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立体书红岸基地》邀读者一起走进真实与奇妙并存的科幻世界
11月17日,2023CCBF上海国际童书展首日,乐乐趣联合三体宇宙共同推出的《三体立体书 红岸基地》新书发布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办。三体宇宙内容中心负责人纪敬、新锐纸艺设计师施镇宇、乐乐趣总编辑孙肇志,与现场的读者分享《三体立体书 红岸基地》创作背后的故事,一同走进真实与奇妙并存的科幻世界。
《三体立体书 红岸基地》是《三体》立体书“收藏家”系列01,主要以叶文洁为第一视角,讲述她在红岸基地的人生经历。这是一部红岸基地的全景立体图鉴,也是一篇叶文洁跌宕起伏的人物传记,更是一场科幻与立体艺术的极致碰撞。在发布会现场,乐乐趣准备了立体书中等比二倍放大的红岸基地纸艺模型,带来震撼视觉效果。
孙肇志介绍:“《三体》立体书‘收藏家’系列,目前规划了三本,继01《红岸基地》后,还将陆续推出02《三体游戏》和03《古筝行动》。之所以选择将《红岸基地》第一本推出,正是考虑到叶文洁的特殊性,她不仅是整个三体故事的开端,同时也是一位母亲。从她的视角出发,家长在给孩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或许可以更容易切入,降低孩子走进三体世界的门槛。”在本次童书展上,乐乐趣也在自有展位设置了《三体立体书 红岸基地》的展陈区,吸引读者驻足。
《三体》在许多读者心中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纪敬说:“随着三体IP的逐步开发与运营,现在全国的三体粉丝已经达到2.6个亿,整体趋于年轻化,学生群体占比接近30%,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开始读《三体》的故事。一位中学生说,是《三体》帮助他从日常思维中跳脱出来,以更高的视角观察世界,成为引导他思考全人类问题的契机。”
纪敬还谈到,让一个IP的生命力能够无限延续,最具根基作用的正是图书。作为三体IP版权方,三体宇宙也对《三体》衍生出版物进行了系统的长期规划,通过不断理解与收集三体粉丝的喜好和需求,来驱动创想和开发出不同角度、多种形式的高品质图书,打造丰富多样的“三体出版宇宙”。本次推出的《三体》立体书“收藏家”系列正是其中一个重要代表,未来“收藏家”系列也将给三体粉丝带来更多不同的经典主题版本。
如果说《三体》是关于宇宙最狂野的想象,那《三体立体书 红岸基地》就是将这份想象转化为了可触摸、可视化的阅读体验。这本书采用全景展开的装帧方式,还原从大兴安岭林场、红岸基地、到齐家屯的整个地图,全书展开后近1.5平方米,小立体页和丰富有趣的互动机关则暗藏细节,使故事结构更为完整。为了确保立体书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在做立体纸艺设计的时候,施镇宇挑战立体纸艺结构画幅极限,创新性采用二段式结构,搭建出约0.5米高的红岸基地巨型天线,带来震撼的阅读体验。
发布会上,主持人介绍,“在《三体》小说里,叶文洁通过电波和三体文明取得联系。所以在《三体立体书 红岸基地》中,我们特别设置了一本复古电码本,为读者营造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今天在活动现场,我们准备了三组电码,邀请大家一同来破译。”趣味解谜的互动方式吸引了现场读者的热情参与,纷纷表示这是一套互动强、立体好玩的书。(中国教育报 怡然,本文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银河帝国:基地(科幻经典,阿西莫夫封神之作。)手机当当网
★被马斯克用火箭送上太空的科幻神作,讲述人类未来两万年的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阅读书目。 ★“银河帝国”百万册全新纪念版。 ★人类历史不容错过的系列小说(Best All-Time Novel Series)——世界SF小说协会,1966年,俄亥俄州 ★十年来,数万次修订,成就中文世界经典译本! ★地球人公认的“科幻圣经”,文艺青年和技术宅的共同挚爱! ★《银河帝国》系列小说,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想象力的极限,人类历史上有趣迷人的故事,讲述人类未来两万年的历史。 ★1977年经典电影《星球大战》,偷取了本书构思。 ★2009年超卖座电影《阿凡达》,抄袭了本书创意。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则亲口承认,他的经济学理论来自《银河帝国》的启示。 ★出版60年来,本书对人类的太空探索、世界局势、前沿经济学理论、好莱坞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随着它的读者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领袖,而将这种影响渗透到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 ★《银河帝国》系列,一本比一本好看,每一本都在突破上一本的格局! ★从《银河帝国:基地系列1-3》3本开始,完整体验《银河帝国》核心故事! ★《银河帝国1:基地》《银河帝国2:基地与帝国》《银河帝国3:第二基地》一口气读完,瞬间突破你的想象极限! 推荐您购买读客其他畅销书:
《基地》(阿西莫夫笔下的未来帝国)
基地系列(The Foundation Series)是科幻小说历史上毋庸置疑的经典,也是著作等身的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最受热爱的作品之一,1965年获得雨果奖“史上最佳科幻小说系列”。艾西莫夫一生总共写了七册关于基地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核心的“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以及《第二基地》。
据阿西莫夫的自传,他在乘坐公共交通时得到《基地》的创作灵感——何不写个银河帝国盛极而衰、回归封建的故事。他“仔细读过两遍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只要把它改头换面就行了。”《基地》最先连载于《惊奇杂志》,可能连艾西莫夫也没想到,这部科幻史诗的创作横跨了49个年头(1941-1992)。
“心理史学”是三部曲的核心科幻元素,是“气体运动论”(物理学)、“群众心理学”(心理学)和“历史决定论”与“群体动力论”(历史学)的综合体。而贯穿其间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就是心理史学宗师哈里‧谢顿。透过心理史学,谢顿预见了人类悲惨的未来:如日中天的银河帝国正一步步走向灭亡,整个银河将要经历三万年蛮荒、悲惨的无政府状态,另一个大一统的“第二帝国”才会出现。谢顿试图将三万年的动荡岁月缩减为一千年,两大基地的建立既是其埋下的线索。
既然一切皆已注定,也就没什么戏剧性可言。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阿西莫夫在既定的情节中写出绝妙的变奏。变奏之一,能操控心灵的突变人类“骡”崛起,他不只短暂覆灭了基地,还险些使整个“谢顿计划”毁于一旦;变奏之二,则是在“骡乱”之后,两个基地发生阋墙之战。
小说的焦点在于讨论文明力量的兴衰起落,正如不少科幻小说有相似的意图——描绘一个摩登世界的道德寓言。而“基地系列”没有在善恶、对错之间下判决,没有把重点放在社会变成什么样子,更关心的是社会怎么改变,要如何适应。比方说,在“骡”现身前的基地已经缓缓步入寡头政治与独裁统治的境地,但是小说把这些都当作“谢顿计划”的一部分,是流动的视野,不做价值判断。
而在三部曲之外,机器人丹尼尔则是故事背景的绝对主线,一个获得了精神力量的机器人,在人类世界守护了一万多年,近乎于神。“基地”系列在这里与阿西莫夫另一大精彩的科幻作品“机器人”系列接轨。
从许多方面来看,“基地系列”在科幻小说中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被世界科幻协会评为 “人类有史以来最好看的系列小说”,它帮助整整一代人建立了科学观,影响过 NASA 的科学家们,甚至影响了世界上最极端的势力——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名字正来源于此。在世界局势、太空探索、前沿经济学理论、好莱坞电影、游戏、后世科幻小说等领域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基地》系列开创了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即在外太空展开“未来帝国”的故事,还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延续至今的外太空题材的科幻影片的浪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星球大战》。
《三体》中“思想钢印”、“黑暗森林”的设定就带有“基地”影响的印记。刘慈欣曾这样评论道:我敢说,阿西莫夫绝对是在中国拥有读者最多以及知名度最高的科幻作家。他的《基地》系列,我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其成就要超过著名的机器人系列。
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和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称为“科幻小说三巨头”。 阿西莫夫的作品往往对人类文明有着高瞻远瞩、悲天悯人的关怀。他一生中创作了467部作品,在科幻之外,还涉及数字,天文学、地球科学、化学和生物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历史、文学等诸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