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与“科技”
前段时间重温了一遍生活大爆炸,在具体第几季第几集记不太清楚了,但是我记得一个片段里谢耳朵他们在讨论科幻小说(电影)与科技的相互促进作用。一方面,一些有相当依据的科幻作品中出现的在作者当时还没有产生的事物,会出现在未来,或者会在未来被实现。当然,这有可能是科技人士因为那些作品受到启发,也有可能和那些作品完全没有关系,但是,的确是理论上可行的事物在未来完全有可能出现。另一方面,一个时代在科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发现,这些突破或者发现也会对科幻小说家产生影响,会开阔他们的眼界,打开他们的想象力,对科幻作品的产生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而这也是我喜欢看科幻作品的原因。当然我会选择那些不是胡扯的作品,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作品。我在看这些作品的时候,会想象着我好像看到了未来,尽管只是未来的一点点影子,但这也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的哈。比如,我国比较经典的科幻小说《三体》里面出现的森林法则以及宇宙中其他物种与地球之间的故事情节发展就有一定的可能性,霍金也提到过,宇宙中其他的生命形式肯定是存在的,但是他们的存在形态可能是我们所不了解甚至是无法想象的,他们对地球人的态度也极有可能是敌对而非友好的。看了这个作品系列,我可能就会有对未来,对宇宙,对外星人的一些畅想与思考,这才是我看科幻小说的原因与价值所在。
读客的这个版本,好处就在装帧很美,印刷质量蛮好的,就是翻译内容上还有提高的空间,读起来没有语言的美感,在翻译质量上还是要把好关的(✪▽✪)。

科幻的意义
之前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科幻”,也就是科幻的独特价值在哪里,今天看了这本书的后记,出自2000年左右大刘的手笔,感觉可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在一片黑暗中,你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慢慢地向着某个方向走,黑暗中你看不清他们的身影,但那两只手使你的精神踏在坚实的大地上。突然,那两只手松开了你的手,你徒劳地在黑暗中摸索着,想找回那两只手,你绝望地大喊,无际的黑暗吞没了你的声音…… 这可能是每一个人在童年都做过的梦,黑暗中丢失了爸爸妈妈的手,是每一个孩子最恐惧的事。这也是全人类最恐惧的事,这恐惧深深地根植入类文明之中,使得古老的宗教在今天仍然存在,并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对黑暗而幽深的宇宙,人类徒劳地想抓住一双并不存在的手。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的世界已经是这篇小说中所描写的孩子世界了,全人类就是一个找不到双亲之手的孤儿,心中充满了恐惧和茫然,同时,任人性中幼稚和野性的火苗燃起,最后燃成了疯狂的毁灭之火…….我们甚至远不如小说中的孩子们幸运,在大学习中没人教我们。如此说来,这本书只是讲述了一个相当平淡的故事。 当你被诊断为癌症时,世界在你的眼中会突然变成另一个样子:天空是红的太阳是蓝的;而当你最后得知这是误诊时,天空又变成蓝的太阳又变成红的,但在你眼中,这已不是以前的天空和太阳了,对于你来说,世界和生活增加了许多内涵。一个人的末日体验是一种很珍贵的体验,那么全人类的末日体验呢?如果世界经历了这样一次“误诊”,那全人类同样会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天空和太阳,更珍惜他们以前视为很平常的一切,人类世界将沿着一条更合理的轨迹运行。而能够带来这种末日体验的文学,只有科幻小说。 另一个不可少的体验就是生活体验,在您的周围的人群中,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五光十色的人生,这不同的人的不同经历,使我们感叹生活的丰富多彩。但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只有一个,孤独地运行在银河系一个旋臂顶端的荒凉太空中。 我们相信,在这个宇宙中肯定有众多的文明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不同的历史,但我们看不到它们,时间长了我们就会误认为我们文明的历程是惟一的,不会再有别的选择。科幻小说为我们创造了种种不同于现实的文明历程,通过对这些虚拟历史的感受,我们能跳出现实而体会到许多深藏在现实之中的东西。一部《战争与和平》,洋洋百万字,却只是描述了地球上一个有限区域几十年的历史;而一篇几千字的短篇科幻小说,如阿西莫夫的《最后问题》,却可以描述从现实到宇宙毁灭的干亿年的时光。 科幻文学是惟一现实的文学。对于一名科幻评论家说的这句话,大多数人可能不以为然,但它确实从某个方面道出了实情。从科幻的想象世界中看现实,能使我们对现实有更真切、更深刻的认识。美国科幻研究者冈恩曾说过:“科幻小说所描写的灾难,往往是整个人类种族的灾难。”从本质上说,科幻小说的主人公是全人类,在科幻世界中,全人类已不仅仅是一家,而是广漠宇宙中孤独地生活在一粒太空灰尘上的、一个单一的智慧微生物。这就是科幻小说的魅力,它能让我们用上帝的眼光看世界。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科幻小说的目标与上帝一样:创造各种各样的新世界。 中国的科幻文学确实还处于幼稚阶段,直到今天,我们的科幻小说也没能真正创造出一个自己的想象世界,我们只是在人家创造出的多个世界中演绎自己的故事。但从另一方面看,科幻文学从本质上说是幼稚的,它所要表现的,是童年时代的人类面对广漠深邃的宇宙所产生的好奇和恐惧,以及探索的冲动。在这样的一个宇宙面前,人类的科学和哲学都很幼稚,科幻做为表现这两者的惟一一个文学形式,浸透着稚气也就不奇怪了。当未来人类的科学发展到极限,宇宙的一切毫发毕现之日,也就是科幻消亡之时。 “……从第一次看见彩虹起,我就把她当成一座架在空中的五彩大桥了,我想那是一座水晶做的大桥,里面闪着五彩光柱。有一次下完大雨后,我就没命地朝彩虹那儿跑,我真想跑到她的脚下,攀到它那高得吓人的顶上,看看天边那排大山后面是什么,看看世界到底有多大。但我跑,她好像也向前移,最后太阳一落山,它就从下向上融化了……书中的这段描写,是作者童年的真实经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其实都是一个追梦的旅程,与其他虚幻的梦不同,科幻创造的梦就像那道彩虹,是连接着大地的真实存在,是太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尽管它终将消失,但我们会发现自己已在追梦的路上前进了不少,长大了不少。
有趣、感性、好读,一本书讲透世界科幻小说的发展历史
简直不敢相信,2世纪的时候,就有人能够翔实而具体地书写月球人,刻画惨烈多变的宇宙战争。
不读这本《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小说简史(典藏版)》(下简称《星空的旋律》),都不知道原来这么早就具有科幻雏形的小说了。
书籍的作者是资深科幻迷萧星寒。这本书和其他简史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感性,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科幻的热爱。这并不是这部作品的缺点,而是优点,正是作者这样的深情,让读者读来不干巴,很有感染力。
那部作品是卢奇安的《真实的故事》。故事中,主人公到大西洋旅行,并经历了一长串匪夷所思的故事,其中月球之旅是故事里最科幻的部分。
在当时那个年代,大部分人都信神或信宗教,但是卢奇安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这也是他和其他作家不同,不借用怪力乱神,就能写出幻想故事的原因。
不过此后的一千四百年,因为宗·教·文学的原因,再没有出现科幻小说(具有科幻雏形的小说)。直到1516年,大名鼎鼎的小说《乌托邦》的问世,不过《乌托邦》也不是科幻小说,但是他给科幻小说做了一大贡献,就是展示了全面地虚构一个世界的可能。
1726年,《格列佛游记》出版了,这部小说的第三卷“勒皮他岛”和第四卷“慧骃国”对后世的科幻小说影响很大,前者展示了一个构思奇特的飞岛,后者展示了非人类智慧文明(一个由马建立的国家和文明)。
此后,出现了很多具有科幻雏形的故事,包括《新亚特兰蒂斯》《梦,或者月球天文学》等,但是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幻小说还要等到1816年。
1816年,因为一场超大火山爆发引发的一系列气候反应,历史上称之为“无夏之年”。当年,雪莱及夫人玛丽等人前往瑞士拜访拜伦,为了打发不能出门的日子,大家都窝在别墅里写作,大名鼎鼎的《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就在此开始动笔,这个故事可能用了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发现的“生物电”假说原理,这本小说也成为科幻文学诞生的标志,作者玛丽·雪莱也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这部小说为后世科幻奠定了三个基调,对科学的反思;对宗 教和哲学的思考;恐怖。
有“科幻小说之母”就有“科幻小说之父”,有评论家把“科幻小说之父”给了爱伦·坡。爱伦·坡不以写科幻小说著称,但是他的小说中带有很多科幻元素,他提出的“对所有超乎寻常的东西都必须进行科学的解释”理论对科幻小说影响深远。
还有评论家把“科幻小说之父”给了法国的凡尔纳和英国的威尔斯。这两位作家我都超喜欢,两个人作品很多,凡尔纳著作等身,包括《气球上的星期五》《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机器岛》等;威尔斯的作品思想深度非常高,包括《时间机器》《世界大战》《隐形人》《摩洛博士岛》《登月先驱》等。除了作品出色,两人的人格魅力也是让我倾倒的,威尔斯不仅是才华横溢的作家,更是超级有责任感的社会活动家,他做过战地记者,是“未来学”研究学科的奠基人,是《人·权宣言》的起草者之一……,他一生都在为世界和平牵线搭桥;凡尔纳谦虚豁达,世人爱比较他和威尔斯,他大方地夸赞威尔斯的高度和深度,他勤耕不辍,一生都在写作,他的人生经历告诉读者,要成功,才华和勤奋缺一不可。
以上就是科幻萌芽阶段,后世科幻小说的主要题材,太空探险、奇异生物、战争、大灾难、时间旅行、技术进步、未来文明等都已出现。
不过,科幻真正大放异彩还是在美国。书籍就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及其他国家的科幻小说史都进行了梳理,就不再一一赘述。
读这本书,不仅仅是科幻小说的收获,还能读到很多名人炸裂的八卦,如雪莱和玛丽的私奔;
爱伦·坡和表妹结婚时,表妹还不到14岁;凡尔纳与大仲马的友谊缘起于一道“南特炒鸡蛋”等。
加上文学的相通性,读者也能从书中学到很多文学常识,如乌托邦和反乌托邦、哥特小说、侦探小说、吸血鬼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