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文接地气情系三农

更新时间: 2025-09-26 19:21:20

阅读人数: 460

本文主题: 比较现实接地气的小说

吴保恒先生是我30多年的师长和朋友,前不久,他打电话说,抽空写了篇小说想让我看看,我高兴至极,赶快让他发电子版一睹为快。

书的名字叫《庄园》,初看以为是一位财大气粗之人,建了几栋别墅,以此展开的发家致富的故事。后通读全篇才知道是一部描写农村、农民、农业“三农”的书。书写得很接地气,无论是语言、人物、环境和反映的事件,都与三农息息相关,是一部紧贴时代和现实,反映当今农村生活的作品。书中以转业军人王向骅自谋职业,开辟荒山,创办岭南秀美休闲农庄为主线,展开了一系列的矛盾纠葛,一路上跌跌撞撞,经过艰苦创业,顽强奋斗,最终建成以种植养殖、山水旅游、休闲文化、生态农业为核心的经济实体,成为全省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样板。

文学是有根基的。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将“三农”写得如此透彻、传神,关键是作者有着深厚的生活根底。吴保恒先生早年在部队工作,二十年的军旅生涯,对部队有着深刻的了解。转业后到陕西日报社从事记者工作,又负责报社的经营管理。并曾先后穿插担任《农家信使》报总编,《陕西农民报》总编,自然和“三农”打上了交道。退休后他发挥专长,创办了陕西省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现西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组织专家奔赴农村,为农民传授致富技能和本领。后来又根据中央精神,创办了《新农村建设》杂志,不遗余力地为农村、农民和农业服务,受到大家的欢迎。正因为有军旅生活的经历,又有长期从事“三农”工作的经验,所以他写起小说来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将生活中的真实与艺术创作融为一体,描绘了一部现代农业发展的宏伟图景。

小说中的王向骅是投身“三农”,创新创业的典型代表。他在部队时是功臣,是政委,按说转业后可以安排一个合适的工作,可他却不给组织添麻烦,走自谋职业之路,自筹资金,不要国家一分钱,创办岭南农场,开辟山地,搞种植养殖,多种经营,并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王向骅是军转干部艰苦创业的领头羊,他不仅自己带头干,还组织自己的部下王玉林、陶新利等一大批退伍转业军人和家属一起干。这些人经过部队生活的磨练,胸怀理想,不怕困难,以军人的执著和追求,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风浪,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测,勇于挑战和担当,以真诚赢得社会的信赖,取得了事业的巨大成功。小说塑造了一个当代转业军人创业干事的群像,丰满高大,熠熠生辉,这是小说的一大亮点,值得肯定。

作为“三农”小说,就是反映“三农”,服务“三农”。书中有些内容写得很细,如给农民传授种植知识,养殖知识,防病治病等,就很具体、很到位。小说通过专家之口,讲了许多知识,是在其他读物中看不到的。人们看着小说,在欣赏其中故事的同时,又获取了知识的营养,具有一箭双雕之功能,这也是这部小说独树一帜,与众不同之处。

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庄园》无疑也涉猎到社会生活的层面。与王向骅正面形象相对应的是刘小玲,这个曾经的打工妹,凭着自己的一点姿色,攀附权势,借用官员刘文明搭就的一把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市委秘书长的宝座,在有权就有钱思想的支配下,无孔不入,寻机弄钱,最终走向毁灭。小说鞭挞了官场攀龙附凤,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丑恶现象,向贪赃枉法者敲了一个警钟。同时小说歌颂了王向骅等奉献新农村建设以及老专家、老教授服务“三农”的高贵品质,传播了满满的正能量。作者在美与丑、正与邪、善与恶方面,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没有丝毫的混淆与含糊,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庄园》是一部具体反映“三农”题材的书,它汇聚了作者多年的生活积累,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作者把握大局,取材得当,紧贴现实,放眼未来,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美丽图画。由于作者初写长篇,难免在语言和叙事上还有些不足,多少还有点新闻报道的影子,这与作者长期作记者工作有关,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都不影响这部作品的光芒,《庄园》是一部涉及“三农”,反映现代农村生活的书,值得一读。

(作者为中国航天科工七院研究员、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理事)

文接地气情系三农

鲁迅何以成为鲁迅?他们在首都图书馆共话“经典的炼成”

8月2日下午,鲁迅的世界与经典的启示——《经典的炼成》新书发布会在首都图书馆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 、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是首都图书馆“首图讲坛”和北京出版集团“大众文化讲座”的重要活动之一。

活动中,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阎晶明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共同围绕《 》,深入探讨鲁迅及其作品的影响、如何阅读经典等话题,以经典为引,以文本为路,在当代生活中重访鲁迅的精神故地。

阎晶明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评论与研究,多年来致力于鲁迅研究,其最新作品《经典的炼成》收录了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研究的随笔十篇。在上辑五篇中,作者独出心裁地对鲁迅作品进行赏析,从解读鲁迅作品中关于金钱的描写到漫谈人物的衣着与性格。而在下辑,作者以严谨扎实的笔触,对《孔乙己》《故乡》《祝福》《野草》等经典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由点到面,由文及人,鲁迅何以成为鲁迅,在这本“大家小书”中展开。

阎晶明表示,在这本书中,他想要对鲁迅小说中那些在文学史上有地位、被研究者关注较多的名篇进行逐篇分析,并展开专题性研究,例如鲁迅 里面的衣着描写、金钱描写。在解析的过程中,他宛如与写作者对话,发现鲁迅的写作手法在今天也会带给人们启发。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阎晶明。

《故乡》作为经典篇目,在这一百年间家喻户晓,闰土更是成为典型的文学人物。但在鲁迅小说的研究中,提到《故乡》者多,将其作为一个艺术品专门研究者还是比较少,其影响力和研究的热度其实是不平衡的。阎晶明表示,《故乡》不是只有文字之美与经典金句,它的故事有多重性和复杂性。故事性的叙述、杂文式的议论、散文式的抒情,鲁迅把这三者在几千字内糅合到一起,高超的技法和复合的意蕴,都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研究的课题。

对于名篇《祝福》,他从小说家写作的视角加以分析:“鲁迅写的是祥林嫂的命运,但作为一个小说家,他并没有从祥林嫂第一次嫁人、不同的转场到最后的死亡这样平铺开来,他用了一种浓缩的方式,让祥林嫂这一生的命运都在鲁镇这个舞台上展现出来。”他强调,改变祥林嫂命运的故事都发生在鲁镇之外,但是祥林嫂的命运交响却完成在鲁镇,这就是小说性与戏剧性。一部中篇小说能用一万字完成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书写,这种浓缩与凝练的写作手法也会带给写作者启发。

对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进行了探讨。对鲁迅的作品,他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关注。对于细节描写,他联系自己的写作经历谈到,“鲁迅作品中人物服装的描写和钱的描写,对我们写小说的人是很有启发的,我写了两千几百万字,很少在小说里写到手怎么样数钱,只有在《人世间》里,因为挣钱不容易我写到过”。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

梁晓声列举了几个经典案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所写的“排出”九文大钱,又如《祝福》里面描写祥林嫂的眼睛“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他认为,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都是鲁迅文字功底的体现,这样的笔法上承古典小说,从前在四大名著中常常见到。在古典小说中,人物的出场,服饰的描写往往很细致,然而随着小说的现代化,这种描写逐步减少。“当代人的写作,风景描写少了,街道描写少了,样貌描写少了,服饰描写也少了,但是心理描写多了一些。”对于这些变化,他指出,鲁迅作品中这种传统小说笔法的可取之处在今天仍有传承的必要,对当代写作亦大有裨益。

“孔乙己的长衫”在当代再次成为热词,不肯脱下长衫的孔乙己成为当代许多青年人面临生活困境时的自嘲自比对象。阎晶明表示,长衫在鲁迅笔下变成一个社会身份的符号,变成了一个人的身份和现实处境之间产生差距和错位的标志。对于长衫的书写,来自民间,来自现实,但正是鲁迅有着这样的发现力与概括力。因为鲁迅的笔触是接地气的,有生活的,因而虽是多年前的经典,却永远让人感到亲近。因为鲁迅对普通民众的生存境遇有深刻的感受,而虽在不同时代,孔乙己仍旧拥有生命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

梁晓声联系自己创作中删改的经验表示,“鲁迅对写文章有一个要求,写后要多读一遍,尽可能删去那些多余的字。《孔乙己》这篇,他几乎做到不多一字,你删不掉它。”这是一篇不可增删的小说,从成文的角度可见功力。对于孔乙己的处境,梁晓声引用陈独秀的观点,认为1919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经历过的旧时代终结了,一个新时代即将开启,不管什么年龄,都要和自己的从前告别,以新姿态面对新时代。他表示:“《孔乙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孔乙己是上个时代所造成的一个人物。即使他没被打残,即使他脱下长衫,他也不会劳动。”联系现今青年面临的困境,他表示能够理解今天的年轻人在艰苦的求学后“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的执念,但如果求职事关家人的生计,他认为,作为成年人,承担责任是比学位学历更为重要的、用来衡量人之为人的东西。

韩敬群将《经典的炼成》称为“大家小书”,“小书”是说它的篇幅不大,但它是“大家”书写使其内容高度浓缩,是研究智慧的结晶。此外,它的“小”也在于与读者平视交流的姿态。什么样的作家作品可以被称为“经典”?韩敬群引述了意大利文学大师卡尔维诺对于经典的解读,“经典不是你正在读的书,是你正在重读的书”,他表示,重读应当是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重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阎晶明对此深表赞同,他表示,自己阅读经典时,初读像重读一样,重读也像初读一样,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另一方面,哪怕之前从未读过的作品,读来也会有熟悉的感觉,只因为生活里的很多道理都在书里。鲁迅小说也是如此。对于何为经典,阎晶明在《经典的炼成》中也给出了贴切的自己的“注解”:“经典的最大品质是,可以从一百个方向进入,进而打开一个广大的世界。而作为一位经典作家,鲁迅的任何一面甚至一个点,都可以是无限拓展的话题。”

对于经典的阅读方式,梁晓声表示,讨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我还是学生时,经常和老师讨论,那是一种享受;在北京语言大学做老师的时候,又经常跟学生讨论,我也非常享受。后来退休之后,跟儿子讨论;到最后,变成自己和自己反复讨论。”经典作品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就在于在不断的阅读和讨论中,可以获取以前不曾看到的、不曾得出的结论。

什么是经典,经典怎样炼成?在发布会上,各位嘉宾分享了各自阅读鲁迅作品的感受以及鲁迅其人及作品对于我们的影响,以研究重塑经典的血肉,以传承守护思想的火种。在经典的重读中,鲁迅这一镌刻在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灵魂不断复现,为当代青年的生活与写作,秉烛指路,又开天地。

活动最后,韩敬群表示,希望大家多读经典,细读经典,重读经典。他引用蒋捷的词,来形容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典阅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雨声在不同阶段对我们有不同的意义,经典的魅力也是如此。”

忍不住推荐的一部绝绝子小说,治愈且有温度

其实,我个人很少看小说,一般来说,如果真的要看小说,一定是从里到位,从书名到作者再到内容进行挑剔,哪怕目录看着不如意都会忍不住地吐槽甚至直接和书不看了,就这种臭脾气,所以……

但最近我却被朋友推荐的一本小说着迷了,它是一本描绘湘东风土人情方面的文学作品,书名更是让人第一眼看到会误会,但翻开以后才知道是一本小说,这就是刘瑛老师所著的《讲白》。

小说的标题“讲白”本身便富有深意,它既是对湘东方言的直接引用,又暗含了作品中人物间坦诚相待、不加掩饰的情感交流。这种“讲白”的精神,贯穿了整部作品,从八十婶与八十炳奎的平凡生活,到家族成员间的复杂情感纠葛,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真挚与纯粹。

如果放在人物上面,那八十婶与八十炳奎的形象,不仅是湘东乡村生活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韧精神的象征。他们的爱情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中见真情,让人感受到爱情最纯粹的模样。而家族中其他人物的刻画,如八十婶的儿孙辈,各自的人生轨迹虽不同,但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坚守着家族的信念与传承。

我还很感兴趣的地方在于书中方言的巧妙使用,不仅让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域色彩,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聆听被岁月打磨得醇厚的乡音。方言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文化的传承,它让故事更加生动,情感更加饱满,也更有接地气的一面。

当然,整本小说更重要的是个体命运变化与时代变迁的随从关系,有人有事有物,让作品的时代感与历史感迎面而来。

这样的小说,不知道你喜不喜欢看一看呢?

标签: 经典的炼成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