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游点意思:《艾迪芬奇的记忆》的美丽魔幻现实故事能让你忘记死亡的可怕

更新时间: 2025-09-30 16:31:55

阅读人数: 897

本文主题: 现实很魔幻

对于死亡,你的心中有怎样的想法呢?

在我的懵懂之年,我对死亡并没有什么概念。我还记得,有一天我搬着小凳子坐在家门前,看着路灯照射着我的影子越来越长,我突然思索到一个问题:我是不是就会像自己的影子一样,越长越高,最后长得比树还高呢?当时的我,并没有思索到这一切都会有终结的一天,我所担心的,是越来越高的自己可能会进不了家门,可能连心爱的小床都躺不下自己。

我向母亲述说了自己的困惑,她听完后笑了笑,随后对我说:“等你长得越来越高,高到连家里都住不下你的时候,就会离开爸爸妈妈,上月亮去住了。”当时天真的我听后,一直期待着自己有一天长大能去月亮上玩,也想看看爷爷奶奶会不会先去月亮。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开始明白,其实我不会一直长高,上月亮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因为当每个人活到最后,都会迎来自己的最后一天,而这一天就叫做死亡。从此,“死亡”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感受一直与痛苦相互关联,因为它意味着失去所爱之人。直到有一天,我遇见了《艾迪芬奇的记忆》这款关于“爱与死亡”游戏。

《艾迪芬奇的记忆(What Remains of Edith Finch)》,一款由小厂Giant Sparrow制作的步行模拟游戏,如果你玩过《看火人》,《万众狂欢》,亦或是《伊森卡特的消失》,那么相信对这个类型会有所了解。它通常以以一人称为主,而且拥有较大的地图供我行走,游戏通常不会刻意设置让我赶路的目标,而是主要引导我去探索地图上的线索,从而随着线索的不断增多再推进剧情。

Finch家族大宅,所有故事都起源于此

游戏的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东北部沿海岸的Finch家族大宅,作为家族最后的血脉,女主人公Edith Finch(艾迪芬奇)继承了这栋房子,不过她回来的原因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探寻家族过去所发生的故事,解开心中的一个疑惑:为什么家族就只剩下了我?

同一般的步行模拟游戏一样,本作也采用了沉浸式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游戏,游戏的画面十分精美,在视觉拥有十足的观赏性。游戏的开始是在下午,而随着故事的进行,场景会和现实中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比如下面这张相同场景不同时间线的截图,我们就能欣赏到不同的风景。

让玩家沉浸于游戏环境和叙事,是步行模拟游戏需要竭力完成的目标,然而传统的线性游戏设计通常以感官刺激或好莱坞的快节奏叙事让我代入游戏,这对于稍显“乏味”的步行模拟游戏并不适合,所以手法上的创新显得尤为必要。

Giant Sparrow曾制作过《黑白世界》这款步行模拟游戏,为了让玩家主动在游戏中进行探索,他们设计了一个白茫茫的游戏世界,玩家只有把黑色的球抛向四周才能“画出”游戏的场景。对玩家而言,这种“从无到有”的玩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断“画出”更多的场景,然后不断前进,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沉浸其中。而在《艾迪芬奇的记忆》当中,Giant Sparrow又给我带来了更加新奇的故事体验。

在游戏里旁白字幕一般都是起到叙事的作用,它的存在很合理,然而又显得并非那么必要,因为大部分游戏里它都呆板地会列在画面的下方,它与游戏画面几乎是完全独立的,对听得懂语音的我来说这种字幕甚至会显得有些碍眼。不过在《艾迪芬奇的记忆》中,我第一次看到了一个“活着的字幕”,它已然成为了游戏叙事的一部分,在语音吐露出那些关键信息的同时,你也能够看到它们被神奇地呈现在游戏画面中,新奇而又有趣,如同给游戏里的主角戴上了AR(增强现实)的眼镜。

一开始,字幕也仅仅是作为旁白或者提示陈列在画面中,而随着游戏的进行,我会越来越多与这些字幕进行互动。比如有一个关卡,我的操作就是控制天上风筝四处游走,整个关卡的发展就是随着风筝拨动天上被打乱的文字,组成正常语序的句子而进行的。如此“魔幻现实”叙事手法不仅让字幕完全成为了游戏的一部分,而且还非常贴切游戏的风格。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为游戏进行汉化的工作人员,因为完美的中文字幕让游戏的体验非常舒畅,如同点睛之笔。

一处场景里蒲公英的花瓣会随风飘扬形成文字

不过,字幕的新奇设计只是游戏吸引人的一个地方,女主在老宅中探究家族成员的过去才是游戏的主体。而在完整体验完游戏全程后,我的脑海中充满思绪,“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是我所能想到的最贴切Finch家族成员经历的词语。

故事一开始,已经怀有身孕的主人公Edith Finch不远万里来到老家的大房子,房屋虽然已经没有人居住,但却保留着生活的气息,Finch家族的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房间,即便房间的主人已经离世,他们也会将其完整保留成原来的样式,然后用锁将门关住。一开始我有点纳闷这一家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我玩到后面才明白,也许这一切都是出于对家人的爱吧。

从家族逝去成员的物品中能观察到许多细节

游戏的介绍和故事开头,告诉我们Finch家族因为“诅咒”而导致成员就只剩下女主,不过其中并没有过多描写家族的其他成员。探索完几个家庭成员的房间后,我才发现Finch家族成员逝世时的年纪各有不同,有的中年离世,有的甚至在幼年时就发生了意外去世。过早失去亲人的痛楚并不容易释怀,尤其是对死亡如影随形的Finch家族,也许他们习惯了家族中时常发生的意外,但对于失去亲人的痛楚他们永远都不会“习惯”,每一次都是刻骨铭心。Finch家族选择将离去的家人遗物保存好,让他们的存在保留在最美好的那一刻。

游点意思:《艾迪芬奇的记忆》的美丽魔幻现实故事能让你忘记死亡的可怕

芬兰,魔幻现实主义的浪漫

在芬兰,当夏季退位给漫长的冬天,北极光便会奇迹般地出现。愈向北走,看到极光的机会就愈大。如果你愿意用想象力将这种神秘的自然现象赋予人性,那么可能真的没有什么比一起看极光更浪漫的事了。

人们喜欢阅读科幻小说,尤其是描写宇宙的科幻小说,可能是因为天空的神秘性里自有一种浪漫。“银河系猎户座旋臂有两颗文明的流星划过,宇宙记住了他们的光芒。”—刘慈欣的文字让物质变得生动,也让我们的想象力飞行,以这种方法接触到那些人类无法真正抵达的时空。那个时空宏大而神奇,充满着无限可能,它稍微施展一下魔法,就使我们身边的生活黯然失色。

最伟大的浪漫,是向上看。据说在没有光污染的地区,夜晚人类肉眼可以看到的最远天体是仙女座大星云,距离地球有两百多万光年。而在天空为我们呈现的浪漫演出中,极光是最绚丽多彩的一种。现代物理学对极光产生的原理有详细描述:极光是由太阳与大气层合作表演出来的作品,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并与两极的高层大气(热层)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发光现象。尽管如此,我们更愿意赋予它人性与感情。毕竟,还有什么比一起看极光更浪漫的事呢?

极光通常是鲜艳的绿色,有时也会出现紫色、蓝色和红色。历史上,有幸目睹极光的人们既赞叹它的胜景,又被它的神秘所震慑。人们叫它“Aurora”(欧若拉),北欧神话中掌管黎明、曙光的女神,关于它的魔幻故事在高纬度地区广为流传。在芬兰语里,北极光是“狐狸之火”的意思,也可以解释成雪狐狸用尾巴在天上扫出来的光。因为古芬兰人相信,神奇的狐狸在雪间奔跑,尾巴轻荡起的晶莹雪花在月下闪烁,映照出了浩瀚的北极光。

芬兰人的幸运在于,这里不仅是圣诞老人的故乡,也是全球公认的极光最佳观测地之一。尤其是芬兰的拉普兰地区,有四分之三处在北极圈内,每年冬季长达8个月。由于远离城市灯光,又有空旷的冰原雪地,这里的极光接近完美。据说在拉普兰,每年有200多个晚上能看到极光。

拉普兰的极光一般出现在晚上10点至次日凌晨2点左右,多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出现,1月则是观赏极光的最佳时间。看看科幻的语言是怎么描述这种胜景的:“华丽的浅蓝色光幕带着电磁粒子横过天空,就像一道曲卷的光绸,在破晓前最黑暗的那一刻展开,跳跃着充满了整个夜空。它横贯了群星,就像一个巨大的灵魂,穿过浅浅的下弦月,几秒后千变万化,仿佛苏醒过来的造物主,在北极的天空洒出一道新的银河。 ”(小说《二零一三》)

为了更加方便和舒适地仰望大自然的“魔法”,聪明的芬兰人在极光观测地建造了一批有着玻璃屋顶的酒店,如今早已扬名海外。网上搜索“玻璃屋”,会有大量的搜索结果指向芬兰的这些透明的穹顶小屋。这真是一个聪明的设计,由特殊材质制成的屋顶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中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暖效果,并且不会发生由室内外温差造成的起雾现象;此外,巧妙的围帘设置既保证了隐私性,也绝对不影响视野。所以如果想深度观测极光,住在这样的玻璃屋里是首选。许多情侣选择在此求婚或蜜月,旺季时一屋难求。

除了躺着静待极光到来,你还可以加入更为刺激的“追光团”:坐上私人飞机或乘坐雪地摩托,在速度与激情中追逐缥缈的极光。这种类似于极限运动的体验是芬兰独有的极光项目,当然价格不菲,其过程想必更加魔幻。在经验丰富的向导的带领下,捕捉到极光的可能性也更高。体验过的游客在网上留下评论:“当极光从我的头顶卷过来的那一刻,我真的以为自己正在太空航行。”

除了极光之外,芬兰独特的教堂、圣诞老人村、丰富的雪上运动和桑拿社交都充满魅力,而首都赫尔辛基作为北欧较为“低调”的一个首都,其实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索,尤其值得喜欢艺术和设计的人专程前往。如果你也为芬兰心动,最理想的路线是先坐飞机到赫尔辛基,然后一路向北,这一路将会是收集童话与奇幻的过程。随着旅程的深入,你将目光从地面移向天空,或许在某一个夜晚,雪花与极光会一起降临。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

真人秀剧本、未必真实的节目和魔幻现实

2005年底,李泓荔被湖南卫视派去英国进修。一天,在伦敦尤斯顿的旅馆里,她打开第四频道,看到了《Wife Swap》(换妻)。

《Wife Swap 》是一档互换类真人秀节目。节目组挑选两个阶层迥异的家庭,让女主人去对方家里做两周主妇。李泓荔打开电视时,看到了一个清洁工和一个模特互换人生。她脑袋上的电灯泡“叮”地亮了。

在2003年,李泓荔想做一档节目,让农村姑娘和白领丽人互换,以尝试“阶层的互动和流动”。她惊讶地发现,《Wife Swap》制片人斯蒂芬· 兰伯特早就实现了她的创意,“阶层互换”也已成了西方国家常见的模式。

回国后,李泓荔立即着手准备。2006年9月,节目开播。李泓荔给取了个颇为文学化的名字:“变形计”,与卡夫卡的不朽短篇《变形记》一字之差。《变形记》讲的是主人公格雷戈尔变成甲虫的故事。《变形计》的口号则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的影像版”。

在第一期节目《网变》中,李泓荔选了一个沉迷网络的城市少年与农村孩子互换。甫一播出,好评如潮,中宣部、公安部专门打来电话表扬,湖南广电为节目颁发了2006年一号宣传嘉奖令。

一般的真人秀,看点在于特定情境下的戏剧性,但《变形计》野心更大。它不仅要讲述,还要介入。当《网变》的城市主人公魏程在农村流下悔恨的泪水决心改过自新时,电视机前无数的观众热泪盈眶。

节目的第三任制片人谢涤葵在文章《变形计——一份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里充满自信地写道:“各种追名逐利的思潮让社会亟须重建道德良知,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五谷不分、好逸恶劳、精神萎靡让家长们头痛不已,《变形计》是我们在偏远山区挖到的一剂良药,专门治疗让很多家长失去信心的城市独生子女病。”

目前,《变形计》已经制作了12季,共48期。这意味着已经有48组孩子经过变形。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孩子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回访了其中3个孩子。我们发现,节目未必真实,现实更加魔幻。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