动势如猛虎,硬生生割裂白话和文言的关联,片面强调白话文的“工具性”,只有周作人和刘半农较为冷静,认为白话和文言各有所长,文字改革应该温和。

1920年1月,依当时的教育部颁令,凡国民学校年级国文课教育统一运用语体文(白话文),这标志着“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初步胜利。同时,白话文内部面临严重问题:美学意蕴的缺乏、思想与表达的脱离。好在有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诗集《尝试集》、周作人“美文”系列、“冰心体”,它们具有了示范作用,使白话文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

今时今日,白话文已经日臻成熟,但传播介质和口语习惯等等的改变,均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让白话文也与时俱进,好为我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标签: 资治通鉴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