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晚清四大名臣“驭人术”各有高招,一人一句口诀,看谁更高明?

更新时间: 2025-09-23 19:49:57

阅读人数: 471

本文主题: 晚清四大名臣谁最牛啊

自古以来,都是乱世多英雄、多思想家,而且越是乱世的历史越丰富多彩,比如三国时期、晚清时期等等。正如清代道光年代思想家、诗人龚自珍在诗句中所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晚清时期便是一个人才辈出、名臣辈出的年代。

要说晚清名臣,最出名的非“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莫属,他们分别是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曾国藩因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曾国藩家书》而永垂青史;左宗棠因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收复新疆而被众人皆知;张之洞因为在洋务运动中大力兴办教育和发展重工业而流芳百世;李鸿章是办洋务运动领袖之一,深得慈禧太后信任,多次代表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而臭名昭著。

不管怎么说,这四人能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想必他们都有过人之处。鬼谷子先生说:“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所以我们要研究一个人的思想和智谋,得先从他所说的言语下手。琢磨君在研究“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所说过的名言时,发现四人都说过如何驾驭人心的警世箴言,说明四人都有“驭人术”高招。下面我们来一起对比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的驭人术口诀,从一人一句的口诀,看看谁更高明?

★1、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曾国藩

释义:驾驭手下将领的最好方法不是使用权术、阴谋诡计,而是要以诚相待、推心置腹!

“诚”字和“忍”、“恒”、“敬”、“勤”一样,始终如一得贯穿于曾国藩一生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这也是铸就他成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的秘诀之一。曾国藩作为湘军统帅、晚清重臣,他深知驾驭人心的重要性,但是他的“驭人术”有点“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的意思,这便是“以诚待人”!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诚,则可驾驭天下人才!这也正说明了曾国藩是集儒释道一体的大思想家:“诚”是儒家思想,“不争”又是道家思想,“诚”和“不争”加起来又是佛家思想!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曾国藩驾驭人心的高明之处,正如他所说“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的驭人术还是顺应天道而为,难怪他能够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都做到了“不朽”,比肩圣人孔子和王阳明!

★2、驾驭人才之道,患其无欲,苟有所欲,便有可用。——张之洞

释义:驾驭人才的最好方法是:怕他没有欲望,只要他还有欲望,就可以为我所用。

张之洞在世人眼中,一直是一个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实干派,没想到他也是将人性、人心看得如此透彻!他懂得人性的贪婪本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等这些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就像“打蛇打七寸”一样,一把抓住人性的弱点,便可很好的驾驭他人。但这种驭人术有种弊端,那就是容易“树倒猕猴散”,不能长久,毕竟人心是欲壑难填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3、精明不如厚道,计较不如坦诚,强势不如和善。——左宗棠

释义:要想驾驭好手下将领,与其精明,不如厚道待人;与人斤斤计较,不如坦诚相待;与其强势压人,不如和善说服人。

但凡对左宗棠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左宗棠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最有骨气、做人最刚毅的人!他又是和举荐自己的伯乐曾国藩闹翻了,骂曾国藩不会打仗,还上奏折参曾国藩;又是抬着棺材收复新疆,并喊出了“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的千古豪言;甚至临死前还在惦记国家大事,说道:“而越事和战,中国强弱一大关键也。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怀恨平生,不能瞑目!”

但是,左宗棠这里所说的识人术口诀简直和他平日里的所作所为正好相反,但也是袒露心声的肺腑之言,他是努力去做到!左宗棠属于那种嫉恶如仇、敢爱敢恨的正人君子,而且他舍得自己吃亏,所以他说“与人共事,要学吃亏。俗云:终身让畔,不失一段”。甚至在谈到“保家之道”时,左宗棠直接说:“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意思就是说:宁肯自己过于节俭;也要用丰厚的物品招待别人。一言以蔽之,“厚道、坦诚、和善”便是左宗棠信守的驾驭人才最好办法,也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借鉴!

★4、人以利聚,“非名利,无以鼓舞俊杰”。——李鸿章

释义:人与人之间,是因为利益才聚在一起的,所以,如果手上没有诱惑他人的名和利,也不能驾驭人才、让他人为我所用的!

要是说张之洞是看透了人性,懂得利用人性来驾驭人心,那么李鸿章就更加直接,摆在桌面说:用名和利来诱惑俊杰人才,继而让他们为我们做事卖力。或许,就是因为李鸿章的这种价值观、用人观,让他做了很多遗臭万年的事情,继而留下了千古骂名。晚清时期,内忧外患,朝廷腐败,人心惶惶,当时的人们都比较现实,都爱讲“摸的着看得见”的利益,所以李鸿章才会发出“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的疾呼。或许,李鸿章出此下策,用这种”驭人术“,也是逼不得已!但这种”驭人术“只是权宜之计,更谈不上高明!

以上就是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一人一句驭人术口诀的对比,谁更高明,估计大家也是一目了然了!琢磨君认为:曾国藩的驭人术更胜一筹,更高明,而且经久不衰!

晚清四大名臣“驭人术”各有高招,一人一句口诀,看谁更高明?

晚清“四大名臣”,谁最冤屈?历经一百多年,他仍被世人唾骂不已

李鸿章,世人称"李中堂",一生历经风雨,为守护大清奔波了一辈子。但是,世人却多记得他签下的卖国条约,很少人理解这样一位为国奔波劳碌了一辈子的"国之重臣",慈禧太后身边唯一可以依靠的人才,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情况下,一个臣子的无奈,一个老人的心酸,一个中国人的委屈。

有人说:"他的一生都在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就是他一次次让中国留下了屈辱的历史。"

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最优秀的外交官,正是因为他用一个人的力量和勇气,与那些妄想蚕食中国的国家斡旋,从而拯救了一个王朝,一个国家。"

有人说:"正是他的指挥失误,才让中国签订了那么多屈辱的条款,才让中国被其它国家踩在脚下。"

有人说:"他是中国变革运动的第一人,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为中国培养了无数的立国之才。"

在中学的历史书中,李鸿章是一个卖国求荣的权臣,是一个丧权辱国的罪人。如果没有深入了解,谁也不会知道这样一位奇人,让梁启超既赞赏又悲叹。梁启超就曾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总而言之,对于李鸿章的一生,世人有着诸多的争议。

今天,我们就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审视这位千古奇人。

"人是良人,才是将才,只是生不逢时,成了时代的牺牲品和背锅侠。"为何这么说呢?

首先,世人对李鸿章的批判,多是针对他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那么,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李鸿章不签这些条约,会有什么后果呢?

第一,清政府派另外一个替罪羊去签约;

第二,清政府无人可派,还是李鸿章代表中国去签约,但是,李鸿章态度强硬,面对帝国主义,绝不退缩,拒绝签字。当时,在那样的情况下,中国会面临怎样的后果?笔者觉得:很有可能引来更严重的炮火,甚至,危害到当时百姓的生命安全。

其次,不管李鸿章签不签约,近代中国的命运都是一样的,落后挨打的命运,不会因为一张契约有所改变,只是早晚的问题。

由此可见,李鸿章不是一个卖国贼,他为中国签订那么多的不平等条约,其目的始终都是"避国之难"。

可以说,在不可一世的西方人面前,李鸿章从来没有卑躬屈膝,而是不断地捍卫尊严,也因此,他得到了西方人的尊重,称他为"东方的俾斯麦"。

在德国,俾斯麦接见了李鸿章;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给他颁发伯爵勋章;在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夫人将总统的名贵手杖赠给李鸿章;虽然,在国内李鸿章遭到了来自全国的嘲笑与唾骂,但他却不曾后悔。他说:"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又何妨。流言止于智者,尽其在我,何惧人言!"

1985年,73岁的李鸿章代表大清和日方谈判。谁都知道《马关条约》让中国人丧尽国权,却不知道,73岁的李鸿章在回驿馆的路上,竟然遭受了日本人的枪击。脸部左颊中弹,血染长衫,人群一片慌乱,随从哭成一片,但是,他却说:"此血可以报国矣。"

即使生命遇到危险,他依然想到的是报国,这样的人怎么会是卖国贼呢?之后,他拒绝手术,只是简单缝合了伤口。三天后,他继续和日本代表谈判,这个时候的日本,遭到了世界舆论的抨击,不得不主动减掉了1亿两白银,1亿两白银意味着什么?对中国的百姓意味着什么?就不用多说了。

之后,更是为了再减5000两白银,这位老人在谈判桌上与日方斡旋。那个时候的李鸿章,眼里满是疲惫,身上没有了一位指挥官的风采,只有一位老人在与一群饿狼战斗的心酸与孤独。

那么,当时的中国为什么会被那么多国家任意欺凌?

因为国弱!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李鸿章正是看到了中国之弱,才放下所有的尊严,只为给中国省些银子。但是,老百姓看到的只有他在卖国,却看不到一个老人的坚持与无奈,更无法体会他的艰难。1901年,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位78岁的老人还在和八国联军谈判,同行的有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

为了保护庆亲王,背负卖国的名号,他大笔一挥,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或许,在他看来,一生都在背负罪名,多这一次,也无所谓。或许,在当时的国人看来,李鸿章的罪名,罄竹难书。有谁还会记得,这个老人曾为中国做的好事呢?无论怎样,历史都不会忘记。

1879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1880年,中国第一个船坞--天津大沽船坞;

1881年,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煤矿--开平矿局;

1882年,中国第一个海军基地;

1885年,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

1888年,中国第一支纯近代化舰队--北洋舰队;

有人说,清朝如果没有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四大名臣,也许早50年已经亡了。

李鸿章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由此可见,李鸿章倾尽一生,只为扶起一个迟暮的王朝,但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任何一个王朝也终究只是沧海一粟,谁也无法逃脱历史的选择。

【《李鸿章传》、《清史稿·卷四百十一·列传一百九十八》】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李、张、左,谁的官职最高!

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是在近乎三百年的统治历史上,除了康乾盛世之外,国家的统治几乎腐朽不堪。尤其是到了晚清时期,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动摇了大清朝统治的根基,外有各国列强侵华,占领我国国土,直接威胁到了帝国的生存。统治者深深感觉到如果继续对汉臣持有偏见,这艘满载的大船恐怕顷刻间就会沉陷。所以清王朝开始实施自救,对有能力的汉臣进行提拔重用。

我们今天要提到的当然是最为出名的,被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四人了。此四人都是晚清重臣,手中握有巨大的权势,因此不少人对他们的官职大小感兴趣,笔者今天就为大家详细分析一番。

曾国藩,宗圣曾子的第七十世孙,我国近代政治家,理学家,战略家,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

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分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膝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被誉为''东方的俾斯麦''。

左宗棠,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湖南湘阴人,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一生经历 了湘军平定人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最为著名的就是西征新疆时曾命士兵''抬棺出征''。官至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太子太保。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人学)、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等。曾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官至军机大臣。

从上文看来,他们四人都是资历颇深的总督,官职其实都差不多,但是如果细究下来还是有差别的。

官职二字,并不是表面这样简单,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历史上,官与职常常是两张皮,并不是像人们想的那样,有多大的官,行多大的职。

清朝官员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18级,官位由高到低排序是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以及未入流的芝麻官。正一品中文官职位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所以从品级来看,他们四人不分上下,都为次一品的总督和正一品的大学士。

从职位来看的话,李鸿章为最大。清朝没有宰相,沿用明朝内阁制度,并在乾隆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三殿三阁''大学士的格局。分别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每殿阁大学士都是正一品,相当于宰辅之臣,但地位高低不同,从低到高分别是东阁-体仁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保和殿。所以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地位最高;曾国藩是武英殿大学士,地位仅次之;张之洞是体仁阁大学士,地位更次;左宗棠是东阁大学士,地位最低。

这时候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对,根据《清史稿》中的相关记载:''明内阁主旨拟,承旨撰敕,其在唐、宋,特知制诰之职。以王命所出入,密勿献替,遂号为宰相。军机处制与相类。世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所以在军机处成立后,大学士逐渐成为了虚衔和荣誉称号,实权逐渐掌握在军机大臣手中,而即为大学士又兼军机大臣身份的官员,才是当时权势、地位最为显赫的朝臣。而左宗棠和张之洞担任过军机大臣,又是大学士,所以他们的权势才大。

首先,军机大臣是没有品级的,其次,在晚清的时候,军机大臣的实权并不是很重要,而且左宗棠,张之洞是卸任之后才当上军机大臣,远比不上有实权的直隶总督,而且当时他们年岁已大,坐这个位置颇有朝廷让他们养老的意思。

而从他们所获得的爵位来看,则是曾国藩更胜一筹。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李鸿章为一等肃毅伯,左宗棠为二等恪靖侯,而张之洞没有爵位 。因为清朝汉臣的爵位一般来自军功,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都曾率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分别是湘军和淮军领袖,因此都有军功,都有爵位;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第一人,左宗棠还有收复新疆之功,两人功高盖世,生前就是侯爵;李鸿章军功略逊,生前是伯爵,死后追一等侯爵;张之洞没有军功,故而终生没有爵位。

另外,他们的谥号等级也不相同。按照《明会典》记载,文臣谥号除了等级最高的''文正'',之后是''文贞'',再往后依次是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而大家都非常熟悉,曾国藩又被称为''文正公'',所以他的谥号是等级最高的''文正'',大清一朝近三百年只有八人获此殊荣。

接下来是李鸿章,谥号''文忠'',排在后面的是左宗棠和张之洞,二人的谥号都为''文襄''。而且这四位都无一例外进入了贤良祠,不同的是只有李鸿章享有了在京师建祠的殊荣,不仅是这四人中唯一一位,并在在清朝历史上也是唯一一位建京师祠的汉族官员,这对于当时的汉族官员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荣幸。

所以说,尽管这四人的官职大小可能有些差别,但是他们作为当时权势显赫的官员,也都尽力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来修补大清这艘将要沉毁的大船,他们开始向西方学习,努力提升国力,想要拉近与世界列强之间的差距。但奈何大清早已腐朽,且国人还未觉醒,列强环伺,保守派阻挠,大清已无回天之力,难改被动挨打之局。

由此可见,落后就要挨打,其中落下得不是单单几个能臣就能弥补起来的。

标签: 左宗棠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