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真实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更新时间: 2025-10-02 15:32:31

阅读人数: 905

本文主题: 真实历史故事

有哪些?历史和故事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性,故事是历史的传播载体,起到了传承历史的作用,历史则是故事的内涵,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真实有趣的历史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纪晓岚在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后当了侍读学士,陪伴乾隆皇帝读书。时间长了,不免思念起河间老家来。乾隆皇帝也看出纪晓岚的心事,便说:“纪晓岚,看你面色悒郁不乐,必有心事在怀,让我替你猜详一下如何?”纪晓岚问:“陛下如何猜详?”乾隆说:“我看你是:

纪晓岚立刻跪下说:“皇上说得很对。如蒙陛下恩准,给假回乡省亲,纪晓岚衷心感戴圣恩。我便:

乾隆皇帝见纪晓岚对仗工整,应答如流,不觉圣心大悦,恩准假期,让纪晓岚回乡省亲。

:“人生耐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勤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能耐富贵、安闲散、忍痒者,必有道之士也。”这“三易三难”,朴素平实,却像菜根一样滋味悠长。生活中很多事,可以证明这话的精辟。

苏东坡能说出这话来自切身体会。我在他的诗文中,寻到了他的痒处,和“忍痒难”这三个字得来之不易。苏东坡因反对新法,在诗中露出对新政的不满,故深陷“乌台诗案”。同年底,他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因诗而惹祸,弟弟苏辙和好友们都劝他“痛戒作诗”。东坡也深感“其言至切”,他下狠心把诗“戒”掉,整整5年没有作诗。这里面的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他牢记教训,硬是忍住了诗这个“痒”处,就是不写。

然而,5年后的一天,东坡意外地收到朋友孙莘老寄来的一块极好的墨。

用的!像一个尽最大努力戒了酒的酒徒,忽然白白得到一瓶佳酿,这诱惑如何忍受?东坡终于忍不住微笑起来,遏制了5年的诗兴在心底翻江倒海,诗句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吾穷本坐诗,久服朋友戒。五年江湖上,闭口洗残债。今来复稍稍,快痒如爬疥。……诗成一自笑,故疾逢虾蟹。

在这首诗中,他做了一个妙喻:“快痒如爬疥”。想做诗的欲望,就像疥疮一样,痒到了极处!“故疾逢虾蟹”是个 ,据说疥疮最怕遇到虾蟹,这次,竟然来了虾蟹!奇痒难耐,强忍着不挠痒痒,何等痛苦?他终于忍不住痒了,天塌下来也不管了。他一下子写了4首,心情该是“快哉快哉”!

这时候,诗情就像疖子,怎么压也压不住。数日后,他又写了一首《纵笔》诗。诗是:白发萧萧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明知作诗还会惹祸,苏东坡还是“纵笔”了,在这位大才子来说,忍住诗这个“痒”,实在太难了。

果然,他再次因诗惹祸。《纵笔》这首诗很快传到京师,一向嫉妒他的宰相章惇一见,笑道:“苏子尚尔快活耶?”一纸命令,东坡再次被贬,这次是更远的、荒凉的海南岛。这年,东坡已是62岁的老翁了。他只好拖着老迈的身躯,风尘仆仆地奔向当时号称“蛮荒”的天涯海角。

对于诗这个“痒”,和挠这个痒的后果,苏东坡是深知的,清醒的,但是忍不住,跳不过!这是他的率真可爱,也是他的宿命。他历尽辛酸,悟出的“忍痒难”,其实道出的,也是一种人性的至诚至真啊。

传说,羊肉泡馍是从古代的“牛羊羹”演化而来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羊肉泡馍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之间的故事。

据说,五代末年,赵匡胤还未得志时,身无分文,穷困潦倒。一日,在长安(古时西安)街头流浪的他,因饥饿难耐,不得已低下男儿头向一家烧饼铺讨吃。店主看他可怜,就把几天前剩下的两个烧饼给了他。可放了几天的烧饼又干又硬,根本咬不动。这时,他闻到了一股肉香,原来不远处正有一家肉铺在煮羊肉。赵匡胤便向店家讨了一碗羊肉汤,把干硬的烧饼掰成小块泡进汤里。没想到,这碗烧饼吸入了肉汤的香气,肉汤泡软了烧饼,一碗“汤泡馍”吃得赵匡胤浑身发热,饥寒全无,精神大振。

几年后,赵匡胤得了势,掌握了兵权,“黄袍加身”做了宋朝的开国皇帝。当了皇帝的赵匡胤,每日山珍海味,日久天长,嘴里没了味道。一天,他突然想起了那碗香到心里暖透全身的“汤泡馍”,立即传旨御厨速速做来。但御厨做了几次,赵匡胤都觉得不是当年的那个味儿。

一次,赵匡胤外出巡察,行至长安,不知不觉又来到当年流浪的那条街,又闻到了那久违的肉香。这一下,赵匡胤食欲顿起,下了御辇直奔肉铺,让店主马上做一碗“羊肉泡馍”。店家见皇上驾到,又是惊喜,又是惶恐。街上的烧饼铺已关了门,店家只得让妻子烙了几个饼,怕皇帝嫌是死面饼,便把饼子掰得碎碎的,浇上羊肉汤煮了煮,再放上大片牛肉,又在汤内放入了菠菜、粉丝,撒入葱花,最后又淋上几滴鲜红的辣椒油。当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羊肉泡馍端到面前时,赵匡胤尝了一下,立刻找到了当年的感觉,于是,皇上的架子也不端了,在臣子、卫士惊异的注视下大快朵颐。吃完后,赵匡胤全身舒畅,当即赏赐了店家。

一夜之间,皇帝来吃羊肉泡馍的事就在长安城里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尝美味,店家索性把肉铺改成羊肉泡馍馆,吃的人多了,馍也掰不及了,于是谁吃谁就自己掰,反倒生出许多情趣。

久而久之,羊肉泡馍成了长安人最喜爱的小吃,一直流传至今。美味的羊肉泡馍不断地出现在陕西历史与文学作品中,或许还因占了皇帝的龙威,因而被誉为“天下第一碗”。

成立于1920年的西安同盛祥的羊(牛)肉泡馍的制作技艺还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

真实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涨知识!历史上那些令人着迷的真实故事

北京,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 宛如一座璀璨的文明灯塔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来此传道讲学,寻古探微,谱写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篇章~

一幅幅真切动人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来源:《北京》杂志2025年第二期

图片:《北京》杂志、北京日报、圆明园遗址公园微信公众号、北京市档案馆微信公众号供图,佟天一、贾建新摄

国王与磨坊:普鲁士的心灵鸡汤是如何熬成的

前些年,当强拆事件屡屡见报的时候,中国的网络媒体上曾经流传过一篇“国王与磨坊”的故事,其大致情节是这样的:

1866年l0月13日,刚在对奥地利“七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准备临幸波茨坦的离宫——无忧宫(Schloss Sanssouci)。然而行宫前面的一座破旧磨坊却让他大为扫兴。他想拆除这座磨坊,但是磨坊并不属于王室财产;他想把磨坊买下来之后拆掉,但磨坊主却死活不卖。于是他一怒之下派出宫廷卫队把房子强行拆了。拆房子的时候,磨坊主说:“皇帝当然权高势重,但德国尚有法院在。”第二天,在成千上万波茨坦市民支持下,磨坊主一纸诉状将威廉一世告上普鲁士最高法院,要求其赔偿一切损失,保障其“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权利。

据说,开庭审判的那天,柏林最高法院的旁听席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当原告磨坊主向法官详细叙述了事情经过后,旁听席上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怒吼声:“赔偿!赔偿!赔偿!”法庭最终裁定威廉一世擅用王权,侵犯原告由宪法规定的财产权利,责令其在原址重建一座同样大小的磨坊,并赔偿原告150德国马克。当时《德国民法典》还未诞生,但法庭却根据1849年《法兰克福宪法》第79条第6款中对财产保护的规定,保护了磨坊主的财产权。威廉一世依法执行了这份判决书。一座崭新的磨坊便又矗立在无忧宫墙外,150马克也送到了磨坊主的手中。

几十年后,威廉一世去世,他的儿子威廉二世继承王位;老磨坊主也去世了,他的儿子继承那座磨坊。数年后磨坊主的儿子因为经济拮据,有意将磨坊出售给威廉二世。在他看来,对皇帝而言这肯定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既可以给行宫一个更开阔的视野,又可以销毁威廉一世在世时打败官司的物证。但威廉二世认为这件事既表现了德国人民的法治传统,同时也表现了威廉一世尊重法律的理性精神。从这一意义上说,旧磨坊可以说是德意志全民族的一座丰碑。因此威廉二世亲笔写信嘱咐磨坊主的儿子说,这座磨坊是德意志国家司法独立、裁判公正的纪念,也是他们家族的光荣所在,要求他把这座磨坊世世代代传下去,并随信赠给磨坊主的儿子6000马克,帮助他渡过生活难关。现在波茨坦市那座故旧的磨坊仍在,而且每年都有不少参观者,特别是一些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常常以观摩磨坊为自己从业的必经程序。

这个故事被中国的网民广泛当作真实的历史事件,并且被北大教授贺卫方的《法院的位置》和《法官的法袍代表什么》两篇文章引用。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篇典型的“心灵鸡汤”型故事,与其历史原貌大相径庭。这座磨坊确实存在,其由来是这样的:18世纪初,在柏林西南郊的波茨坦镇有七座风力磨坊,向当地的驻军和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提供面粉。1736年,普鲁士“士兵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批准磨坊主约翰•威廉•格拉本尼茨在博恩施泰特村的一座小山坡上修建一座新的磨坊。这座风力磨坊落成于1738年,造价800塔勒(德国旧币),磨坊主每年要支付40塔勒的地皮租金,交给1722年成立的军人孤儿基金会(磨坊所在地皮的主人)。

七年之后,腓特烈•威廉一世的继承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即著名的腓特烈大帝)开始在波茨坦兴建无忧宫,其附属建筑橘园(Orangery,18世纪欧洲皇家园林中常见的温室建筑)正好位于这座风磨的旁边。格拉本尼茨抱怨说无忧宫的高大围墙和树篱挡住了从东边吹来的风,给他造成了损失。腓特烈大帝说无论如何这座磨坊占用了军人孤儿基金会地皮,必须继续支付地租。但是格拉本尼茨也是个难缠的人,他不断向国王请愿,腓特烈大帝最终在1749年批准,让他在北边的“米豪草地”新建一座风力磨坊。格拉本尼茨在1753年把无忧宫旁边的旧磨坊卖给了另一位姓卡拉茨的磨坊主。

腓特烈大帝和他之后的几位普鲁士国王都很喜欢这座磨坊,认为它为无忧宫增添了田园风光。此后磨坊主人几度变更,到1786年,由于原有的那座风磨年久失修,必须拆毁。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出资3000塔勒聘请荷兰建筑大师科尼利厄斯•范•德•布施在其原址修建了一座荷兰式风磨,规模比原来那座柱式风磨大得多,建造费用高达24344塔勒。此时的磨坊主叫卡尔•福格尔。

1983年,为了庆祝波茨坦建城一千周年(993-1993年),波茨坦工艺协会决定重建这座磨坊。其间经历了缺少原始设计资料、缺乏资金、两德合并等一系列变故,最终在勃兰登堡州政府和西德的一些基金会资助下完工。如今这座磨坊的产权属于柏林-勃兰登堡州普鲁士宫殿与花园基金会。

有关普鲁士国王和这座磨坊的心灵鸡汤故事并非最近这些年才出现,实际上早在1787年的一本法语书里面就有了,此时距离磨坊完工仅仅过去了半个世纪。这个故事称腓特烈大帝住在无忧宫的时候,被磨坊风车嘎吱嘎吱的响声所困扰,睡不安稳,于是对磨坊主格拉本尼茨提出买下这座磨坊,遭到拒绝。腓特烈大帝威胁他说:“你知道我能够动用国王的权力征用这座磨坊,一个格罗申(当时德意志地区流通的辅币,24到30个格罗申等于1塔勒)也不给你吗?”磨坊主则说“陛下您当然权高势重,但柏林尚有上诉法院在。”

1787年,法国作家让-夏尔•拉沃在《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一生》这本书中首次介绍了这个故事,翌年便传回普鲁士,被德国物理学家约翰•齐默尔曼、历史学家弗朗茨•克鲁格和法国法学家弗朗索瓦•安德鲁等人引用。1811年德国作家约翰•赫贝尔以《腓特烈国王和他的邻居》为名,将其缩编为日历故事(日历上面附带的短篇故事)。

这个法国故事的蓝本其实是1768年发生在普鲁士的另一起官司:在普鲁士的纽马克地区,磨坊主克里斯蒂安•阿诺德和地主施默陶伯爵为了水流和租金问题而互相起诉,阿诺德向国王请愿,腓特烈大帝作出了有利于他的判决,但是被柏林上诉法院驳回,新的判决有利于施默陶伯爵。腓特烈大帝随即谴责法官们断案不公,并把他们关进了柏林的施潘道监狱。这起官司后来不知为何与波茨坦的磨坊混到了一起。

这个故事传到中国以后,大致变成了本文开始所摘录的那种版本。实际上里面有很多历史错误,比如威廉二世并非威廉一世的儿子,而是孙子。而且这位威廉二世是以躁狂易怒、刚愎自用、冲动鲁莽、狂妄傲慢、极端自大、极度蔑视法律、行政礼仪和人类尊严而著称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搜一下这位皇帝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著名的“匈奴”演讲)。这么一位在此后一个世纪里吸引众多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师对其进行病例分析,并且亲自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皇帝,说他曾经把波茨坦的磨坊视为“德意志国家司法独立、裁判公正的纪念,也是家族的光荣所在”,恐怕是会令历史学家笑掉大牙的。

标签: sina.cn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