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时间与生命的绝望与希望交织
《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经典之作,于1993年首次出版。这部小说不仅是余华文学创作的代表,更是现代中文文学中无法忽视的一部作品。《活着》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叙述视角,使它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共鸣。故事主人公福贵的生命轨迹,正如余华所要表达的那样,生活的真实往往与我们理想中的存在相背离,生命中承载的苦难和挣扎成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
从背景的角度来看,该小说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中国,历史的变迁正如时间的流动,塑造着每一个平凡与非凡的生命。福贵的命运被内战、大跃进等历史事件连带的裹挟。余华通过福贵这一个个体,展现了时代的洪流如何淹没个体的欢笑与悲伤。在这个背景下,生命的意义被不断剔除、再重塑,反复追问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类脆弱的生存状态。
主题思想的探讨,让我们深入理解《活着》的真正内涵。余华在书中反复强调生命不仅仅存在于生与死之间,而更在于生的过程本身。从一开始福贵因赌博失去家业,到家珍、儿女相继离去,他的人生如同坐上了一辆失控的列车,几乎每一个转折都带来更为惨痛的代价。福贵的一次次失去,最终在面对死亡时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是活着本身的宝贵,而不仅是为了某种社交认同或社会评判。
余华的写作风格恰如其分地提升了文本的情感厚度。小说用平实却饱含情感的语言,描绘出生活的沉重与美好。对于福贵的悲欢离合,余华用一种类似旁观者的视角来描述,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无奈与绝望,而又夹杂着对生命深切的热爱和希望。书中的对话极具生活气息,透过福贵与家珍的互动,展现出平凡人与命运抗争的种种场景。
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说中的福贵是一个真实而复杂的角色。初时,他可能让读者感到是一名愚昧无知的赌徒,但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逐步看到他内心深处的觉悟与反思。失去至亲后,饱受苦难的他似乎融合了“被动”与“主动”,到最后,一种内心的坚韧与对生命的敬仰在他身上交织。他的人物发展,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成长与蜕变,更是一种对生命的诠释:我们活着,就意味着承受痛苦,忍受失去,仍要笑着走下去。
《活着》的叙述结构巧妙而流畅,时间线的处理也极具艺术性。小说并不是一味地按时代的先后顺序进行,而是通过福贵的回忆与现实交错,将历史的重负慢慢揭示给读者。在这种不断回溯的叙述中,福贵的生命与时代的背影交相辉映,如同那辆向前疾驶的列车,无法回头,却又清晰可见在岁月长河里的点点滴滴。
个人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余华在文中反复提到“活着”这个主题,深深打动了我。在经历了数次逆境后,福贵最终领悟到生命的真实意义,是直面生存与死亡。这样的思考让我想起自己生活中的种种苦难与挣扎,哪怕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依然值得我反思。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仿佛在与福贵共同经历每一个痛苦与欢笑,与他分享那份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结尾时,我想再次强调《活着》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更是对生命、时间和苦难的深刻思考之书。余华以他独特的语言与叙事方式,把一个个体生命的苦难升华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理解。每一个读者,无论面临怎样的生活背景,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丝共鸣。对于那些关注生命意义、对自我价值有思考的读者群体,或者在生活中面临困境的人,推荐你阅读《活着》,也许会在福贵的故事中找到某种解脱与希望。

奈保尔: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诗人离开了世界,智者被生活打败了,小丑绽放了光芒,弱者始终软弱无力。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都兴高采烈地活着。在这真实得令人毛骨悚然的世界,却住着一群可爱、可悲、可笑的人类。
尽管如此,波普也没闲着。他整天忙忙碌碌地敲打着,锯呀,画呀。我乐意看他干活,喜欢那从柏木、雪松刨花里散发出的气味,愿意看到波普那沾满锯末刨花的鬈曲的头发。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便会说:“嘿,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干一件叫不出名堂的事。”
我喜欢波普这种回答,使我感到他像一个诗人。
我递给海特一支烟,他机械地停下来。随后,他叫起来:“嘿!这是怎么回事?你现在长成大人啦!我离开的时候你还不抽烟。也难怪,已经过去很久啦。”?我说:“是,是很久了。”
很久了,也不过只有三年。在这三年中,我长大了,学会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我不再希望成为埃多斯那样的人了。他太瘦弱了,而且还那么矮小。泰思特霍伊特是那么愚蠢和乏味,没劲透了。一切都变了。
海特进监狱时,我的一部分也随之死掉了。
在我命中注定要永远离开这里之后,一切仍像以前一样,我的离开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这该死的生活真是活见鬼。明明知道要出麻烦事,可你什么事也干不了,没法阻止它。只能坐在哪儿看着、等着。
他似乎什么都不需要,非常自足,我想他连女人也不需要。当然,我知道他时常到城里的某些地方去转转,但我想他干那事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恶性的刺激,而不仅仅是要女人。
海特说:“小时候,我妈常说,'男人如果希望得到某件东西,就会拼命去索取,一旦他得到后就不再喜欢它了'。”
摩尔根的两大奢望现在都得到了满足,一是人们笑话他,他得到了,而且迄今人们还在笑;而是他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壮丽的焰火。但是,正如海特所说的,一旦得到他最希望得到的东西之后, 他就不再喜欢它了。
能驾驶那些蓝色卡车的确是一种诱惑力,那些开车的简直可以算作贵族,他们只在清晨干点活,白天什么事也没有。
尽管如此,他们动不动就罢工。其实他们罢工的要求并不高,为了一天加几分钱的工钱,或是因为某个伙伴被解雇了而罢工。战争开始时他们罢过工,战争结束了他们也罢过工;印度独立时罢工,甘地死了还罢工。
“哪里的话,我可不是那种人,我会给你们好多钱,还给博伊和其他的哥们儿。”伊莱亚斯挥动着小手说。我仿佛看见有一天他成了一名医生,并拥有卡迪拉克牌的汽车、黑色的手提包和电视机一类的东西。
扫描二维码进入《收获》微店,在《收获》微店订阅和购买,微店负责发送
房屋曾安静 世界曾安宁 / 皮皮
为什么大众眼中的成功者会选择自杀?
著名物理学家张首晟于12月1日在美去世,享年55岁。张首晟是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在物理学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一名投资人,张首晟创立了丹华投资,专注于投资最具颠覆性的创新科技和商业模式。
这样一个世人眼中的青年才俊和成功者疑似坠楼自杀,主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根据张首晟家人和斯坦福物理系的电子通信得知,张此前一直在和抑郁症作斗争。2
张首晟教授曾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誉为物理天才,家庭和睦,子女双全,他的生活可以说看起来接近完美。而这些看起来顺风顺水的成功者和普世价值中幸福的人是不是就不会得抑郁症?为什么他们也要选择自杀?
1.并不是大家眼中成功、幸福的人就不会得抑郁症
我们今天暂且不论张首晟是不是真的因抑郁症坠楼自杀,我们首先来看抑郁症的成因。
精神病学界普遍认为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一样,是由先天的脆弱(遗传因素)和后天的压力(环境因素)相结合触发而成,二者缺一不可。也有部分特殊的抑郁症是因身体上的疾病和服用相应的药物引发,一般持续时长也相对有限。1
精神疾病并不会因为我们性格阳光、看起来幸福美满就不来造访。
我们看到像荧屏经典人物憨豆先生那样幽默风趣的人也会罹患重度抑郁症,奥斯卡影帝、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在2014年疑因抑郁症和病痛折磨自杀身亡。
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作者张纯如和《麦田守望者》的中文译者孙仲旭皆因抑郁症自杀,前者36岁,后者41岁。他们在世人眼中都是所谓的“人生赢家”,事业顺利,家庭和睦。
可见精神疾病的到来和性格是否开朗积极、家庭是否美满幸福、事业是否成功都没有绝对的关系。
2.相比于死亡,他们对活着的恐惧和绝望更甚
有人说自杀的人是最勇敢的、有人说自杀的人是懦弱的,基督教认为自杀的人不配上天堂,佛教也“规定”自杀的人不能投胎,再入轮回。我们先不论宗教的是非对错,可见人们从历史上,文化上都倾向于抵制自杀这种行为和去尝试自杀的人。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自杀?曾对抗抑郁症、焦虑症的畅销书作家马特海格在《活下去的理由》中这样说:如果你以为一个抑郁的人想要的是快乐,你错了。他们根本不关心什么快乐,那太奢侈。他们只想脱离痛苦。
并不是抑郁症患者对于死亡的恐惧减少了,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和我们一般无二,而是相对于对死亡的恐惧,他们更畏惧生存。3
你有没有去过急诊室?有没有去过重症监护室?弥留之际,人的求生意识是本能,是很强的,没有人想死,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想逃脱。未罹患精神疾病的人可能拥有得越多,越舍不得这个世界,七情六欲和物质的牵绊不会让我们走向自杀。
而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世界是黑白的,只有痛苦和麻木。重度抑郁患者对爱与被爱的感受是麻木而迟钝的,有些人一日三餐和基本的个人卫生都无力去料理,物质于他们而言又有什么意义。
对他们来说,逃离痛苦是很多人脑子里唯一的想法,而如何逃离?又是大部分人无法靠一己之力做到的。死亡是绝望之下的选择,很多自杀成功的人都经历过不止一次自杀。
这个时候,抑郁症患者自身和身边的亲友要有对抗疾病的意识,主动求医,来度过难关,不至绝望到诉诸自杀来结束痛苦。
抑郁症的治疗目前可以依赖抗抑郁药物,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治疗(CBT)、人际心理治疗(IPT),脑刺激治疗的电惊厥治疗(ECT)等疗法。1
而对于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疾病治疗,占重要地位甚至最为关键的还是病人自身积极的治疗态度,去改变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饮食,加强运动。说起来非常简单的几点,对于天性很难改变自身的我们来说,是需要极大的毅力的。
逝者已矣,生者如何坚强?精神健康举足轻重。
1.https://www.nimh.nih.gov/health/topics/depression/index.shtml
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A0%E9%A6%96%E6%99%9F
3.《活下去的理由》.2018.1.马特海格.江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