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计划|《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景色朦胧,引人入胜。
今天学习的这首诗,诗人苏轼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让后人永远记住了西湖的美丽。有说此诗明写西湖美景,却实写诗人在杭州遇到天生丽质、能歌善舞的王朝云。至于是否确实如此,现在已难以考证。
诗有六义,“比”为其一。南宋大儒朱熹解释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通俗地说,“比”就是比喻。写诗时,如果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就会让诗句显得形象。但如何将比喻使用得精妙,却是对诗人的极大考验。
《卫风·硕人》中,诗人为了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柔荑、凝脂、蝤蛴、瓠犀、螓、蛾,这些动植物都是诗人习见之物,信手拈来,取其形色以比之,便活脱脱刻画出一个美人来。
苏轼作为一个大诗人,自然深知比喻之妙用。在写这首诗时,他在西湖上饮酒,初晴后雨,看到了西湖的两种美。他诗兴大发,却又颇费踌躇:古今写西湖的诗篇成千上万,并且不乏佳作,如何能将西湖写的与众不同?如果比喻西湖,用什么最为合适呢?灵机一动间,他想到了西子。也许,是“西湖”和“西子”各有一个“西”字,让他有了这个伟大的灵感。但不管如何,这个比喻是神妙极了。
是的,晴时的西湖,水光潋滟,饱满湿润,的确给人一种“浓抹”的感觉;而雨时的西湖则山色空蒙,飘逸有神,不正恰似淡妆的西子吗?将山水比喻成人,苏轼也许不是头一个。但将西湖比作西子,苏轼是确实开了个好头,也让“西子湖”的美名天下传扬。
诗君好,诗中的“潋滟”和“空濛”是什么意思呢?
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是的。西施,春秋时期越国人,是当时著名的美女。
瓣心垂露,欲傍东风舞,多少柔情空误,昨夜犹如,梦中香暗度。
紫藤开处,半点相思雨,直入烟山轻诉,付与离人,鸳鸯愁别去。
今天要晒的是六班和十六班诗友的作品。
一挂花红偎素岸。送晓风轻,惹却娇妍乱。谁把玉尘闲理贯,凭君霜刃墙身断。
数点靓妆枝俏玩。芳妒她时,独立寒冰看。不报春来胡不算,只言冬色无相伴。
匆匆五天又过去了,小编希望诗友们回顾品味五天的诗词,如果诗兴大发也创作一下。我们给大家特意安排了作业,接吗?
请以梅花为主题,创作一首诗,一两句亦可。 (注意:一定要原创哦)我们将在诗友秀秀秀中进行展示。
投稿方式:加入学诗班,给小助手留言。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曾两度赴杭任职,不仅留下隽永的诗词、东坡肉的美味典故,还勤政爱民,留下了不少功绩建树,让杭州人对这位“老市长”倍感亲切。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曾前后两次到杭州做官:第一次是1071年到1074年,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1089至1091年,任杭州知州。苏轼在杭州任内政绩显著,得到当时百姓的赞扬,也为后世所称颂。那时候杭州经常发生旱涝灾害,西湖严重淤塞,苏轼招募民工,共用了20万工,全面疏浚了西湖,并用西湖里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的长堤,在堤上建造六座石拱桥。这条长堤就是现在的“苏堤”。
苏东坡有诗云:“我在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唱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于南山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薪席卷苍烟空。”由此可见,西湖得以呈现更加娇媚动人的姿态与苏东坡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十景中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景观“三潭印月”的三个小石塔也是当时苏轼为防西湖淤塞下令而立的。
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将西湖将杭州治理得更加诗情画意、繁花似锦,而在西湖柔波的涤荡下,他也写出了不少的绝妙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无疑是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人说西湖是“晴湖不如雨湖”,在这首诗中,晴湖雨湖在苏轼的笔下却都是旖旎迷人。空灵多姿,晴有晴的灿烂,雨有雨的柔情,后两句用了创造性的比喻,用绝代佳人西施的美来形容西湖的美,焕发出无尽的艺术魅力。西湖波光粼粼,让苏东坡才情四溢;苏东坡风华绝代,使西湖墨香四溢。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上说“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任何一位中国作家更加突出,也更完整地蚀刻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他豪放豁达、超脱自在,直面人生悲哀却又力求超脱悲哀,心境的平和清净与他的禅道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杭州自吴越以来即为佛教兴盛之地,而尤以禅宗为盛,到了杭州的苏东坡与和尚打成一片,经常出入寺庙,有人说,苏东坡本来就是寺院里最有凡心的和尚,也是红尘中最有禅意的凡人。在《东坡志林》中亦有描述“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八九”。
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的苏东坡到了杭州总是能沉溺于优美的景色中忘却愁肠,他这样说道“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西湖用一波碧水为苏东坡荡涤了一路的尘俗。杭州给了苏东坡无限的自由和欢愉,在杭州的苏东坡也因此春风得意。
苏东坡同时也是一个造诣颇深的美食家,一个超级大吃货,不仅体现在他的好吃知味而且懂吃会做,追求食中的情趣,绝对是吃货中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努力的方向。他的一句“自笑平生为口忙”,对他的吃货一生高度概括。
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组织民工在西湖筑了一道堤。能使四周的田地不怕涝,不愁旱.庄稼连年丰收。着实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为了感谢苏东坡.那年过春节,城里男女老少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东坡盛情难却,便收下了猪肉。叫人切成方块,烧得红稣酥的,然后按民工的花名 册,挨家挨户把肉分送给他们过年。老百姓看到苏东坡不忘民工,越发爱戴他,把他送来的肉叫“东坡肉”。吃起来更觉味道鲜美。
北宋元佑五年(1090),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成为日后苏堤的雏形。堤上的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之名,据说也是出自他的锦心绣口。苏堤春晓在南宋成为“西湖十景”之首。
苏轼还把清理后的湖面分派给人种菱,为防止种菱人户侵占湖面,又在湖中立三塔为界,后逐渐演变成闻名中外的“西湖十景”之一。
题记为苏轼任杭州知州时所题,记录了他与好友同游天竺、过麦岭一事,为杭州现存唯一可信的苏轼题记原物。
地址:西湖区三台山路大麦岭东麓
馆区曲径通幽,一尊苏东坡石雕像,立于苏堤入口左侧,衣袂飘然,昂首云外。纪念馆内有介绍苏东坡生平事迹、文学艺术成就的主楼展厅,有陈列其书法作品碑刻精品的碑廊,还有玲珑精致的酹月轩茶室。
地址:西湖区南山路2-1号(苏堤映波桥旁)
1996年,在原慧因高丽寺遗址扩建的施工现场,出土了一尊巨大的文官石像。经文物专家鉴定,这是一尊苏东坡石像,也是全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尊苏东坡古代石像。为此专门建造了供奉的亭子,以供后人观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