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抗日力量
冀中抗日根据地有着华北最残酷的游击战争环境,敌人的据点如梅花,封锁线如蛛网,全区共有大小据点八九百个,据点之间相距不过数里。尽管敌人拥有重兵,日夜不断“扫荡”,反复“清剿”,逐步蚕食,冀中各方面工作仍能照常进行,政权日趋巩固……这一切源于正确和深入的群众动员,而群众游击战争的展开一一民兵的斗争,是起了重大作用的。
冀中的民兵是半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由游击小组、模范自卫队和青抗先三部组成。游击小组有着较精锐完备的武器(平均每人一件),每村有15人到30人不等,成为民兵的骨干,村武委会主任兼游击小组长。青抗先和模范队人数则不定。
冀中人民武装的领导机关,为各级的武委会。冀中区武委会设作战部、爆炸部、训练部、抗勤部,抗先队长参加为委员。县增设妇女部,而区只设训练、爆炸二部。民兵除一般的教育训练外,还进行较高级军事教育,如武器的使用、夜间动作、班排战斗、射击及爆炸常识、破路技术、翻砂铸铁、制药、造地雷等技术。村干部并教以村落战、点线技术等。
民兵的具体任务是侦察警戒、联络放哨、封锁点线、戒严锄奸、破坏敌之交通、迷惑袭击敌人、配合主力军、地方军作战、掩护群众、直接配合各种斗争形式,以推行我之政策。
侦察警戒、放哨联络的意义是非常大的,敌人经常出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知道敌人的动静,才不致惊慌,不误工作,不误生产,少受损失。敌人一有动静,前村传后村,左村传右村,前村移动,后村准备,村村警戒,村村联络。冀中民兵创造了许多联络办法,创造了各种记号。如打枪、打锣、扬土、摔衣。他们经常改变接头时间、地点,建立广泛的情报网和连环哨,封锁敌人据点,使汉奸、敌探很难活动,使敌人孤立,陷于隔离状态。如满龙河畔北流罗据点的敌人,经常骚扰各村庄群众,起初弄的人人不敢在家睡觉,随时有被杀、被俘的可能,生产都受了阻碍。四区青抗先为保护群众及进行春耕的工作,于是议决封锁北流罗——“不让鬼子进四区”,每天夜晚有二三十名青抗先在封锁线上走动,携带手榴弹数百个,快枪数十支,还有很多土炮、火枪,层层纠缠着敌人。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使鬼子没法进到四区骚扰,总计战斗消耗敌人步枪弹万余发,炮弹20余,机枪弹四五千发,我方用火药20余斤,枪弹15粒,手榴弹30余个。这种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每当敌人出来,民兵就一面抵抗,迟滞他们的前进;一面掩护老幼,先行转移。
他们经常打击敌人的拉夫、修路、挖沟、作墙、修确堡的活动,破坏敌人交通。在敌“扫荡”时,其后方空虚,民兵就到外线破路平沟,封锁主要点线。平时就扩大我们的封锁沟,改变地形,完成与保护自己的交通线、桥梁、渡口,保护群众移动的道路。
民兵经常主动袭击敌人,乘敌空虚袭占据点。各村轮流袭敌,天天去打,集小胜为大胜,以分散胜集中,在这样围困轮打下,敌人曾被迫放弃了几个据点。这种战术被称为麻雀战:积极主动、灵活机巧、三五成群、亦大亦小,目的在分散、牵引、迟滞、疲惫、迷惑、消耗敌人和消灭零星敌伪。他们依靠有利地形、巷口、街口、道口转弯抹角处,摸哨、打埋伏、暗掏王八窝(群众称敌伪汉奸住处),在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住我扰,敌疲我打原则之外,又增加了敌烧我救,敌抢我打,敌追我转,敌退我进的办法。
冀中民兵取得了光辉的战绩。就以民兵之一部一一青抗先来说吧,从1940年11月至1941年6月共8个来月的战果总结:(一)能自动组织战斗,破坏交通的清抗先(即以村为单位的青年抗日先锋队)占所有村单位34% 。(二)全区抗先手榴弹比8个月前增加了3倍,大枪比以前增加了1倍多,掷弹筒增加了3倍,大抬炮1.5倍强,快枪增加了1/2强等。(三)单独战斗910次,配合战斗1390次,共2300 次,扰敌3196次。(四)伤亡敌伪军752名,敌伪军官11名;活捉敌伪军49名,军官3名,捕捉汉奸209名,汉奸嫌疑犯229名。(五)单独破坏公路1961次,共255773人参加,共破公路4741里;单独破坏铁道43次,共1096人参加,破铁轨22.5里,破桥20座,道房等90个。(六)获机枪3挺,决枪24支,掷弹筒3个,马步枪36支,手榴弹5043个,手枪4支, 子弹5167发,炮弹105枚等。(七)其他胜利品,如粮食4939石,棉花923斤,战马骡牛等共152头,大车88辆等。这仅是爆炸运动开始以前的不完全统计。
他们用什么武器来完成其成绩的呢?他们虽有部分新式武器——缴获的掷弹筒、来复枪等,而主要的是决枪、土枪、土炮、手榴弹、地雷、梭镖……但是最大的武器还是他们是群众自己的武装,是与群众血肉相关、保护群众利益的武装,他们本身是充满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热情的群众。在残酷的抗战中,民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黄巾烽火:一场起义如何锻造地方豪强的私人武装?
剧中刘关张"桃园结义"后招募乡勇的情节,折射出黄巾之乱(184年)引发的军事变革。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为镇压三十六方黄巾军,东汉朝廷允许地方"自募义兵"。这种权宜之计,使得原本维持治安的郡县兵,迅速升级为专业武装。
河北定州汉墓出土的《部曲名籍》简牍显示,地方豪强武装在两年内平均扩编4.7倍。剧中张飞散尽家财锻造兵器的场景,对应史载"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赠金制械"的记载,揭示军事专业化始于装备升级。
黄巾军的作战方式迫使地方武装升级战术: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守城录》记载,地方武装发明"狼牙拍""夜叉擂"等城防器械。剧中攻城车被热油浇毁的画面,实为这种技术革新的艺术表现。
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兵马俑显示,地方武装阵型已从杂乱冲锋转向"前弩后戟"的梯次配置。这种演变在剧中呈现为:刘备军从初始的乡勇混战,逐渐形成列阵而战的纪律部队。
乱世催生新型军事人才晋升通道:
《三国演义》中曹操发布《求贤令》的场景,实为这种实用主义选拔的制度化延续。出土的建安年间《军功簿》残卷显示,普通士卒可通过累计斩首三级晋升伍长。
黄巾战火淬炼的军事体系,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的骑兵演练图,与剧中马超西凉铁骑的战术如出一辙。这种传承证明:黄巾之乱虽被平定,但其引发的军事变革持续塑造着历史进程。
“红色宣讲”走进民兵训练场,烽火故事砥砺兵心士气
日前,刚结束一轮野外救护训练的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人武部民兵,在训练场上又聆听了天元区红色宣讲员、抗美援朝老兵彭泽良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一段段鲜活立体的英雄事迹、一次次令人感动的生死离别,将大家的思绪拉回战火纷飞的年代。“连续两个小时的训练虽然有些疲惫,但听了老兵的战场烽火事迹后,我感到和前辈相比,这点苦不算什么。我要认真学习优良传统,让练兵备战的本领更加过硬。”来自株洲市中心医院的女民兵付艳萍感慨地说。
军事训练在哪里,民兵政治教育课堂就延伸到哪里。天元区人武部领导介绍,他们结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注重把教育课堂设在训练场,利用训练间隙,见缝插针地把政治教育抓实抓到位。他们通过开设“讲红色故事、唱强军赞歌”微课堂,邀请红色宣讲员、参战老兵开展红色故事讲座,组织民兵讨论辨析、谈心交心等活动,给训练场上注入满满的正能量,助推集训工作高效顺利展开。
教育精准发力,凝聚兵心士气。训练场上,野外救护训练、战场急救战术行动、分队联合演练等多个课目连贯实施,参训民兵默契配合,灵活处置。训练一结束,民兵骨干就立即组织复盘研讨,梳理参训以来暴露出的短板弱项,结合任务行动集智攻关,研究针对性举措。比学赶帮超的训练热潮,让斗志昂扬的士气充盈在每一名官兵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