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达克图画书三部曲:用三本书讲述现代童年
莫里斯·桑达克图画书三部曲(含《野兽国》《午夜厨房》《在那遥远的地方》三册):【美】莫里斯·桑达克 绘 宋珮 任溶溶 王林 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蒲公英童书馆供图
《野兽国》以简单诗意的语言讲述了调皮男孩迈克斯的故事:他与妈妈大闹了一场,没吃晚饭就被关进了自己的房间。就像孤身一人的奥德修斯,迈克斯旋即开始了远航:一波波的海浪为迈克斯带来一艘小船,他驾着小船出发,过了晚上,到了白天,过了一周有一周,过了几乎一整年,终于来到野兽国。在那里,迈克斯统领了那些暴躁狂乱的野兽,在疯过闹过之后,他开始想念那些爱他的人,后来,他放弃了野兽国国王的王位,回到了他爱的亲人那里,他的怒气已散,发现晚饭就摆在那儿。
米奇半夜听见一阵吵闹声,接着就跌进了黑暗里,身上的衣服也跑光了。他经过月光照耀的窗户,还有爸爸妈妈熟睡的房间,来到了午夜厨房——几个面包师傅正在那里做蛋糕,他们需要牛奶,一边忙活一边唱:“牛奶加进面糊里!牛奶加进面糊里!”米奇掉进了面糊里,蛋糕烤到一半的时候,他钻了出来,拍拍打打做了一架面包飞机,飞到午夜厨房的银河之上,帮助面包师傅取到了牛奶。
爸出门不在家,小女孩爱达要帮妈妈照顾妹妹。有一天,几个小妖怪把爱达的妹妹偷走了,留下了一个冰娃娃。爱达披上妈妈的黄雨衣,带着神奇的号角,出发去找妹妹,可怜的小爱达,犯了一个错误……
1.《野兽国》是桑达克“图画书三部曲”的首部。 曾获美国凯迪克奖金奖,是图画书史上里程碑似的作品,曾在白宫被奥巴马念给孩子们听,是几代人的童年记忆。从1963年出版至今,《野兽国》启发了无数的图画书创作者、编辑和读者,因为莫里斯·桑达克不仅订立了一种为儿童创作文字和图画的新方式,他更选择以全新的观点来描写儿童。国际安徒生奖得主艾登·钱伯斯说:“因为这本书,图画书成年了。”彼得·亨特在《儿童文学》里说:“这本书是二十世纪成功的图画书之一。”朱迪思·希尔曼在《发现儿童文学》里说:“它开拓了现代童年的意义”……
2.《午夜厨房》 是桑达克“图画书三部曲”的第二部,是对孩子原始感知力的庆祝,也是对孩子想象力的肯定。这本书延续桑达克的讲述方式,把孩子置于故事的核心,用他们天马行空的能量,来表达需求。桑达克在这本书的艺术创作中,借鉴了漫画和后波普艺术,还将迪士尼动画中的米老鼠融入其中,使其到今天也能让小读者找到共鸣。这本充满了想象力的图画书,出版后赢得了无数孩子的喜爱,并获得1970年的凯迪克银奖。
3.《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桑达克“图画书三部曲”的第三部,曾获1982年凯迪克银奖,莫里斯·桑达克以自己对孩子有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对“童年是什么”有特别深刻的把握,加之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让全世界的孩子们深深沉迷。这是一个谜一样的故事,长期以来独具一格,是桑达克向图画书艺术性挑战的一部作品。
莫里斯·桑达克(1928~2012)
作品包括《野兽国》《午夜厨房》《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三部作品并称为桑达克最著名的图画书三部曲)《肯尼的窗户》《萝丝房门上的记号》《坚果图书馆》(包括《鸡汤加米饭》《鳄鱼之家字母书》《约翰尼的数数书》《皮埃尔》)《格里格里砰!》《亲爱的小莉》《杰克和盖伊,我们都在垃圾场》《糊涂的阿尔蒂》以及他最后的作品《致我的兄弟》等。
他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作品《山羊兹拉特及其他故事》(纽伯瑞银奖)绘制插图,还为国际安徒生奖、纽伯瑞奖获得者梅因得特·德琼的《校舍上的车轮》(纽伯瑞金奖)等多部作品绘制过插图。
桑达克于1964年以《野兽国》一书获凯迪克金奖;1970年获国际安徒生插画奖;为表彰他的整体创作,198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颁给其罗兰·英格尔斯·怀尔德奖;1996年获美国国家荣誉艺术奖章;2003年获国际林格伦儿童文学奖。
加州大学艺术史硕士,1990年代开始研究图画书的图像语言及创作者,并且翻译图画书。目前除了在中原大学担任基督信仰与艺术、从电影看人生课程外,也在台大及政大共同讲授图画书相关课程。至今翻译图画书五十余本。
著名儿童文学翻译家、作家。精通俄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日语,译著有《安徒生童话全集》《彼得·潘》《夏洛的网》《木偶奇遇记》《洋葱头历险记》《长袜子皮皮》等;著有《“没头脑”和“不高兴”》《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儿童诗集《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等作品。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杰出贡献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翻译奖等奖项。2012年12月6日,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
儿童文学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曾参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的编写,参加教育部专升本《儿童文学》教材和《幼儿文学》教材的编写,在《台湾研究集刊》《中国图书评论》《中国少儿出版》《出版人》《小学语文教学》《学前教育》《福建教育》《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近30篇,并翻译儿童文学作品多本。

深度金融必读:现代危机启示录《黑天鹅三部曲》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风险分析师和作家,他的“黑天鹅三部曲”包括《黑天鹅》(The Black Swan)、《反脆弱》(Antifragile)和《随机漫步的傻瓜》(Fooled by Randomness)。
这三部作品分别关注不同的主题,但都围绕着风险、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这一核心展开。 以下是对这三部作品的简要理解: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世界上存在一些极端、罕见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事件,塔勒布称之为“黑天鹅事件”。这些事件在发生之前很难预测,但在事后却常常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黑天鹅》一书揭示了人类在预测和应对这些极端事件时的心理和认知偏差,并强调了应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塔勒布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反脆弱(Antifragile)。反脆弱是指在面对压力、冲击和不确定性时,能够适应并从中受益的特质。这一概念旨在揭示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建立更具韧性和恢复力的系统。塔勒布认为,反脆弱系统在面对挑战和变革时能够自我调整和成长,而脆弱系统则容易崩溃。
这本书关注的是人类在面对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时的心理和认知偏差。塔勒布通过讲述自己在金融市场的经历,揭示了人们在面对随机事件时容易犯的错误,如过度自信、确认偏差和幸存者偏差等。书中强调了在决策过程中保持谦逊和开放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不确定性时采取适应性策略的必要性。
总的来说,塔勒布的黑天鹅三部曲着重强调了在面对风险、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时,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心态和行为。通过揭示人类认知和心理上的偏差,塔勒勒布敦促我们更加审慎地对待预测和决策,以应对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世界。
要理解和应用塔勒布的黑天鹅三部曲,以下几点可能会对读者有所帮助:
了解并认识到自己在面对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时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如过度自信、寻找模式、幸存者偏差等。在决策时,要谨慎对待这些潜在的心理陷阱。
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要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承认自己对未来的预测能力有限。尽量避免过度依赖理论和模型,而应关注实际情况和数据。
在组织和个人层面上,要努力构建具有适应性和恢复力的系统。在面对压力和冲击时,这些系统能够调整和成长,从而变得更加强大。
在投资和决策中,要注意分散风险,避免过度集中。通过将资源和关注力分散到不同领域,可以降低潜在的黑天鹅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变革时,要采取适应性和灵活的策略。这可能包括在决策时保持开放,对新信息和观点持敏感态度,以及适时调整方向。
总之,塔勒布的黑天鹅三部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风险、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要理解和应用这些思想,关键在于培养一种适应性和反脆弱的心态,以及在决策过程中保持谦逊和警觉。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1960年1月1日-)是一位黎巴嫩裔美国人,他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包括数学家、哲学家、风险分析师、投资者和作家。塔勒布因其在不确定性、概率和风险方面的研究而广受赞誉。他的著作主要集中在这些领域,并对金融市场、投资策略和决策理论提出了许多具有深刻见解的观点。
在金融领域,塔勒布的理论强调了传统金融模型和方法在应对极端风险时的局限性。他警告人们不要过分依赖历史数据和概率模型来预测未来,因为这可能导致人们忽略了那些罕见但具有巨大影响力的黑天鹅事件。相反,他主张采用一种更为审慎和灵活的策略,以应对潜在的意外风险。
在决策理论和心理学领域,塔勒布关注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时的认知偏差,如过度自信、寻找模式和幸存者偏差等。 他强调了在决策过程中保持谦逊和开放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采取适应性策略。
在哲学领域,塔勒布提出了反脆弱的概念,这一概念旨在揭示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建立更具韧性和恢复力的系统。他认为,反脆弱系统在面对挑战和变革时能够自我调整和成长,而脆弱系统则容易崩溃。这一观点对于组织管理、社会政策和个人成长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启示。
总之,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思想家,他的黑天鹅三部曲以及其他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见解,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风险和随机性。要真正理解和应用塔勒布的思想,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决策中保持谦逊、开放和适应性,从而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中茁壮成长。
《奇遇》:安东尼奥尼“现代爱情三部曲”之首
自从在1960年戛纳电影节上初次露面,《奇遇》就受到了众多占据主流的反对者们的嘲笑和嘘声,而许多有影响力的批评家和电影制片人亦采取了空前的应对措施,他们签署了一份声明抵制这种反对的浪潮,并以此向这部堪称在戛纳电影节上曾经出现过的最重要的影片致敬。
在两年之内,在由英国著名电影评论期刊《视听》发起的国际性影评家投票中,《奇遇》当选为电影史上排名第二的伟大影片。尽管身兼作家/导演二职的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拍了将近二十年的纪录片和电影正片,但这部有史诗片长度的电影绝对算得上是他最主要的艺术作品和商业突破。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是他从严格意义上说首次与莫尼卡·维蒂合作,这位女明星成为一种人性化的、人道的媒介,人们通过她看到了一个冷漠、倦怠、失去人性的社会,并且这之后她便成为安东尼奥尼随后拍摄的其他几部电影《夜》、《蚀〉和《红色沙漠》中的焦点。
《奇遇》从表面看似乎简单的让人颇为放松,实则却隐藏着深深的不安:一个由罗马富家子弟组成的小团体驾驶游船从西西里出海,停泊在一个荒凉的,岩石密布的孤岛上以期度过一个无聊的下午,而当安娜失踪之后,这个下午就变成了一段残酷的考验。空虚而放纵的女孩安娜对她聪明的女友克劳迪亚透露说,她已经知道了女友与自己做建筑顾问的情人桑德洛之间的不当关系;在接下来游泳的时候,安娜又通过假称水中有鲨鱼而成功地引起众人的注意。
如果你第二遍看这部电影,并且已经知道这位主角会在二十六分钟之后失踪的话,也许你会注意到水中确实有一条鲨鱼,此外你也会发现在我们最后一次看到安娜之后,那条从未被提及的小船在镜头中一闪而过,迅速穿过小岛,消失在画面中。
起初令观众们对《奇遇》感到迷惑和生气的主要原因是安东尼奥尼从未表明安娜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克劳迪亚和桑德洛在共同寻找安娜时彼此吸引,而其他角色甚至从未表现出对安娜命运的丝毫关注,主要的感情戏来自于克劳迪亚的罪恶感,她发现自己想与桑德洛共度春宵的渴望更甚于找到失踪的朋友。
这部电影的情节若从各种发生的偶然推测起来的话,有点类似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随着主角的离奇缺席,我们只好假设电影的后半部分中的女主角开始以一种不安的、毫无实际关系的姿态夹在失踪女子的情人和觊觎她幸福的另一个女子之间成长起来。
电影中的副线同样类似于同年上映的《甜蜜的生活》。安妮塔·艾克伯格饰演的女明星类似于在《奇遇》中出现的轻浮放荡的知名女作家,当她在公共场合撕裂自己的紧身衬衣后就开始被疯狂的仰慕者滋扰,在影片中的这个下午,她的插足与其说是破坏了男女主角刚刚建立的恋情,不如说是揭示了这种恋情的虚假本质,本片中没有出现费里尼电影中的那种暧昧的美感。
就像马塞洛·马斯楚安尼从作家堕落为三流记者一般,费泽蒂饰演的建筑师亦概括了一个放弃当导演的梦想而堕落为有钱人奴隶的男人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