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读感

更新时间: 2025-09-26 19:21:16

阅读人数: 831

本文主题: 比较文学书籍

比较文学奠基之作,法国学派绕不开梵第根,虽说现在中国这边试图建立比较文学的第三学派,运用阐释法,但最主要的两支还是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和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戴望舒译,有些句子现在读起来还不是很顺畅,不过在那个年代,民国学术丛刊已是开学术之风气,译者的眼界也是十分开阔的。在20世纪初,独立的比较文学学科刚诞生不久就面临着被抨击至难以站立的境遇。梵第根此著,为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立稳了基础,通过对比较文学溯源,其产生至今的进步与论证之处,比较文学在教育学界应该怎样开展工作,提出了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等概念,指出了对翻译者以及译文的研究。比较文学要比较的领域,涉及文体和作风,题材典型与传说,思想与情感等各方面,而不是简单的将不同之处列举出来。源流说(口传源流,笔述源流)、媒介说,放射性及圆形性等。梵第根对比较文学研究者应具备的素养做出了要求,其中最基本的便是要熟练掌握各国语言和各国文学,要能够流利地阅读和研究有关系的许多国家的文学作品原文,看到这不禁让我汗颜。读完可以感受到其严谨,对当时比较文学和一般文学的文学史材料中的粗疏现象进行了批判,其中也反驳了不少学界对比较文学的批判之语,也能感受到当时比较文学之难处,面对诘难之激烈,虽然从今人的眼光来看,梵第根将比较文学局限于两国之间,将源流研究视为科学考证,把美学研究交给了旁人,是较为狭隘的。但在当时,已经具有超越的意义。

卢梭的坦白,对人类的爱,拜伦不安的怀疑与绝望,这些引起人类共鸣的思想与情感,正是比较文学所要探索的奥秘所在。

在人类的活动之一切表现之中,文学无疑是最完全最明显地表达着一个民族之固有的特质的表现。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我们自己,扩大并增富我们的人类灵魂之观念,却也是如此见地中的文学史之一种不小的特长。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读感

本书与四大名著的小小比较

提起范进中举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其实这个故事来自于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的最开始的部分,今天呢,就向大家分享一下《儒林外史》这本书。这本书具有怎样的地位呢,在建国前它与四大名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共同被称为了六大名著,但可能在知名度上它无法与其他五本相提并论,但并不影响这本讽刺小说的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

可能会有朋友好奇,它都这么好了,为什么在民间却没有很大的知名度呢,我觉得首先是它的题材有些不接地气,没有水浒的快意恩仇,没有三国的千军万马,没有西游和聊斋的妖魔鬼怪,这些比较有吸引力的题材它都不具备。它所刻画的是古代文人的众生相,所描写的大多都是知识分子那个圈里的事,自然会有那么一些不接地气,这也就导致了它在民众中的遇冷。其次呢,是行文结构的特殊性,不知道大家看过水浒没有,它的行文逻辑是由高俅带出王进又带出史进带出鲁智深带出林冲,之后陆陆续续的水浒好汉悉数登场,从这个层面来看,儒林外史与水浒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通过一个人物串联到下一个人物,逐步的推进着剧情,很巧妙的一种结构安排,非常自然的转换了人物;但是它与水浒所不同的一点是,水浒的多条线上的人物最后有聚集,最终梁山聚义,使得人物形象有了进一步的强化,并形成了丰富的人物结构。而儒林外史呢,它是真的实实在在的线性的推进,之前在某一部分担任过主角的人物,在之后的部分就不再出现,最多是作为人们口中谈论的话题,所以这也导致了读完了全部的56回,你会发现全书并没有一个所谓的主角,这可能成为了它与四大名著相比的一个短板,缺少了像孙悟空之于西游记、宝戴钗之于红楼梦、刘关张之于三国演义这样的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对原作品流传度的加持。而且也缺少了主角参与、见证剧情全过程的那种阅读的顺畅感,可能你读某一部分的时候非常投入,读另一部分的时候又非常的不入戏、难以投入,也少了那种会一气呵成读下去的快感。我分析了一下产生这种观感的原因,可能在于与其说这是一本长篇小说,不如说这是一本过度与串联非常巧妙的短篇小说合集,每个人物的故事单独来看的话同样不影响阅读体验,所以作为短篇小说集的话,读者自然想不出一个主要的角色。

虽然读完全书从篇幅上无法发现一个主角,但是它依旧刻画了许多精彩的人物形象:

像大家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的故事,他老丈人胡屠户前倨后恭的大变脸,之前对范进呼来喝去没有好气,之后对范进毕恭毕敬唯唯诺诺,原因就在于范进有了举人老爷的身份,生动鲜活的写出了社会现实与人情冷暖。

严家二位兄弟也非常具有代表性,严大爷明明是一个经济条件优越的乡绅,却经常利用自己可获得的权势与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来威胁底层人民为自己讨得一点小利益,而那份利益于他仅仅是占的一点小便宜,于底层人民却是他们的劳动付出甚至是全部身家,这种靠权势欺凌与压迫底层人民的嘴脸实在是太丑陋了。而对严二爷的刻画就更加精彩,死前一直不肯咽气,竖着两个手指挣扎,大家都以为是他有什么大事要当作遗言,只有他的妾懂他,知道他的意思是灯上有两个灯芯,太过费油,便一直不肯咽气,当挑掉一个灯芯之后他才终于安心死去,这段的描写非常精妙,一个东方的葛朗台吝啬鬼严二爷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其实中举之后有了名利,不仅是身边的人对中举者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就像范进中举的例子,而且中举者自身也有有了变化。匡超人这一贫家学子,父亲卧病在床时他尽心服侍伺候父亲的同时也不忘挑灯夜读,也因此获得了知县的赏识,称得上是一位远近有名的孝子。但他获得了功名之后,再也不是昔日重感情的他了,攀附权贵再娶妻子,逐步与那个曾经极力帮衬自己而今身陷囹圄的朋友划清界限,变成了一个极为现实的人,有了功名之后就忘本,变成了另一个样子。

小说之中可见命运的无常,鲍玺廷从穷人家被养父收养,过上了吃得上饭的生活,可在养父死后却不受家人的待见,家人用欺骗的手段帮他娶了一个富婆寡妇,但寡妇又因所托非人得了大病,花光了自己的陪嫁,又让他再次致贫,可遇到了做大官的亲生哥哥,马上要时来运转,可哥哥却一病呜呼,过上好日子的念想又成了一场虚空,人生的命运几经起伏,面对人生还是应当保持平常心啊。

在古代的通讯技术下,做一个沽名钓誉之辈要更加容易一些,牛浦郎少年时勤奋好学粗通文墨,之后偶然的机会得到了诗人牛布衣的诗集,他便将其据为己有,有着名不符实的才学声名,但会说一套冠冕堂皇的外交辞令,依旧能获得他人的高看,至少能在很长的一个阶段混一个温饱。

作者通过这些文人的塑造,他们或有着可悲的一面,或有着可恨的一面,而这些令人悲恨交加的人身上便体现出了知识分子身上的一些缺点与黑料,包括但不限于学术造假、为名利编凑出书、有所成就便忘本、文化圈的相互吹捧自得其乐等,而这些你是否有熟悉之感呢?虽然本书是一位清朝人写的明朝的故事,但是人因趋利性而产生的阴暗面却没有因为朝代的更迭而发生本质的变化。可能这个世界的变化是很快的,技术、生活方式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可能这个世界的变化又是很慢的,人心、人性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人性的善恶、人心的美丑、为人处世的情与理,这些都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这也是经典名著能够超越时代而长盛不衰的原因吧,即使儒林外史世界里人们的衣着、生活与我们这个世界并不相同,但是两个世界的内核是相通的,因为世界中上演的都是最真实的人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书中找到当下甚至是我们身边人的影子,通过读经典书籍我们也能够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希望以后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读书分享。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处,味同嚼蜡。

当今天子重文章,阁下何须讲汉唐。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总是自挣的功名好,靠着祖父,只算不成器。

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眼睁睁看他有事,不能替他掩下来,这就不成个朋友了。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像你这样做法,都是被人骗了去,没人报答你的。虽说施恩不望报,却也不可这般贤否不明。

读书一事,要由博而返之约,总以心得为主。

父亲可有什么遗言?答:你这话又呆气了。我在一日,是我的事。我死后,就都是你的事了。总之,为人以忠孝为本,其余都是末事。

凤四老爹大笑道:我与先生既非旧交,向日又不曾受过你的恩惠,这不过是我一时偶然高兴。你若认真感激起我来,那倒是个鄙夫之见了。

凤止高梧,虫吟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

今已矣!把衣冠蝉退,濯足沧浪。

5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

本书辑裘锡圭先生近年来结合出土的《老子》简帛本研究今本《老子》的主要成果,编为一册,列入“中国古典学的重建”丛书。本书共收录相关论文8篇,主要利用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北大简等出土的《老子》文本,对传世与出土各本《老子》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与考证,内容不仅涉及《老子》文本内容的探讨,也深入研究了《老子》一书的思想价值。本书的出版不仅有利于推进今本《老子》一书的相关研究,对于古典学的重建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追怀生命: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

[美]伊沛霞、姚平、张聪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数以万计的墓志铭,或云丧葬传记,从帝制时代留存至今。它们被刻在石头上、安放在墓穴中,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思念。墓志铭的内容一般集中在墓主的生平事迹和模范言行上,因涵盖了详细的人品操行、家庭生活、地方世态及社会文化风俗,它们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墓主所生活时代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此外,还让人们有机会瞥见那些在正史和地方志中少有记载的各色人物,包括女性、孩童,以及未能在政治上留下痕迹的男子。

本书选取了从汉代至清末近两千年间的30篇墓志铭,并邀请知名学者撰写导读,以志文背后的话题,串联起整个帝制时代的中国历史。

北宋,一个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在唐宋八大家中,北宋就占据了六个。但是,你知道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是个爱喝酒、赌博的黑胖子吗?你知道重用文官的赵匡胤其实并不瞧得起那些文人吗?你知道开封府的包青天并不是常年在开封府上班的吗?你知道其实历史上的包青天身边并不存在展昭这个人吗?本书将通过北宋历史上的十一位名人的生活面貌,带你读懂北宋的文明魅力和兴衰变迁。

张仲谋著,博雅好书·北京大学出版社

词是中国文学体裁中极具艺术个性的韵文形式,本书立足于诗词比较,把宋词的艺术个性概括为四种审美特质:由长短句错落、奇偶音节错落、韵位错落形成的节奏之美;由女性题材的主体地位和女性演唱的传播方式造就的阴柔之美;以惜流光、思华年、美人迟暮、众芳芜秽、流连光景、惆怅自怜为主题的绮怨之美;以婉转曲达、幽渺轻约为本色的婉约之美。

本书将审美阐发与名篇赏析结合起来,力求深入浅出,展现宋词独有的艺术魅力。

《从黄山白岳到东亚海域:明清江南文化与域外世界》

江南文化孕育了丰富的人文精神风范与开拓创新意识,为社会经济活动带来深远影响。本书分为两部分,一是有关明清时代江南社会的文化现象,二是对域外世界的状摹与追寻。

“黄山白岳”是指皖南的徽州,也是作者三十多年来长期关注的区域,本书首先勾勒出晚明人文地理书写的复兴轨迹,并聚焦于皖浙边缘山区的社会建构,追寻历史劫难之流传,发掘年湮代远的相关记忆,聆听黄山钟鸣的世纪回响,关注波流披靡之中的苦乐异景,剖析“徽州朝奉”在江南诸多传奇之递嬗演化……

《道的生成与本体化:论古代中国的本体思想》

蒋重跃著,壹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关于古代中国本体思想的研究文集。全书围绕“道”这个中国哲学概念和“本体”这个西方哲学范畴展开论述与论证,是一部尝试沟通中西哲学的作品,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所具有的“本体论”意义。书中的“本体”,既不是“本末”的“本”,“体用”的“体”,也不是“本体与工夫”的“本体”,不是来自中国传统,而是来自西方哲学,就是指称凡物之所以然的概念。本书从问题的讨论到方法论的探究,再到文献资料的梳理,都为后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思路。

当皇帝患病,病痛会让他做出非理性的决定,甚至由此影响一个王朝的走向吗?当诗人患病,他会写下怎样的诗句?当老百姓患病,又会面临怎样的境地,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历史的车轮往往被不经意的小石子改变方向;疾病,或许就是那颗最常遇见的小石子。本书将疾病和应对疾病的手段作为“读史”的窗口,举凡重大瘟疫、防疫措施、古代医疗系统、长生药与政治、性病与青楼文化、神秘而虚无缥缈的蛊毒与瘴气、古代外科手术尤其是华佗事迹的真假、割股疗亲是否真有治病功效……从中不仅要看到疾病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还要看到人们为了对抗疾病、追求健康与长生时采取的种种手段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疾病对古代中国思想的冲击,对许多人人生的改变。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杨潇著,艺文志·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一个青年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1938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年,处于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长路。现实中非典型的公路徒步与历史上知识人的流亡之旅交织、对话、共振,层累的、不同的“中国”缓缓浮现。

韩水法著,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本书收录了作者20余年来累积写成的62篇学术随笔,依文体和形式分为“题解”“序跋”“散章”“发言”“对话与访谈”五辑;在内容上,从浪漫主义到汉语哲学,从文明冲突到书画册页,从政治哲学到士林山水,皆有论及,充分记录了作者学术研究领域的广泛和学术兴趣演变的轨迹。取名《留下集》,饱含着作者对故乡的眷恋:杭州西溪市,因宋高宗“西溪且留下”一语,始有留下之名;正是这一方灵秀飘逸的山水,滋养了作者风雅的心灵。

本书是中国戏剧理论界著名学者、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丁罗男多年的研究成果精粹,既有对当下的学术热点,如后戏剧、戏剧与城市的关系等的思考,又有对话剧史论基本问题的论述。本书由三个版块组成,分别为“文化转型与戏剧走向”“当代戏剧研究与评论”以及“历史研究的当代启示”,共收录文章32篇。

本书系新疆龟兹研究院赵莉研究员经过近三十年的调查研究,联合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海外收藏克孜尔石窟壁画的文博单位的专家,在充分占有文献、实物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壁画色彩、构图、内容、题材等深入研究,以严密的考证、数字化图像技术,对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现存及流失状况做了系统的梳理,并进行原位考证和复原研究,以准确而全面地呈现克孜尔石窟壁画的整体面貌。

标签: 比较文学论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