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龙门派性命双修养生功法的特点
是与人们生理规律相背的逆行法。比如眼是往外看的,练功要求二目垂帘,含眼光返观内视;耳是听于外的,练功是凝耳韻敛神内听;鼻是嗅觉外界五味的,又是呼吸器官,练功首先要调理呼吸逐步达到内呼吸以至胎息;嘴是说话的,练功则闭口藏舌,舌顶上腭,有话藏而不说;心是猿猴(这里指的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思维活动的灵心),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无论天涯海角,凡是自己曾到或未到的地方心想即到,欲远忽在天边,欲近忽在眉睫,上窜下跳总无闲时,练功则要求收心求静,心不外驰。
孟子云:“人有鸡犬放而知求,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矣”。这段话意思是:“人们将鸡狗放出去知道到时去找,可是人的心总是在外边而不知收回。学问之道没有其它别的。就是要求把放出去的心收回来”。
又如人的精气是天然易于外泄的。孔子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孟子曰:''食色性也''。释家畏色如虎,并有断三淫之说:''即淫身、淫心、淫根”。所谓淫身就是入庙出家不近女入;淫心就是只有用参禅打坐清心寡欲,扫三心、飞四象,五蕴皆空来断淫心;淫根即指当情动性发阳生之时,必将牵连身心矣。吕祖曽有一诗曰:“二八佳人体如酥,腰中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食色不单是人的本性,也是所有有生命的本性。凡胎卵湿化包括草木花卉都离不开雌雄交合阴阳交配。何况人为万物之灵。我们要想享受百年长寿,推迟衰老,延长寿命就得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更为重要的是性欲生活,必须有时有节能够约束自己,还要有一套办法。而养生功法主要特点即:气动用降龙的办法而收气;精动则用伏虎的手段炼精化气。要想推迟衰老,必须还精补脑,这就是扭亏为盈,变害为利,转弱为强的逆行法,所以说逆行法是最主要的特点。
同于医学,又异于医学。从黄帝内经上看,医道源出一家,都是本着阴阳五行、生克制化调理阴阳来达到袪病养生的目的。
内经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这里从简后文详谈)从一开头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上古之人也不是人人都懂得“道”,这里知道的“道”就是指养生之道。也是老子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道'''。也是子思所谓的夫子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竣极于天的“道'。道也者须臾不可离的 ''道''。
古来医道是一家,知医者必知道,知道者亦知医。随着时间的推移,日久年深二者逐渐分开。医是以外药草药医人,道是以内药功治人。医是治已病,道是治未病。后人虽有医道皆通者,但为数不多矣。所以说养生功法同于医,又异于医。
同于太极拳又异于太极拳。太极拳与道家养生功法同出一源不能分开。由无极而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不但与道家养生功法密切相关,而与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各内家拳术无不密切关联。从历史来看有的既是武术名家,又是得道的高人。武当山张三丰祖师就是把道功与武术融合为一体的典型先例。
太极本身就是负阴而抱阳,太极拳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离不开阴阳虚实,刚柔相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要求精神集中,浑身放松,舌顶上腭,行深呼吸,用意不用力,以意行气,敛神入骨。在动中求静以达到舒筋活络,调节脏腑,百脉流畅而健康长寿。这与道家养生功的要求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太极拳本身含有技击。以动求静,是从表向里发展,道功是静中求动由里向外发展。太极拳能养身、防身、御敌。而道功只能养生。
不过道家养生功一入手就是练己筑基,修性保命。从炼精化炁上增强人的体质,这是根本的根本。而太极拳本身是技击,它的一招一式都有一定的要求,没有数年的苦功夫很难达到妙处。 故有十年太极不出门之说。而道家的养生功夫不分老弱病残都能适用 。它即没有复杂的势子,更没有其他条件要求,其法简单易行,但易中也更有难处。只一个''静''字足可以一生用之不尽。如果道功与太极拳兼而用之不但两者并行不悖, 而且更易于臻至上乘。
养生功法(又称养生延寿法)将历来三口不说,六耳不传的秘诀合盘托出,例如:收炁即“降龙”,收精即小周天下手“炼精化炁”。大周天“转手炼炁化神”。“了手炼神还虚”这种功夫在各种丹经道书上只有名词,而实没有具体做法。而这些具体的用法才真正是道家性命双修的精髓。否则任尔读书万卷,名词背诵得烂熟当谈到如何去用就会茫然无知,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罢了。

《李泥丸女宗双修宝筏》之女丹功法
《李泥丸女宗双修宝筏》这部女子丹经,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注重存想和按摩。
女子以血为本,性阴而喜凉。因而女功之进步,当从调心止念入手,而又不废按摩之功。按摩一则可通其气机,经络疏畅;二则可炼其津液,不使液滞化痰,而液乃化血。既可避免积液成痰的病理现象,又可畅通经络,有助于女功进步。经中又提出:“以静存为宗”。其原因在于:“一则君安臣安,则神清不飞;二则静能慧生,不为欲搅,而命得保固。”
沈一炳说:“按摩虽妄,弃之则气机不通;注想亦诬,废之则炁精不足。”因而按摩与存想两者不可偏废。这是出于对女性生理与心理特点的考虑。唐代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 “女属阴,得气多郁”。女子乃是重阴之体,其血属阴,易于凝滞,体质较男子虚弱,因而精血易亏,故其性格多偏于内向,气易郁结而不易疏散。女子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相互关联,又进一步通过身心机制,干扰生理功能从而产生病理现象。所以在女丹修炼中不能不注意到这些特点。
《双修宝筏》第二则中介绍了女修天仙功夫的具体功法。
“丹诀曰:必先息心。心息定而神清,心斯凉矣。” 女子以血为本,血旺则精盈,心凉则生血。而液血之炼、血精之化,还仗神清。若液未化血,液失神烘,液泥成痰,流注脾胃,蒸升着肺,散流经络,百病猬生,五脏被灾,六腑遭厄。因此,必先息心。
待心凉液涌,然后念注乳溪,加以用手旋摩,务使气机洋溢。
第三步为按摩乳房。举两手分旋乳房,待暖气后烘、双关有烟焰,势逼透关,则满关泥液,分沛乳溪,一如泉涌。
第四步为以真意导入南洋,寂而守之。约有四九之息,舍意一松,觉此个中,油然而降,分注两腰,左右盘旋,各约神息四九之数。
第五步为以一意引聚脐轮深处,缓旋四十九,急旋四十九,察吾尾闾,暖气后穿,如或势缓,可用提缩二便法,自得穿尾升脊,上过昆仑,降注泥丸。以上功法并没有严格的分阶段,只是方便说法。经中还描述了功至此时的景象:“斯时,觉此泥丸,宽广如海,自可停留涵育,既而降注华池绛阙,大地阎浮,露珠沛洒,混忘所事,但觉恍焉惚焉,不呼自呼,不吸自吸,不提自提,不咽自咽,此中滋味甘香,气神充和,三田一贯;已而玄况四塞,急须内顾,顺将万缘放下,旋觉身虚若谷,大地亦无,隐隐凉气袭人,氤氲四塞;忽复雾散云收,下现性海,碧波澄如,我总一念不动,忘境忘情,忽现金光万道,细雨如珠,随光下注,左旋右转,化成皓月,浮沉晶海,蘧然如梦而醒。”李泥丸进一步指出:“此际急须内省此身,斯时以气爽神清,遍体和畅为得,得则全身照凝片时,以意注牝,觉得此中恬泰,是矣。”功道此时,当摩手摩面,运神绕腹,双耸辘轳,各行四十九次;然后徐徐扭腰,摆洒膝腿,坐点趾尖,各行二十四次而止。如是行之百日,每日行三次,坚持不懈,则天仙根基可立,只欠末后大着。
所谓末后大着,即这部丹经所题——双修。
按陈撄宁的话说,双修是双修双成之法,自古以来不形诸文字。这部丹经中虽然透露了上乘双修理法,但不是一般人所能行持,因为此法已经无男女之相,是主要针对那些炼己有成,功夫到“身外身”,玄关大开之后的人,且具备因缘条件方可行持的法门。所以称之为“末后大着”,以感通气机,引得天宝。
《双修宝筏》第三则中说:“孤修非至道,同类自相须,身外有身者,形忘堪事诸。”其诀曰:“乾元得自顶,坤元失自牝。人元遍大千,三元一心领。不外心寂虚,不外身无梗。动静合真常,我无元自并。元并一亦并,一元即情性。情乃性之元,性为才共禀。能无元一化,自超无上品。”
所谓的身外身,也称作法身。沈一炳说:“法身者,身外之身也。夫此一身,非存想所得有,非法炼所能成。其诀则借假修真,其加修不外色身。诀惟炼此色身,内外贞白,是身非身,非身是身,所谓功举则身无,功停则身有。方其无时,一切寒暖觉非我,一切痛痒觉非我,所谓觉而勿着者是也。”13 天人感通,三元一心之理法,如《双修宝筏》第七则所说:
“其通也,以念引之,油然沛然,四邻自至。故虽隔山隔湖,而气机之通,有如觌面。其法惟何?闻之师云:‘放光以引之,摄心以俟之。’若彼升我降,彼退我归,会而已矣,无益也。法惟于不寂中,寂然不动,虚而善受。气机一到,觉有谐畅之趣,仍自寂然不动,以意包摄之,深藏内炼,由坤达艮,乘槎入汉,觉有金光电掣,凉气弥空,如云如烟,绕身内外。于斯时也,戒杂人意,或慕或疑,念起立撇之。觉有一种气机,油然充塞于中,无有内外,无有边际,倏忽之间,变态叠现,难以计算,莫之能绘,莫之能说。然亦有寂无光耀,黑漆成夜者。是皆谓之玄影,又名彼岸圆像。实则彼我圆图,谓之华严、楞严、法华三境,三山、十洲玄景。其实彼我化工之气机,彼岸非彼岸也。而彼岸得证,又不外此。”
此双修,实即胎息中机感机应而证天仙、地仙、神仙、水仙、人仙之果的具体功法。虽远隔山水,亦感应立至,不是寻常观念中男女合气之术。
此外,秉承金盖山闵派的一贯风格,这部丹经中,同样重视开玄关一窍。玄关一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思之不得,运之不开。开玄关一窍,惟有万缘放下、空忘其空、寂忘其寂者,神自入彀、炁自内出。此气体氤氲、无头无尾者,即是此物之发现、身外身之始兆也。
最后,在女子修炼中也强调守戒与修心炼性的重要性。经中说:“盖性不彻者命难存,戒不严者功不笃也。”
但是,并不要求女性出家住庙,脱离世俗生活:“欲事超凡,先净凡思,继空三界;而不愆内则,不媚鬼神,孝敬慈祥,无违夫子;柔顺利贞,不违坤道;动则循理,静则释如;寓道妙于执箕执帚,悟火候于执爨执炊。”对于普通女性来说,这其实化解了修道与世俗生活之间的矛盾,降低了修行的难度,这大概就是金盖山闵派有众多女修弟子的原因之一。
第一,重视戒律,强调守戒以炼性。《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开篇即指出,“按女修,应受九戒。戒律曰:行持不退,大有利益,戒果圆成,不经地狱之苦,生逢十善之家,名登紫府,位列仙班”。17 以“九戒” 文为第一则,而以“本命”文为第二则,即是表明先性后命之义。修性,正所以保命。正如《双修宝筏》中所说:“盖性不彻者命难存,戒不严者功不笃也。”
第二,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与医理结合,强调女子以血为本,注重存想和按摩。在功法次第中,不忘随时关照女性生理之特点,以防出现病理现象。
第三,重视开玄关一窍,与金盖山闵派风格一致。
第四,功法次第清晰明白,易于上手。因而流传甚广,在女子修炼者中被奉为圣经宝典。
第五,关于清修与双修的问题,闵一得的女丹思想主要来自沈太虚的传授,而沈一炳则称得自不二元君与李泥丸。孙元君是女丹清修派的代表,因而这也意味着《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为清修丹法。而另一部丹经则题名中即有“双修”一词,是否意味着乃是双修丹法呢?考之具体的内容则与双修无关,唯一提及双修的,即是“按摩”与“存注”并用,乃“一己双修”之意,实即胎息中机感机应而证天仙、地仙、神仙、水仙、人仙之果的具体功法。虽远隔山水,亦感应立至,不是寻常观念中男女合气之术。
“性命双修”的好功法
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秘书长 李之楠
气功蕴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系统的理论。它跟现代医学和体育健身的理论有着明显的区别。它遵循我国传统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认为自然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思维和养生的规律都是统一的,具有同样的根本法则。人体患病是因为环境和自身的功能失调所致。气功养生就是利用自身的意识去调节平衡、适应环境,使各种“功能态”恢复正常。气功首先是一种锻炼自身精神、意识的学问。
人的潜能很大,目前还远远没有被全部认识到。气功是一种用自省和内省的方法挖掘人体潜能、开发超能智力的学问。我们现在要建立第四医学,也叫“智力医学”,指的就是用气功等方法,开发人体超凡的智能本领,使人们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有超凡的功能。第四医学与治疗医学、免疫医学、康复医学的重大区别在于,前三种是医生给病人治病,而第四医学是气功医师诱导、点化病人,使其用意识(包括先天的超意识)自己给自己治病,还能强身、长寿、开发智慧、发挥人体潜能。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去挖掘那些强调修炼精神、意识的功法。禅密功正是这样的一种功法。
其实儒、道、释各派功法,无不认为修炼意识、精神比起修炼躯体更为高难和重要,“性命双修”就是指精神和躯体要同炼。佛教的禅宗和密教的功法是不相同的吗,但是在认为修炼精神比修炼肉体更为重要这一观点上是一致的,而且密教比禅宗更为重视精神的修炼和超意识的重大作用。
修炼精神、意识,首先要具有无私的品质,树立一心为人民的信念。任何一种功法,如果不提倡修炼道德品格,不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那么它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气功,只能算是不完整的健身术。
当然,修炼精神、道德更需要刻苦、持久,它比练姿势、学功法要难,难得多!气功古籍里从来不单讲功法,而是把修道与道德统一并提的。例如“忘我”、“自我反省”、“虚心”,是功法也是功德。
我是学习禅密功的学生,我赞成和相信禅密功,就因为它是讲双修的,尤其讲求修炼精神、道德的。我们从禅密功的著作中能看到它教授我们如何无私忘我、修炼道德。刘汉文老师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他的无私,讲自己秘传功法无私的传播和推广,使全国千千万万的人得到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