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科学点亮智慧
“用创新点亮人生,让科技融入理想”第四届科技节 ,二年级老师及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经过三个星期的筹备,孩子们的 一幅幅美术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巧妙 有“飞船、卫星”遨游太空,有“长征系列火箭”’腾空而上,有“森林再造机”播种绿色,有“太空、海底城堡”别具一格。
孩子们用旧纸盒、废易拉罐、塑料饮料瓶等制作出一件件科技作品 ,想象大胆,设计巧妙, 有
二年级六班杨伊涵的作品《气压喷泉》荣获一等奖
二年级六班曹子谦的作品《电动磁悬浮风扇》荣获一等奖
二年级二班鲍博宇的作品《听筒传音》荣获三等奖
二年级七班李晨歌的作品《简易手电筒》荣获二等奖
二年级七班秦昊翾的作品《太阳能》荣获三等奖
二年级四班索艺航的作品《手摇发电机》荣获二等奖
二年级三班荆乐瑶的作品《起重机》荣获一等奖
二年级三班刘李轩的作品《电台灯》荣获一等奖
这些作品既培养了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及创新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动手制作的热情,隆冬的寒气阻挡不了学生爱科学的火热情怀。
本次科技节二年级共展出科技绘画作品230余幅,科技手工作品150余件。经过层层筛选和公平、公正的评比,共评出科幻绘画作品一等奖6名,分别是二(1)班李雨馨、二(2)班吴永波、二(3)班杨子诺、杨浩宇、二(4)班张皓泽,二(5)班雷雨童。 科技手工作品一等奖6名,分别是二(6)班的曹子谦、杨伊涵、二(2)班郭紫萱、二(3)班刘李轩、荆乐瑶,二(5)班的宋思嘉。 同时 荣获科幻绘画、科技作品二等奖的孩子有 27 名 , 荣获科幻绘画、科技作品三等奖的孩子有 36名。 二(1)班荣获年级绘画科技作品一等奖,二(6)班荣获年级绘画科技作品二等奖,二(3)、二(4)班荣获绘画科技作品三等奖。
二年级二班郭紫萱的作品荣获科幻绘画三等奖
二年级二班崔皓宇的作品荣获科幻绘画二等奖
二年级二班吴永波的作品荣获科幻绘画一等奖
二年级七班丁佳雪的作品荣获科幻绘画二等奖
二年级四班张皓泽的作品荣获科幻绘画一等奖
二年级五班雷雨童的作品荣获科幻绘画一等奖
二年级一班孟张震的作品荣获科幻绘画二等奖
二年级一班吕仲晟的作品荣获科幻绘画二等奖
二年级一班李雨馨的作品荣获科幻绘画一等奖
二年级六班史栋斌的作品荣获科幻绘画二等奖
二年级一班郗芯妍的作品荣获科幻绘画二等奖
二年级一班田米璐的作品荣获科幻绘画二等奖
二年级三班杨浩宇的作品荣获科幻绘画一等奖
二年级三班扬子诺的作品荣获科幻绘画一等奖
在这次比赛中二年级组荣获校级优胜年级组。
本届科技节活动,二年级学生人人有创意,生生有作品 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科技的魅力,在实践中 科学精神,弘扬了科学思想,点亮了科学智慧。

梦幻火星:那些关于火星的科幻作品
人类关于火星的梦想,实在太多太多。
最早针对火星的幻想,要数英国科幻先驱H.G.威尔斯。他在《世界之间的战争》(1898)中,描述了来自火星的入侵者。“火星人”符合生物进化理论:头大眼大,四肢退化成触手,如章鱼般古怪吓人……它们蛮不讲理,肆意屠杀,逼得人类节节败退。就在人们难以抵挡之际,地球上的微生物帮了大忙——由于火星人与微生物从未打过交道,因此不堪侵扰全军覆没,而一直与细菌和病毒共存共生的人类却安然无恙。
除了威尔斯的“火星人”,还有美国科幻作家E.R.巴若斯的“火星人”: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一名大尉无意中到达火星,旋即卷入异星战乱,并与美丽的公主结下姻缘,一住就是十年……后来作家以这部《火星公主》为开端,发展出一个庞大的“火星”系列,成为科幻“太空剧”的经典之作。很多人不知道巴若斯,但他的另一部作品大家却耳熟能详——《人猿泰山》。
火星之所以屡受科幻作家垂青,除了它那带有“战神”气息的名字,还因为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与它的几个兄弟相比,这里更适于生存,理论上更可能存在生物。众所周知,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帕雷利在1877年绘制的火星图上,用“海峡”描述火星上纵横交错的粗细线条,译成英语时被误为“运河”——自然地质结构变成了人工痕迹。这岂不是火星智慧生物为引两极之水灌溉而挖掘的运河?一时间举世哗然,火星存在文明的消息不胫而走。但随着观测手段的增强,人们才发现那不过是火星表面的沟沟坎坎和环型山脉。
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争论从未止息,难免误入歧途。1958年,一位苏联教授因火星卫星过小而怀疑它们是中空的人造卫星,宣称即使火星现在没有智慧生命,它们的史前文明也会保留在这两个巨大的“太空博物馆”里。火星表面颜色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因为它的极冠在冬天可扩大至纬度超过50度的地区;可直到20世纪40年代,苏联科学家还坚持认为这是“火星植物”因季节而枯荣变化的证据,并据此在高等学府中开设有“火星植物学”的课程……
有关火星的科幻佳作,当推美国科幻大师雷·布拉德伯里营造的火星世界。
《火星编年史》(1950)本是一部中短篇科幻作品集。那时人们早已认识到火星只是一方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但作家仍以诗人般热情细腻的笔触,渲染出一幅消逝的火星文明图景。优美的画面从作家脑海中奔腾不息地汩汩流出——那是一个发展到极致因而落败的文明,它与人类交肩错过,只留下一声无奈的叹息。
假如人类真要对火星实施开发,自有其过程与难度,美国科幻作家K.S.罗宾逊创作的“彩色火星”系列,设想了这一壮观进程——
人类刚登陆火星时属于“红火星”时代,那里是一个荒无人烟的世界;随着引入大量植被,“绿火星”时代正式来临;但人类并不满足现状,在火星表面造出大片海洋,美丽的“蓝火星”宣告诞生。与改造行星相伴随的,是勇士们面对陌生环境的求生意志,是拓荒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纷争……《红火星》《绿火星》《蓝火星》——这一系列气势磅礴,宏伟壮丽,宛若史诗。
(作者系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主要从事科幻与科普创作,著有《决斗在网络》《时空死结》等作品)
中日科幻论坛在京举行田中芳树小说将迎来影视化
5月18日,由猫片主办的“银河英雄纪念奖”颁奖典礼暨中日科幻文学巅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著名日本幻想文学作家、《银河英雄传说》的作者田中芳树、著名科幻小说家刘慈欣以及多位中国原创作者莅临现场。现场,猫片CEO王裕仁不仅宣布了《银英传》等多部小说新译本将在网络连载外,还透露了田中芳树作品在国内影视化改编的计划。
刘慈欣:科幻作品更适合从视觉角度展现
在论坛现场,多位业界大咖齐聚一堂,共同分享了自己对于科幻作品及影视改编的看法。凭借《三体》斩获雨果奖的著名作家刘慈欣现场坦言:“在我看来,科幻小说家不是做预言,而是排列可能性。我们的作品就是将未来世界最难以置信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三体》的电影版从很早以前就开始投入制作,对于小说影视化,刘慈欣也表达了自己的信心:“在我看来对于科幻题材,与其使用文字,图像更能展示其中的美妙。”
田中芳树:我会以粉丝心态看待作品影视化
田中芳树本人的出现,无疑对于现场的年轻作者和书迷们是最大的“福利”。而面对现场很多粉丝的“表白”,田中老师也十分谦和的表示:“其实我只是写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已,没有想到在中国也能有这么多读者在看,实在有点受宠若惊。”而对于中国万千的年轻读者,田中芳树笑言:“大家能喜欢我的书我已经很知足了,只期望别教坏下一代就好。”
《银河英雄传说》作为田中芳树的代表作,也曾被改编为动漫作品。在讨论中,田中芳树老师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实每个人对于同一部小说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对于影视化,我的期待是:只要能传达电影制作者自己的观念就够了,而我会以粉丝的身份来看待这种二次创作。”
王裕仁:《天竺热风录》、《奔流》将改编为影视作品
除了科幻小说外,田中芳树对于中国文化有颇有研究,笔下也创作了很多基于中国历史的故事。其中就包括了《天竺热风录》、《奔流》等等。而猫片在接下来也将和田中芳树合作,完成国内影视化的改编。
在现场,猫片CEO王裕仁与编剧贾东岩也向媒体们正式宣布了这一消息:“考虑到《银英传》在目前制作难度,我们就选择了去还原两位在中国历史上被淹没的人物:《天竺热风录》中的王玄策和《奔流》中的陈庆之,他们都有着传奇的故事,我们希望中国的观众们能通过作品记住他们。”
相关资讯
上篇:小学生看的经典书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