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李煜的《长相思

更新时间: 2025-09-24 14:52:47

阅读人数: 409

本文主题: 李煜《长相思》

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国词坛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词人”,《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夸他词写得“神秀”,说 词到了李后主“境界始大,感慨遂深”。

他的一身才华,并非努力追求的结果,而是出于他的纯真自然的本性。 他纯真的本性,是他的词作中“最不可及的过人之处”。

许多词人都喜欢模仿李煜填词。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也是其中一员。 他生平最得意的代表作《长相思·山一程》,就是模仿李煜创作出来的。

《长相思·一重山》——南唐·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词作意译:一重又一重的远山,将你阻隔在天边。天是那么高,水是那么寒。秋来相思像枫叶,映得满山红艳艳。菊花开了花又残,转眼又一年。北雁南归你不归,明月照到窗帘上,一片悠闲。

这一首诗写于李后主前期,词作的内容像是一位女子在思念塞外远征的爱人。词的头两句用山峦的远和长天的高、江水的寒写出了“空间感”。下阙通过“菊花开、菊花残”和“北雁南归”打造“时间感”。

除此之外,词中“枫叶丹”、“菊花开”兼有“红”、“黄”二色的搭配。并且它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明明在写“怨”,全词却没有用一个“怨”字。 他把思妇的那种“怨”,写得“含而不露

尤其是在词末用“一帘风月闲”,表现女主角因为“怨”到极致,对征人的感情,都由浓转薄了,从火红的“枫叶丹”,变成了一片淡淡的月色。仿佛等得太久,心都因为怨恨凉透了。

这是一首明显的“征人”的词,和李煜的身份极不相配。让人一眼就看得出,词中描写的事件是“虚构”的

因此这一首十分精致的小令,因为“主题陈旧”,又放弃了作者本人最大的“真情”优势。就显得有一点点不好了。

另外,这一首词的上阙中,“山远天高烟水寒”,本意是说,诗中的主角想要去寻找她出征塞外的恋人,但是欲登高山恨天高,欲渡江河怕水寒,总觉得有一点陈词滥调的嫌疑。

后来鲁迅有一首玩笑诗,名字叫《我的失恋》,他在诗中这样写道: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我的所爱在河滨,想去寻它河水深……

因为抛弃了任情纵性,真实自然的风格,让李煜这一首词看起来更像是一首游戏练笔之作 。不过即使是练笔之作,毕竟是天才的李后主写出来的,它已经超过了很多人的认真之作。所以,后代的词作家们,纷纷效仿。

其中模仿这一首词最出名的,就是清代的纳兰性德。他不但模仿了这首词,还把这一首词直接模仿出了名,成了他自己的“代表作”,受到王国维的极致推崇。

《长相思·山一程》——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一首《长相思》,是纳兰性德的代表作,很多人刚开始接触纳兰词的时候,先接触的就是这一首词。

这首词是写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康熙平定“三藩之乱”过后,北归祭祖的过程当中。纳兰德性作为待卫,跟着康熙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北行。

词中“山一程,水一程”,表现的是这次旅途的漫长。 因为远在塞外,所以必须爬山涉水,一程一程地走。榆关是山海关的别称,满人的家乡原来是在关外。

下一句“夜深千帐灯”,写的是夜晚这只庞大队伍休憩时的宏大景象。王国维对这一句特别推崇,认为它可以和唐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比美。

但是纳兰在写这个句子的时候,并不是想歌颂什么壮观的景象。 只是在陈述眼中见到的事实,并且用这个“热闹”,反衬下半片中的冷清。

这是一次规模极大的返乡祭祖活动,出发的时间是在冬天,所以气候是十分恶劣的。因此,他才会说“风一更,雪一更”,让旅途中的人倍感艰辛。

纳兰想做个好梦,在梦中回到自己的故乡。这个愿望也被前面提到的风声、雪声给打破了。于是他又想:还是故园好,故园就没有这么吵的声音。

纳兰性德虽然是满人,可是他自小出生在京师。从这一首词的内容来看,他心中的“故园”应当还是在北京,而不是关外的满洲。

担当皇家侍卫,是由他的出身决定的。别人看来这是康熙对他的恩典,可是在他看来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他的挚友顾贞观曾经在给他的祭文中提到,他的才华一直被埋没,“百无一用”。因此, 他也时常感叹“世无伯乐谁相识”。

这一场北归祭祖,康熙准备去谒永陵、福陵和昭陵。他平定了“三藩”,感觉自己的人生上了一个台阶。他要去告慰自己的祖先,并对人民炫耀他的武功。可是这些对于纳兰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纳兰甚至有一些埋怨康熙的劳师动众,“夜深千帐灯”。“千帐”中的人在这个“风一更,雪一更”的环境下,只怕有一半都“故园梦不成”了吧。

把李煜的《长相思》和纳兰的《长相思》对比,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 李煜借“一重山、二重山”写距离的遥远,纳兰就在他的《长相思》中借“山一程,水一程”写征途的遥远。

“菊花开,菊花残”表达时间的漫长, “风一更,雪一更”写气侯的恶劣。 写“思妇怨”,含而不露,没有直接写出“怨”。 写“故园思”,同样也没有直接写出“思”。

说纳兰这一首词比李煜的更好,不光是因为他学到了李煜词的精髓,写得“真情实感”;也是因为他在创作手法上有了进步。

李煜词“一重山、二重山”已经写出了“远”的意思,可是李煜跟着马上又写“山远天高烟水寒”,“山远”二字就和头两句重复了。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明显要优于前者。

另外,李煜词的上下两阙中表达的都是对征人的情绪。一开始是热烈的“枫叶丹”,后来转为了“风月闲”。尽管有变化,但变化全部都落在内心。

纳兰上阙写的是身体上的感受,下阙写的是思想上的感受。所以一般认为:尽管纳兰这一首词模仿了李煜,但是纳兰是“青出于蓝”。

不过,李煜毕竟是五代最天才的词作大家。仅仅是他的一首游戏之作,别人也要呕心沥血,才能追赶得上。如此一想,也不能不由人感慨万千了。

李煜的《长相思

李煜的《长相思

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国词坛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词人”,《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夸他词写得“神秀”,说 词到了李后主“境界始大,感慨遂深”。

他的一身才华,并非努力追求的结果,而是出于他的纯真自然的本性。 他纯真的本性,是他的词作中“最不可及的过人之处”。

许多词人都喜欢模仿李煜填词。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也是其中一员。 他生平最得意的代表作《长相思·山一程》,就是模仿李煜创作出来的。

《长相思·一重山》——南唐·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词作意译:一重又一重的远山,将你阻隔在天边。天是那么高,水是那么寒。秋来相思像枫叶,映得满山红艳艳。菊花开了花又残,转眼又一年。北雁南归你不归,明月照到窗帘上,一片悠闲。

这一首诗写于李后主前期,词作的内容像是一位女子在思念塞外远征的爱人。词的头两句用山峦的远和长天的高、江水的寒写出了“空间感”。下阙通过“菊花开、菊花残”和“北雁南归”打造“时间感”。

除此之外,词中“枫叶丹”、“菊花开”兼有“红”、“黄”二色的搭配。并且它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明明在写“怨”,全词却没有用一个“怨”字。 他把思妇的那种“怨”,写得“含而不露

尤其是在词末用“一帘风月闲”,表现女主角因为“怨”到极致,对征人的感情,都由浓转薄了,从火红的“枫叶丹”,变成了一片淡淡的月色。仿佛等得太久,心都因为怨恨凉透了。

这是一首明显的“征人”的词,和李煜的身份极不相配。让人一眼就看得出,词中描写的事件是“虚构”的

因此这一首十分精致的小令,因为“主题陈旧”,又放弃了作者本人最大的“真情”优势。就显得有一点点不好了。

另外,这一首词的上阙中,“山远天高烟水寒”,本意是说,诗中的主角想要去寻找她出征塞外的恋人,但是欲登高山恨天高,欲渡江河怕水寒,总觉得有一点陈词滥调的嫌疑。

后来鲁迅有一首玩笑诗,名字叫《我的失恋》,他在诗中这样写道: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我的所爱在河滨,想去寻它河水深……

因为抛弃了任情纵性,真实自然的风格,让李煜这一首词看起来更像是一首游戏练笔之作 。不过即使是练笔之作,毕竟是天才的李后主写出来的,它已经超过了很多人的认真之作。所以,后代的词作家们,纷纷效仿。

其中模仿这一首词最出名的,就是清代的纳兰性德。他不但模仿了这首词,还把这一首词直接模仿出了名,成了他自己的“代表作”,受到王国维的极致推崇。

《长相思·山一程》——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一首《长相思》,是纳兰性德的代表作,很多人刚开始接触纳兰词的时候,先接触的就是这一首词。

这首词是写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康熙平定“三藩之乱”过后,北归祭祖的过程当中。纳兰德性作为待卫,跟着康熙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北行。

词中“山一程,水一程”,表现的是这次旅途的漫长。 因为远在塞外,所以必须爬山涉水,一程一程地走。榆关是山海关的别称,满人的家乡原来是在关外。

下一句“夜深千帐灯”,写的是夜晚这只庞大队伍休憩时的宏大景象。王国维对这一句特别推崇,认为它可以和唐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比美。

但是纳兰在写这个句子的时候,并不是想歌颂什么壮观的景象。 只是在陈述眼中见到的事实,并且用这个“热闹”,反衬下半片中的冷清。

这是一次规模极大的返乡祭祖活动,出发的时间是在冬天,所以气候是十分恶劣的。因此,他才会说“风一更,雪一更”,让旅途中的人倍感艰辛。

纳兰想做个好梦,在梦中回到自己的故乡。这个愿望也被前面提到的风声、雪声给打破了。于是他又想:还是故园好,故园就没有这么吵的声音。

纳兰性德虽然是满人,可是他自小出生在京师。从这一首词的内容来看,他心中的“故园”应当还是在北京,而不是关外的满洲。

担当皇家侍卫,是由他的出身决定的。别人看来这是康熙对他的恩典,可是在他看来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他的挚友顾贞观曾经在给他的祭文中提到,他的才华一直被埋没,“百无一用”。因此, 他也时常感叹“世无伯乐谁相识”。

这一场北归祭祖,康熙准备去谒永陵、福陵和昭陵。他平定了“三藩”,感觉自己的人生上了一个台阶。他要去告慰自己的祖先,并对人民炫耀他的武功。可是这些对于纳兰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纳兰甚至有一些埋怨康熙的劳师动众,“夜深千帐灯”。“千帐”中的人在这个“风一更,雪一更”的环境下,只怕有一半都“故园梦不成”了吧。

把李煜的《长相思》和纳兰的《长相思》对比,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 李煜借“一重山、二重山”写距离的遥远,纳兰就在他的《长相思》中借“山一程,水一程”写征途的遥远。

“菊花开,菊花残”表达时间的漫长, “风一更,雪一更”写气侯的恶劣。 写“思妇怨”,含而不露,没有直接写出“怨”。 写“故园思”,同样也没有直接写出“思”。

说纳兰这一首词比李煜的更好,不光是因为他学到了李煜词的精髓,写得“真情实感”;也是因为他在创作手法上有了进步。

李煜词“一重山、二重山”已经写出了“远”的意思,可是李煜跟着马上又写“山远天高烟水寒”,“山远”二字就和头两句重复了。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明显要优于前者。

另外,李煜词的上下两阙中表达的都是对征人的情绪。一开始是热烈的“枫叶丹”,后来转为了“风月闲”。尽管有变化,但变化全部都落在内心。

纳兰上阙写的是身体上的感受,下阙写的是思想上的感受。所以一般认为:尽管纳兰这一首词模仿了李煜,但是纳兰是“青出于蓝”。

不过,李煜毕竟是五代最天才的词作大家。仅仅是他的一首游戏之作,别人也要呕心沥血,才能追赶得上。如此一想,也不能不由人感慨万千了。

纳兰性德仿作《长相思

千年之间,文学绵延,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经典之作。其中,南唐后主李煜的《长相思》可谓一绝。在历史长河中,清代纳兰性德仿作了这首传世之作,引发了一场跨越七百年的文学对话。

本文将深入探讨李煜的天才词作《长相思》与纳兰性德仿作的《长相思·山一程》之间的比较。究竟谁的意境更高?通过对两位文学巨匠的作品进行细致分析,我们将揭开时空的面纱,品味千年之约的文学盛宴。

千百年来,《长相思·一重山》一直如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李煜的词艺天才。在这首经典之作中,李煜展现了他纯真自然的写作本性。词作始于思念之情,通过一种独特的空间感和时间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这首词作中,李煜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重山”,描绘了迢迢遥望的场景。思念之情凝聚于山的远近,如同一幅空灵的画卷,将读者引入心灵的深处。同时,时间感巧妙交织,时光的流逝与怀念的情感相互交融,使整个词作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更加生动。

李煜更是善用含蓄而深刻的表达手法。在“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诗句中,他以“恨”字展现了自身对时光流转的无奈之情。这种巧妙的情感渲染,使整首词作既有深邃的内涵,又能引起读者共鸣。

然而,有趣的是,《长相思·一重山》虽表达着“征人”的思念,但却与李煜身份的富贵有些矛盾。这或许正是李煜借助词作表达真挚情感的真实写照,使这首词作在千年之后依旧让人动容。

时光荏苒,纳兰性德仿作《长相思·山一程》成为南唐李煜词艺的继往开来。在这首仿作中,纳兰性德以独特的手法表达了北归祭祖的旅途和对故园的深深思念。

《长相思·山一程》中的北归祭祖情节,使整个词作融入了一种宏大的历史氛围。纳兰性德通过描绘漫长的旅途和恶劣气候,将读者带入了一场艰难而壮丽的北归之旅。这种历险中的思念,使整首词作充满了诗意与深情。

在描写场景和情感表达方面,纳兰性德更是发挥了出色的创作才华。他以巧妙的笔墨描绘了旅途中的景物,使读者感受到漫长旅途的艰辛。同时,对故园的深情表达也在词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仿佛诗人正身临故乡之境。

纳兰性德通过对《长相思》的仿作,展现了他对李煜的崇敬之情,并在创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他的用词精准,情感真挚,使这首仿作成为清代词坛的瑰宝,与原作相得益彰。

千年之际,李煜与纳兰性德的词作,在时空的交汇中发生碰撞。对比两位文学巨匠的作品,我们发现了纳兰性德在创作手法上的显著进步。

首先,纳兰性德在表达遥远和气候恶劣方面有着独到的处理。《长相思·山一程》中通过描绘北归的艰难,使读者感受到旅途的曲折,气候的严酷。相较之下,李煜的《长相思·一重山》虽有空间感和时间感的独特表达,但在描述旅途困难上显得相对简略。

其次,纳兰性德在情感表达上更为自由而深刻。他通过对旅途中的景物描绘,巧妙地表达了对故园的深情思念。这种自由的情感表达使《长相思·山一程》更具个性,呈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文学气质。

虽然纳兰性德是在模仿李煜的基础上创作的,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创作风格。这种碰撞和继承,让两位文学巨匠的作品在时光长河中交相辉映,形成了一段跨越世纪的文学对话。

在李煜的《长相思》与纳兰性德的仿作《长相思·山一程》之间,我们感受到了千年文学的交融和对话。这场文学对比不仅是两位词人之间的碰撞,更是时代变迁中文学风格的传承和发展。

李煜的《长相思》凝聚着他天才的词艺,展现了他纯真自然的写作本性。这首词作在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颗璀璨之星,永不磨灭。然而,七百年后,纳兰性德的仿作却展现了新的文学风貌。通过对比两位词人的作品,我们发现了纳兰性德在创作手法上的进步,他通过自由而深刻的情感表达,为清代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之约的文学对话,使李煜与纳兰性德的作品在时空中相互呼应。纳兰性德在模仿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文学风格,形成了清代词坛的瑰宝。千年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了诗意的绵长,这段文学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将永远在文学的殿堂中闪烁光芒。

在我们的文学时光旅程中,李煜与纳兰性德的词作如两颗璀璨之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通过对比两位词人的代表作品,《长相思》与《长相思·山一程》,我们不禁为千年之间文学的变迁和碰撞而感慨。

李煜的《长相思·一重山》以其天才之作,表现出纯真自然的写作本性。诗人通过对思念的深切描绘,以及独特的时间和空间感,为后来者留下了难以超越的经典。然而,这首词作却在“征人”的情感表达上显得略显陈旧,与李煜富贵身份的差异有些不协调。

而纳兰性德则在仿作《长相思·山一程》中,以更为自由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呈现出清代词坛的新气象。他通过对北归祭祖的描绘,将旅途的艰难与对故园的思念巧妙融合。纳兰性德仿作中的自由情感和精湛手法,显示出他在模仿中逐渐形成的个性化创作风格。

这次千年对话中,纳兰性德仿作的《长相思·山一程》以其独到之处,展现了文学的传承与创新。他在模仿中找到了自己的写作风格,为清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两位词人的作品在时空的交汇中,相互启迪,彰显了文学的千年风云。

千年之间,文学的长河中有许多经典之作,而李煜的《长相思》与纳兰性德的仿作《长相思·山一程》则成为其中璀璨的明珠。李煜的天才之作和纳兰性德的创新仿作在时空的穿越中相互映衬,彰显了文学的千年传承。

这场千年对话,是文学的碰撞,更是对历史的敬仰。让我们怀揣着这份文学的情怀,继续走进历史的长廊,感受文字的魅力,留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

标签: 纳兰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