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人为什么要发明又难懂又难记的文言文,难道使用白话文不好吗?
阅读本文之前,真诚邀请您先点击一下“关注”按钮,这样不仅能方便以后持续接收到类似内容的推送,也便于您参与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最大动力!
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便是文言文。许多文言文篇章不仅包含大量生僻字,而且语义晦涩,结构紧凑,甚至夹杂许多通假字。那么,为什么古代人偏爱使用文言文呢?从先秦时代直至新文化运动前,文言文始终是汉语书面表达的主流。
难道白话文不好吗?其实并非如此,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狂人日记》被誉为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白话文迅速崛起,成为大众推崇的表达形式。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批判古代汉语,尤其是文言文,认为它过于晦涩难懂,写作风格过于简洁凝练。此外,文言文在封建社会的体制下,也被视为扼杀青年创造力的桎梏。
那么,文言文究竟是什么?为何它曾受到古代社会如此高度的推崇?“文言”与“白话”是一对明显的对立概念。文言文起源于我国先秦时期,是在口语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书面语言。换句话说,文言文并非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交流用语,而是一种专门用于书写的规范语言。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指出,文言文实际上是历代文人仿古创作而成的。正因为有了文言,才衍生出文言文的文学形式。虽然从上古到现代,汉语的口音不断变化,但汉字这一书写体系始终没有改变,这也促使文言文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
“文”通“纹”,意为修饰、装饰;“言”则指表达和记录。因此,“文言”指的是经过修饰、精炼后的语言,即书面语言。相较于口语的冗杂,书面语言更为简洁、规范,这便是文言文形成的基础。
文言文在整个古代中国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几乎具有统治级别的权威性。无论是皇帝、官员,还是学子儿童,只要受过教育的人都会接触并使用文言文。文言文还不断演变,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四六文”,北宋以后流行的“八股文”,这些都是文言文的重要表现形式。
从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著作,到汉代的乐府诗、辞赋,都是文言文的典型代表。这些文献多以书面形式保存。许多人误以为古人日常对话也充满了“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词汇,或用大量生僻字。其实不然。文言文难懂,恰恰因为它并非口语。例如,现代口语的“你吃饭了吗?”在文言文中仅简化为“饭否?”
这句话中,“饭”作为动词使用,表示“吃饭”,体现了文言文简洁凝练的特点。这种简练正是文言文在古代得以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新文化运动前,文言文一直是主流的书面表达方式,因此即使进入现代语文课程,文言文依然占据了重要位置。
现如今,不少学者呼吁复兴文言文,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尊重。
不少人好奇,既然白话文更通俗易懂,有利于人际交流,为何古人宁愿选择学习和书写难度更大的文言文呢?
首先,文言文成本更低,表达更简练。文言文通过简短文字展现白话文含义。“你吃饭了吗?”五个字,文言文仅用“饭否?”两个字,意思未变,却节省了文字。
在古代,书写是一件昂贵且耗时的事情。纸张发明之前,主要依赖竹简或青铜器篆刻文字。这些载体不仅制作成本高,书写空间有限。于是文言文的精炼使得书写更为经济高效。
古代衙门甚至专设“刀笔吏”负责在竹简上刻字,这类似现代发电报时的简洁用语,能省则省,节省书写成本。
可以说,文言文是对白话文的高度压缩。在纸张未普及前,这种书写习惯深入人心,朝代更替也未曾轻易改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连贯与传承。
事实上,明清时期已有白话文小说出现,例如《水浒传》,它并非纯文言文作品。
文言文被广泛推崇的另一原因,是统治者有意为之。古代社会通过文字掌握和文化水平区分阶层。上层阶级以读书识字、考取功名为标志,普通百姓则被刻意限制在知识之外。
这套“上智下愚”的统治策略强化了社会阶层的分隔。文言文作为官方书面语,成为显贵阶层身份的象征。使用晦涩难懂的词语、通假字,甚至自创词汇,进一步拉开了统治者与百姓的差距,使文言文与白话文形成鲜明对比。
综上所述,文言文形成了独特风格,深植于古代封建社会的土壤中。即便近现代,部分领域仍保留文言文习惯,不是抗拒白话文,而是因文言文在某些场合下更为简洁高效。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废除文言文,推广白话文写作。当时许多学者认为,废除文言文是中国青年迈向现代化的第一步。五四运动之后,青年和工人阶级意识到,必须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
废除文言文的背后,是文学革命与思想解放的需要。传统文学和思想被视为迂腐旧俗,只有拥抱新时代的新思想,才能救国救民。白话文作为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工具,成为改革的关键。
1920年,民国政府正式宣布废止文言文,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弃古代文学遗产。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反映的是中国思想和文化浪潮的重大转折。
因此,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变革,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什么是古代汉语》 南京廖华 2018-10-30

英语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吗?扒一扒英语的前世今生
英语这门语言是从何而来的呢?这还得从公元5世纪说起。当时,三个日耳曼部落入侵英国。这些部落分别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他们从今天的丹麦和德国北部穿过北海。那时,英国的居民说凯尔特语。但大多数说凯尔特语的人被入侵者赶到了西部和北部(主要是现在的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盎格鲁人来自“Englaland”,他们的语言被称为“Englisc”——“England”和“English”就是从这个词派生出来的。
Old English (450-1100 AD)
事件:Germanic tribes invaded Britain
(Beowulf,有记载的最早的一部英国文学作品)
这些日耳曼部落的语言大体相同,这些语言在英国发展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古英语(Old English)。古英语今天的英语差别很大。即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理解起来也很有困难。然而,现代英语中大约一半的词都来自古英语。
Middle English (1100-1500)
事件:William the Conqueror, the Duke of Normandy, invaded and conquered England and brought French
中古英语代表作: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
Canterbury Tales, written by Geoffrey Chaucer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入侵并征服了英国。诺曼人给英国带来了法语,法语成为了皇家宫廷、统治阶层和商业阶层的语言。有一段时间存在着一种语言的阶级划分,下层阶级说英语,上层阶级说法语。在14世纪,英语再次在英国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时的英语加入了许多法语单词。这种语言叫做中世纪英语。伟大的诗人乔叟(c1340-1400)用的就是这种语言,但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中古英语也还是很难懂。
Early Modern English (1500-1800)
事件:Renaissance 文艺复兴
近代英语代表作:莎士比亚的作品集
在中古英语的末期,发音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元音),元音的发音越来越短。从16世纪起,英国人就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民族有了接触,许多新单词和短语进入了英语语言体系中。此外,印刷术的发明也使得人们有了一种共同的语言。书籍变得更便宜,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阅读。英语变得标准化,拼写和语法的形式基本固定了下来。
Late Modern English(1800-Present)
事件: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业革命
后现代英语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福尔摩斯探案集》阿瑟·柯南·道尔
近代英语和后现代英语最主要的区别在词汇。后现代英语词汇更丰富,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工业革命创造了很多新词; 其次、大英帝国在其鼎盛时期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一,英语吸收了许多国家的外来词汇。
Varieties of English
17世纪初,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造就了独特的美式英语。一些英式发音和单词在美国不通用了。今天,美式英语占据了主导地位,美国的电影、美剧、流行音乐、科技贸易市场份额巨大。但是,英语当然不只有美式英语,要系统全面地了解英语这门语言和文化,还得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英语,如澳式英语、加拿大英语、南非英语、印度英语以及加勒比地区的英语。
我是Marsha爱芝士,脾气超好欢迎来撩^-^(公众号后台回复本编姓名获取微信)
首先,古代诗其实也是当时的白话文而非文言文
当代有一个有趣味的怪现象:对于诗歌,人民群众读得懂古诗,为什么读不懂当代诗人用白话文写作的诗?这个怪现象说明了什么?
中国诗歌其实从先秦时代起,基本都是当时的白话文,比如《诗经》,其实国风中大多诗是市井之民讴歌的作品。只是由于先秦时代还没有书同文,所以作品呈现各国不同的语言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是文言文,实在是当时民众的口语文。到有唐一代,白话文写诗相当普遍。试看贺之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再看仍然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两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请看是否平白如话?有谁读不懂这唐代诗人的诗?
那么当代诗人似乎非常卖弄我手写我口的白话文诗,但却把诗文故意弄得曲里拐弯,搔首弄姿,结果不知所云,令人读去如坠五里雾里,很难产生亲切感:
故国残月/沉入深潭中 /重如那些石头 /你把词语垒进历史 /让河道转弯 /花开几度 /催动朝代盛衰 /乌鸦即鼓声/帝王们如蚕吐丝 /为你织成长卷 /美女如云 /护送内心航程 /靑灯掀开梦的一角 /你顺手挽住火焰 /化作漫天大雪 /把酒临风 /你和中国一起老去 /长廊贯穿春秋 /大门口的陌生人 /正砸响门环
读罢这首诗,还真如高考试卷,读罢心情要压抑,思绪要多转几个弯儿,至少要读上五遍,才令人咀嚼出一些味儿。但仍然不知道作者诗言志,这个志究竟想说些什么?
有人以为中国古诗都是文言文写的,其实不尽其然,中国古诗也是当年的白话文。白话到什么程度,就是山村老太婆也能懂。比如白居易作诗,每诗成,都要读给农村老太太听,要求老太太一听能懂。如果诗写了老太太不懂,那白居易就反复修改,令“老妪能解。”
正是如此,古代诗的白话化,绝大多数诗当代人也能懂。所以,古代诗与当代诗相比较,当代诗人以为白话入诗是他们的专利,就相当矫情了。
但中国现在无论书法,美术,还有诗歌,信仰读不懂看不懂才是最伟大的艺术!
哀哉!当艺术脱离人民时,就变成诗人小沙龙的活嚼蛆了。
写诗,不能凭你自己吼,不能凭你喊口号。诗是言志,但这个志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这才构成艺术。
试看苏轼歌咏《海棠》之美之爱: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人绝不是空洞地直着脖子喊海棠美啊,我爱你啊。而是通过形象思维创造出一种美不胜收的意境:在袅袅婷婷的春风中,到处显示着花的雍容华贵的气质。花香如雾环绕,月色为追求美丽的花姑娘也屈尊地绕着回廊而婉转。为了害怕花因夜深而睡去,所以诗人烧巨大的红烛照着美丽的花美人。这种写诗人爱花爱得如此深沉,如此极致。
而我们当代诗人写物却忘记有形象思维,忘记写诗应当创作出引发读者强烈共鸣的意境,很多诗只凭直书胸臆,不知形象思维与意境为何物。 鱼化石(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
卞之琳的咏物诗,哪一个更令当代人能读懂产生共鸣呢?那是不言而喻的事。
古代诗人诗歌比较纯粹,有着诗人高尚情操,没有当代一些诗人那种猥琐的心态,所以,写人的感情,真诚,纯粹,浓郁。比如写爱情,很少见下流之品。
试看李商隐写给爱妻的两地书: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什么意思,除了收获读懂她的肉欲如火炽烈,岂有其他?
再看,陆游的爱情诗《沈园》两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读得懂吗?情感如何?是否圣洁?而请再读当代诗人贾浅浅的当代诗:
他们彼此利用黑暗侵蚀白昼的光芒
Z先生病倒了,她抱着一岁多的孩子
望着病床上唇色乌青的那个被称作丈夫的人
是的,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做爱了……
将爱情视为肉欲的直粗露赤裸裸的表白,就有旧社会上海滩妓院那种咸鱼庄的臭味,令人掩鼻不胜其臭。谁还去顾得上读得懂读不懂?
正是由于上述古今诗差距太大,古诗如同天马行空,如同暗香疏影,令人读罢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人们爱读。当代诗如同溷中之物,如同鼠穴阴暗转曲,令人莫名其妙。所以令人读不懂不爱读。当代人读懂古诗却读不懂当代诗的道理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