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颖新片《向阳
一、开篇:从热搜词条#赵丽颖素颜嚼饭#切入
电影《向阳·花》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24小时内预告片播放量突破亿次,成为热搜的焦点。赵丽颖在短发素颜的形象中与往日光鲜亮丽的古装人物产生强烈反差,不少网友感慨:“这是要转型实力派影后?”这种对比无疑为即将上映的影片增添了不少看点。
二、核心看点:当冯氏现实主义遇上顶流小花
这部影片由冯小刚执导,着眼于犯罪题材的大胆突破。冯小刚在《唐山大地震》后,试图再次触碰社会问题,展现底层女性的艰辛。《向阳·花》被 touted 可能是中国版本的《永不妥协》,讲述女性在极端困境下的生存挣扎。
在角色塑造方面,赵丽颖饰演的高月香,身负家庭重担,为孩子筹款而走上违法之路。她的角色与曾在《第二十条》中扮演的郝秀萍相似,都是深受生活打击的普通女性。赵丽颖通过方言演绎与细腻的肢体表达,将角色的生活感与真实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的现实问题同样不可忽视。高月香因孩子的人工耳蜗而被迫走向违法道路,引发大众对医疗资源分配的不满与讨论。与此同时,刑释人员再就业的难题也在影片中得到了真实反映,可谓为一些社会现象提供了影视化的视角。宣传语“不认命,只拼命”、“豁出去,活下来”等,鼓励女性重塑自我,激发人们对生存哲学的热议。
《向阳·花》定档在清明假期,与《人生大事》等影片同场竞技,票房表现备受期待。作为流量演员的赵丽颖,此次转型尝试,是否能打破越阶的窠臼?显然,冯小刚导演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与赵丽颖的形象将形成强烈碰撞,或许将引领一场全新的市场变革。
赵丽颖能否凭借《向阳·花》跻身金鸡奖?影片未映已火,现实主义与饭圈文化的碰撞让观众心生疑问:我们是否准备好接纳“脏兮兮的顶流”?无论如何,这部影片将是一场关于希望与坚韧的深入探讨,值得每一位观众期待。

一天抽掉三包烟,路遥的贫困背后的原因
路遥(原名王卫国)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人生经历与创作生涯充满了矛盾与传奇。他的生活轨迹既折射出时代与个人的困顿,也揭示了艺术追求与物质现实的冲突。以下是关于他“一天抽3包只抽好烟,6年抽掉三五套房,一生只攒下一万块”这一现象的背后其实有深层原因。
路遥出生于1949年的陕北农村,家境极度贫困,童年常因饥饿被迫放弃尊严。他曾因盯着同学的白面馒头而被戏弄学狗叫,仅为了换取一口食物。这种饥饿记忆成为他终生的心理阴影,也塑造了他对物质匮乏的补偿心理。
因家庭无力抚养,路遥7岁时被过继给伯父,但伯父家同样贫困。求学期间,他常因买不起铅笔、本子而窘迫,衣衫褴褛更遭同龄人嘲笑。这些经历加深了他对贫穷的恐惧,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真实素材(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成名后,路遥形成了一种“补偿心理”:吃穿用度必须讲究,烟只抽高档品牌(如“红塔山”),饮食也追求昂贵。他认为这是对童年匮乏的弥补,甚至自嘲“《平凡的世界》稿费还不够买烟钱”。
据估算,他每日至少消耗3包高档香烟,按当时物价计算,6年的烟钱相当于购买“三五套房产”。此外,他还需负担大家庭的经济压力(赡养父母、资助兄弟姐妹等),导致收支严重失衡。
路遥长期闭门写作,烟成为激发灵感的工具。他常在深夜写作时连续吸烟,甚至忘记熄灭烟头,日积月累导致烟瘾极重。这种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加速了身体透支,最终因肝硬化于1992年去世,年仅42岁。
尽管《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但路遥连领奖的路费都需向弟弟王天乐借款500元。奖金到手后,他虽偿还债务,但很快又因烟酒开支重回贫困,去世时仅剩1万元存款。
路遥追求极致的真实性。为写《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矿工生活,他亲自下煤矿工作两年,与工人同吃同住。这种投入虽成就了作品的感染力,却也挤占了改善生活的机会。
2. 精神富足与物质贫困的撕裂 他笔下的角色(如孙少平)在苦难中坚守理想,但路遥本人却未能摆脱现实的经济困境。他的作品传递着“平凡中的伟大”,但个人生活却因消费习惯陷入窘迫。
路遥的早逝不仅是健康悲剧,更是时代与个人选择的双重结果。尽管他生前经济拮据,但《平凡的世界》至今仍被视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影响了一代代读者。他的故事提醒我们:艺术家的精神遗产与其物质生活往往形成鲜明对比,而童年的创伤可能以不可预见的方式贯穿一生。
路遥的一生是“用生命写作”的缩影。他的烟瘾与挥霍既是童年创伤的宣泄,也是艺术激情的代价。正如他在《平凡的世界》中所写:“生命里有多少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这种对苦难的深刻理解,或许正是他作品的灵魂所在。
艺评丨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不宜走向极端
电视剧《亲爱的小孩》由胡坤执导,秦昊、任素汐、聂远、谢可寅领衔主演,于2022年4月10日在央视八套及爱奇艺同步播出。该剧讲述的是一对已经离异的父母,为了挽救身患白血病的女儿所历经的爱恨纠葛与两难抉择。
全剧围绕着生活在老城区的肖家、谢家、方家展开,画面场景凌乱陈旧,仿佛暗藏着什么大事,和剧名“亲爱的小孩”气质上差异较大。因为孩子是一种希望,是青春和阳光的象征,代表着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本剧其实从一开始的画面就已经暗藏玄机,埋下了令人惴惴不安的伏笔。
肖路和方一诺这对夫妻迎来了新生命,也迎来了家庭中新的矛盾与纷争。在妻子的视角里,因为生孩子、带孩子的时候老公缺位,导致她直接丧失了安全感,渐有产后抑郁的迹象。她总是习惯性地碎碎念,神情里也有说不出的慌张,显得紧张过度。而在丈夫的视角中,他作为一个整天忙于事业的新手爸爸,面对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其实还处于一种手足无措的状态,孩子的出生打破了他原本的生活节奏,以至于让他生出了逃避的心思。剧中有一个场景刻画的入木三分——妻子方一诺一边哄婴儿一边给丈夫肖路打电话,结果已经到了楼下的肖路在听到孩子的啼哭声之后,竟然直接找借口开车离去,撇下了产后既要面对生理上的变化、又要忍受心理的挑战、还要照顾孩子的妻子……
夫妻两个人都有各自的弱点和缺陷,都觉得自己对家庭的贡献更多。于是,当生活的担子越来越重的时候,各种情绪便难免要爆发,婚姻也逐渐走进了死胡同里,难以看到光亮。
当方一诺、肖路二人的婚姻陷入泥淖的时候,一段婚外情直接加速这段婚姻的崩塌。故事重头戏开始围绕着离婚之后单亲妈妈和小孩的生活展开。方一诺在离婚后将如何面对一直穷追不舍的追求者,重组家庭后又会面临怎样的鸡零狗碎和复杂的家庭人际关系,小孩又会面临怎样的生活成长环境……无不在剧里剧外牵动着广大观众的心。
小孩的听话懂事对大人来说,更像是一种教育。为了挽救这个濒临死亡的小生命,一个母亲两个父亲和来自若干关联家庭、朋友的助力,更成为压抑紧张的氛围中最璀璨的人性光辉,所有人都在期待它能燃烧出生活的希望。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应当高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引领价值和指导意义。这部剧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处理好生活中的逻辑,有时候为了推进剧情,甚至罔顾现实的逻辑,把矛盾过于集中到一家人身上,强行制造矛盾冲突。
比如为了烘托婆媳矛盾,制造冲突,婆婆一定要在孩子面前抽烟,一定要拿着几十年前儿子用过的尿布再给孙女用;比如一个根本无法忍受初生的婴儿啼哭,一个从来没有照看过孩子,经常会用各种谎言作为理由夜不归宿的男人,在离婚后更是被前妻剥夺了探视权……在这种情况下,肖路突然要想方设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父爱。这些剧情就太过于刻意,太罔顾现实,便显得有些荒诞、滑稽和可笑了。
导演和制作团队为了制造“戏剧效果”,罔顾现实逻辑,不余遗力地强行制造冲突来达成目标,以赚取观众的眼泪,确实让本剧出现了不少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