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大型水面战斗舰艇

更新时间: 2025-10-04 14:20:33

阅读人数: 447

本文主题: 穿越二战成为德国纳粹的小说

是二战时期较强的一支作战力量,先后征战欧洲北非各地,数量庞大的潜艇部队更是北大西洋盟军运输船的噩梦,不过这也是向现实妥协的产物,在二战时期航空母舰起飞的舰载机对水面舰艇的压制力已经非常可怕,大舰巨炮的时代早已结束,而德国当时的财力支撑不起建造成规模航空母舰的所有,这就导致德国只能通过 潜艇战获得较大的战果和损效比率来削弱英国为自己吃下苏联赢得时间,但是结果嘛我们都知道,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当时的德国主要水面作战舰艇。

,作为二战时期德军最大最强的海军舰艇久负盛名, 在首次出航中便以一敌二迎战英国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并且快速击沉胡德号,击退威尔士亲王号,其标准排水量41700吨,舰身采用了较为落后的半全面半重点防护,火炮方面也并不先进,主炮为4座双联装380毫米主炮塔,搭载有激光测距仪和雷达。

为《英德海军协定》签订后德国建造的第一批主力舰之一,标准排水量为32600吨,主炮为3座3联装283毫米舰炮,两艘舰艇在挪威战役期间多次击沉击伤英军舰艇,还参与了著名的 ,在突破英军封锁后从英吉利海峡撤回德国,最终两舰在北角海战中被英军击沉。

吕佐级袖珍战列舰,是在《凡尔赛和约》限制下发展的产物,采用了高干舷平甲板结构,使用焊接技术,以及部分结构使用铝合金,整体舰身较轻,最大航速28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就参与大西洋的战斗,在之后的战斗中被盟军重创击穿或自沉。

克虏伯公司制造的渗碳装甲,两座双联装280毫米40倍径速射炮,参与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列舰对决——日德兰海战,在一战战后因为舰体过老和拆除武备而逃过一劫,并未出现在 的名单中,在二战中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以友好访问的名义进入波兰,之后突然

只完成了前3艘,这型舰艇的诞生相当具有戏剧性,在当时的华盛顿会议上, 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不过当时德国并没有签所以不能束缚德国之后便诞生了这型重巡,在服役之后和姊妹舰布吕歇尔号参加了德国进攻挪威的行动,其中布吕歇尔号被挪威海军击沉,后续因为潜艇的大规模普及,这型舰艇露面也就十分罕见,最后只有建造完成的三号舰欧根亲王号存活到战后。

标准排水量5400吨,是德国战后的首制大型军舰,在前型 卡尔斯鲁厄轻巡的基础上改进,重新设计了通信室,损管系统和通风设备,在建造完成之后主要作为训练舰使用,为德国培养了大批海军官兵,其中就包括未来狼群战术的重要规划者邓尼茨。

,2艘战沉于40年的挪威,1艘战争末期被重创后自沉,整体舰身防御薄弱但火力强大,主炮为 3座三联装150毫米25式速射炮炮塔,是德国当时第一款现代化巡洋舰设计,在二战前后多次亮相,干涉了西班牙内战和对挪威战役

,其中二号舰在战后赔偿给苏联,是突破了《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一型舰艇,也是德国最后一型巡洋舰,动力系统选用了和柯尼斯堡级相同的 3座三联装SK C/25型 150毫米55倍径舰炮,主要是 在波罗的海沿岸和挪威的北海沿岸执行近岸作战任务,并未参与过多大战

4艘1934型莱伯瑞特·马斯级驱逐舰 ,主要担任防空反潜任务,相比大型舰艇更加灵活多变,编号Z1-Z4,在当时是以领导驱逐舰的名义建造,是一战之后德国建造的第一型大型驱逐舰,整体缺点相当明显,蒸汽轮机不成熟和糟糕的甲板设计严重限制了这型驱逐舰,这型驱逐舰中的两艘因友军误炸战沉。

12艘1934A型保罗·雅各比级驱逐舰 ,为德国建造完成的最大规模驱逐舰,针对前型的不足进行了改进,简化了制造工艺并改进了主机锅炉,但火力方面并无太大改进,舰炮仅能对海攻击,后续因为防空压力增大换装了20和37毫米防空炮,最终仅有5艘存活到战后。

6艘1936型迪特·冯·罗德尔级驱逐舰 ,其中5艘在挪威纳维克海战中被击毁,德国设计师在有了前两型驱逐舰的设计经验之后对新型驱逐舰进行放大升级,新型驱逐舰具备更好的适航性,同时加强防空火力,不过仍然使用了饱受诟病的动力系统。

8艘1936A型Z23级驱逐舰 ,这型舰艇因为保密和战时原因并未配有舰名只有编号出现,相比前型进一步增加了尺寸,重新设计了船艏,主炮为4门150毫米单管半开放式炮塔的火炮,在高海况下开火相当不容易。

7艘1936A型(Mob)Z31级驱逐舰 mobilmachung,意思为战时动员建造计划,船艏主炮改用了全封闭的双联装炮塔,这7艘舰艇中只有Z32一艘在 诺曼底附近与盟军战舰的战斗中沉没,其他都是在战后被盟国瓜分。

3艘1936B型(Mob)Z35级 ,原本预计建造8艘,后因为战场环境不同取消后续建造计划,也是德国建造完成的最后一型驱逐舰,其他后续舰艇都因为盟军对造船厂的轰炸和战时国内物资的缺乏而停止建造,主炮使用更小口径的127炮,并对防空武器进行了大幅升级,动力系统也终于完成了升级,修改了部分缺点,主要执行布雷和对陆支援任务,这三艘驱逐舰也是在近海航行时被水雷炸沉,成为纳粹德国海军的驱逐舰的绝唱永沉海底。

大型水面战斗舰艇

假如二战希特勒打赢了,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真相引人深思

纵观世界战争史,野心家有很多,但是堪称征服家的却屈指可数,例如亚历山大、秦始皇、成吉思汗、拿破仑、希特勒。希特勒是世界五大征服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征服家。二战期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德国,战斗力爆表,成为了二战的主角。但是在苏德战争中,希特勒最终失败了,在二战中打输了。

来源头条:小菜说历史,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不妨脑洞大开:如果二战希特勒打赢了,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1940年,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对欧洲发起闪电战,27天内征服了波兰,1个小时拿下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攻克比利时,39天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短短几个月,最强大的欧洲被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征服。如果希特勒打赢了二战,欧洲会是什么样子呢?

中欧: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因为要保持中欧和平,唯一的方式就是合并成一个国家。以日耳曼人的性格,必然会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以维护欧洲的和平。

东欧:不彻底消灭苏联,留着练级。苏联是一个巨无霸,如果希特勒打赢了苏联,不会彻底消灭苏联,会留着练级。希特勒认为,作为日耳曼民族,要永远保持的尚武精神,不能太和平,因为太和平就会走向腐朽和退化。所以苏联会被分解成若干部分,但是不会被彻底消灭,因为希特勒要留着它练级。

南欧:抽干地中海,变成农耕区。早在1920年,希特勒手下的一个工程师就提出了一个地中海改造计划。如果将地中海变为富饶的农耕地区,会养活整个欧洲人。

非洲将成为纳粹德国的殖民地。希特勒虽然有种族歧视,但是在纳粹德国对于殖民地的见解中,纳粹德国不会强迫非洲土著人改变他们的信仰。但是非洲黑人不许在任何理由下离开殖民地前往欧洲,也不得成为德国公民。

如果二战希特勒打赢了,会如何对待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呢?以希特勒的性格,打败美国后,会让美国在政治上“纳粹化”。

希特勒落难的时候,曾经受到过中国人的救济。因此希特勒对中国是既感恩又敬畏。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提出了二分天下的伟大设想。即西方为德意志第三帝国领土,包括欧洲、中东、北非、大西洋西岸,东方为中华民国领土,包括亚洲、小亚细亚、印度、太平洋西岸。

请发挥你的脑洞,如果二战希特勒打赢了,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欢迎补充。

原创二战德国有哪些“黑科技”?若全部成功问世,世界格局或将改写!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3年,希特勒的野心表现在了战争之上,他不甘平凡,试图挑起战争,这是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开始。

1941年苏德战争开始,不过四年时间,德国凭借过硬的实力,让苏联伤无数。

当时,苏联亡人数2600万人,相当于总人口的七分之一。

纳粹德国之所以能够暂时摧枯拉朽,在于遥遥领先的军事工业和科技,无论是战争开始还是进行中,纳粹德国都投入大量时间来研发武器。

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些“黑科技”设计,某些设计放到现在,人们也只能慨叹,难以超越和模仿。

自1920年开始,德国便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碟形飞行器的机构,其被命名为“爆破手研究室-13”。

1945年,二战即将进入尾声,在纳粹德国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希特勒命人研究具有能力的大型飞碟,他妄图通过这个方式来扭转战局。

这种情况下,“柏罗湟女战神-3”型飞碟横空出世。

这款飞碟分为两种直径38米和直径68米两种类型,搭载电磁炮,使用的是新能源发动机,燃料为水和空气。

据传闻称,这款飞碟首飞表现出色,短短三分钟,就爬升至一万五千米的高空,飞行速度也高达2600公里/小时。

而它爬升速度快的主要原因,一来是以“爆炸”为工作原理,发动机点火喷出强大的气流能给飞行器提供巨大反作用力;二来在于其吸入大量的空气时,会制造出一大片真空区,为飞碟提供了充足的攀爬条件。

可惜的是,“柏罗湟女战神”号试飞是首次,也是末次。

战争进程太快,“柏罗湟女战神”号还没有发挥自身的实力,没有证明自己是否真的存在,便迎来了战争失败的结局。

为了防止被他国得到技术,希特勒下令将其销毁,包括大量的文件。

此后,全世界的飞碟研制事业长期停滞,“柏罗湟战神”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也是一种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的“奇迹”。

“纳粹钟”从表面来看,除了大之外,平平无奇,长相类似我国古代的编钟。

高度大约有4米,宽度在2米左右。内部的两个反向旋转的圆柱体,以及底部的液体表明他们的作用,绝不仅仅是钟。

据现有的报告来看,当纳粹钟启动的时候,会高速旋转。

而且在旋转的过程中,“纳粹钟”里的液体(实则为一种金属),会通过电磁共振原理,释放出高强度辐射。

但要启动纳粹钟,需要大量电力,据说希特勒为了给纳粹钟供电,立刻在旁边修建了一个大型水力发电厂。

只是,如果仅仅是面积有限的辐射,需要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吗?

其实“纳粹钟”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时空穿梭”能力,希特勒相信“纳粹钟”能实现时空穿梭,这才投入大量的成本进行研究。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辐射导致的人员伤亡情况严重,该项目不得不停止。

直到战争结束,人们也只能看到“纳粹钟”的存在,却找不到有关的图纸和文件,“纳粹钟”的正确用法和制造方式就此成谜。

1929年,德国著名的火箭科学家赫尔曼·奥博特,可谓是真正的“疯狂科学家”。

他提出过一个设想,若是能将一副巨大的反射镜发射到太空,操控其将太阳反射到地球上,那么就能让农作物24小时接受光照。

这项“疯狂”的设想还没有实践,赫尔曼·奥博特便被招进了纳粹德国的火箭研发部门,为战争做准备。

在二战期间,他又延续了自己的设想,构想出了“太阳炮”。

“太阳炮”的原理与前面说到的“24小时光照”设想类似,在他的设想里,只要将足够大的凹面镜发射到太空,聚集足够的阳光后反射回来,就是超级武器的诞生。

一旦研究成功,就能轻而易举地消灭一座城市或者敌方战舰,别说结束二战,就连彻底统治地球都有可能。

这样的设想的确大胆超前,也的确很难实现。

不说后期如何控制,前期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单说如何将巨大的凹面镜成功发射就是一大难题。

而在真正结束后,赫尔曼·奥博特为了保全自己,立刻将所有的研究手稿和文件交给了擒获他的官兵。

有人称人仍在按照这个构想,悄无声息地进行一些危险实验。

1944年,纳粹德国似乎败局已定,空军司令戈林因此焦头烂额,为了夺回对战场的控制权,他也痴迷于新型武器,在这个过程中,“霍顿Ⅸ”机让戈林眼前一亮。

“霍顿Ⅸ”便是Go-229的前身。

Go-229属于单座喷气式轰炸机,只能乘坐一人,但可以携带两枚一吨重的炸弹,计划后期装备导弹(也是世界第一种实用空空导弹)。

整合下来,最大航程约为3170公里,作战半径1900公里,最大时速997公里/小时,升限为16000米。

更令戈林兴奋的是,Go-229在试飞的过程中,地面监视雷达失去信号,这标志着Go-229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形喷气式轰炸机”。

研制有了阶段成果后,纳粹便迫不及待地订购了40架,期待Go-229能迅速投入战争扭转局面。

可惜,Go-229还没有真正投入战争,纳粹德国全面失败,

唯一的一架“霍顿Ⅸ”被美军缴获,至今仍珍藏于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一起被缴获的,还有整条轰炸机生产线以及所有技术资料。

和英国在当时,不断慨叹Go-229的前进,并称如果再给纳粹德国一段时间,等这些轰炸机真的造出来,胜局难定。

但是,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如果,

在此之后,所研发的B-2隐身战略轰炸机,其实就是Go-229的延续。

这些,当然不是二战德国所研发出的全部“黑科技”武器,可就这几样,便已经能为后人称赞。

纳粹德国的“罪行”是无法洗脱的,为达目的不计一切代价的野心和冷血也不值得人们学习,但他们的前沿的科技,值得我们借鉴。

标签: 纳粹德国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