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幻想与科学发现交织的历史
《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尹传红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29.00元
最后我要指出的是,《幻想》一书还有两个特点,一是作者从中外科学发展史和科幻文学史(包括影视作品)浩如?海的文献中,梳理出大量史料,以对照的手法,充分展开论点的铺陈,具有充分的说服力。第二个方面是全书的行文风格,避免了史料的堆砌和枯燥的罗列,而是将史料消化,结合有关人物的生平、他们的科学发现或创作活动、历史事件的重现和作品的分析,将史料故事化、艺术化,科学与人文实现了有机融合,因而引人入胜。这两点看似寻常,实际上能做到颇不容易。据我所知,作者写作此书,是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花费了很大功夫的。

当幻想遇上科学:架一座通往现实之桥
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幻是一个社会想象力、创造力的缩影。200年前,年轻的玛丽·雪莱动笔写下《弗兰肯斯坦》,开启了一座无穷无尽的思想宝库。尽管在文学地位上,她可能永远无法超越自己的丈夫——伟大的诗人珀西·比希·雪莱,但作为科幻小说的鼻祖,她搭建起了一座链接幻境与现实的桥梁。
长久以来,弗兰肯斯坦成了西方国家“缝补怪物”的代名词,它的形象出现在无数影视剧作、游戏中,这部小说不但想象极富张力、令人心驰神往,同时也深刻反思了社会与人类问题、科学与道德的问题——当人们的确有能力创造出生命,但当这个生命开始寻求自身的生命认同时,人类能否承担随之而来的代价?科学至上主义是否需要抑制自己的冲动,在深不可测的大自然面前保持谦卑?
与西方文学相比,我国科幻的历史缩短了近一半。积贫积弱、战乱连年的中国正拖着沉重的脚步迈向新生,自然无力顾及科幻文学的发展。但在鲁迅、梁启超等人的大力推介、翻译下,科幻小说以开眼看世界的方式来到了中国人面前,点燃了人们的求知欲。
1904年,署名“荒江钓叟”的作品《月球殖民地小说》问世,在文学意义上,这是中国第一篇原创的科幻小说。然而这位作家究竟是谁,已经无可考证。在传统的文字体系中,小说始终不登大雅之堂,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娱乐方式,道德家们指责小说会坏心性、坏风气,因而明清以来,小说家们基本不敢在作品上署名,科幻小说也不例外。
摘录笔记:一些我喜欢的术语、科幻与哲理
在短评中我说过了,这本书惊艳到我的地方,更多的是硬科幻部分及哲理部分。
-现时间冲击 (present shock):指个体在过短时间内感知过多的变化而受到的冲击。(原来如此,原来我从前偶尔出现的反复回忆行为,是基于这个道理)。
-振幅多面体(是一个空间):人们猜测它的几何结构决定了特定类型量子场论中的散射振幅。
-空想性错觉:大脑对外界的一幅画或一段声音赋予的一个实际意义,但只是巧合,意义并不存在。(笑死,这事儿我真的很爱干)。
-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也就是说处理器的性能约每两年就能翻一倍。(在故事中,作者将此定律用在了非基准人类的智力提升周期上,非常酷)。
-失认症:感到的物象与以往记忆的材料失去联络而变得不认识。
-认知过滤器:由于人的精力有限,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大脑会完全过滤掉一些信息(符合“全或无”原则)。
-肉身能做的事情似乎只剩下自省。
-它甚至没有自我意识,因为那样会消耗葡萄糖。
-以第一人称having sex
-想象自己是天堂里的一条蜈蚣。
-眼睛里植入响尾蛇受体,并且人与人在初次见面时例常询问:“你有什么增强?”(haha这很酷了)。
-天空内爆,露出了另一片天空——沉静而毫无伤疤(很有想象力的漂亮)。
-错误使用脑机接口,或会导致严重的创伤后遗症(这还是真是我没想过的,但却很可能是现实的)。
-扛欧几里得药:让吸血鬼服用之后不再害怕十字架(hahahah太可爱!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会令欧几里得生气的)。
-科学与信仰的区别只是也只可能是预测能力。事实证明,科学的洞见在预测上比灵性的洞见更胜一筹,至少就世俗事务而言,它们占据上风的原因并不是正确,而仅仅是有效的。
-人类就像青蛙:只要把东西从视野中拿开,他们就会立刻忘个一干二净。
-大自然不会做出判断,不在乎谁对谁错,谁有罪谁无辜。她只在乎什么行得通而什么行不通。她以同样漠然的平等态度迎接每一个人。你必须遵守大自然的规则,即便事与愿违也不要期待会被网开一面。
-只是我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法理解。我猜你只能求助于类比。硬把超人类的洞见拗成人类的曲奇模具。但这么一来,大多数时候你得到的只是个打断了所有骨头、流完了全部血液的比喻。......但人类有个倒霉的习惯,那就是会仅仅因为理解了类比就以为他们理解了实际情况。
-靠即时满足长大的一代。(这也是35岁我与自己抗争的主题:不要再即时满足自己试试看)
-生命是以其它生命为代价的生存斗争。
-你唯一与之对抗的东西是现实。
-我相信存在一种超越了物理实在的创造性力量。我相信是它创造了一切生命。确定有人打着它的旗号犯下无数罪恶,但你不能为此责备它。
-大脑会在关闭和重启时玩花招。你不能信任自己的感官。
-“以前人们无法直接诱发想要的心理状态。他们必须操控你,让你产生某些感觉。用情节和角色之类的动词。那玩意儿叫什么?” “叫艺术。”
-身体每分每秒都在改变,每次一个新念头重组你大脑的神经连线,你就会变成另一个人。你现在已经不是十分钟前的那个你了。
-自然选择有利于疑心病。(其底层逻辑是疑心病的生物存活下来且繁衍后代的几率更高。挺讽刺的!)
-有些界限在你跨越之前是看不见的。
-天堂不是未来,而是想要逃避未来的怯懦怪人的避难所,是无法适应变化的那些人的自然保护区。
-没人能够控制自己。你真以为你脑袋里没有僵尸开关吗?你不认为每个人都有吗?我们只是波涛中的一朵小浪花。(群体意识论,有意思)
-在艺术、科学和哲学出现前很久,意识只有一个功能:不是简单地执行行动指令,而是调和彼此矛盾的多个指令。
-这个世界只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于微观,于宏观,对此我都深有感触)
总体来说,挺妙的一本书,满分的科幻概念和哲学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