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重磅!又一院士名单,公布!

更新时间: 2025-10-03 12:57:00

阅读人数: 396

本文主题: 科学院院士名单

近日,2023年欧洲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共有6位华人科学家当选本年度的欧洲工程院院士。

新晋院士有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常焜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楼雄文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杨培东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斯坦福大学鲍哲南教授和美国西北大学黄永刚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欧洲工程院院士是国际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是对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的崇高认可和赞誉。

截止2023年7月,欧洲工程院有约390名院士(含外籍院士),他们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各个工程领域,如土木、机械、电子、化学、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其中有37位诺贝尔奖得主、29菲尔兹奖得主、17图灵奖得主等国际知名的奖项获得者。

常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青年人才计划、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南航“长空英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创新项目,以及留学人员科技创新项目(A类)等多个项目,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国际学术论文”奖。多年来围绕新型复合功能纳米材料、高效稳定太阳能催化转换材料、水系安全规模储能材料,开展材料结构及界面调控研究,将纳米材料表界面催化机制、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制造及异质结构最大化有机交叉与结合。在催化剂界面反应调控、催化反应选择性、材料制备与性能表征评价等方面积累并凝练了关键技术及科学理论,实现了太阳能的高效利用及界面有序催化转换,开发了面向下一代规模化安全储能的碱性水系电极材料。近年来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Catal.、ACS Nano等高水平杂志发表SCI论文110余篇,他引13000余次,引用次数过500次论文6篇,单篇最高引用超1600余次,18篇入选SCI高被引论文,H-因子50,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楼雄文教授于2008 年,他获得康奈尔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他立即加入南洋理工大学,担任助理教授。2015 年9月,他晋升为正教授。他于2023年2月调任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2022 年当选为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和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用于能源应用的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合成,包括电池、电催化和光催化。截至2023年10月,他已发表论文390多篇,总被引次数>130,100次,h指数为214(谷歌学术)。2014年,他连续9年被汤森路透/科睿唯安列为高被引研究员—— 2022 年在多个领域,包括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和环境。

他目前担任《科学进展》的副主编和《化学通讯》的副主编。

杨培东(Peidong Yang),美国国籍,材料化学、纳光电子学和纳流体学家。1971年出生于江苏苏州市。1993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任教,成为终身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S. K.和Angela Chan主任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创始院长。2012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化成人类所需的碳水化合物—人工光合作用研究历史悠久意义重大,是极具挑战性的化学问题。杨培东在人工光合作用、纳米激光器、光电纳米器件、纳米热电学、低维纳米组装等领域都作出了原创性杰出贡献,对21世纪纳米科技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国际化学和纳米材料科学领域公认的卓越科学家。

崔屹,1976年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纳米材料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崔屹于1998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入选世界顶尖100名青年发明家;2005年进入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4年获得首届纳米能源奖;2017年获得布拉瓦尼克青年科学大奖之物质科学与工程技术奖;2018年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系主任;202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崔屹主要研究内容为纳米材料在能量存储、光伏器件、拓扑绝缘体、生物及环境等方向的应用

鲍哲南,1970年出生于中国南京,化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1987年鲍哲南考取南京大学化学系;1995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后进入了贝尔实验室任职;2001年获得贝尔实验室杰出研究人员称号;2004年进入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任教;2007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工程教学女教师优秀奖;2010年底作为创办人之一的C3Nano公司在美国硅谷成立;2011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5年被选为《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7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2021年4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鲍哲南一直致力于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纳米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能源、有机和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传感材料和分子电子器件、纳米电子学。

黄永刚,1962年11月出生于中国北京,固体力学家,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西北大学冠名讲席教授 。

黄永刚于1984年从北京大学力学系毕业后赴美留学;1990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担任美国密歇根科技大学副教授;1998年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Grayce Wicall Gauthier教授、Shao Lee Soo教授;2000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1年获得德国洪堡科学家和学者基金资助;2007年进入美国西北大学任教;201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2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黄永刚主要研究领域为研究材料和电子器件的力学行为。

重磅!又一院士名单,公布!

西湖大学,两位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7月刚更新欧洲科学院院士名单,仇旻和裴端卿两位教授同时上榜。

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是欧盟的“国家科学院”和法定科学顾问,由英国皇家学会等多个代表欧洲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的国家科学院于1988年共同发起成立,总部位于英国伦敦。作为国际上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欧洲科学院院士主要在欧洲各国的院士中遴选,外籍院士通过率不超过5%,是一项崇高的国际学术荣誉。

仇旻现任西湖大学国强讲席教授、副校长、工学院院长、西湖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

:1995年和1999年获浙江大学理学学士和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2001年获得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电磁理论工学博士学位。

:是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ptica Fellow)、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等多个学会会士,曾任美国光学学会理事会(扩大)理事等职。

:2001年被聘为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助理教授,2005年晋升副教授,2009年晋升为光子学正教授。2010年任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曾任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8年加入西湖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光电子学,在纳米尺度光热效应、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调控、碳化硅光子学等方面取得多项开创性成果。2017和2020年作为项目负责人分别牵头纳米科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类),2022年7月荣获2021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产业化方面,其实验室先后孵化出西湖仪器(杭州)技术有限公司、慕德微纳(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及超轻薄碳化硅AR眼镜关键技术突破。

裴端卿是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校长助理,在细胞命运调控研究领域贡献突出:

:1984年获得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1991 - 1996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6年9月至2004年7月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药理系,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Tenured)。2002年回国,受聘于清华大学;2004年8月受聘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曾任副院长、院长、研究员、博导;2015年10月起,开始筹建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2020年5月加入西湖大学。

:回国后开始细胞命运调控研究,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作为实验模型,建立并优化了iPS研究平台技术;发现维生素C促进iPSC诱导效率、EMT/MET驱动体细胞重编程、人尿液上皮细胞为起始细胞的多能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并提出了细胞命运调控中染色质开 - 关的二元转变机制与多能/体细胞间的介面假说,这些发现与假说继续指导更加广泛的细胞命运转变机理研究。

两位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不仅是他们个人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也彰显了西湖大学在相关科研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

新增两院院士名单出炉

12月7日,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先后在官网公布了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70名,其中医药卫生学部新增院士7名;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61名,其中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新增院士12名。 据介绍,2015年度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新增院士分别是,解放军总医院高长青、南通大学顾晓松、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李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孙颖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志愿。 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新增院士分别是,解放军第302医院王福生、清华大学李蓬(女)、中国海洋大学宋微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张旭、同济大学陈义汉、华中科技大学陈孝平、上海交通大学陈国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徐国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女)、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女)。 据悉,今年中国工程院新增8名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新增12名外籍院士,其中各包括一名医药领域学者,分别是美国圣洁德儿童研究医院裴正康和哈佛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庄小威。本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852人,外籍院士4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达到777人,外籍院士82人。 据了解,今年是继2014年6月两院院士章程修订之后的首次院士增选,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改革候选人提名途径,取消了国务院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关大型企业等“归口遴选部门”的提名途径,仅保留院士提名和学术团体提名两种途径。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