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绾和刘邦是发小,没立大功也封王,为何还会选择起兵谋反呢?
字数:2125 建议阅读时间:6分钟
开国皇帝诛杀功臣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了,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尽管那些臣子们曾为了这个王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一旦他们威胁到了统治集团的利益,就会立刻面临皇权的压迫和威胁。
大名鼎鼎的汉初三大名将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淮阴侯韩信曾献策帮助刘邦平定三秦,并为他消灭了齐国,而黥布和彭越两人同样在楚汉之争当中表现突出,为西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西汉王朝建立起来之后,这些功臣们就成为了刘邦的眼中钉肉中刺。因此,在大难临头的境地下,几人纷纷起兵谋反,试图为自己挣得一线生机。
但是和他们不同,作为刘邦发小的卢绾其实并没有立下什么卓越的功绩,他封王全靠刘邦的信赖和倚重,按理来说应该不至于落到和韩信等人同样的境地。可是最后卢绾却还是走上了起兵谋反的道路,这背后所蕴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
在众多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人当中,卢绾和刘邦的关系最好,可以说是无人能够出其左右,这其实与他们两家人是世交有着很大的关系。不仅如此,刘邦和卢绾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小一起玩到大,偷鸡摸狗欠债喝酒等一系列的事情都是这哥儿俩一起做的。甚至在刘邦因为私自放走奴隶而被迫逃亡的时候,卢绾也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
等到刘邦斩白蛇投身反秦起义之后,卢绾又以门客的身份加入了刘邦的队伍,因此得到了刘邦极大的信赖。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卢绾论智谋比不上曹参,论武力比不上周勃,但是随着刘邦势力的逐渐强大,他的地位还是水涨船高,并在西汉建立之初坐到了太尉的位置上,甚至被封为长安侯。
除此以外,卢绾所获得的一系列特权同样也表现出他深受刘邦的宠信。以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西汉初年的几位皇帝可以说是刻薄寡恩的典范,而市井小民出身的刘邦更是典型当中的典型。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皇帝,却允许卢绾自由地出入皇宫,还允许他传递各种隐秘的旨意,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
按理来说,卢绾既然受到这样的荣宠,如果他要想寿终正寝的话应该是一个较为轻易地事情才对。可是实际上,卢绾却和韩王信等异姓诸侯王一样,走上了勾结匈奴起兵谋反的道路,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在我看来,卢绾最终起兵谋反的第一个原因,其实是因为兔死狐悲以及对权力不想放手的心理。西汉初年,刘邦为了表彰有功的臣子们,分封了好几个诸侯国,其中异姓诸侯王有八个,卢绾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虽然在分封之初,刘邦和诸侯之间还是一片其乐融融君臣相得的样子,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刘邦就开始看他们不顺眼了。
于是在刘邦坐稳了皇帝的宝座之后,他就把刀指向了韩王信等人。 卢绾在最初的时候还站在刘邦的那一方,帮助其平定了一部分诸侯王的动乱。只是面对着某些诸侯王明明没有谋反的心却被逼谋反的情况,他就不可避免地联想到了自己。
卢绾认为,自己如果不把权力重新交托出去的话,可能最终也会走向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但是说句实在话,谁又想将到手的权力全部吐出去呢?在这种情况下,卢绾就只好选择背叛西汉背叛刘邦,和匈奴联合在一起,起兵造反。
除此以外,卢绾身边的谋士张胜对他的推动作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卢绾帮助刘邦平定起兵造反的陈豨时,他还没有想过要依靠匈奴的力量和刘邦对着干,而且谋士张胜当时其实也没有想过。可是在张胜被派遣去出使匈奴之后,事情却发生了变化。
被匈奴人说动的张胜回来之后,面对卢绾的责问,就对卢绾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局势。 在张胜看来,刘邦之所以要杀掉异姓诸侯王,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阻碍了皇权的集中和加强。因此就算卢绾一直非常受刘邦信任,但是只要卢绾还掌握着实际权力,双方之间的矛盾就不可能消除。
在这种情况下,张胜就劝卢绾,说在刘邦消灭了其他的异姓诸侯王之后,就会对卢绾你下手了, 所以为了自己不至于在无知无觉的情况下被杀死,还不如先找好一个退路。所以说,卢绾之所以会在刘邦对他还颇为信任的情况下起兵谋反,其实离不开张胜这个谋士的劝说。
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
当然了,对吕后的畏惧也是卢绾最终起兵谋反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从《史记》的记载当中我们可以知道,卢绾和匈奴之间往来的最大原因,就是想要保住自己的权利和性命,可以说此时的卢绾虽然算是勾结外敌,但是他还没有真正下定决心起兵谋反。
基于这种情况,在刘邦想要找卢绾谈话的时候,他的表现才是"因为心虚所以称病不出",而不是"被发现了于是立即起兵"。那么,卢绾为什么不向刘邦解释他的想法呢?在我看来,这和卢绾对吕后的畏惧脱不开关系。
在当时,刘邦因为受过两次箭伤的原因,不得不卧病在床,朝堂当中的部分事务已经交给了吕后处理。而在卢绾看来,吕后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之前诛杀淮阴侯韩信以及大将彭越的事件可以说是吕后一手策划的。因此,卢绾认为,如果说面对刘邦自己还能凭借往日的关系求一求情的话,面对吕后自己就是必死无疑的,于是最终选择了起兵造反。
卢绾作为刘邦的发小,一直以来都深受信任,等到西汉王朝建立之后还在没有立下什么卓越功勋的情况下被封为了异姓诸侯王,能够自由出入宫廷。但是这样一个人,却因为放不下权力,因为对吕后的畏惧,在身边谋士的推动下走上了起兵造反的道路。
可以说,卢绾后来之所以背叛刘邦勾结匈奴最后落入悲惨的境地,不过是"庸人自扰"所造成的悲剧罢了。

韩信的谋士蒯通,多次唆使韩信起兵谋反,为何刘邦最后却没杀他?
刘邦的处决并非仅仅是因为一瞬的怒火,背后其实蕴藏着深厚的策略考量。这并不是像切土豆那样简单粗暴的行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例如,嬴政在愤怒之下直接杀掉了27位劝谏他的人,但刘邦却绝不会采取如此极端和随意的做法。他的每一桩杀戮都有其背后的深刻含义和考量。
在《史记》中,韩信临终时感慨万千,他后悔没有听从蒯通的谋划,反而被小人和女人所欺骗,真是冤屈。这里的“儿女子”指的正是萧何与吕后,蒯通所提的建议则是促使韩信起兵反叛。吕后在杀掉韩信时,刘邦正在外征战,平定叛乱。因此等他归来时,韩信已然身首异处,连同其家庭成员都化为尘埃。刘邦一方面感到惋惜,一方面询问吕后韩信临死时是否有遗言。吕后告诉他,韩信着实说过一句:“悔不用蒯彻之计。”
当吕后提到蒯通时,刘邦的兴趣顿时被激发,他立刻下令派人去抓这个聪明的辩士。蒯通,原名蒯彻,本是以口才生存的纵横家,和张仪、苏秦等人同属一个世代。在秦汉之交,蒯通曾经做过几件显赫的事情,其中有两件颇为成功。第一,他成功劝说范阳县令徐公归降陈胜的部队,使得后者轻松获得了大片土地;第二,他又说服韩信攻打齐国并自立为王。然而当时刘邦已派郦食其去劝齐王田广归降,因此蒯通的施策反而让郦食其的处境变得更加危险。
第三件事情发生在韩信称王齐国后,他试图劝说韩信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不过,面对蒯通的劝说,韩信却毫不动心,蒯通意识到韩信的愚钝可能导致最终的失败,于是选择退出,过上隐居生活。对此韩信的死,蒯通早有预感,并未料到自己在韩信临终之际被提及,使他不得不再次与刘邦面对面。
对于蒯通所提出的“忠诚”理论,刘邦心中颇有领悟。他质问蒯通为什么要支持韩信的背叛,蒯通诚实地回应道:“狗只有认主人,见到别的主人才会撕咬,因此我当时只认韩信为主,自然会为其出谋划策。”刘邦听后觉得有理,最终选择放过了蒯通。
刘邦当时心中所想其实很简单,忠诚是他维护国家未来的重要一环。离世在即的刘邦开始思索如何确保大汉江山的稳固,他清楚必须要得到所有臣子的完全忠诚,尤其是对自己的接班人刘盈的忠诚。因此,刘邦希望通过蒯通的事情来彰显对忠诚的重视。
而相反,刘邦却判定丁公应该被处死,尽管丁公曾在彭城之战中放过了他。这是因为刘邦认为丁公对自己有恩,然而对主子项羽却显得不忠,因此这种行为必然受到惩罚。而对于屡次在战斗中击败他的季布,刘邦则选择重新重用他,这出于对季布忠诚于项羽的肯定。如此看来,刘邦的每一次处决与任用都不单是个人恩怨的发泄,而是对大局的深远考虑。 ??,他在杀人问题上弥补了个人情感,而要务实应对整个事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作为晋阳起兵的元从功臣,刘文静为何以谋反罪被杀?背后原因复杂
刘文静:曾经的权臣与悲剧的政治命运
刘文静,这位隋末唐初的政治人物,曾因其出色的谋略与卓越的政治眼光,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然而,他的结局却因为一场意外的政治风暴,最终被李渊以谋反罪处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与李渊之间的深厚关系断裂,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刘文静的崛起:理想主义者的政治之路
刘文静,字肇仁,彭城人,生于隋朝末年,出身官宦世家,家族势力不容小觑。然而,这并没有使得他从小便沾染上权力的气息。少年时代的他,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过程,看到政权的腐败、社会的动荡以及百姓的疾苦。这个时期的刘文静,心中埋下了变革的理想,他开始意识到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年少的刘文静,深受隋朝末年政治混乱的影响,却并没有选择早早投身到权力中心,反而在众多年轻官员中保持着相对低调的姿态。隋朝大业年间,他曾在地方担任官职,面对百姓的疾苦和不断爆发的起义,刘文静的心中充满了改变现状的渴望。他并非寻求个人的安逸,而是渴望通过变革,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李渊的起义为刘文静提供了机会。李渊作为隋朝的镇守太原的将领,逐渐与隋朝的关系疏远,并决定发动起义推翻腐朽的隋朝政权。对于刘文静来说,李渊的起兵并不是偶然的事件,他看到了借助这一力量改变历史的可能。于是,刘文静果断投身于李渊的阵营,成为了李渊的重要谋士之一。
李渊建立唐朝后,刘文静的政治地位飞速上升,先是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接着又被封为鲁国公。作为朝廷中的核心人物,刘文静不仅深得李渊的信任,更在国家决策、军事与外交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对外与突厥的外交谈判中,刘文静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战略眼光,他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为唐朝争取了更有利的地位。
他不仅负责处理国内的行政管理,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对外事务。在李渊的宠信下,刘文静逐步从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谋士,成长为朝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特别是与李渊的关系愈发紧密后,他在许多重大政治决策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唐朝初期政权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
权力中心的隐秘角逐:裴寂的崛起
然而,刘文静的政治生命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唐朝政权逐步稳定,刘文静感受到了来自裴寂的威胁。裴寂,原本是李渊手下的一位普通官员,但凭借出色的谋略与政治手腕,他逐渐赢得了李渊的宠爱。裴寂的能力逐渐超越了刘文静,成为李渊身边的重要谋士。
对于刘文静来说,裴寂的崛起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在李渊眼中,裴寂越来越得到青睐,他的地位逐渐超过了刘文静。而裴寂深谙权力游戏,擅长结交朝中的权贵,并通过自己的政治智慧,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这使得刘文静开始感到自己逐渐被边缘化,失去了过去在李渊身边的独特地位。
权力斗争的导火索:不满言辞引发的危机
刘文静与裴寂的竞争并非仅限于台面上的权力角逐。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文静的不满情绪开始逐渐积累。一次宴会中,刘文静因饮酒过量,言辞失控,表达了对裴寂日益得到李渊宠信的愤懑。他在席间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高鸟尽,良弓藏。”这句话看似随口而出,却暗示了他对自己在李渊心中地位的预感,也体现了他对权力中心变化的不满。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裴寂的警觉,并被他及时传到了李渊耳中。虽然刘文静并未明确表露出叛变之意,但他言辞中的不满和威胁,让李渊产生了怀疑。随着裴寂以及其他朝中权臣的挑拨,李渊对刘文静的忠诚产生了严重疑虑,最终决定彻底铲除这一潜在威胁。
在被指控谋反后,刘文静被迅速逮捕并送往长安。在临刑时,他依然保持清醒的思维,他拍胸叹息道:“高鸟尽,良弓藏,果不妄。”这句话既是他对自己命运的深刻感慨,也隐含着对李渊背信弃义的深深遗憾。尽管如此,他的命运已注定无法改变。
刘文静的死,实际上并非单纯源于谋反的事实。更多的是因为朝堂内外复杂的权力斗争与猜疑,尤其是李渊对他深感威胁后作出的决断。尽管李渊没有明确的证据,但心中的怀疑足以导致刘文静的最终命运。
然而,随着李世民继位后的贞观三年,刘文静的冤屈终于得到了平反。李世民为他恢复了名誉,追复其官爵,并恢复了鲁国公的封号。刘文静的儿子刘树义也继承了父亲的封号,继续在唐朝朝廷中发挥着影响力。历史最终为刘文静做出了公正的审判,承认了他在唐朝建立中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