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智慧与速度并存
2023年中国大学生速度滑冰赛上
夺得女子甲组500米、1000米、3000米三项冠军
成为本次比赛获金牌最多的女运动员
石云姣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学院的学生
她以专业课前5%的优异成绩获得保研直博的资格
目前的主攻方向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有段时间训练,4点起来上早冰
从学校打车去冰场,滑冰和力量训练后
石云姣1999年出生于黑龙江伊春
她很快就爱上了在冰上飞驰的感觉
父母和老师都觉得还是以学习为主更加稳妥
石云姣在学校会把所有的作业写完
线性代数和微积分两门课都没及格
这给从小学习成绩很好的石云姣带来不小打击
如何平衡课业和滑冰成了摆在她面前的难题
胳膊、腿放在床上跟镶上去了似的
又酸又凉,就忍着凉气儿歇一会”
她也把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带到了学习中
“拧着劲儿去做一件事,就一定能做好!”
↑石云姣在2023年中国大学生速度滑冰比赛现场
↑读博期间,石云姣正在和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
石云姣希望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钻研
冰上飞驰的石云姣将在科研和体育的赛道中

四年磨砺从铜到金 中国旗手高亭宇破纪录夺冠
2月12日,中国选手高亭宇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决赛中。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2月12日,中国选手高亭宇在奖牌颁发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34秒32!创造了历史!高亭宇是冠军!”
2月12日,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决赛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进行,中国选手高亭宇以34秒32的成绩刷新了奥运会纪录,夺得冠军,拿下本届奥运会中国第一枚速度滑冰金牌。这也是冬奥历史上中国男运动员首次站上速度滑冰最高领奖台。
本次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总计产生14枚金牌,500米是其中最短距离的小项,对起跑速度要求极高。本场比赛,共计30位选手参赛,分为15组。高亭宇在第7组出场,起步速度和最终成绩均是全场最快,堪称一马当先、一击制胜。
高亭宇199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于2016年进入国家队,主攻速度滑冰中短距离项目。四年前的平昌冬奥会上,彼时刚刚21岁的他,在速度滑冰男子500米的比赛中夺得铜牌,这是中国速度滑冰在平昌的首枚奖牌,更是中国男子速度滑冰历史首枚奥运奖牌。
在北京冬奥备赛周期中,高亭宇的成绩依然亮眼。在2021年速度滑冰世界杯波兰站,他以34秒26的成绩破场地纪录夺冠,在加拿大站比赛中,高亭宇在决赛中摘银。世界杯结束后,高亭宇直接获得了冬奥参赛资格。
成绩背后,是高亭宇日复一日的专注与自律。速度滑冰世界冠军叶乔波评价高亭宇:“这么年轻的小孩能有这样的专注力和自制力,在95后中已经很难找到了。”
作为高亭宇所在的速度滑冰短距离男子组体能训练组服务团队的一员,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石煜表示,高亭宇在训练中认真专注的态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非常认真,十分注重细节。”石煜介绍,无论是训练前的热身活动,训练后的拉伸放松,他每个动作都会完整地做好。
高亭宇一直注重日常的反思和复盘。“他对自己的比赛视频很重视,基本上每次比赛完都会主动找我要,认真分析自己的短板与不足。”石煜说。“我一直都在完善技术细节,感觉不是某一方面,而是全方面都还需要提高。我已经将起跑等多个技术环节作为需要补强的短板(有意识地加强针对性训练)。”北京冬奥会前,高亭宇在接受采访时说。
世界杯的征战中,高亭宇饱受腰伤困扰,甚至因腰伤缺席了世界杯挪威站的比赛。不过,高亭宇依旧坚强乐观,“腰伤已经恢复得七七八八了,我们的医护团队很给力。”
曾为高亭宇治疗的医师贾银龙介绍,高亭宇在治疗中非常主动积极,“他会主动说明自己在训练过程中的肌肉感受,和医疗团队积极沟通。对于约定的治疗时间,他从来不迟到。”有时运动员需要带着伤病坚持训练,医疗专家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肌肉发力意见,来指导运动员在保证训练的同时迅速恢复健康,“高亭宇领悟能力非常强,每次都能将专家的意见很好落实。”贾银龙说。
与赛场上风驰电掣的形象不同,在生活中,高亭宇是个十足的慢性子。速度滑冰世界冠军张虹曾开玩笑说他可能是“世界上性格最慢的速滑运动员”。据高亭宇的父亲介绍,高亭宇在日常生活中很自律,如果说他有什么爱好,可能就是“睡觉”了,“高亭宇回到家中就喜欢睡觉,一睡能睡一圈(一整天)。”
在冬奥会开幕式上,高亭宇担任中国代表团旗手,对此,他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表示,旗手的身份更能让他充满力量。他说:“很荣幸能够成为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团的旗手。主场作战,本就是让人极度兴奋的一件事情,而旗手的身份则更能让我充满力量。这也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一个角色。我一定不会辜负这份信任,会争取在赛场上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速度滑冰是我国具有竞争力的冰雪项目之一,从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叶乔波在女子速滑500米比赛中获得银牌,实现了我国选手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到2014年索契冬奥会,张虹获得女子速滑1000米冠军,拿到了第一个速滑奥运冠军,中国速度滑冰不断挑战自我、实现突破。
四年前的平昌,高亭宇曾许下愿望:“希望四年之后能给奖牌换个颜色。”如今,追随着前辈的步伐,高亭宇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创造了新的历史,再次捍卫了中国速度滑冰项目的骄傲!
颁奖现场,高亭宇高高跃起、跳上领奖台,五星红旗升起,国歌奏响。国家速滑馆首次亮起中国队冬奥夺金专属灯光,“冰丝带”变成“金丝带”,夜色中闪亮的金光是对奋勇拼搏者的致敬!
薪火传承擎起“金字塔尖”的挺拔与荣耀
体育强则国家强,体育兴则城市兴。短道速滑作为七台河的优势竞技体育项目,不断擦亮城市名片,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如今,这座因煤而生、缘煤而兴,人口仅69万的东北边陲城市,却因为短道速滑耀眼的成就而享誉中外。这里先后涌现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等12位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获得冬奥会短道速滑金牌7枚、世界级金牌177枚、国家级金牌535枚,16次打破世界纪录。
2月5日,七台河籍运动员范可新在2022北京冬奥会上,一举夺得混合2000米接力比赛金牌。至此,七台河市冬奥会短道速滑金牌占全国12枚金牌的一半以上,擎起了中国冬奥短道速滑金牌总数的“半壁江山”。6月,七台河被中国奥委会授予“奥运冠军之城”纪念奖杯荣誉称号。这在中国冰雪体育史和七台河短道速滑史上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砥砺奋进谋发展,星火燎原谱新篇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谱华章。从1972年至今,以孟庆余、马庆忠、赵小兵、张杰、张利增为代表的几代教练员接续奋斗近半个世纪,在美丽的倭肯河畔创造着冰雪奇迹,书写着令世人惊艳的短道速滑壮丽史诗。
——从浇制“露天冰场”,到去省城“借冰”,到配套设施齐备的现代化“室内冰场”,再到成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国家短道速滑七台河体育训练基地”。
——从1支短道速滑队发展到拥有业余、半专业、专业训练队3个层次20支速滑队;从在训运动员仅有30人,到如今拥有在训运动员622人,累计全市短道速滑项目注册运动员1380名,一次次刷新后备人才基数历史新高,成为全国短道速滑人才储备最充足的城市。
——从零短道速滑教学经验,到形成了“特色校—基础班—重点班—省队—国家队”的“金字塔”式人才培养输送梯队模式。
这些成绩是“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七台河人敢闯、敢拼、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结果。
坚守初心勇毅行,敢为人先开新局
1972年,21岁的矿工孟庆余,代表七台河参加合江地区冰上运动会,一人包揽速滑男子三项冠军。随后,市体工队邀请他当滑冰教练。此时,酷爱滑冰的他便埋下梦想的种子——组建滑冰队,冲出亚洲,滑向世界。
1974年,七台河筑梦冰雪的征程在山下灯光球场正式开启。灯光球场就是孟庆余和小队员们的训练基地,球场看台下四面透风的简易房子就是他们的“大本营”。孟庆余自制训练器材、创制训练方法,盘火炕、搭炉子、砌锅灶,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披星戴月地拖着一吨多重的自制简易浇冰车,一圈圈地浇灌室外冰场……寒来暑往,年复一年,11年后孟庆余的队伍开始开花结果。
1985年,13岁的张杰代表七台河参加全国青少年速滑锦标赛,一人独得5枚金牌。张杰这颗滑冰新星的诞生,不仅标志着孟庆余的这支队伍真正成为在国家级赛场上叫得响的队伍,更争取到了去哈尔滨冰上运动基地“借冰”训练的宝贵机会。
1986年,国际上短道速滑运动刚刚兴起,尚未被列入奥运会项目,孟庆余高瞻远瞩,率先将“速度滑冰”改为“短道速滑”,组建了七台河第一支短道速滑队,主攻女子项目。
从此,七台河的短道速滑事业一路高歌猛进。值得骄傲的是,七台河籍运动员杨扬,在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夺得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和1000米2枚金牌,实现了中国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成为“冬奥第一人”。七台河籍运动员王濛,在2010年美国温哥华冬奥会上,一人包揽短道速滑女子500米、1000米、接力3000米冠军,成为中国短道速滑历史上第一个冬奥会“三冠王”,开启了专属于她的“濛时代”。
七台河市积极响应“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省委省政府“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号召,以“为国育才”为己任,深耕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努力打造全国冰雪体育人才的储备库、后备军。
2014年,七台河市实施“体教融合”,把运动队建在学校。创建市县乡三级16所小学短道速滑特色校,实行“五统一”培训模式。在全省最早将滑冰纳入中考科目,发挥“指挥棒”作用。从娃娃抓起的“体教融合”呈现出多点开花、多维发展的良好局面。
2021年4月,全省首个“省队市办”落户七台河,七台河籍短道速滑运动员在省青年队占比90%。今年,省体育局又在七台河市推行“省队院办”人才培养模式,开通了地市级队伍代表黑龙江向国家队输送队员渠道,形成了“多点支撑、科学布局”的优秀人才培养输送格局。
如今,七台河市校校有冰场、人人会滑冰、年年办赛事、个个是高手的滑冰氛围十分浓厚。
顶层设计强规划,团结奋进向未来
回首过去,50年的时间里,七台河市委市政府一直是短道速滑事业最坚实的后盾。
从哪怕“勒紧裤腰带”也要支持重点班30多个孩子常年驻哈训练,到为冬奥冠军、世界冠军、教练员、运动员及家属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从七台河市短道速滑教练员群体被授予“龙江楷模”称号,到为在训教练员、运动员发放补助、办理保险、给予奖励,再到发动民营经济团体,设立了“宝泰隆冰雪运动发展基金”,市委市政府不断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更好的保障。
从2009年建设总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的体育中心综合馆,到2022年推进总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强硬件设施投入。
从多种形式宣传冠军及冠军教练,到创作大型冰上音乐剧《冰之梦》,拍摄电影《破冰》、《上冰》;从命名杨扬大街、庆余路,到建成冠军馆、冠军桥,精心打造城市冠军文化,城市处处浸润着冬奥冠军文化气息。
新时代号角已经吹响,“冠军号”巨轮正在扬帆远行。未来,“奥运冠军之城”七台河将勇毅前行,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继续托举起“金字塔尖”的挺拔与荣耀。
原标题:《薪火传承 擎起“金字塔尖”的挺拔与荣耀——记七台河短道速滑事业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