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专访刘洋:让幻想更真实

更新时间: 2025-10-02 15:32:35

阅读人数: 333

本文主题: 真实幻想

他是科幻作家、物理学博士、中文系副教授, 他说科幻影响未来,他就是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获得者——刘洋。

刘洋1986年出生于四川内江,本硕博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之前曾在西安理工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2023年来到重庆大学任职中文系副教授,他目前教授的课程是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计算。

前不久,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揭晓,刘洋创作的科幻小说《井中之城》获得长篇小说金奖。这个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于2010年设立的奖项,代表了中国科幻力量的最佳水准,历任获奖者有刘慈欣、韩松这样的科幻大咖。这也是刘洋第四次获得星云奖。

近日,重庆专访记者与作家刘洋展开了一场对话。通过对话,我们得以一窥作者的创作路径,并了解他创作科幻小说的具体历程。

重庆专访记者廖洋益与作家刘洋的对话现场

请您先给我们概括一下您的获奖作品《井中之城》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它是写的一个特别的城市,这个城市它的表面上看上去它是在一个巨大的井里边,它的井口上方有一个封闭的边界。

比如说你向上发射一个火箭或者是飞机,它飞到井口的某一个区域之后,它立刻速度就反向了,所以大家都在想办法从井里面出去,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在井底中的人,他探求这个世界的真相,然后想获得自己的自由的这样一个故事。在故事虚拟世界里面我们有一个法则,人数必须守恒,它的底层的物理原理就是基于泡利不相容原理,一个原子轨道上只能容纳一个电子,所以这样就把现实的科学和虚拟世界的一些法律,这些社会规则就把它联系起来,这样这个世界就会做得更扎实一点。

您在之前的采访中提到这么一句,您说科幻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类型或者是影视类型,它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这个应该怎么来理解?

当自动驾驶逐渐流行,我们如何去考虑它,会对我们这个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有一种科幻的思维来思考。什么叫科幻的思维?其实科幻思维就是做一个what if的假设,我们假设有某种技术出现了,然后我们在设想这个技术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所以(科幻小说)它不光是一种所谓的娱乐或者是精神按摩,而是一种对社会未来发展的一种前瞻性的思考和观察。

有个方向叫做人工智能法学,它就研究人工智能会带来哪些社会问题,怎么样立法约束它。这些学者就是往往去找很多人工智能方面的科幻小说来阅读,然后以科幻小说中的情景来作为立法的一些灵感。

它是文学、物理学、数学、信息科学这些科学的跨学科,所以里面有很多量化的数学公式这样一些东西,作家的写作看上去是主观的,把大量作品汇集到一起,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客观的规律存在。

现在是文本人工智能生成快速普及的时代,但是你会发现所有人工智能写出来的东西,它的文学性都很低,让它写出更有文学性的作品来,这是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计算研究的另外一个研究方向。

我们现在已经找到一些实证的证据来证明,科幻小说确实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广州一个中学里面,我们做过这样的一个对比实验,整个班的学生我们分成两组,一组是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给他安排了一个阅读的书单,让他定期要阅读这些科幻小说,另外一个组是对照组,是不读科幻小说的,一个学期结束之后,阅读科幻的这一组,思维的开拓性维度上,它是有明显的得分上的增加的。

我好奇阅读的书单上有哪些书呢?

适合中学生读的,比如说凡尔纳的一些作品,或者是威尔斯的就是大概就是(科幻)黄金时代的这样一些科幻的作品。

除了阅读科幻作品,您还有什么建议没有,关于如何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觉得动手也是一个很方便很有用的途径,动手做实验什么的。

目前的中国科幻的产业,我觉得还是一个比较初步的发展的阶段。去年是中国科幻产业第一次突破1000亿产值的大关,有600亿都是科幻游戏,然后阅读和其他的影视是300多亿,所以整个产业还有很多地方是不完善的。现在大部分的编剧其实是不太懂科学方面的东西,是文科生出身,所以涉及到跟科学有关的东西的时候,就会畏手畏脚,然后会想办法尽量避过去或者怎么样,在处理科幻这种剧本的时候,就会有很多问题。

所以这也是您现在工作的一个导向、一个意义所在。

对,所以我自己一直在开科幻创作这个课,希望培养一些科幻方面的从业者,进入到产业里面,这个产业其实现在非常缺人才的,特别是科幻编剧、科幻导演等等,这些现在推进不了,是因为缺少这种真正懂行的人才。

对于这种喜欢科幻的,想从事科幻写作的新人、入行者,您会给他们什么建议?应该从哪里着手?

我觉得是首先你要先知道科幻到底是什么东西,我知道有很多人只看过一两本科幻小说,而且是比如说最简单,就只看过《三体》,所以我觉得首先要阅读一大批经典的科幻小说,对这个领域有基本的了解,然后这个时候你再找到自己比较喜欢的、比较适合的方向,来真正地做进去,我觉得这是比较重要的。

(本文原刊于重庆广电“第1眼新闻”,作者为张嘉、廖洋益、陈善培、李旭。)

天海花园小区5座7层最靠里的这一家,引起了快递员张亮的特别注意。大小、重量都完全一样的包裹源源不断送到这家门口,但只要敲门声响起,屋内的一切声音就立刻归于沉寂。当他终于鼓起勇气一探究竟,却发现虚掩着的门内空无一人。从这一天开始,张亮的生活不受控制滑入未知的深渊……

一个建造在井中的虚拟之城,一个普通的快递小哥,一场规则严苛的骰子游戏,

面对二维生物为人类精心营造的永生骗局,他们能否回到真实世界?

专访刘洋:让幻想更真实

睡不着|《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幻想和现实的双重施虐

编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着”,欢迎继续阅读。

这里或许有个文艺片,这里或许有个恐怖片。不知道你会闷到睡着,还是吓得更睡不着。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阿伦·雷乃的作品之一。阿伦·雷乃是一位富有实验精神的电影导演,始终致力于探索电影语言的可能性,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具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也不例外,其故事发生在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旅馆里,影片一开始,雷乃就用了一组将近4分钟的长镜头来展示了这幢庄严豪华的建筑物,与此同时,画外传来一段冗长的诗歌,将观众缓缓的带进催眠般的状态当中。

用那个逝去的时代风格装饰的客厅

这首诗道破了建筑物隐藏的秘密。人们通常把建筑物理解成人类活动的背景,这是一种短浅的见识,实际上建筑物具有一种规训的功能,它潜移默化影响着人类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当一个人走进一座雄伟的哥特式教堂,他的目光顺着墙壁向上游移,瞥过那些精美的壁画、浮雕、彩绘玻璃,最终遇到那高不可及的穹顶,即使一个无神论者,也会立即产生一种宗教式的眩晕,仿佛望见了天堂,内心蒸腾其无限的谦卑和向往之情。

这座巴洛克的旅馆也造成了一种眩晕。巴洛克是一种极端奢华的艺术风格,它力求在每一寸面积上点缀上尽可能多的装饰,其本质是财富的炫耀。在巴洛克的建筑物当中,每一件艺术品都不再单独显现,它们被淹没在整体的庞大的数量当中,与周围的其它作品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巨大的画卷。这些雕像、镶嵌画、镜子……时时刻刻向置身于其中的人传达一种意识:抹去差异,融入环境。

接下来,镜头里出现一群绅士和淑女,他们正坐在戏厅里观看演出,但无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每一个人都一动不动,神态严肃,仿佛一座座冰冷的雕像。然后镜头一转,落在男演员的身上,他的嘴唇正在活动,跟着女演员的肢体也缓缓运动了起来,再跟着戏剧落幕,台下的绅士和淑女们仿佛瞬间解除了石化,起立,鼓掌,旋即开始了交谈。然而,突然间所有人都恢复了静止,然后又活了过来,然后又静止……如此重复了数次。

阿伦·雷乃用这种戏剧化的手法告诉我们这群人是一群没有生命的人,机械的人。他们实际上都被这座巴洛克旅馆捕获。影片中出现了一系列隐喻镜头:一面雕花框的镜子,里面倒影出几个人的身影;三根粗壮的石柱背后,一个人支撑在柜台上;一个人坐在拱门中间的剪影等等在这些画面中,建筑物和装饰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并将画面分割成一个个框,瘦小的人物被放置在这些框里面,无疑暗示着他们遭到了囚禁。

但是这群人对于自己受囚的状态一无所知,他们重复着空洞的毫无意义的谈话,这些谈话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阵噪音。只有一个女人除外,她时不时出现在画面的角落里,斜靠在墙上,头微微偏向一侧,一只手搭在胸前,独自一人,这就是本片的女主角,她显然对周遭的一切感到厌烦,思绪游离在外。这时,一个男人走过来跟女主人公跳舞,他是男主角。

女主角对男主角说:“你看起来很神秘。”

男主角没有回答,只是看着女主角。

男主角开始对女主角述说:去年他们在马里昂巴德相遇,并共同度过了一段时光。然而,女主角对男主角所说的事情没有丝毫的印象。

那么这段故事是虚构的吗?难道男主角为了搭讪女主角而编造了一个笨拙的借口吗?不是的。去年的马里昂巴德代表的是幻想的世界,阿伦·雷乃没有用影像将它呈现出来,它始终存在于男主人公的话语里,像一个美丽的谎言、一段模糊的记忆,正好与当下坚实存在的巴洛克旅馆形成鲜明的反差。

这个幻想具有强烈的侵略性,它不是静静矗立在远方,等待女主角去寻找它,而是主动派来了一个使者,那就是男主角。在男主向女主角开始诉说马里昂巴德的故事之前,出现了一组镜头:几个男人排成一排,手里握着枪,一个接着一个转身,朝靶子开枪。轮到男主角时,他转过身,举起手枪,指向画面纵深方向。接着,镜头切换,女主角从画面的纵深方向走来,仿佛正在迎向男主角的枪口。这组镜头攻击意味十足,它代表着男主角将要用幻想的子弹击穿女主角。

在接下来的影片中,男主角不停对女主角诉说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发生的故事,女主角则一再的否认。这反映出了女主角内心的矛盾,她虽然对现实感到厌倦了,但仍然缺少挣脱现实,投入幻想的怀抱的勇气。

随着男主角的诉说越来越深入,幻想越来越清晰,化成碎片向女主角袭来。女主角再也承受不住了,她抛开男主角,独自跑到阳台上。这时,强烈的阳光照在女主角的身上,这是照进现实里的幻想,它的光芒太过耀眼,几乎要把女主角整个人吞没了。之后,类似的镜头再次出现,幻想飞快穿过黑暗的走廊,闯入女主角的房间中,俨然是一辆疾驰的列车撞向了女主角。

影片中另外一个关键的角色是女主角的丈夫,他有着颀长的身材和瘦削的脸庞,令人望而生畏。他经常玩尼姆游戏,这种游戏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完全排除了运气的成分,只要采取正确的策略就能够取胜,换言之,这是一个高度考验理性的游戏。女主角的丈夫总是能在该游戏中取胜,说明他是一个极为理性的人。故而,这个人物和男主角是相对立的,是现实的守卫者。而理性通常又被认为是现实的原则。

影片里有一段情节:男主角和女主角围绕着一座雕像展开联想,这时女主角的丈夫走过来告诉他们这座雕像的真实身份,顿时幻想被打破了,只剩下冰冷的现实。阿伦·雷乃也用了一个射击画面来暗示这个男人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女主角夹在这两个男人之间,也即夹在现实与幻想之间,承受着两种力量的撕扯。

最后,导演向观众呈现了三种不同的结局。第一种是女主角决定与男主角私奔,却被丈夫发现并杀害;第二种是女主角拒绝了男主角的私奔计划;第三种是女主角心甘情愿跟随男主角离开了巴洛克旅馆,这种做法实际上源于文学领域。二战以后,西方兴起了一股后现代文学思潮。这种思潮认为文学不再需要给读者提供一种单一的连贯的文本,它允许前后矛盾,打破连贯性,把多种可能性并列在一起。后来,该思潮也渗透到了电影领域当中,阿伦·雷乃的《天意》《穆里埃尔,或返回的时光》,以及本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皆深受其影响。

《深海》:幻想的最深处是真实

相比于水墨国画讲究的留白,《深海》最显著的视觉特征反而是满,构图是满的,色彩也是满的,人声鼎沸的深海大饭店永远拥挤不堪,少女参宿像是一只被推来搡去的小陀螺,晕头转向、手忙脚乱。模仿手持摄影机的小景别晃动镜头更加剧了这种忙与乱,而正是在这种忙与乱中,为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而左支右绌的 才能暂时忘记她的悲伤与抑郁。当参宿被独自丢弃在岸上,或者当她在深夜孤灯下一人独醒,在骤然间变得寂静空洞的世界里,化身为丧气鬼的自杀冲动便从参宿的梦魇中,从电线杆的顶端,从墙角的阴影里滋长出来,要将参宿连同整个世界拖进死亡的深渊。 画面的“满”是参宿逃避悲伤的方式,“粒子水墨”的力量感成就了丧气鬼的压迫感,《深海》的视觉风格与镜头语言并不是单纯的炫技,它有效地服务于作品的情节逻辑与人物逻辑,相比于特效研发,对于今天的国产动画电影而言,或许这才是更难能可贵的地方。 《深海》最受诟病的地方,在于情节上的相对薄弱,深海世界中诸多不合现实逻辑之处,最终以“少女幻想世界”的方式得到解释,似乎有偷懒之嫌。但与其说《深海》试图去讲述重组家庭中的抑郁症少女参宿为何因痛苦而选择自杀,又如何走出绝望的前因后果,不如说它在以寓言化和视觉化的方式呈现痛苦本身。小丑、名为《深海大饭店》的绘本、现实游船与深海号中关于“豪华游”的相同对话、与弟弟糖豆儿重名的小海獭、不时闪现的漂浮于海上的记忆碎片……其实深海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真正关系早在故事的中前期就已经通过大量线索揭示出来,既然参宿身处于由自身欲望所构筑的幻想世界,而非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现实世界,那么相应的,故事进程也应从参宿的内心逻辑去理解。

过于强烈而又无法实现的欲望就会变成心结,海精灵就是参宿心结的具象化,有着母亲的眼睛与长发般的乌黑触手,用母亲的歌声引诱参宿,也能够激发起深海号上每个客人心底的欲念。欲望的最底层是参宿刻意埋葬的人生真相——母亲的离开、父亲的再婚、冷眼嘲笑的同学、被弟弟分走的爱。这真相是参宿一切痛苦与恐惧的根源,所以参宿把它藏在深海的最深处,那是海 聚集的地方,名叫“深海之眼”。而正如海精灵身上泉眼般不断冒出又消失的眼睛,以及“深海之眼”的命名所暗示的,要解开心结的唯一办法,就是直视真相,先要看向它,才有可能战胜它。 南河是整部作品中最耀眼的存在,但他是分裂的。他是挡在参宿身前,为她劈开大海的无所不能的拯救者,也是油嘴滑舌不着调、贪财功利又一事无成的中年男人。因为在现实世界中,突然闯入参宿人生的 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人,他可以不顾一切地跳下 拯救自杀的参宿,给了参宿短暂人生中稀缺的温暖,但同时又是个满嘴跑火车,用笨拙的冷笑话努力逗参宿开心,狼狈又无力的普通人。南河脸上的小丑妆被海水融化,他蘸着剩余的颜料,在参宿脸上画下鲜红的笑脸。南河这个角色的出现,让小丑这个几乎被漫威占领的符号不再意味着愤世嫉俗,而意味着把快乐与希望交托给别人。在短暂的人生相逢中,参宿不可能真正理解南河,但南河实实在在地点燃了参宿心中的微光。于是,分裂的南河被带入了参宿的幻想,成为她求生意志的外化。

南河与丧气鬼,求生意志与自杀冲动,爱欲与死欲,发生于参宿意识之海的战争就此拉开帷幕。南河带着参宿,劈开大海,劈开悲伤,劈开恐惧,坚定地走向深海之眼,走向真相被埋藏的地方,走向参宿此后漫长人生的新的起点——就像是每个孩子都曾幻想过的、所向披靡的英雄。幻想世界的故事尽管缺乏严谨的现实逻辑,但却有着完整的象征系统,这个五彩斑斓的荒诞幻想藉由象征系统,严格地指向正在经历灰色现实的参宿的内心状态,在这个意义上,整个故事的构架其实自有精巧之处。当然,《深海》对于叙事的处理确实未必是最佳选择,在商业片的可看性与意识流的叙事实验的对冲中,《深海》的居中妥协多少显得有点两头不讨好。特别是片尾曲时插图展示的参宿幸福新生活,或许是为了聊胜于无地挽救一下“合家欢”的观影气氛,却也太容易给人留下批评的话柄。尽管如此,《深海》依然是国产大众商业动画电影走出神话新编怪圈之后,一次颇具勇气和创造力的尝试。 《深海》中有一个带有媒介自反性质的有趣设置——南河这个动画角色在动画片里制作动画片。这与参宿在深海梦幻中梦到母亲的情节,构成了对称的嵌套结构。在参宿的梦中梦里,母亲化作海精灵,而参宿则被丧气鬼束缚、动弹不得,这其实就是参宿所创造的深海幻梦背后的真相。同样的,南河房间中一直播放的画面,那片夜雪中遥远而静谧的小城,也暗示着属于南河的真实。出身北方小城的他却只身飘摇于海上,在日复一日的拮据与乡愁中,他是否也曾像参宿一样,想过一了百了?甚至,是否恰恰是因为他自己也正被死亡所诱惑,才义无反顾地跳入冰冷的海水,为参宿带去那只明黄色的小鸭救生圈?南河一直希望参宿快乐,希望她能够拥有发自内心的笑容。但自始至终,其实参宿并没有变得快乐,她只是变得勇敢,这或许是因为,那个在小丑假面下努力笑得灿烂的南河,也并非真正的快乐。

幻梦中的幻梦、动画中的动画,虚构的嵌套却通向幽隐的真实,于是,在属于参宿的深海世界中,南河也拥有了真正的生命,没能在现实中理解南河的参宿,在幻梦中理解了他。真实与虚构于是串成一个连续的环:逃避真实而走入幻想,却在幻想的最深处发现真实。推动这一循环的,正是南河传递给参宿的爱、希望与勇气。 在电影的高潮处,参宿不顾母亲的呼唤,喊着南河的名字撕开现实与幻想的屏障,带着鲜血淋漓的伤口,去拯救她的英雄。她冲向幻想,却也是冲向了新的现实。因为南河的出现,参宿的现实被改变了,她感受到了温暖,所以世界不再一片冷漠,她看见了光亮,所以天地不再苍白灰暗。那块幕布般的坚韧屏障,显然指向播放电影的银幕,参宿冲向银幕之内,却也同时冲向银幕之外,把她失去的一切、得到的一切印在观众心里。这是关于动画的寓言:脱离了真人演出与实景拍摄,动画是最彻底的虚构,但动画的力量或许恰恰来源于此,它天马行空,所以无所不能,而在幻想的最底层,真实的爱欲终将穿透银幕,改写现实。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