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狼的日子》作者弗
6月9日,英国惊险小说作家、间谍小说大师、《豺狼的日子》作者弗·福赛斯(Frederick Forsyth)去世,享年86岁。福赛斯年轻时曾是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后来转向新闻业,在德语、法语和俄语上的天赋使他成为驻外记者,他还曾协助英国间谍机构在尼日利亚、南非以及前东德和罗得西亚执行任务。福赛斯在31岁时为了还债写下第一本小说。“从非洲战场归来后,我一如既往地身无分文,没有工作,也找不到工作,于是萌生了写小说来还债的想法。”他在自传中写道。
这部以快速赚钱为目的的小说正是《豺狼的日子》,仅用三十五天完成,讲述了戴高乐遭右翼极端分子暗杀的故事。《豺狼的日子》于1971年出版后立即获得成功,1973年被改编成电影,近年来又被重新改编为同名剧集,由男演员“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饰演独行杀手“豺狼”卡洛斯一角。
福赛斯生前创作了超过25部小说,其中包括20部间谍小说,小说中的许多内容取材于他的现实生活经历。福赛斯的间谍小说情节精准,常常探讨雇佣兵、间谍和恶棍之间的权力博弈。驻外记者的工作经历对福赛斯的小说创作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他看来,写小说是对从未发生过但可能发生过的事情进行的详尽报道。福赛斯逝世后,“杰克·雷彻系列”小说作者、英国惊悚小说家李·查德谈到,福赛斯将惊悚小说当作真实犯罪事件来写作的方法改变了后来惊悚小说的写作规则。

文学与故乡(文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作家更是如此。说“更”,是因为于作家而言,故乡确实太重要了,那不只是他生命,更是他文字的来处和起源,是他写作的“根”与“本”。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都是再有力不过的证明。
相对于现实的故乡,文学中的故乡面目要复杂得多。故乡因作家不同的心意与愿望,也呈现出不同的样貌。有一年,到萧红故乡,站在萧红故居门前望向呼兰河,脑海里便浮现出萧红笔下的祖父、小团圆媳妇,以及那忧郁的文字:“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而在另一位东北女作家迟子建笔下,黑土地上的故乡却是另外的模样——那流淌在东北大地上的另一条宽广的河叫额尔古纳河,同样遭受过生命至痛的女作家,却以绚丽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和萧红笔下不一样的故乡。
我脚下中原这块土地,是许多现当代作家的故乡。近现代以来的河南是乡土中国经受磨砺,从传统走向现代、由贫瘠走向富强的缩影。所以在刘震云、李佩甫等人笔下,故乡多是凝重之地。我去过很多河南作家的故乡,发现河南文学其实有着我们印象之外的更丰富的构成。比如南阳不仅有姚雪垠、二月河,还有从唐河县城走出来的田中禾,以及更早从那里走出来的诗人李季,而淮阳的孙方友、墨白兄弟,长垣的冯杰,他们的根脉与师承,除了中原文化之外,更有这块土地上无比丰饶的民间文化。
我们常常是从文字走进作家的故乡,有时也相反。前年去平顶山,意外“遭遇”了一个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太被重视,实际上却非常重要的作家——徐玉诺。这个和鲁迅有过交集、一生颠沛流离的诗人,此前我只知其姓名,也略读过其诗作。那次去才发现,平顶山竟有其故居、遗迹,而借由当地朋友的引荐,也进一步了解了那个蒙在历史尘埃中的作家更详细的生平。因为有了徐玉诺,那次鹰城之行也深深地留在了记忆里。
在作家出生和长大的土地上行走,会更清晰地聆听到他们文字背后的歌哭。但是,作家和故乡的关系一定是更复杂的。汪曾祺年轻时在写给老师沈从文的信中说:“一个人回到乡土,不知为什么就会霉下来,窄小,可笑……回去短时期是可以的,不能太久”。也许,正因为长久地离开了故乡,他后来才写出了《受戒》《异秉》那样的名作。鲁迅也眷恋故乡,遂写下《朝花夕拾》,但对乡愁的警惕与反省,又让他写下了《阿Q正传》《祝福》。
时至今日,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现实中乃至文学中的故乡似乎已渐去渐远。故乡,是一个令人惆怅的话题。前几天,借暑假之机,和几个学生一起去了离郑州约一个半小时车程的一斗水村。那是南太行深处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示范村。河南籍作家乔叶曾在那里“泡村”,并写出了后来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宝水》。我们走马观花,未及深研,但仍能窥见新农村和旧农村之不同。城乡一体化、生态旅游,给大山里的故乡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乔叶的小说一扫乡村写作的伤怀之气,她告诉我们:这是一种积极的、努力的改变。作家抓住这改变,带我们找寻故乡。
华语青年作家新作集:为什么我非写不可?丨精品新书速递
在文学的广阔天地中,有着许多优秀的青年写作者,正不断发挥着自己的创造力。
在他们的文字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他们对于所处时代及自身生命状态的一种 。也因此,这些作品总能最直观地反映当代社会切面,描摹现代人的生存及精神状态。
的作品,探讨关乎故乡、漂泊、自我、生存等等 ,一同穿透当下时代共有的迷茫、阵痛与微光。
故乡回不去,城市留不下,还能去哪儿?
“既是安宁渴望与漂泊状态的撕裂,是记忆、现实与未来的撕裂,是城乡之水土不服的撕裂,也是思乡病与逃离故乡之冲动的撕裂,是新文化风潮与旧文化记忆的撕裂。这种撕裂阵痛连连,恰如野蜂,盘旋在生者与死者的头顶,昼夜嗡鸣。”
本书收录作家子禾的六部小说,以北漂青年甘松明为叙述者,讲述六个各自独立的故事。爱情、疾病、婚姻、故乡……在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黄土地上,多的是让人悲欣交集的往事,而已经习惯的都市生活又带来新的视角、观念。身体在城市,灵魂在乡村——这部小说集,献给所有和甘松明一样的“城乡两栖人”。
“我”是谁,追求什么,如何选择?
我获得了一些新的生命感受:人世间的爱、财富、健康诚然可贵,但拯救一个人走过绝望的,只能是紧紧依靠自己的觉醒、智慧和勇气。
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命运、选择、追寻和承受的故事。故事以晚清最后一届秀才毕富海的人生为开端,一直延伸至2023年。在长达一百三十多年的叙事长河里,胶东半岛一个平凡家族的四代人在历史潮水间沉沉浮浮。而那些看似不同时代的故事,轮回的却是你我同样负重的人生。
被命运之手抛入深渊后,我们能否借助关于“希望”的想象,重获生存的意义?
书中的‘凉山’是我的虚构,是人的存在及困境展开其命运的实验地,也是语言展开其命运的所在。我创造出的所有角色都在接近我自身——他们的灵魂与我的并不相异,同样的复杂,犹豫,矛盾重重;和我一样,局限性镌刻在几乎每个人物的身上,其绝望和希望都如此。
* 第七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决选名单作品
20世纪30年代的“大凉山”地区,一位名为“铁哈”的奴隶决定出逃。从驷匹尕伙到山棱岗,他见证着山地与世界的不断下沉。“守护者”恩札在清醒与浑噩的轮回中逐渐迷失,贪婪的俄切在不断掠夺,“兹莫女儿”被迫带着“希望”走进德布洛莫,想唤起山地的新生……孜孜尼乍的故事不是历史,但它会成为历史的母亲。
我们究竟要走过多久,才能真正理解对方
血脉相连的最亲最近的人,却在同一空间分享着不同的记忆。这种隔阂、误解,该谈的闭口不谈,能谈的只是日常皮毛事,用真心去猜真心、用真心去碰撞真心,有时甚至碰撞到伤痕累累,这实在是把我刺痛了。真心和真心之间的距离,有时很远有时很近,但好在真心不会变,真心永远是真心,即便有痛苦,但仍然是我心里最美好的事。
* 豆瓣2023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TOP3
六零后妈妈独自来到异国他乡,与定居于此的待产女儿重启久违的同居生活。被时代辜负的母亲、想逃离母亲如山般爱意却愈加走进漩涡的女儿,她们之间横隔着母女之间的山、时代之间的山、文化之间的山。作者写出两代女性隐秘、柔软却坚韧的内心,以及她们如何在一次次争执与交锋中,走向真正的独立与理解。
人如何面对时代洪流与无常命运?
我小说里很多人物都经历了无常的命运,但他们最终还是回到了日常中去。这也是一种反差。我在小说中努力让文字接近一种日常性,就是为了表达生命的无常感。你看陶渊明的诗,写日常,也写无常。如果说,南山是日常,菊花的开落就是无常。
郁达夫小说奖、《人民文学》短篇小说奖、十月文学奖获奖者东君,以十个隐没于烟火日常的故事,书写一座南方老城的前世今生。作者以潮湿的南方意象、从容的生死观,展开那些被时代甩落的普通人的日常。而他们正以闲散的姿态证明: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也可以“匀速”生活。
在现实规则与生存压力下,人如何守护内心的幻想空间与游戏精神?
在放弃了日常现实的叙事之后,我试图直接描摹游戏的精神和状态。对于投入一场游戏的冒险而言,需要的要素很多,需要对未来保持期待,需要大量的肾上腺激素和微妙的紧张。但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或许是入戏本身,也就是沉浸感。所以希望大家,也包括我在内,永远葆有信以为真的天赋。
90后写作者陈润庭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以先锋叙事和奇幻想象为核心,融合游戏元素、童年记忆与都市生存体验,书写现代人的存在困境。书中通过超现实设定,如婚姻中逐渐缩小的妻子、化为透明人的书店管理员等,打破现实边界,探索在现实规则中守护自身存在与内心幻想的可能。
更多的问题,更多的探索与解答的尝试
香港青年文学奖、澳门文学奖得主黄守昙的十个南方故事,描绘了年轻学生、女性劳工等人物,如何在新旧文化中、在疯狂与理性的交替里探索自我秩序,活出自己。
母子谈话总是岌岌可危,直接挂掉电话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本书为陆源中篇小说,以母亲打来的电话为切入,展开身处北京的儿子与南宁老家的母亲之间的观念碰撞。
百花文学奖、丁玲文学奖得主刘汀的全新小说,《北京文学》年度优秀作品。小说通过梁氏兄弟被时代洪流裹挟的荒诞人生,折射三代人在城乡巨变中的身份焦虑与生存妥协。
青年作家李清源以钧窑为背景创作的全新长篇小说,以钧州翟家六代人对钧窑的痴迷为主线,讲述钧瓷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变化。作者以“窑变”喻人性,谱写了一曲红尘迷梦中的“好了歌”。
青年作家叶杨莉的首部短篇集,聚焦于时代青年,他们辗转于乡村、小镇、县城与都会,游走于不同的居住空间,在方寸之地中挣扎于漂泊与归属的永恒命题。
青年作者周婉京首部短篇小说集,作者围绕当代城市生活,描摹生活的幽微之处。有读者评价道:“私心
相关资讯
下篇:小说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