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什么时候还就什么时候还”是游击队的承诺
我们最先叫模范壮丁队,模范壮丁队就是群众的模范,杀敌的模范,打日本人的模范。那个时候我们都是自己筹粮,找粮食我们有借有还,我写了很多收条,打借条给人家,说什么时候还,我就什么时候还,保证游击队的信誉。1943年天大旱,大岭山的粮食没有了,部队也困难。支部要我筹一百五十担谷子,动员我去的那个村庄,最多的一个是跟一位老板借了一百担谷子,才克服了困难,解决了粮食问题。
所以我们对群众是鱼水之情,住了老乡的地方把它扫干净,借了人东西要还,打烂东西要赔。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游击队里也已经推行,当时我们跟延安还没有电台,怎么传递过来呢?我们就是通过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油印、抄写钢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手一份,告诉每一个战士要遵守这样的纪律。我们部队一个连就有一个指导员,做政治工作,抓纪律,抓作风,所以我们的部队纪律很严格,很严格。我们没有听过谁偷过人东西,没有听过谁违反群众纪律,很少很少听到。(根据邝耀水老兵,原广东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情报人员回忆)

《游击队之歌》:脍炙人口精彩流行经久不衰
(嘹亮的抗战歌声)《游击队之歌》:脍炙人口 精彩流行 经久不衰
新华网太原8月18日电(记者王卓伦)“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70多年过去了,这曲脍炙人口的《游击队之歌》一响起,游击战士们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形象仍然生动地浮现在人们眼前。
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山西大同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军队并取得抗日首胜的战斗,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举国抗日信心大增。同时,八路军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意义。
几个月后,深冬已至,115师主力343旅驻扎在山西省洪洞县白石村温家大院。而恰好此时,由贺绿汀等文化名人组成的“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一队”辗转来到了山西抗日前线。到白石村一带慰问演出时,贺绿汀听取了343旅政委肖华对平型关大捷的生动描述,对八路军游击战法产生了浓厚兴趣。
于是,创作灵感被激发的贺绿汀,在1937年寒冬的白石村温家大院一间瓦房内,一夜之间连词带曲写下了这首振奋人心的歌曲。这首歌不仅准确刻画出游击队员机智、灵活的英雄形象,其歌词也接近八路军的游击战法,用音乐的形式为游击战作了一个形象注脚。
此后,《游击队之歌》以其简单明快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曲调,迅速传遍山西各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而传遍全国各抗日战场,成为八路军战士们苦中作乐的精神力量。
14岁参军、如今已经90岁高龄的老八路赵纪勋说:“战斗很残酷,战士们的生活也很苦。悄悄哼唱抗日歌曲,是我们宝贵的精神生活。”
“有时自己哼唱,有时指导员或者文艺干事带领战士们一起唱。不过不能声音太大,以免暴露行踪。”耄耋之年的赵纪勋唱起七十多年前的歌曲,依然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好像回到战场一样。
以《游击队之歌》为代表的抗日歌曲,许多都诞生于战场一线,是抗日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鼓舞了八路军的士气,也促进了军民团结,在军营和群众中广为流传。
“这样优秀的经典,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应该一直传承下去,唱响在一代代人心中。”山西省军区军史志副主编牛惠玉说。极富感染力的《游击队之歌》,不仅成为抗日战争峥嵘岁月的永恒印记,更唱出了机智勇敢、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铁道游击队》:侠义爱国的英雄传奇
《铁道游击队》: 侠义爱国的英雄传奇
陈夫龙,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中国老舍研究会理事,中国武侠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
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最初于1954年1月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以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富有英雄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集中体现了抗战时期活跃在鲁南枣庄地区的一支抗日队伍打击日寇、惩戒伪顽的壮举,歌颂了抗日军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不甘屈辱、勇于抗争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这支闻名中外的抗日队伍曾被萧华将军誉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作品就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知侠将发生于抗战期间的这段侠义英雄故事,以文学的方式铸就了一座屹立于历史和民间的精神丰碑。在知侠笔下,铁道游击队队员们化身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热情豪爽、英勇杀敌、义薄云天的“车侠”,演绎出一段侠义爱国的英雄传奇,成为共和国的文学雕像群中独特的“这一个”。当下,再读这部红色经典,重温铁道游击队精神,以铭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提振民气,砥砺前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2021年6月27日(周日) 9:30-11:00
原标题:《领读经典 | 《铁道游击队》:侠义爱国的英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