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想象力疲软,科幻片还有未来吗?
让影迷等了13年、耗资2.5亿美元制作、背负“救市”期待的《阿凡达:水之道》,似乎没有收获应有的水花。“特效上的巨人,剧情上的矮子。”豆瓣高赞影评如是评价。
有直男朋友喷《阿凡达2》是披着科幻片的外皮,文艺片的内核。如何看待科幻电影被指责不够“硬”科幻?
世界科幻的发展方向从黄金时代所谓的硬核科幻,走向高技术低生活的赛博朋克科幻,如今也确实到了回归人心、贴近现实的科幻,这确实是一个大趋势,个人觉得这其实与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科技大幅度发展,科幻题材想要硬核和幻想会变得越来越难有关。 很多以往可被认为是科幻的题材,现在已经成了现实主义内容了。 当然,我相信如果有足够多的观众喜爱传统的黄金时代的硬核科幻,这个门类也许也会有复兴的时候。
孔老师好。近年似乎更流行电影《沙丘》那类“废土风”?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科幻元素的审美取向也在变化?
我个人特别喜欢维兰纽瓦的《沙丘》,我甚至在很多地方都夸张地说这是人类电影的未来(而我认为阿凡达2不是)。但我个人觉得这和“废土风”无关,实际上包括《沙丘》在内,哪怕是《mad max 4》,好莱坞观众一向对“废土风"科幻不感冒,我印象里没有任何一部“废土风”视觉效果的超过10亿美元的真正成功的商业科幻电影。
但我对《沙丘》的几个喜欢的点,并且认为它可以代表未来科幻的方向的几个理由是: 它讨论的是后人类的问题,它的美学创造和当代艺术成就密切相关,以及它的重心在于沉浸世界,而不仅仅是叙事。 某种意义上,我认为这是一类“电子游戏式”的电影,它更代表未来。而《阿凡达2》,是过分传统的。
请问老师看了最近开播的《三体》动画吗?评价两级。国产科幻IP是否陷入一个钻研特效的怪圈,而忽略了故事本身的呈现?
《三体》是具有上个时代残存的,奋发进取、人本主义的黄金时代老科幻精神的,但动画制作组在视觉表达上显然做成了高技术低生活的后现代赛博朋克新科幻——这恐怕会导致最终骨子里的气质偏差。这种阐释也是如今时代精神的一部分: 人已经麻了,讲有精神的故事也没什么精神了。
请教孔老师,如何看待近年来商业电影(尤其是迪士尼、超级IP系列)在叙事、选角肤色上所谓的“正确”?反过来看,这是否也是社会对电影创作的一种规训甚至破坏呢?市场观众真的需要黑皮肤的小美人鱼吗?
首先,毫无疑问这是欧美现实情况对文艺创作的一种反映。因为曾经的少数族裔已经越来越不再是少数,也逐步占据了相当程度的话语权。如果人口数量和文化影响上已经有了前所未有的新地位,影响到商业电影创作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对于“社会现实影响文艺创作”,可能还是要具体来看,一方面有艺术自律的独立性考虑,一方面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 非裔美国人采取了“融入美国本土文化并用数量来提升和夺取话语权”,而非回归非洲本土的生存方式,那么有黑人的小美人鱼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也许会觉得小美人鱼是白人是客观现实,应该尊重,可是现在欧美文化中非裔文化已经占据重要地位并且要求对传统白人文化进行改造,同样也是客观现实。
《小美人鱼》(2023) 官方剧照
日本商业科幻大片的市场如何?和欧美相比有何特色?
日本商业电影市场目前还是以真人爱情片、真人喜剧片、动漫剧场版为主。当然,日本还有独特的特摄片传统,比如《哥斯拉》系列,已经进入了全球主流文化范畴。日本因为国家定位和市场原因,应该不会走好莱坞的商业电影发展方式,“特摄”和动漫是日本商业电影的独特优势,应该会进一步发扬。
在商业科幻片的设定中,“元宇宙”是否早已存在?
《黑客帝国》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给大家展示了“元宇宙”的概念。 近年也有《头号玩家》《失控玩家》等一系列案例。“元宇宙”其实就是赛博空间的一个新名字,个人观点。
热门电子游戏改编成电影IP,会成为下一个潜力股吗?
游戏改编电影目前还没有真正成功的案例,最近的《神秘海域》不太成功,之前的《生化危机》系列已经快成为烂片的代名词,《刺客信条》最接近一线大制作,可惜票房不佳也无法延续。影视剧方面,《猎魔人》系列质量尚可,但也有越拍越烂的情况。
很有趣,相比于漫威宇宙和“权游”宇宙,电子游戏还没有真正形成出色的商业电影ip。 “影游融合”目前还是一个前景还没有成功案例,但个人觉得未来商业电影领域迟早会出现电子游戏的大ip,保持谨慎期待。
@tintlittlebit: 未来科幻片会进入一个沉寂期吗?尽管电影技术发展得炉火纯青,但人们似乎对未来世界兴趣寥寥,还是说看腻了特效?
是的。我认为科幻目前确实存在一个发展方向不明确的问题。如今欧美的很多前沿创作,本质是从属于身份政治和文学理论框架之下的。
一方面,现实中科技的发展穷尽了很多作家的想象,很多以前我们觉得是科幻的内容如今看来是现实主义了。一方面,我们确实对未来的期望不足。有段时间,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科幻界都很在意人机融合,机械飞升这一类的后人类问题,但似乎还没有真正起势,就被现实的引力拉下来了。 也许在一个现实困难的时代,没有负担去畅想未来是困难的。

这一次,其实是志明救下了春娇
NO.531 《春娇救志明》 76分
4月28日,彭浩翔把一堆荤段子、小粗口、鸡零狗碎的爱情片断,甚至恐怖怪兽、外星人科幻,攒到一块搬上了大银幕,为观众奉上“志明春娇”系列第三弹——《春娇救志明》。所谓的“志明”也好,“春娇”也罢,都是恋爱男女的泛指,他们带着浓浓港味、释放小市民气场,以低调诙谐的诠释,成就了专属于香港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自2010年的《志明与春娇》公映之后,余文乐版的志明与杨千嬅的春娇,成为香港本土情侣的代称。2012年《春娇与志明》作为这段港式爱情的延续,将之推向了北上的另一个时空。时隔五年之后,《春娇救志明》又登场回到香港,两个经典港民男欢女爱之旅也走上了另一条必须面对的分叉路。
作为“生活观察者”的彭浩翔,通过志明和春娇微波荡漾的感情路,将现代香港都市男女们林林总总的爱情态度与现实迷惘,尤其台词部分,更是将普通人的爱情本质剖析得干干净净。
(编者注:由于影片香港地域气息浓厚,影片评分只针对《春娇救志明》粤语版本。)
“我喜欢她是因为,我觉得她好,她什么都好”
众所周知,关乎“志明春娇”系列,是彭浩翔从周边亲友身上提炼出的大量生活细节构建而成,角度剑走偏锋,既没有《买凶拍人》的黑色癫狂,也不似《大丈夫》那般尖锐辛辣;普通人的故事就得接地气,于是便选择了一群被“禁烟令”逼入死角的烟民为主视角,让他们在释放恶瘾的同时擦出爱的小火花。“志明春娇”系列几乎从头到尾都是恋爱轶事的大汇总,暧昧短信的试探、阴差阳错的误会,闷骚中带着些许痞气的碰撞,没有深刻的大道理,却爱得有滋有味,引发观众共鸣。
“我年纪比你大”“但我比你高”
作为如今见怪不怪的“姐弟恋”题材,志明与春娇的故事主题总是直奔熟龄男女心态和处境上的差异,点透了男人永远的孩子气,与女人因缺少安全感引发的“作”。正如彭浩翔自己讲的那样:“人到了某个年纪,面对的就不只是生育问题,都是回到核心的问题上,就是眼前跟你相处的这个人,到底是否值得托付终身。”所以像《春娇救志明》里出现的尴尬状况,春娇红颜渐老,越来越自卑;志明正值盛年,出门遛狗都会有美女搭讪。片名及片尾歌曲中透露的是“春娇救志明”,而实际上,则是成熟领悟的志明从“婚姻”及“生育”的迷思中拯救了春娇。
“我们不能再当小孩了,是时候该长大了”
《春娇救志明》和第一部一样,用怪谈故事开场;再玩第二部里的“马桶干冰”游戏;经典港式黄腔与笑梗必不可少,也无可避免地扯到了“生育危机”。尽管其中出现耻毛染色、“制服诱惑”、借精生子之类的重口味话题,却始终围绕着“成长”。片中蒋梦婕的这句台词,是对志明与春娇的劝诫,更是对所有恋爱男女的忠告。尤其结尾部分,志明用一曲《传说》回溯与春娇的爱情历程,道尽两人在爱情路上的酸甜苦辣,唱得暖心又催泪。《春娇救志明》让我们知道,有些电影是普通人永远绕不过去的“孽缘”,更是一则写给自己的、不停更正中的爱情宣言。
《Love in a puff》(《志明与春娇》英文名)、《Love in the buff》(《春娇与志明》英文名)及第三部的《Love off the cuff》(《春娇救志明》英文名)都出自同一个工作人员。当他看完《春娇救志明》的整个剧本,整个故事之后,他觉得想表达的是,当一段关系到达一个位置之后,就是需要冲破一个固定的枷锁。只有挣脱了这个枷锁,才能继续前行。
因为我觉得当两个人恋爱久了,你会需要某一方去解救你,一种精神上的解救,帮助你去成长,让这段关系继续走下去。这一部讲述的是,春娇对志明感情中一些缺点的拯救,一个让他改变的故事。
其实我很喜欢选那些上世纪90年代初我成长时喜爱的歌,《梦一场》就是这样的歌。因为在香港那时候也不一定是听广东歌,也会有国语歌,就好像王馨平的《别问我是谁》一样(曾出现在《春娇与志明》中)。
我觉得蒋梦婕在《红楼梦》中的演出很可爱,我特别喜欢。见到梦婕,发现真人也是如此,拍戏的过程中也让大家很开心。就像在有次拍摄结束后,我们邀约说一起吃饭,她就说好啊,但是铜锣湾很堵车,她也不介意穿着戏服跟我一路走去饭店,然后再走回片场,完全没有架子的一个人。
每部开场都会有一个恐怖故事,这次是一个关于怪物的故事,我自己特别喜欢。这集中的怪兽,是我太太说她小时候睡觉前她妈妈讲的故事,我听了一下就觉得睡前怎么能讲这么恐怖的一个故事,后来我觉得怪物吃小孩的故事蛮有趣,拍完之后,甚至想将来有机会可以把这个怪物独立地去拍一个故事。
因为我自己本身比较喜欢科幻与恐怖的元素,我特别喜欢看科幻片跟怪兽电影。所以我经常都觉得,为什么不能把这些元素加入爱情电影?
对我来说,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自助餐,因为什么东西都有一些,所以到我拍电影的时候,我经常喜欢把不同类型的东西混搭在一起,看他们会撞击出什么有趣的东西。《志明与春娇》恐怖片开场的方式,我就很喜欢,觉得很有意思。
目前来说没有这个计划,我觉得已经拍了三集了,要停一下这个东西。但是这个很难说,因为我拍第二集的时候也没想到要拍第三集,可能过几年之后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吧。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缘分吧,可能再过几年想到别的好玩的故事,大家就能再聚一下。
在感官与内涵之间:《全面回忆》三版对比
在科幻电影里,科幻元素需要电影技术的支撑,而主题内涵需要创作者的真诚。时下的好莱坞坐拥空前发达的工业水平和制作流程,在银幕上再现任何匪夷所思的念头都不再是梦。具体到科幻片领域,科幻元素的设置日趋严谨和专业,无数前人有心无力的视觉奇观层出不穷,激烈的动作特效更是年年花样翻新,推动着感官的过山车不断加速。但另一方面,在快餐文化的侵蚀下,科幻电影的主题内涵却呈现不思进取的颓势,不但没有踏着前辈肩膀更上一层楼的雄心,反而越发沦为感官刺激的陪衬。审视今年重拍的《全面回忆》,我们可以清晰窥见这一令人沮丧的创作趋势。
1990版《全面回忆》、2012版《全面回忆》、科幻剧集《全面回忆2070》。
《全面回忆》有过三个版本:1990版电影《全面回忆》、2012版电影《全面回忆》、1999年的科幻剧集《全面回忆2070》。三部作品各有特色但同宗同脉,灵感都来源于自菲利普·K·迪克的小说《记忆大批发》。比较它们的科幻元素和主题内涵是如何结合或分立的,可以窥见一个遗憾的事实:在光凭感官效果就可以让人掏钱走进电影院的今天,电影的主题内涵成为了越来越令人怀念的非必需品。
90版《全面回忆》中的自动驾驶司机。
在科幻元素上存在三个立面。影片有脚踏实地展望未来的一面,视频电话、手提箱里的终端处理机、平板电视等,都在20多年后的今天得到实现,自动驾驶和导航的出租车、植入鼻腔中的追踪仪、高度拟真的人皮面具和全息影像,也能在当代科技中找到近似的对等,共同呈现出超凡而精准的科技预见性。
而从宏观看,影片充斥老式科幻作品完全脱离实际的天马行空:火星特首抽光空气来镇压反抗军的计划,十足是老派科幻和间谍片中狂人的恶作剧做派,火星上规模庞大但科学设计极不严谨的殖民建筑、沉睡万年的史前文明,虽然美工布景气势不凡,本质仍是被大量B级科幻片一再剥削的构思。影片呈现的未来世界华丽、诡谲甚至有点滑稽,被不少影迷划入CULT片范畴实在有理有据。
中,科幻元素不再着重于视觉效果,更多体现在背景的设定上,整个未来世界因此有了完整而细腻的铺展。地球被集权政府一统,但政府有名无实,真正手握大权的是六大公司组成的大财团,火星殖民地由他们共同资助并开发。电影中如雷贯耳的Rekall公司就是六大之一,除了开发造梦机,还研制人造人的操作系统,其他五大分别专攻于:能源、交通、人造人制造、医药与生物科技,以及农业化工领域。从地球到火星殖民地,六大的触角深入每一个角落,牢牢掌控社会命脉,并酝酿不可告人的阴谋,构成了主角追查案件的动机。
,充沛的预算、先进的电脑技术、时髦的美工理念,彻底驱散了前两者在展示高科技时的尴尬。导演干脆砍掉了火星的构想,把整个故事拽回地球,但影片的科技含量却有长足进步。贯通地心的载人运输坠道无论如何比星际飞船更令人眼前一亮,具备更高智能的悬浮汽车、大厦内四通八达的电梯系统,勾勒出的未来社会眼花缭乱又透着实用主义。高科技的玄奇光芒虽比90版耀眼得多,科学遐想却更加立足现实。影片修正了老版中啼笑皆非的打斗模式,出现了各种极具未来感的枪械,反派拥有庞大的战舰和战斗性能卓越的机器人,而毁灭殖民地的手段却改为较朴实的武力入侵,从宏观上消除了90版的CULT味道。
2012版《全面回忆》中的机器士兵。
但追求严谨的同时,也磨平了许多创意棱角,严重暴露出导演对CG技术的依赖。去掉那些宏伟的特效,整个故事之一根筋不亚于《敢死队》。90版虽然打得愚蠢,自有一份夸张的趣味,而新版缺少一缕升华艺术的灵气,令人审美疲劳。
好的科幻作品引人深思。比较两部电影,显然是 在思想层面上更出色。根据不同的理解,观众能对情节做出三种迥然不同的诠释:一是主角出生入死击溃狂人的冒险都是真实的,他在现实中扮演了英雄;也可理解为他的全部经历都是rekall公司的造梦机所为,整部电影只是一次逼真梦境的展示;还可折中分析,主角确实曾有间谍经历,但已被政权洗脑,此隐藏记忆引发造梦机故障而“烧糊”了他的大脑,之后的情节全发生在他精神混乱的脑中,交织着间谍记忆与白日梦幻想。一言蔽之,该片是在未来世界上演了庄周梦蝶的典故。
更诡异的是,无论你采信哪一种解释,都能从影片中找出大量细节证明其合理性。导演保罗·范霍文没有偏向于任何一种观点,反而在片尾安排男女主角道出“如果这全是一场梦”的台词,以似是而非的狡黠手段,令观众陷入无尽的揣摩和思索,却无法得出统一的答案,由此深化了“记忆不可靠”的命题。片中独创不少新颖的概念,比如重塑记忆的洗脑仪,吞下药丸回到“现实世界”的设置,都被其后不少科幻名片借鉴,可多重诠释的故事架构更是成为好莱坞制造悬疑的一大法宝,具有开创风气的指导意义。
似乎只热衷于刺激观众的视听,无意消耗他们宝贵的脑细胞。
同样由于篇幅原因,两部电影都只能在虚拟现实上兜兜转转,对于数字空间、人工智能、敌托邦(反乌托邦)、基因工程、黑客、都市过度扩张等赛博朋克常见命题或一笔带过,或干脆无暇顾及。这一切在 才有足够体现。《全面回忆2070》设定的世界,跨国公司成为权力中心,上层建筑腐败,社会贫富悬殊,人际关系疏离,技术带来的人性冲突被展现的全面而细致。侦破故事通常紧扣赛博朋克的命题,有黑市记忆移植、网络入侵、基因战术、火星刺杀、邪教领袖、被“谋杀”的机器人等,且每一集都会触及不同的社会族群,呈现他们在飞速发展的科技面前遭遇的生存困境。为了更逼真地描绘阴暗的末世面貌,剧中包含了大量裸露、暴力和粗口,以至于在美国播映时遭到了删减。
全剧弥漫着悲观主义色彩,案件通常在无奈和困惑的情绪中作结,并隐约暗示幕后黑手与操纵政府的垄断财团有无穷的关联,蕴含着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反思。主角作为一个叛逆、无畏、特立独行的警察,一个与体制格格不入的局外人,无视生命安危,执着的追寻真相,是典型的赛博朋克式英雄。时年人造人技术已十分成熟,一名人造人甚至成为主角的搭档,加入他宣战强权的行列,而他与在此过程中遭遇的人造人一样,都逐渐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自我觉醒,不断提出“我是谁”的诘问。随着剧情深入还有人类与人造人DNA合成的物种诞生,更将伦理命题推向复杂化,再加上时刻暗夜笼罩、阴雨绵绵的环境设计,难怪叫无数科幻迷联想起相似度颇高的《银翼杀手》。
优秀的科幻片之所以动人,既需要感官刺激,更少不了思维启发。90版《全面回忆》在当时的制作条件下,出色地达成了兼顾,未来景观磅礴大气,打斗效果趣味盎然,时不时插入一笔莫测的不确定性。《全面回忆2070》构思不俗,气势恢宏,虽然限于预算执行乏力,但扬长避短,加强了审视末世文明的思辨色彩,两者作为科幻影视作品都相当成功。而2012版的《全面回忆》,空有华丽特效却几无别出心裁,有探讨记忆的企图却势成点水之蜻蜓,不客气地说,算得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菲利普·K·迪克的小说以真实与虚幻的矛盾而闻名,他若看到自己作品的思想和灵魂被淹没在一堆CG特效中,应当会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