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全球的《芭比》背后的女导演也太“爽文女主”了吧!
《芭比》可能是这个夏天讨论度最高的国外电影!
7月21日上映的《芭比》,首周就在美国收获了1.55亿美元票房,成为2023年首映票房最高的影片,也是美国有史以来票房第四高的周末票房贡献者。
其实在宣发期,《芭比》这部电影并不被看好。
首先是选角问题,男主高斯林已经四十多岁,有点显老,不是大家印象中的“芭比男孩”。
而在亚洲很多国家的文化里,粉色是一种“幼稚、庸俗、浅薄”的颜色。在电影预告刚刚放出的时候,很多人说,“这满屏的粉色令人不适”。
第三点,大众对芭比的刻板印象仍然停留在“小女孩的少女心”。所以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大家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部“小妞电影”,没啥文化内涵。
但是电影上映之后改变了大众的看法!
电影的口碑持续上升,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0%,爆米花指数89%;在豆瓣上,获得了8.6的高分!
电影中独特的女性意识和充满先锋性的台词,打动了无数人。
在豆瓣,有网友是这样说的:“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已经有几十年历史的芭比娃娃,理念也一直在变化,芭比娃娃已经不再是最初那个简单的小女孩玩偶了,感谢导演为芭比娃娃正名。”
另一位网友则直呼:“《芭比》治好了我的‘粉红色羞耻’!”
为什么《芭比》的导演如此了解女性?能够把女孩子们想说的话说出来?
因为《芭比》的导演就是一位女性导演!
格蕾塔·葛韦格(Greta Celeste Gerwig) 。格蕾塔曾执导过《伯德小姐》、《小妇人》等影片, 是奥斯卡历史上第5位获得最佳导演奖提名的女性电影人。
而且格蕾塔其实是演员出道,《格林伯格》、《爱在罗马》、《弗兰西丝·哈》中都有她的身影。
目前《芭比》的票房成绩已经打破了2017年女导演派蒂·杰金斯(Patty Jenkins)执导的DC超英片《神奇女侠》(Wonder Woman)的纪录,格蕾塔成为有史以来最高首映周末票房的女性导演!
而且这个导演的颜值也太高了吧!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集演员、导演、编剧、制作人身份于一身的电影人——格蕾塔·葛韦格。
格蕾塔·塞莱斯特·葛韦格,1983年8月4日出生于加州萨克拉门托,是美国导演、编剧、演员和制片人。
Greta Celeste Gerwig, b orn on August 4, 1983, in Sacramento, California, is an American director, , actress, and producer.
格蕾塔·葛韦格年轻时对舞蹈很感兴趣,但由于学费太贵,她不得不停止上课。 葛韦格原本想学习音乐剧,但最后却获得了巴纳德学院的英语和哲学学位。
Greta Gerwig had a strong interest in dancing when she was young, but she had to quit taking classes due to expensive tuition fees. Initially, Gerwig intended to study musical theatre, but she ended up obtaining a degree in English and Philosophy from Barnard College instead.
不过,葛韦格在大学期间参加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表演课程。 她申请了几个剧作家艺术硕士,但都被拒绝了。
However, Gerwig enrolled in the performing arts course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while in college. She had a passion for writing and hoped to become a playwright. She applied to several MFA programs for playwrights but was rejected from all of them. Subsequently, she shifted her focus to acting.
大学毕业前,葛丽塔·葛韦格主演了她的第一部电影《开怀大笑》(2006)。
Before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Greta Gerwig starred in her first movie, LOL (2006).
但真正让她一炮而红的,是她自编自导的喜剧电影《伯德小姐》(Lady Bird)。
《伯德小姐》票房口碑双丰收,预算为1000万美元,票房为7900万美元。这部电影上映之后,美国影评人协会是这样评价的:“一位天才女导演的诞生。”
《伯德小姐》的片名非常简单粗暴,“Lady Bird”是女主角为自己取的昵称,她厌恶父母给自己取的名字克里斯汀(Christine),偏要自称为“Lady Bird”。“bird”是鸟的意思,会飞的鸟是女主克里斯汀渴望的自由的象征。
这是一部成长型青春片,女主在和父母、同学、男友的相处中起起又落落,在一个一个挑战之中不断明晰自我、接受自我。
电影中最打动我的是下面这个片段:
《伯德小姐》让格蕾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5位获得最佳导演奖提名的女性电影人。
两年后,格蕾塔又带来了剧情电影《小妇人》(Little Women)。
《小妇人》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代表作,被誉为“少女成长圣经”。这部小说着眼于普通的家庭生活,以家庭成员的关系为主线,展现了各种独特而美好的感情。
格蕾塔坦言,她曾在少女时代读过这部小说,随即被它深深地吸引。她当时的愿望就是长大之后一定要把这部作品搬上荧幕。
后来,格蕾塔梦想成真,完成了这部作品的第7次电影改编,并斩获6项奥斯卡提名。
这句话当时就惊艳到我,让我铭记至今,也成为我刻在桌上的格言。
同时,格蕾塔还在《小妇人》里借角色之口,引用了原著作者另一本小说《Rose in Bloom》的台词:
女人,也有头脑也有灵魂,不是只讲情感;女人,也有雄心也有才华,不是只有美貌。我厌烦透顶人们说女人只能为爱而生……
我想,这句话就是格蕾塔不同作品中的共同主题,也是送给格蕾塔自己的最好的评价。
希望女性在现实世界中获得的机会和芭比在芭比乐园中一样多。

赵丽颖才是爽文大女主吧!爱就结婚,不爱就离婚:洒脱!
赵丽颖和冯绍峰离婚也搞得好有仪式感,互送祝福,好聚好散。
婚姻存续期没有炒作婚变;离婚之前没有放出什么风声,暗地里互相泼脏水,谣言满天飞,死不承认;离婚了也没有为了各种商务合约假装没离演戏;离婚了也没有互相撕逼,泼脏水,是一直祝福;也没有趁着两方有作品上的时候爆料;宣布离婚不是周六周日,不是节假日,不是半夜,不是大清早;给了媒体人和吃瓜群众一个好的时间点。为各方面考虑周到,挺好的。希望以后大家都能向这一对学习,不给人民吃瓜增添负担。
昨晚我是失眠了,感觉凌晨两点多才睡,五点的闹钟起来买早餐,之后就睡到了10点多。手机一直响,烦得很,打开后,睡意立马没了,以为是假瓜,毕竟之前也有类似的,等看到赵丽颖和冯绍峰工作室的声明后,wocao!
吃了一会瓜后,热度为“爆”的热搜,如今消失没了。
其实,本人挺欣赏赵丽颖的,结婚和离婚,是真的惊到我了,不过,从她结婚,到离婚,从来没有拿感情说事,兢兢业业搞事业,觉得是爽文大女主。
要结婚就结婚,没有拖拖拉拉磨磨唧唧打太极,直接甩结婚证。要分开就干干脆脆干净利落,没有撕逼没有漫长的胡搅蛮缠两个人都不体面,开始的时候都是真心,结束的时候也结束的利落。从不拿感情生活炒作,从不暴露家人隐私,尽最大的可能保护所有她在乎的人,活得潇洒又帅气。
当她官宣结婚时的祝福是真的,因为希望颖宝幸福,也相信颖宝的选择;我是活生生把冯绍峰看顺眼了,毕竟之前他的一些花边新闻还是知道一些的。
官宣离婚时的百感交集也是真的,同样是希望丽颖幸福,仍相信丽颖的选择。
大大方方官宣结婚,堂堂正正官宣离婚。
她一直冷静且清醒,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足够干脆果决,又贴心地选择了工作日的上午发布消息,清楚明白地解释原因、讲述未来,没有半分怨怼,给曾经携手的人体面,不给相关从事者添麻烦。
之前的采访中,冯绍峰说过,赵丽颖没有给自己准备戒指,也没有想办婚礼。他总觉得,赵丽颖是不是因为觉得该结婚了,所以选择了和他结婚而已。而现在两人离婚,虽然看起来是和平离婚,但是赵丽颖怀孕,结婚,生孩子,现在孩子稍微大一点,自己完全产后复出,事业恢复正常了,离婚。从冯绍峰的角度看,他像是一个生孩子的工具人,但是从赵丽颖角度,爱了,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
感情方面不拖泥带水,搞事业,觉得赵丽颖真的很飒~
以上是()全部内容,欢迎在下方留言区留言评论哦~了解更多的娱乐资讯,请关注()!
她才是爽文大女主吧?
十年,够发生多少事?对娱乐圈来说,十年够划出一个世代。够小透明翻身,够顶流坠落,够荧幕爱侣相看生厌,也够爱恨情仇烟消云散。十年,够这个圈子自里向外洗牌,同时,对普通人来说,也足够一个人彻底改变人生轨迹。
图片里的漂亮女孩叫茨姆,是一位淳朴的藏族女孩。那时的她未满18岁,因无意闯进日本著名纪录片导演竹内亮的镜头,人生从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竹内亮为拍摄一部关于长江的纪录片携团队奔波在中国各地。来到香格里拉,团队本打算去某景区拍摄,没想到转角遇到抱着小羊羔的茨姆。导演竹内亮和主持人冬冬看到她后很快被吸引,原因非常简单,身上未经世俗浸染的淳朴气息和清澈的双眸实在太难得了,有种来自大自然的纯粹的感觉。
于是,冬冬主动上前与之攀谈。那时,大家才知道茨姆从未离开过家乡,因家庭原因早早辍学,为了挣钱补贴家用每天都会在景区抱着小羊羔等待游客前来合照。一张照片仅需5元,可由于茨姆本身非常腼腆害羞,所以从早上7点等到晚上5点都不一定赚到钱。得知此消息的刹那,冬冬赶紧拉着导演和其他工作人员分别与茨姆合照。为了表达感谢,茨姆邀请他们去家里做客。
几番沟通下来,茨姆不像之前那般拘谨,说话也渐渐放开了。当冬冬问她对香格里拉外的世界有什么感想时,她的第一反应是上海,并对这个地方充满好奇。“从上海坐飞机到这里(香格里拉)只需要四个小时”、“最大的飞机可以坐好几百人”、“上海最高的楼有一百多层”……听到这些信息茨姆说最多的词是“哇”、“不是吧”、“我不相信”、“不可能吧”,难以置信的同时又充满向往之情。望着茨姆渴望的眼神,导演决定改变原定拍摄计划,临时带茨姆去见繁华的上海。
茨姆听到这个消息两眼放光,可回家跟家人商量却遭到叔叔强烈反对,害怕她碰到坏人遭遇不测。就在茨姆心灰意冷的一个月后,茨姆妈妈不忍女儿日日难过,于是说服家人带着女儿去上海与冬冬等人汇合。而那也是茨姆第一次走出香格里拉。在上海,冬冬带着母女俩坐地铁、看一百多层高的大楼、坐观光电梯、从高处俯瞰繁华的上海、住酒店……转眼间,上海之行结束了。
几个月后,导演组收到茨姆的来信。信里,茨姆说自己曾经最大的梦想是去大城市读书当音乐家,可因为家庭和民族风俗原因,梦想破灭了。不过自从去了一趟上海,她又找到新的目标:希望未来能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小客栈。那会儿,大家都为茨姆重新找到梦想感到开心,至于能否实现,其实没有想太多。
就这样,命运的齿轮转动了10年。10年后,竹内亮决定重走长江,横跨6300多公里见见之前的故人。再次去到香格里拉,他们一行人凭着记忆和照片寻找茨姆。当看到酒店的那一刻,谁都不敢相信茨姆真的建了一座民宿。惊讶之余,大家都十分欣慰,看向茨姆的眼神仿佛在看自家闺女的蜕变。
之后聊天,导演等人得知茨姆从上海回来后一直为自己的梦想默默努力。先去一家有名的民宿打工,一边挣钱一边熟悉民宿的经营模式。几年后,茨姆辞掉工作跟亲戚、银行借钱,然后自己设计才有了现在的规模。茨姆坦言从小到大住的地方家里没有厕所,所以原本打算建一座类似青旅的酒店,去了上海才知道原来房间可以配置卫生间。
整个聊天过程茨姆不像最初那般内向,而是肉眼可见的活泼开朗。而且,不仅茨姆变化惊人,她家人的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叔叔当年竭力阻止茨姆去上海,甚至不惜与茨姆母亲吵架。如今,去哪里都同意,国外都行。还有茨姆的妹妹,要是按照过往习俗,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在家人的相看下嫁人。好比茨姆,18岁一过就嫁给父母介绍的男性,之后生儿育女。
那时,全家人包括茨姆在内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一直以来的习俗就是这样,再加上没在外面生活过所以就以为本该如此。后来,茨姆带着父母前往上海,同时在网络的影响下,大家的思想渐渐发生转变。当妹妹说30岁以后再结婚时,父母完全无所谓,直言那是她们自己的想法,40岁结婚都没关系。讲真,这一幕应该就是生命影响生命的具象化吧。
估计竹内亮也没想到曾经的一个善举、脱口而出的决定竟然改变一个家庭的生活轨迹。十年过去,竹内亮再次带茨姆走出香格里拉前往南京。茨姆的表现一如十年前,惊喜、惊讶,满脸的不可置信。接触过十年后的繁华世界,我们同样对茨姆再过十年后的变化充满期待。
当然,竹内亮拍摄的纪录片之所以好评如潮,除了记录像茨姆酱紫命运齿轮转动起来的人群,真正让观众感叹的是,他用摄像机将普通人的生活百态摄入其中。十年前还是小孩的寸耀辉一边吃着板栗一边淡定的告诉导演组自己上学迟到了。那段时间,他每天带着竹内亮等人爬上爬下,从此结缘。
十年后,小寸长大成人,再与竹内亮见面时,他已经变得不像小时候那般健谈。那一刻莫名很感叹,时间真的很神奇,十年让茨姆从害羞的小姑娘变成侃侃而谈的老板娘,也让曾经的e人小寸变得沉默。面对小寸的变化,竹内亮问他有没有想从事的职业,小寸说自己原本想做一名厨师,奈何因为口罩等诸多现实原因始终无法实现。
甄甄曾是一名恪守摩梭族文化的女孩,从小生活的环境可以用女儿国来形容,女性地位非常高。打小对婚姻的认知一直是走婚,当年谈朋友还一度因文化冲突与男方产生分歧。十年后遇到已经结婚生子的她,竹内亮好奇之前解决不了的婚姻模式后来怎么搞定。甄甄坦言依然是走婚模式,自己没嫁过去,孩子的血缘姓氏等方面都按照女方这边,丈夫两边跑(往返于男方家和女方家)。
可继续深聊就能发现还是有一些变化。孩子将来去外地上学,甄甄和丈夫都会过去陪读。如此一来,甄甄坚持的走婚模式就渐渐向传统生活模式靠拢。十年时间,改变甄甄想法的不是丈夫,而是国内教育。
14岁的杨芹会正读初中,那时的她希望能考上高中当一名女兵。奈何家庭贫困,父母只打算供她读完初中就外出打工。十年后的竹内亮想把镜头再次聚焦到她身上。可谁知从一开始就踏实上了寻找《消失的村落》之路。曾经就读的学校因当地建设原因全部拆除,导演组找过去只看到一片废墟。
之后数次失去关于杨芹会住址的信息,但又多次峰回路转。最终找到杨妈妈家,导演组得知杨芹会已经结婚生子,前往外地打工。再后来与杨芹会视频,她告诉大家考上高中只上了一个学期就辍学打工,目前在工厂工作。对此结果,导演等人难免有些失落,但人生就是这样,喜忧参半,一些人的命运齿轮在转动,一些人的命运像一叶扁舟慢慢飘过重重山头。
而这也正是纪录片《再会长江》的魅力,我住长江头你住长江尾,十年可以是跨越时间的重逢,也可以是普通人的相遇。通过镜头感受沧海桑田,体会物是人非,我们观察别人的生活何尝不是审视自己的经历。时代一直在变迁,但那人那景那故事依然继续,希望十年后的大家所愿皆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