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反战,还是反战,好绝望

更新时间: 2025-09-24 14:54:31

阅读人数: 656

本文主题: 林恩有必要培养吗

刚刚从电影院爬出来的我像是经历了枪林弹雨,影院外的世界稍微的有点真实的不切实际。记得该片宣传的时候一直重心在于120帧的首次尝试,高清真实的枪林弹雨,但是从剧场里出来以后,觉得片子是120帧还是60帧,都无关紧要,这部电影最大的卖点是李安。所以他讲了什么?讲了反战?似乎不是。讲了人生命运?似乎也不是。还真的是很少遇到一个电影像这样一部片子一样,将很短的中场战事时间变成一整个完整的故事。上一个类似的电影叫做《十二怒汉》,是一部1950年代的片子,带给我的是相似的感受。所以这部电影什么也没讲?当然不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李安也就是不是李安了。在我看来,李安想传达的是对自我意志来决策自己人生的肯定,对战争意义的否认,对大兵们的同情。# 囚犯与高墙选择了这样的一个标题,是因为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经典台词: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比利林恩是出生在德州的一个小混混,为了姐姐而入伍当兵,他真实而寡言,他内心细腻而忠于自我。入伍征兵对他而言,就像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岔路路口。他说:“我承认我是因为这些进来当兵的,但是我不后悔,班长。”军队和体制会改变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战争对这些小混混,难说是好还是坏的磨练。班长在对那个家族企业的人的怒斥中道出了真相:“我不知道他们在应征入伍之前什么样,但是我知道他们到了战场之后什么样。我们拿起机枪来扫射,把所有能动的东西都他么轰个稀巴烂,你去开采你的页岩气,这没关系,但是千万别说是为了我们,我们喜欢杀戮,我们杀戮的很爽,你尽管挖,我们尽管杀,没有谁为了谁,Understand?”在战争被派去的大兵们,在不为了祖国,不为了上帝的时候,就必须寻找到一些高于自我的东西,作为生存下来的意志支撑。林恩在没有入伍的时候是没有人生意志的,是军队给了他意志,给了他活下去的意义,因为他需要服从命令。家里的情况完全是不容乐观,父亲专制主义的要听政治洗脑的广播,母亲强颜欢笑的为儿子做菜,姐姐要和弟弟谈一谈,安排了齐全的手续希望将弟弟带回。这更让我想起囚犯和高墙,人一旦习惯了某个地方,习惯了某种生活,就离不开这种生活,认为自己属于这里。囚犯不想离开高墙,国企老员工不愿意离开体制,军人不愿离开战友们。因为战场上更安全。真的是更安全吗?难道不是只有战场是你的容身之处吗?林恩问班长,如果有机会你会选择离开还是留下。班长多次重复了这个问题没有意义,我没有选择。是啊,如果有选择的话,谁愿意去进行一场杀戮呢?离开了战场的林恩能做什么呢,还不是美国德州的一个新晋的小混混?心里稍稍有一些意得志满的林恩,带着想要荣归故里的心情,为人们讲述一个有一些不一样的战争的时候,却遭遇了人们的奇奇怪怪的问题,自己被当做吉祥物一样的盘问,为什么72个处女的故事到底和我有什么关系?你要清楚,你被授勋的那天起,你的故事就不只属于你一个人了,属于整个美国。事实尽管是这样,但也是不公平的。社会里的人们被贴上了各自各样的标签,美国英雄。**因为战场上更安全**。因为自己以为自己属于这里,因为自己已经成为这高墙的一部分了。可怜,可叹,战场可不是一个挥洒青春的好地方。人们赞扬军人,但平日里又将他们遗忘。政治家巧舌如簧,经纪人虚情假意,投资人被李安用一个拍反派的特制角度的镜头,将鼻子突出,来突出他那可恶和虚伪的嘴脸。谁来同情一下这些士兵们的内心世界呢?是啦啦队的菲姗吗?当然不是。菲姗的角色成为了串起整个故事的副线,她对林恩使了眼色,她可能是真的有点喜欢林恩,在发布会之后和林恩激吻,在现场舞表演之后帮助林恩化解了危机,还给林恩留了联系方式,这让林恩留下了一丝念想,林恩想要留下来了,他的意见还在摇摆,但是基本已经想要留下来了。—— 在遇见你之前,在你闯入我的生活之前,我不知道你和我的世界差别会这么大,我还在为朋友的毛挠破了我的沙发以及引擎坏了而烦恼,而你却在地球的另一端枪林弹雨,和战友生死与共。可是,在结尾的时候,菲姗换掉了啦啦队的衣服,和林恩道一声告别,激吻了一番。—— 我可能要留下来陪你了呢。(林恩的想法摇摆)—— 什么啊,你不是今晚就要回伊拉克了吗?我会想你的,再见。—— 我开玩笑的,是的,我就要回去伊拉克了。(林恩感到绝望,尽管他没有表现出来)菲姗可能只是当他是她的英雄,既然是英雄,就要回到战场上继续成为英雄吧?当光环不再的时候,比利林恩退下了神坛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平凡的小混混而已。菲姗爱的是美国英雄,而不是比利林恩。这也是这个故事看的我最心痛的地方。# 疏离感被伊拉克人疏离被美国人疏离战士们在后台站立的时候,只给了从后台角度的镜头,前边是歌舞升平,后边是一脸懵逼的战士们。画面形成了绝佳的疏离感,而疏离感则是这段影评的最佳名词。我们只有自己的这些战友,我们唯有抱团取暖,我可能要当一辈子的小处男了,姐姐。明明我是为了美国在战斗,可是美国人民还是疏离我。他们口口声声的喊着支持军队,却还在取笑我。说美国军队战壕里的同性恋,经纪人压榨价值,投资人丑恶嘴脸想要用5500美元就买下他们无价的经历。李安的话借由班长的口中说出来:“每个人都为了军队鼓掌助威,但什么一涉及钱,每个人就拼命的捂紧自己的腰包。”他们被舞台现场的工人们驱逐:你们爱上哪就上哪,只要给我滚开这里就行。他们被座位上的观众取笑同性恋。他们被经纪人以5500美元的价格就想收买。有一点总比没有好,对吧?他们被打击报复,在车库被一群美国人持有棍棒打伤。他们被伊拉克人憎恨,他们培养出了更多的反抗分子,他们逼得伊拉克人妻离子散。这么一想,班长在怒斥家族企业老板的时候,自嘲道:“我们拿着纳税人的钱,我们喜欢杀戮”的时候,真的是最心酸的时候。”其实真的,我知道你们一点都不喜欢杀戮,不用硬撑了。如果有选择的话,一定会来当一个普普通通的纳税人的吧。I Feel So Weird当自己从伊拉克的战场回来,当自己荣誉加身,授予勋章的时候,却Feel So Weird幸好我还记得这个单词,因为我难以找到另一个词来更好的形容主角的感受。Weird,表示荒诞不经,表示不可思议,表示难以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兴高采烈的采访起我最难过的一天?我难以理解。——比利·林恩你在部队使用的M4步枪打到人身上会是什么样的效果?(殷切好奇的眼神)这些人没什么话想问了吗?——比利·林恩我知道你与伊拉克的人发生了肉搏了对吧?请谈一谈当时的体会?我他妈哪有什么体会?你们这些人很没趣啊。——比利·林恩我不是你们的吉祥物,你们对战争的理解和我理解的完全不一样。你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战争,和我每天经历的战争,完全,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儿。战争对你们来说,是一场电影,对我来说,是我的生活。是我们的Lives。

反战,还是反战,好绝望

既然技术无罪,那今天我们就谈谈技术

既然技术无罪,那今天我们就谈谈技术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作为一部配备了新技术,拥有冲奥希望的电影,可以说是让我期待了很久。早前我就在想,这会不会和《阿凡达》一样是一部能颠覆人们对视觉效果认知的电影?今天和朋友去看了60帧版本,不得不说:期待越大,失望越大。 当李安提出要拍摄一部120帧的电影的时候,斯皮尔伯格就不看好,说虽然能拉近观众与角色的距离,但是会削弱“电影感”。而电影该是什么样子,经过上百年的积淀,人们早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认知。电影终究是要讲故事的,不管是俗套的,还是创新的,只要能讲好,这就是一部好电影。当年《阿凡达》出来的时候为什么能引起那么大的轰动,主要是有一个扎实的故事做保障,3D技术作为一种技术上的创新,永远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好的欣赏这个故事。卡梅隆做到了,所以人家成功了。 《比利林恩》拥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和健全的人设,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必须要说的是,120帧的技术非但没有把这个故事的优点展现出来,反而把缺点无限的放大了。有一定阅片量的观众在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肯定会觉得,来电影院看这样的一个故事我还不如在家用电脑看《父辈的旗帜》,其中带来的震撼和思考是不比这个拥有120帧技术的故事来得少的。《现代启示录》《猎鹿人》这样的经典战争片就更加无法望其项背了。拥有新技术,却没能带来比老派电影更好的体验,这部电影的失败完全可以预见。 说回120帧技术本身,尽管本人未能有幸看到120帧+4k的版本,只是观看了普通的60帧版本,但也可以想象出120帧的效果了。毕竟120帧相比60帧,只是一种加强效果,就好比IPHONE 7 plus和IPHONE 7的区别。说下个人感受: 一、的确和网上盛传的那样,演员的毛孔都可以看清,每一个细微的脸部表情都可以察觉得到。但这样就意味着对演员的演技有很大的挑战,演得好的话会让观众更好的体会角色。演得不好的话那无疑就是灾难,可以想象一下演员们浮夸的表情和动作无限的放大在你眼前,那是有多么尴尬。李安这次启用的主要演员都很年轻,大体上没什么问题。要吐槽的一点主要就是比利和菲比在后台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菲比安慰比利时那浮夸的语气和动作真的是…… 二、把焦点大量放在人物身上而模糊背景是120帧带给观众的主要印象,而本片有大量近景,中景的人物特写和在狭小场景中的情节(车内,室内,以及更多的几个角色之间交谈的镜头),并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会给人一种看《笑口组》的感觉。不知有没有人记得这部粤语情景喜剧,很久以前在南方卫视上可以看到这档节目。大抵是背后一张漫画的布景,摆上几张桌子椅子的道具,然后几个真人演员就在那里演。效果大概如下:

当然并不是拿《比利林恩》和这样的影视作品相提并论,而是说给人带来这样的感觉。因为太过真实了,太过突出演员本身,导演又未进行更好更自然的处理,所以又给人带来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同样不可忽略的是,这样做的优点和好处是十分突出的,观众能更好的代入到角色中去。就拿主角比利来说,他的所思所想和切身感受,被人讽刺,被人侮辱,被人欺骗,那种纠结和痛苦,观众都能很好的体会到,从而就能更好的思考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思想内核。可惜《比利林恩》并没有将这个优点最大化的体现出来。 李安说技术本身并没有罪,这点我毫无保留的赞同。每一样新事物都值得鼓励和培养,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新事物都能成功。只能说李安并没有将120帧的技术很成熟的和故事本身结合起来,或者说,这项技术并不适合这个故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带给电影的,是未来世界的一种新方向,以及发展的更多可能。就这一点,李安导演的尝试是值得鼓励的,期待未来他能将这项技术更好更成熟的运用到一个合适的故事中去。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鬼知道你经历了什么

近几年的几部电影,已经让李安从一名导演升格而成为了艺术家。《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即是艺术家最新近创作的一座艺术品。 艺术品是什么,高山流水,听者有心而已。这本是个庸人自扰的世界,行走其间,每个人都自行培养出了自我烦恼的特长。而艺术之最高级,则是给你一个顾影自怜的载体,同样的载体却承载每位观者各有不同的忧愁。所以写出《哈姆雷特》的是莎士比亚,而归纳出作品中心思想的是小学语文老师。 在莎士比亚和语文老师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是境界,这是格局,这是参不透的道法,没有人学的来,只有自己悟。 回到《比利》,评论家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看上去了不起的问题:导演想告诉你什么? 一定要有目的乎?诚然,有的电影背后,导演的意图呼之欲出,我们躲都躲不掉。导演和演员联合起来要给你上课,给你讲故事,给你人生的指引,他们是神明,是先知,他们一定比你更高明。于是这样的电影,这样的导演,给你带来的是一场培训,可是看电影不是花钱上课,这就让你觉得不是那么回事。除非你也赞同你不如他,他说的都对,看他一部片,胜读十年书。 还有一些作品,应了那句话,润物细无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也许导演想说什么,也许导演不想说什么,但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你来说,你想到了什么。从而这就高明了,这就艺术了,这就有点像个样子了。 一场战争,一场球赛,一场家庭的变故,有什么不同呢?夫妻两人在家翻云覆雨,自然不需要考虑外人的感受,即便如此,傲然于身上的那个和躺在躯壳下的那个,彼此能够合为一体吗?灵肉真的可以合一吗?一个女人,能够懂得那个男人在最后时刻发出的咆哮究竟是欢喜在了哪里吗? 所以中文翻译“中场战事”翻得真好。战争和表演,均不过是舞台上下,有演的,有看的。各自视角不同,使命不同,心境自然不同。大如伊战。国会大楼穿西装的那些和穿拉拉队短裙的那些,他们眼中的战争,能够与穿迷彩服穿梭在枪林弹雨中的大兵眼里的战争一样吗?活在状况外的更有球队老板,看球的球迷,企业主们,球场保安们。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人生,谁有时间去懂得你的苦难辉煌。 可是人总是苦苦地追求四个字:理解万岁。好像别人不理解你是他不对。其实你的快乐你的苦,对于别人来说都是假的,只有自己的生活才是真的。哪里又存在理解呢? 理解没有万岁,不要理解才万岁。大兵们付出生命的代价,自然有鲜花和掌声,山呼海啸,花团锦簇;自然要被人民群众奉若英雄。能够一时享受这些鲜花和掌声,就也算是死得其所,重于泰山了。万万不必再进一步,要别人懂你。没有人要懂你,你的血汗在别人眼里就是5000美金而已。这已经是优待了。不然呢? 对于士兵来说,别人不懂,连自己的家人都不懂。其实,士兵们也同样不懂其他人。对于每个人来说,自己都是人生的主角,军人们沙场征战久了,总觉得自己慷慨赴死,理当彪炳青史。所以便戚戚然外界的不理解。然而最后人家还是不理解,只能自己坐在车里跟战友们互诉衷肠,一个一个的我爱你;只能自己跟自己唱首歌,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可是,对于每个人来说,自己每天的生活都是一场战役,每日的欢笑苦难都生死攸关。一场恋爱,一次婚姻,买个房子,签个合同,一场体育比赛,和一场浩大的战争,其实都是一样的。你在舞台中间,苦与乐都是自己的,观众要看,就让他们去看好了,他们不会明白演员在台上过的是什么日子。你也更不需要让他们明白。不如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拿去孝顺父母。 傅园慧说,鬼知道我都经历了什么。是啊,你的日子,除了自己,大约就只有鬼才知道了。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